唐詩宋詞元曲裡的「大雪」,唐詩最豐富,宋詞次之,最後才是元曲

2020-12-04 講歷史說奇人

唐詩宋詞元曲裡的大雪,唐詩最豐富,宋詞次之,最後才是元曲!

每年的公曆12月7日或者8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一看就知道,這二十四節氣光照顧北方人了,南方雖不下雪,好歹也過節啊。不過,沒有雪有何關係?我們大可以從中國古代的唐詩宋詞元曲中去尋,不是嗎?

在中國詩歌史上,「雪」作為一個重要意象從未缺席,《詩經》裡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楚辭》裡有「增冰峨峨,飛雪千裡些」,若論唐詩宋詞元曲的雪,唐詩最豐富,宋詞次之,最後才是元曲。

在唐詩裡,雪是友人的惜別之情,是遊子的羈旅之情,是詩人懷才不遇的孤獨之情,是邊關將士決戰匈奴的豪情。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友人的惜別之情——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孟郊《商州客舍》

遊子的羈旅之情——孟郊《商州客舍》

李白《行路難》

詩人懷才不遇的孤獨之情——李白《行路難》

王昌齡《從軍行》

邊關將士決戰匈奴的豪情——王昌齡《從軍行》

至於宋詞裡的雪,南渡之前,雪是女子,是情愛,是水,是花,南渡之後,雪是家國情懷,是文人的憂愁。這跟時代有關,南渡之前,北宋的商品經濟發達,娛樂業也欣欣向榮,文人雅客尤愛看歌伎、舞姬的表演,所以用雪來描摹這些女子的皮膚、舞姿等,南渡之後,文人學士深感身世流亡和家國不復的沉痛,借雪表達復國報國之情。

南渡之前——

歐陽修《蕙香囊》

歐陽修《蕙香囊》

蘇軾《念奴嬌》

蘇軾《念奴嬌》

南渡之後——

辛棄疾《洞仙歌》

辛棄疾《洞仙歌》

最後是元曲裡的雪。元曲裡的雪遠沒有唐詩宋詞裡的雪意蘊深遠,一般都是直接描繪雪歌頌雪,比較特別的也就關漢卿《竇娥冤》中的「六月飛雪」。

馬致遠《壽陽曲》

馬致遠《壽陽曲》

相關焦點

  •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什麼 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什麼
    唐詩宋詞都是十分出名的,所以很多人都可以脫口而出。其實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例如唐朝的代表是唐詩,宋朝的代表是詞,元代的代表是曲,那麼明清的代表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什麼  中國素有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這種說法以文化鏈的形式,概括出華夏神州對人類社會所貢獻出的精神財富
  • 唐詩宋詞元曲,各有各的美
    唐詩、宋詞、元曲,各有各的美。有人喜歡宋詞,大概是詞譜的長短句更具節奏感,其實這些古詩詞曲也都是唱詞,跟現在的流行歌曲沒什麼區別,所以當然是形式越豐富越具有流傳價值,後來唐詩演變為宋詞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 與唐詩、宋詞鼎足並舉的元曲!
    王國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代沒能繼焉者也」。由此可見,代表元代文學成就的元曲在中華文學史上的非凡地位。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長河中一朵耀眼的浪花,作為一個時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元曲在藝術形式和藝術成就以及思想內容上都體現出獨特的魅力,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中華文化史上三座重要的豐碑。元曲是一種文學形式,既可以是元雜劇,也可以是元代戲曲和散曲的合稱。我們平時讀到的類似於宋詞那樣篇幅的元曲就是散曲。
  • 經典線裝《唐詩宋詞元曲》
    巍巍大唐氣象融入詩歌的字裡行間,幻化出人世間最綺麗的詩篇,或者博大恢弘、雄壯高亢,或敦厚旖旎、清麗流暢。元曲是中國古代詩歌最後的輝煌,被稱為元代最佳之文學,語言自然明快,反映生活圖景鮮明生動,長於刻畫人物,表達情感,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和市井氣息。元朝讀書人的命運馬致遠《金字經·夜來西風裡》夜來西風裡,九天鵬鶚飛。
  • 唐詩,宋詞,元曲各自千秋
    一、唐詩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 元曲:埋著唐詩,藏著宋詞
    平常接觸最多的傳統文學都是唐詩宋詞,最多加幾本《論語》、《孟子》、《山海經》,元曲這種依附於雜劇的文字藝術,便很少被我們關注。偶然的機會,想起過去大雜院裡唱《西廂記》的美女姐姐來,便留意了下王實甫的這部作品。在裡面,我發現了不褪色於唐風宋韻的精彩,或者說,元曲是唐詩宋詞完整的延續與發展。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 為什麼唐詩宋詞那麼著名,元曲卻沒有?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中唐詩宋詞最為著名,明清小說其次,元曲最後。這是為什麼?個人理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1、年代背景論中國古代歷史,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文化的鼎盛時期,唐朝和宋詞是佼佼者,其產生的文學作品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俱佳的。
  •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才是四大美人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清晰概括出各朝代擅長文學體裁,如果把唐朝以來各朝代擅長的文學體裁比喻成個性美女的話,在溫叔看來:唐詩,端莊大氣,大家閨秀宋詞,婉轉秀麗,宋家皇帝有錢了,花錢向北方買和平,反正也是錢多,老百姓有錢了,那就是消費,全民繁榮,那時候的娛樂活動不多,畫舫之類的談心之處還是很多的。因為宋朝重文輕武,國內掃盲會好一些,有些文化的人就能吟誦幾句,文人墨客每日把酒取樂,歌姬作陪,陳詞濫調總有膩歪的時候,新詞新曲逐漸出現。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每日流連勾欄的文人,最難消得美人恩,只把濃情賦新詞。
  • 關於唐詩宋詞元曲的英語六級翻譯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四六級作文>正文關於唐詩宋詞元曲的英語六級翻譯 2020-12-12 13:28 來源:新東方網 作者:
  •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解說一個時代的文化標識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說起來毫無違和感的,唐詩宋詞我們都會被那麼幾首,元曲中的小橋流水人家也是相當熟悉,至於明清小說,《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四大名著都是家喻戶曉。那麼,究竟為什麼詩通常叫唐詩,詞要叫宋詞,曲要叫元曲,而明清又是小說呢?
  • 有一種記憶叫元曲,元曲何以與唐詩宋詞並稱?
    有一種記憶叫元曲作為與唐詩宋詞齊名的一代文學詩莊詞媚而曲俗文學從沒有如此得貼近民間成為口口相傳耳熟能詳的民間藝術二、雜劇之情雜劇之情與唐詩宋詞一脈相承,憤怒、離別、相思、閒愁都經人物之口而出,有故事的背景更顯真切動人。
  • 元曲中的上乘之作,超越唐詩宋詞,一曲寫盡一場雪!
    元曲是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古文化三大瑰寶,在文壇上享有很高的盛譽,只不過因為元曲沒有唐詩宋詞那樣朗朗上口,再加之歷史時代的局限性,故而沒有唐詩宋詞流傳廣泛,但無論在質量和數量上,元曲絲毫不遜色於唐詩宋詞,甚至有些寫景的曲子的藝術價值已經超越了唐詩宋詞,成為難得的佳作。
  • 唐詩、宋詞、元曲為何會輪番登場?三者各自有何獨特之美
    唐詩、宋詞、元曲為何會輪番登場?三者各自有何獨特之美引言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明興盛、文化繁榮的國家。圖五:詩情畫意的山水田園派唐詩代表宋詞的最相較於唐詩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長短句的應用使得形式更加地開放
  • 別只看唐詩宋詞,元曲,也是被忽略的經典
    唐詩宋詞元曲導讀: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是每個時代留下的文化瑰寶,唐詩宋詞已不必說,那都是我們語文教材裡邊的常客。即使是明清小說,也幾乎耳熟能詳,四大名著,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等。那麼為什么元曲幾乎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了呢,那麼現如今她的傳承又在何處呢? 百度百科: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 唐詩宋詞元曲丨中國文化最美的一面!
    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其中很多句子讓我們拍案叫絕,流傳千古。
  • 都說唐詩宋詞元曲,為什麼感覺元曲那麼沒地位?你怎麼看待元曲?
    元散曲在審美取向上當然也不排斥含蓄蘊藉一格,這在小令一體中表現得還比較突出,但從總體上說,它崇尚的是明快顯豁、自然酣暢之美。元散曲指的是元朝的戲曲。因為當時是的朝廷蒙古族,因此限制汗文化,所以文人只能改變舊的格律,形成新的問題。因此叫元曲,實則無變化。
  • 「唐詩宋詞元曲」,為什么元曲很少人提及?格局境界很重要
    元曲是和唐詩宋詞並列的中華文化瑰寶,但國人對詩詞更為熟悉和重視,對元曲沒有那麼上心,也更不為人所知。大部分人印象中可能只有關漢卿和他的《竇娥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元曲簡單易懂,用詞也較多詼諧的日常用語,很像流行歌曲,過去了就沒人想起。而詩詞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更適合廟堂。由此,唐詩宋詞更為知識分子所喜歡,傳播推廣的人群知識水平較高,流傳廣度也就更大。當然元曲中也有很多藝術性和思想性都很高的作品,元曲為什麼就是比較少人提及呢?
  • 「唐詩宋詞元曲」中有多少故事讓人流淚?
    巍巍大唐氣象融入詩歌的字裡行間,幻化出人世間最綺麗的詩篇,或者博大恢弘、雄壯高亢,或敦厚旖旎、清麗流暢。元曲是中國古代詩歌最後的輝煌,被稱為元代最佳之文學,語言自然明快,反映生活圖景鮮明生動,長於刻畫人物,表達情感,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和市井氣息。元朝讀書人的命運馬致遠《金字經·夜來西風裡》夜來西風裡,九天鵬鶚飛。
  • 這首元曲語義淺白至極,卻寫出了堪比唐詩宋詞的閨怨
    閨怨是唐詩宋詞的主要題材之一。閨怨詩詞大多是描寫女子寂寞相思的心態情景,注重細膩的心理描寫,多用比興手法。而傷感的主體也註定了大多數閨怨詩詞的風格都是纏綿婉約,幽怨含蓄,讀來有無盡意味於言外。早在《詩經》中便有已有民間閨怨詩歌,唐詩宋詞中的閨怨更是數不勝數。
  • 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曲,《西廂記》反映了什麼現象?
    文化是一個國家立國之本,是其得以發展的源泉,「李杜詩篇萬口傳」描繪出唐朝古詩的鼎盛,「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歌頌出宋詞的魅力。你可知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曲,又是何等的迷人?你可想知道寶玉與黛玉共讀的《西廂記》又是怎樣的風華?元曲究竟有何魅力,讓來來往往的文人騷客駐足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