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要在平安夜午夜做彌撒、挪威人的聖誕節謹防女巫偷走家裡的掃帚……在西方,不同國家的聖誕節各自有習俗,但大家都同意聖誕節是個有關聚會、溫馨、燈光璀璨的日子。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收藏有許多與聖誕節主題相關的藝術作品,通過他們可以一起追溯聖誕節的歷史。
據《聖經》記載,約瑟帶著懷孕的瑪利亞與來到伯利恆,由於城中客棧住滿了,他們只好在一間馬棚中暫且安置,馬利亞的產期已到,便在馬棚中生下了孩子。聖誕節本是古羅馬人的民間節日,羅馬帝國時被納入基督教體系,同時也在這一天紀念耶穌的降生。
《朝拜聖嬰》雅各·科內利斯·范·奧斯坦納
耶穌基督的誕生在早期繪畫大師(Old Masters)的作品中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主題。雅各·科內利斯·范·奧斯坦納(Jacob Cornelisz van Oostsanen)的作品《朝拜聖嬰》(The Adoration of the Christ Child),體現了聖嬰誕生時的情景。根據《聖經》裡的故事,奧斯坦納描繪了耶穌誕生時的馬廄,而在四周奏樂的天使和環繞的來自各個階層的人群表達了對聖嬰耶穌的崇敬。這幅作品創作於1515年,中世紀末期與文藝復興前期交接的時刻。這幅畫的筆觸與符號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浪漫的特質。
中世紀的歐洲,宗教在政治和文化上有著至高的地位。早期的基督教會將不屬於基督教傳統的異教冬至慶典融入到了聖誕傳統中。在這一時期教會認可的傳統中,聖誕節持續十二天,從12月25日一直到主顯節的1月6日。
由於宗教在社會和政治中的至高地位,中世紀與聖誕相關的藝術品大多是以耶穌誕生為主題的油畫與裝飾品。
這時期的藝術品主要為教會與權貴創作,比如這幅義大利藝術家佩魯吉諾(Perugino)的《耶穌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是四幅描繪耶穌故事的具有敘述性質的小畫,裝飾在教堂祭壇底座上。
這個時期的聖誕節,普通的家庭用常青樹裝飾自己的房子、與鄰居分享盛宴、向窮人施捨,並與親朋好友交換禮物。人們交換的禮物常常是一些家家戶戶都有的農產品:蘋果、雞蛋、或是肥美的閹雞。
貴族皇室們也熱衷於互贈禮物。十六世紀後半葉在位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以喜愛在聖誕節收到禮物而聞名。伊莉莎白一世甚至制定了規定,要求官員大臣們必須向大主教們贈予固定價格的聖誕禮金(40鎊)。而她個人也會收到私人的禮物,比如1579年,由弗朗西絲·沃爾辛厄姆爵士(Sir Frances Walsingham)贈予的綢緞睡衣。
到了十七、十八世紀,聖誕節已經不止限於鄰裡街坊之間的互動,而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節日。
弗羅斯特集市(Frost Fair)是流行於英國倫敦十七世紀的聖誕集市,從1660年到1715年間進行了9次。每當泰晤士河冰凍的時候,商人們來到弗羅斯特集市支起帳篷、設立攤位,販賣瓦製品、黃銅、青銅、鐵之類的金屬,還有玩具和一些小玩意兒。不同職業的人也來到此處尋求商機:廚師、麵包師、印刷師傅、屠夫、理髮師和咖啡師等……
Crèche一詞意為「耶穌誕生場景」。這幅來自義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的《耶穌誕生場景》(Crèche)雖然描繪的不是弗羅斯特集市,但也反映了十八世紀中期的西歐熱鬧的聖誕市集。這個繁茂的場景由超過200個物件組成,其中包括至少50個動物牲口和41個食物,這些物件被放置在一個巴洛克風格的繪製背景前。
《耶穌誕生場景》中,除了那些知名人物們 —— 頭戴光環的聖嬰耶穌、懷抱聖嬰的聖母瑪利亞、天使以及一旁的聖約翰 —— 很多其他的人物也側面反映了十八世紀市集的繁盛。前景有著拿著樂器的樂手、戴著珊瑚珠寶的女子、餐桌前的廚師,背景有身穿土耳其絲綢的上流階級、陽臺上俯瞰集市的眾人、手提野鴨的男子……
到了十八世紀,聖誕節交換禮物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習俗:鄰居之間互相饋贈、給上門的商人們贈送禮物、給窮人們一些節日施捨、給家裡的僕人們一筆錢……
聖誕節互贈禮物的習俗更是進一步形成了「節禮日(Boxing Day,直譯為『盒裝日『)」。這是每年的12月26日(聖誕節次日)或是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節禮日源於上流社會家庭在聖誕節為僕人們準備盒裝的水果和食物作為節日性的小費。也有一些人認為,在聖誕節期間,人們會把裝滿了施捨給窮人的盒子放在教堂裡,節禮日那天,這些箱子被收集起來分發。版畫《營地裡的聖誕節盒子 —— 1861年聖誕節》(Christmas Boxes in Camp—Christmas, 1861)就體現了互贈禮物的聖誕傳統。
到了十九世紀,聖誕節在英國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折。在世紀之初,商人們普遍不認為聖誕節是個值得做生意的節日,而到了十九世紀末,聖誕節成為了一年中最盛大、最值得慶祝的日子,逐漸擁有了今日的規模。
許多人將這一變化歸因於維多利亞女王。女王與出生在德國的阿爾伯特親王的婚姻為英國增添了聖誕氣氛,引入了許多來自德國的聖誕傳統。在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結婚後,報紙和雜誌會刊登皇室成員們圍坐在聖誕樹前慶祝聖誕的照片,這些圖片呼應了阿爾伯特親王在德國度過的童年。由於皇室在民眾中強烈的影響力,聖誕節在英國群眾中也迅速流行開來。
甚至,聖誕樹在英國並不是一個聖誕節的固有裝飾,而是在1840年後,阿爾伯特親王與維多利亞女王結婚後,才從德國被帶入英國的傳統。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來自1858年的印刷物反映了聖誕樹從砍伐到被帶入家庭裡裝飾的過程。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聖誕索恩迷你屋完整而真實的體現了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家庭的聖誕布置。
從索恩迷你屋的布置可以看出,這時候英國家庭的聖誕布置已經與今天頗為相似了。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起居室」中,聖誕樹正是那個最顯眼的裝飾,深綠色的聖誕樹上掛著紅白兩色的裝飾,佇立在房間的中心。牆體、窗簾和桌布也相應的換上了聖誕節的紅綠配色。
索恩迷你屋的裝飾也是基於一幅皇室夫婦慶祝聖誕節的版畫。版畫裡,皇室夫婦與他們的孩子圍繞在聖誕樹前歡慶節日。正是這樣的版畫在英國的廣為流傳形成了聖誕節在英國的流行。
十九世紀中葉起,針對聖誕節而設計的商業模式逐漸興起。到了二十世紀,聖誕節的商業價值被更進一步的開發。
來自倫敦地下電動鐵路有限公司(Underground Electric Railways Company of London Limited)1924年的海報就體現了聖誕節的商業性 —— 海報上寫著,「在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間完成你的聖誕購物,乘坐倫敦地鐵」。這時,購物已然成為了聖誕節最必不可少的環節。
威靈頓·克勒斯科特(Warrington Colescott)1965年的畫作《與齊吉的聖誕》(Christmas with Ziggy)諷刺了那些在聖誕節賺的盆滿缽滿的商人們。在這幅畫裡,商人們在餐桌上放浪形骸,與身邊的情人調情。
商人們在餐桌上慶祝又一年的收穫,而上流社會的婦女們,則帶著僕從加入聖誕購物、挑選菜品、準備聖誕盛宴。當時的雜誌,《哈潑斯周刊》(Harper’s Weekly)的印刷就體現了這一場景。
一直到今天,互贈聖誕賀卡一直以來都是聖誕節最重要的傳統之一。這張賀卡來自蘇珊·杜尚(Suzanne Duchamp),她是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的妹妹,畫家讓·克羅蒂的妻子,但她本身更是一位法國達達主義畫家。畫中描繪了花卉和燭臺,更是在下方寫了「帶著愛(with love)」,在逐漸商業化的大背景下,體現了家人與朋友間的滿滿溫情。
在西方,聖誕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在一些亞洲國家,聖誕節是互贈禮物的好時機。也許聖誕節對你來說存在著與眾不同的含義,或甚至你並不慶祝聖誕節,但就像大多數節日的本質那樣 —— 這是一個提醒我們給家人、朋友、伴侶多些關心,送去祝福的日子。時時刻刻惦念那些關心我們愛我們的人,這也許才是節日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