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堪稱一代奇才,他熔儒釋道三教學問為一爐,涉獵遍及諸子百家,會多種拳術劍道,文武兼收並蓄。南先生年輕時痴迷於武道,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一名飄逸超脫的劍仙,仗劍行天下。
為此,他曾跋山涉水,尋仙問道,遍訪古剎巖穴高隱之士,南宗北派,長拳短打,刀槍棍劍均有所研習,累積師承八十餘人。
在尋仙訪道的路上,他曾遇到不少奇人異事,有人說他是以武入道,這話不無道理。南先生正是因在年輕時醉心習武,一路尋訪劍仙,於機緣巧合之下,遇各路高人點撥才成就了後來的「南師」之名。
1918年,南懷瑾出生於浙江溫州樂清。其父南光裕希望獨子成為一個知書達理的人,以便繼承家業,將來像他那樣,一邊經商,一邊耕作,安穩度過一生。因此,在南懷瑾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把他送去私塾接受啟蒙教育。
南懷瑾識文斷字後,思想活絡,閱讀興趣不再局限於經史子集,開始涉獵明清小說,後來漸漸迷上了武俠小說,被小說裡的俠義精神所感染,對武學道功心神嚮往之。
為此,他曾託人從上海購回帶有插圖的武術書籍,在屋子裡偷偷照著書上的插圖演練。
結果,有一天他照著書上所述,倒掛橫梁練習,不小心摔在地上發出很大的聲響,直挺挺的躺在地上,好久才緩過勁來。
他父親發現後心疼不已,告訴他這樣練是沒有效果的,說完解開長袍打了一套拳給他看。
南懷瑾這時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父親也是練家子,從此便纏著父親教他功夫。他父親秉持「易子而教」的教育觀念,給他請了當地一位會武術的林姓名醫教他武功。
後來林醫生又巧借範仲淹「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話語勸導南懷瑾一邊習武,一邊跟他學醫,至此南懷瑾跟中醫結緣,他的童年就在讀書、習武、學醫中度過。
1935年,17歲的南懷瑾滿懷壯志,不想就此囿於小地方,決定走出鄉邦看看外面的世界。
正當不知所謂往時,有一見識廣泛的同鄉建議他去杭州的浙江省國術館,說國術館正招收學員,公費辦學管吃住,畢業後還可以分配到各地區當武術教官。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前期,國家倡導「國術救國」精神,誓要脫掉「東亞病夫」的帽子,所以在全國建立國術館體系。
這個消息對於幾年前家遭海盜洗劫,此後再也無力供他繼續上學,而自己本身又熱愛武術的南懷瑾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他因自幼習武底子好,順利被浙江國術館錄取。當時國術館武術名師薈萃,眾多武林高手齊聚西子湖畔,南懷瑾來到這裡,猶如潛龍入大海,煥發無窮活力。
在他們那屆學員當中,南懷瑾的年紀最小,身子骨也不強壯,但他是最用功的一個,經常給自己訓練加碼。比如,他每天早上比別人早起一兩個小時,跑到西湖邊上練拳舞棒,待到同學們起床才返回,一道吃早飯、上課。
南懷瑾的勤勉刻苦,也得到豐厚的回報,他成為班上每門功課、每種武藝學得最好最快的人,老師們對他也是青睞有加。
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浙江省國術館畢業,同時也獲得武術教官資格。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杭州有不少廟宇道觀,傳說曾出過不少仙人高士,所以南懷瑾在杭州期間經常利用閒暇時間,出入古剎道觀,尋仙訪道,希望得到高人點撥。雖然經常失望而歸,但是期間有兩次曾得到高人點撥,受益終生。
有一次,他在西湖邊上練拳,一個戴眼鏡的和尚(法名:聖士)見他打得虎虎生威,就問他練的是什麼拳,隨後兩個人攀談起來。後來越聊越投機,和尚請他去「閒地庵」(史量才的家廟,藏書頗豐)做客,讓南懷瑾有空時來教他拳術,他管吃。
漸漸熟悉以後,有一天南懷瑾看到桌子上擺著一本裝幀精美的《金剛經》,和尚主動開口說可以借給他看,並囑咐他一定要念出來。
南懷瑾念了一段時間後,每當念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時,發現仿佛進了忘我的境地,找不到自我,身體空靈,「沒有念頭可起,也沒有文字可找,再也念不下去了」,只好跑去找和尚解惑。
和尚首先向他道喜,稱他是「再來人」(佛學裡對得道悟道者的一種稱呼),說許多人修行幾十年都達不到這個境界,隨後又拿出一套《指月錄》讓他拿回去研讀……
至此,南懷瑾又與佛法結緣。若干年之後,南懷瑾佛法精進,才意識到當年那和尚是點撥自己的高人。
南懷瑾在杭州城隍山,再次得到高人點撥。當時傳聞山上有一位老道士是劍仙,兩手一指,一道白光就射出去,南懷瑾很是欽佩,可惜多次尋訪不遇。後來託一位跟老道有交情的法師引薦,才終於得以見面。
老道神採奕奕,悠然自得,其鬚髮灰白,山風輕拂衣袂飄飄,頗具神仙氣象。南懷瑾被老道的氣度折服,待問候完畢,主客落坐後,他納頭便行拜師禮。
老道卻迅速把他攙起來,還說:「不可以叫師父,哎,請起,不要客氣,不要客氣,你另有名師,我不夠做你的老師,不過我吩咐你兩件事。你既然那麼誠懇找我,我要貢獻你一點東西。」
老道說:「第一點,你啊,眼神不要那麼露,年輕人眼神要收斂。你會不會看花呀?」
南懷瑾:「花怎麼不會看,當然會看呀!」
老道:「唷,你不會看花的!」
南懷瑾:「那要怎麼看?」
老道:「一般人看花,看任何東西,聚精會神,將自己的精氣神,都傾瀉到花上去了。錯了,你要花來看你。」
南懷瑾:「花怎麼來看我呢?」
老道:「會看花的人,只是半覷著眼,似似乎乎的,反將花的精氣神吸收到自己身中來了。眼睛像照相機一樣,一路照過去,把花的那個精氣神吸到心裡頭來。用眼光把花、草、山水、天地的精神吸進來,不是拿我們的精神去看花,要把它們的精神吸回來。」
後來南懷瑾認為自己一輩子讀了那麼多書,到老也不用戴眼鏡,是得益於老道教他「花看我」的精神修煉方法。這與道家所言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原理一脈相承。
老道還教他要學會把心放空,他說:
「我們的心臟只有拳頭那麼大,我看你前途很辛苦。你將來出去會做很多很多的事,責任很大,這顆心只有這麼大,什麼事情都不要裝進來,痛苦也好,煩惱也好,得意也好,都不要往裡頭裝。會迸開來的!痛苦、煩惱、得意,統統丟出去,都丟出去,什麼事情這裡一過就丟出去,永遠丟出去,你一輩子就受用無窮了。」
南懷瑾後來認為這兩段話讓他一輩子受用無窮,到老仍然感激老道。
不過有意思的是,南懷瑾當時並未滿足於老道這番教誨,他依然央求老道傳他劍術秘訣。
老道拗不過他,只好吩咐道童取劍過來,讓南懷瑾把學過的劍法(青萍、奇門等)使出來看看。
南懷瑾自信滿滿地舞了一套劍法後,老道觀後卻認為如同兒戲,勸他把精力放在讀書上,不要浪費時光。
南懷瑾還是堅持要老道教他劍術,老道很嚴肅地跟他說,劍仙雖有,但不像小說描述的那樣。老道又告訴他,如果執意要練,先每天晚上在屋子裡點一炷香,等練到可以一劍把香劈成兩半,再進入下一階段——練習向空中拋黃豆,一劍劈成對半開。這一步若也能做到,再把黃豆改為綠豆,同樣練至隨意空拋,一劍劈得對半開,這時方可前來學劍術。
南懷瑾聞言覺得照此練法,欲有所成,須長年累月,一門心思專攻劍術,這樣一來就無法兼顧其他事情,只好暫且作罷,不過心中的劍仙夢猶存。
1937年5月,南懷瑾從浙江國術館畢業後,因在杭州期間一直聽說蜀地有不少劍仙大俠、高僧大德,所以又繼續前往西南尋仙問道。
南懷瑾來到四川,為了生活幾經輾轉在宜賓《金岷日報》當上編輯,每逢假日閒暇時,便遊歷蜀中名山大川,尋訪仙蹤奇士。
經多次尋訪,南懷瑾終於在我國道教發源地四川鶴鳴山,遇見了當時四川境內傳說中的劍仙——王青風(青城派道士)。
經一番交談後,王道長告訴南懷瑾世上並無飛劍之謬事,但確有劍仙,他們以神御氣,以氣御「劍」。他們的「劍」實為一種「氣功」,百步之遙可禦敵。
南懷瑾結識王道士後,因對劍道的痴迷,交往日益頻繁,他在王道士的指點下練了一段時間劍術。兩個人熟絡後,有一次南懷瑾請王道士表演「劍」氣。
王道士也不推辭,當即站在山頭上,用手一指,數米開外一棵老松應指而倒。南懷瑾見狀驚詫不已,又問為何不見光?王道士表示,欲練至有光,又是另一番道理。南懷瑾又請站在一旁的王道士大弟子來表演。但見那弟子只是用鼻孔吼氣,其所站立之處,周遭山土旋即塵土飛揚起來。
南懷瑾從此更加確信中華武術的神秘莫測,但是他與王道士深入交談了解後得知,想要練成「劍仙」,恐怕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專門研修才有可能達成。他深知自己無法做到用一生的時間來專門研習劍術,所以此後漸漸斷了當「劍仙」的念頭。
後來南懷瑾又在四川自貢市境內遇到一位會輕功的奇人。當時南懷瑾聽一位李姓朋友介紹說,那是一位浙江籍老人,那人盡得武當內家功夫真傳,尤其是輕功最為出色。老人家現在年紀大了,現正欲尋覓一名浙江籍弟子繼承衣缽,正好南懷瑾是浙江人,所以他願代為引薦。
南懷瑾和朋友跟那位老人家見面後,老人家收徒心切,怕南懷瑾不相信他的功夫,當即展示一番給他們看。
當時,老人家在新雨初晴,泥濘不堪的路面上,疾行往返二裡地,鞋底愣是一丁點也沒有被泥水弄髒。這還沒完,南懷瑾在震驚中尚未回過神來,老人家又開始表演走壁功夫。未見老人家有起手勢,只是疾行向前,張開雙臂,瞬間雙腳離地,飛身躍上巖壁,飄然走壁,過了好一會,才悠然落地,毫無疲態。
南懷瑾見狀拜服至極,老人家趁機問他是否願意前來學藝,又明言他已把它「歸納成七十二字訣,一字一訣,一字一姿勢,循序漸進,無須廣場,僅樓閣之上,即敷應用,若願住三年,即可示教。」
可惜南懷瑾經一番權衡後,還是委婉地推謝了,至此又與一樁奇緣擦肩而過。
-END-
參考文獻:
《父親南懷瑾》南一鵬 著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