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2020-12-07 沁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卷末的這四句偈文,常被影視文學引用,初讀還是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經虛竹之口說出,當時不過十來歲,就很為震懾,雖然不明其意,卻感受到人生無常的那種大虛空。

後來讀到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了解到「境界」,這是個常用詞,正因為常用,所以我們不會下功夫去理解它的意思。他舉了個例子:一個人年老時,前方的路已走得差不多,總喜歡遙想往事,有時候在哪兒坐著突然回想起過去的某個瞬間,還搖頭一笑,回味其中。

他這個獨坐沉浸的情緒,就是境界的一種,很難把這種感覺完全去分享給別人,這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體悟,謂之境界。

就像年少的我,被「夢幻泡影、如霧如電」引發的情緒感受,一方面是混沌的境界,另一方面,是鳩摩羅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

隨便問個人有沒聽過「般若波羅蜜」,大概率都知道,但具體問「般若」是什麼意思,恐怕也多茫然。這個詞是梵文譯音,就像我們從英文直譯過來的「沙發」,再比如「功夫」譯成英文「kung fu」,它發源於一個語言,翻譯成另一個語言卻沒有對應的指代,只能翻音。「般若」在古梵語中是指超凡入聖的大智慧。

文字般若就是一個人在文字書寫上的大智慧。同樣的描述,有人寫的就是不動人,有人寫的就讚嘆不已。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便具有這種文學大境界,即便不懂佛法的平常人,也能為之吸引並有所感悟,當然,這一切都構建在鳩摩羅什自身的悟道和超然上。

俗塵渺渺,耽於勞碌,我們多數人修身都難,更遑論修性修心。但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渴望,一種對超脫現實瑣碎生活的寧靜嚮往,驅動我們想去探索這難以言表的精神訴求。

不懂佛的普通人,能通過《金剛經》自渡嗎?

《金剛經》之所以盛行,最為重要的緣由是因為它「接地氣」。咱們理解的「佛」都是出世大成,有無上大智慧,渡人於困厄的,因為敬,自然對佛法相關的一切都望而生畏、戰戰兢兢,認為咱們普通人離這些「高深的大道理」很遙遠,更讀不懂。

但《金剛經》開頭講什麼呢?「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它寫佛在飯點的時候,帶著弟子們到城裡去化緣吃飯,「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吃完了飯,收好了袈裟和飯缽,打水洗過腳,然後才鋪好打座的地方坐下來。

從我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吃飯講起,《金剛經》不渲染佛的各種神通,說他和普通人一樣,也是餓了要吃飯,腳髒了要洗,東西也要自己收拾的。南懷瑾評說: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時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

禪宗五祖曾說過,想要成佛悟道的,專心念《金剛經》就可以,就算是不認識字的、看不懂的人,會念一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可以了。

陳壽在《三國志》中有寫一句名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像我們平常臨經帖,真正通讀佛經的行家有多少呢?但不妨礙我們在描摹的過程中,慢慢澄淨內心,感受到一種空靈的力量。之前的負面情緒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舒解。

南懷瑾

南懷瑾說他中學時期的一個事情,說他那會不知為何喜歡念《金剛經》,至於什麼意思他一點也不知道,就是沒來由地想讀,有一回又讀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時,忽然就覺得自己沒有了。後來抗戰時期,他出門在外,掛念家中安危,亦是每晚都要給父母念《金剛經》、《心經》才能安然入睡,因為這個願力,才支撐他度過那艱難歲月。

個人覺得,經不在於讀本身,而是在於被願力所激發的本能的「真、善、美」,因為有這個向善的初心,所以願意去不斷地提升自己對於生命的感知和理解,去自我觀照,修正言行。經文本身只是一個媒介、一個加持,就如同《壇經》裡所說的:「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一個人想要成為什麼,勢必要有成為什麼的恆心,由心而生,感召自我 ,才能正心、篤行、慎言。

南懷瑾其人:「我的一生,一無所長,一無是處。」

南懷瑾的身份標籤很多:教授、國學大師、學者、哲學家、宗教家、武術家……種種成就集大成於一體,鮮有的奇人。央視曾在南懷瑾先生辭世三周年時,製作播出記錄片《先生·南懷瑾》,其中第一句評價便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懷瑾生於溫州樂清的一個耕讀世家,十三歲時因家中境況不濟而肄業,在家廟裡自修了幾年。家廟隱於人跡罕至的深山,清靜無爭的學習環境,不僅打磨了心性,亦為他遍讀國學經史打下了基礎。

青年時期的南懷瑾

南懷瑾並非真正的學院派,沒有個光鮮的文憑。他早期的人生閱歷跌宕起伏,幼習武、少學文,青年壯志從戎,盛時學佛訪道,曾隱於深山,後講席授業,於陋巷中艱難謀生,亦在商海中風雲叱吒,人生浮沉、種種歷練,厚積薄發,最終出書講學,聲名鵲起。

困難的時候,他與妻兒六口人住在菜市場一間搖搖欲墜的小屋,一邊抱著孩子一邊沉浸著書,《楞嚴大義今釋》和《楞枷大義今釋》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完成的。

他的學生張尚德教授憶起南師當年窘迫的經濟狀況,感嘆即便在那樣貧窮的情況下,「和他談話,他滿面春風,不但窮而不愁,潦而不倒,好像這個世界就是他,他就是這個世界,富有極了!」

南懷瑾全家福

終其一生,南懷瑾都致力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復興,在佛學禪宗、文化推廣、政治經濟上都有所貢獻,以己之力,回饋社會。經商有成後,他曾自費出資興建金溫鐵路,一切收益都還路於民。

看南懷瑾的傳奇一生,就會想起王陽明的《傳習錄》裡有一段:「初種根時,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載培之功,怕沒有權葉花實?」他所有的成就,在人生各種經歷中就鋪陳好的,一切明心淨性的錘鍊都是自然過渡到「大成」的這個終點。

咱們傳統文化的精髓不離「儒、釋、道」三宗,長期浸淫此間研習並分別著書立說的南懷瑾,將三者的境界融會凝練為一句: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南懷瑾稱之南師當之無愧。木秀於林,爭議亦是相對的。不少專業人士從學術角度評論,他們覺得南懷瑾至多只算「文化名人」,難譽「大師」,方舟子直言不諱地稱他為「信口開河的『國學大師』」。作家李敖更是不留情面:「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

對於這類置喙,南懷瑾倒是很坦然,他晚年對自己的評價便是:「我是個非常普通的人,我的一生,只有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

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有一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身外名徒爾,人間事偶然,南懷瑾的胸襟境界應如是,就如同《金剛經》所說的「不住於相」,像他這般清風朗月的人,外界的批評與讚譽又擾他分毫呢?

結語

對於普通人而言,讀《史記》也好、《論語》、《詩經》也罷,都樂於看注釋的版本,因為閱讀層次的原因,注釋為白話文反而比強行硬看文言版在理解上更實用。

包括佛學入門的《金剛經》,對於修行的人士來說,可知其理、明其意,有所覺悟。但對多數人來講,它是有閱讀門檻的。孟子說:「使先知覺後知」,南懷瑾通過簡易平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深奧難懂的經文講淺白、講透徹,令所有心嚮往之的人都能聽懂,能有所悟,就是受益於普羅大眾的功德。

當多數的學者將《金剛經》這類學問講高深、講晦澀,讀得人云山霧罩、不明所以時,南懷瑾卻簡單化、平實化,不豎立起一個門檻,來區分人和人境界、學識的高低優劣,這才是佛家所言的「平等」。

最後,以南師那句名言收尾「人如無貪,天下太平;人如無嗔,天下安寧。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

遇見一本好書,就是遇見更好的自己。《金剛經說什麼》推薦給愛讀書的你。如果你正好想深入了解《金剛經》,或在讀經的時候有不明的疑惑,可以一看南懷瑾的解讀。這套書是袖珍的版本,方便攜帶,平時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閱讀,這裡只作個人薦讀,一切隨心。#南懷瑾#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到底是「騙子」,還是一代「大師」?李敖:根本就是個騙子
    所以說,他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但是臺灣名嘴李敖在解說《易經》時攻擊南懷瑾:南懷瑾在我看來,根本就是個騙子。因為南懷瑾向大眾傳播的國學經歷,都是經他自己咀嚼後的產物。儘管他們並不靠「算命」賺取收入,涉及到「算命」在很多國人看來就是「迷信」,於是難免對他們產生懷疑。南懷瑾本來是佛門俗家弟子,二十多歲起就學佛。他一生的學問,都靠對禪宗、維摩精舍的佛學理論打底。
  • 「南懷瑾就是個騙子」!李敖這樣抨擊國學大師,有道理嗎?
    文 | 王呈祥「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因為他向大眾傳播的國學經典,都是經他個人咀嚼後的產物。作家李敖在國學講堂解讀文學經典時,為何要這樣評價南懷瑾?,來看他對南懷瑾的評價是否有道理。這個很好回答:我是大師,所以我是對的,別人都不對!既然是後人解讀前人,李敖就能確定解讀的與原著沒有出入、與作者本意一字不差嗎?不盡然吧,本意是什麼也只有作者本人最清楚。其次,他說南懷瑾對《論語》、《老子》、《易經》等書籍的解讀是在胡扯。
  • 南懷瑾是偽國學大師?李敖:他就是一個江湖騙子,講道理很膚淺
    李敖:他就是一個江湖騙子,講道理很膚淺 道不同不相為謀,用這一句話來形容南懷瑾和李敖一點也沒有錯,但沒有人會想到南懷瑾也同樣是受到了李敖的質疑。
  • 南懷瑾到底是國學大師還是文化騙子?
    然而南懷瑾是這樣評價自己的:「我只是個非常平凡的人。我這一生,一無所長,一無是處。」三種不同的聲音,編織了南懷瑾飽受爭議的一生。在當時的政策環境下,這條鐵路的審批不僅耗時耗力還費錢,錢出去就沒得回,是個血本巨虧的賠本生意。但南懷瑾說:「我決定一定要修,不是為我,是為了要開啟一個大例子,中國政府的公共建設可以和其他資方合作。我不去打開這個關閉的大門,那麼幾十年都不會有人打開這個大門的。」
  • 南懷瑾被方舟子認為是江湖騙子,北大教授也將他歸為旁門左道
    但是他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專家當面說他是「神棍」、「大忽悠」、「江湖騙子」,其中著名大家鬥士方舟子、已故文學大師李敖先生以及,但也給他帶來巨大爭議著名打假鬥士方舟子多次發文指出南懷瑾《論語別裁》中的學術硬傷,認為南懷瑾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江湖騙子。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李敖先生首先是島內罵人無數的「狂人」李敖先生,他在自己的書裡評價說:「南懷瑾在我看起來,根本就是個騙子……什麼東西啊,完全胡說八道。」如果是一個學者評價另一個學者的水平,首先這種態度就有讓人質疑的地方,任何學術之評,至少在態度上要公允,在語氣上要平和,你有對的,有錯的,對的哪,錯的哪,誠誠懇懇,公公正正,實誠,厚道。李敖這種「罵街式」批評,在切入的態度上就有問題了,態度粗暴(我不說粗鄙)的評價,再正確也會難讓人難受,意氣之爭,自己會有多少高明處?
  • 南懷瑾:李敖稱他騙子,朱清時尊為大師,其人如何評說?
    >南國瑾一生為學:他滿腹經綸,旨在宣揚佛法,雖然一生大部分時間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家園,但他懷揣夢想,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的根本,傳承延續著文化生命力,普及傳統文化,在全民崇洋,熱衷西化的世事維艱中,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特別是他的著作在大陸出版後,好評如潮,多次掀起「南懷瑾熱」,「南懷瑾」三個字遂成一個文化符號,一種文化現象。
  • 南懷瑾: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某教授:他的書只適合鄉野村夫
    在如今的國學圈子裡,有這樣一個人物,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議,贊之者說他是「維摩現世,法雨漫天」,貶之者對他嗤之以鼻,認為他是個江湖騙子。大家鬥士方舟子、已故文學大師李敖先生,都認為他是「神棍」、「大忽悠」,北大教授李零更是言辭激烈的說,他的書適合鄉野村夫去看。這個人就是南懷瑾。
  • 南懷瑾更像江湖術士?李敖稱其騙子,北大教授批他的書是胡言亂語
    "你不相信你眼中的我,卻相信別人口中的我。"——宮崎駿飽受爭議的文人從來都不少,就拿南懷瑾來說,他被不少人稱為"一代宗師",也被一些人稱為"滿口胡言的大騙子"。
  • 南懷瑾究竟是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書只適合文盲白丁讀
    一方面,有人認為他猶如神壇的人物享譽國內外,但是也有人認為他不過就是一個臭名遠揚的人,而且還屬於那種江湖騙子,不負責任的人物。所以北大某個教授就稱南懷瑾的書只適合鄉野村夫來讀,到底是不是這樣呢,那就往下看吧。
  • 南懷瑾究竟是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書只適合文盲白丁讀
    一方面,有人認為他猶如神壇的人物享譽國內外,但是也有人認為他不過就是一個臭名遠揚的人,而且還屬於那種江湖騙子,不負責任的人物。,說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毫無價值,他所著的任何一個文章都是學術硬傷。當然這一點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卻被很多現在的世人給忽視了,所以評價方面大家都有一些不夠客觀。
  • 南懷瑾:大師or騙子?他的書,北大教授暗諷文盲才看,是不懂讀法
    李敖更在書中直接開罵,「南懷瑾在我看起來,根本就是個騙子」,理由是《論語別裁》有很多「學術硬傷」。▲李敖稱南懷瑾是「騙子」的批評,見於《李敖笑傲江湖》一書如此架勢,我等紅旗下的讀者,豈能不張口結舌,撟然而不下?罵他「騙子」之人,實也是對他的身份與定位很隔膜。這類指責,實際上很容易辯白的:要說他是騙子,可他生平交往之人大多還在世,有誰站出來「舉報」被騙了麼?可以說,南懷瑾如此人物,當代中國文化界,是找不出第二人來的,多少精英知識分子,見了他都忍不住慨嘆:南先生其猶龍乎?但南的書,六經注我,妄顧學理,很多純粹「胡說八道」,讀者應步步小心。
  • 南懷瑾:「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書只宜文盲村夫看
    李敖更在書中直接開罵,「南懷瑾在我看起來,根本就是個騙子」,理由是《論語別裁》有很多「學術硬傷」。於是,一個關鍵問題就來了:南氏,作為「國學」與佛學領域的雙棲大佬、超級流量IP,爭議又如此巨大,那他的書到底值不值得買、該不該讀、應學?敝人緣分所致,讀南先生的著作較早,為老讀者,想冒昧談點體會。
  • 徐晉如:南懷瑾的錯謬「罄竹難書」
    尤其是南懷瑾的書,錯謬荒悖滿篇,真稱得上是「滿紙荒唐言」,如果誰還花時間去讀,那可真是笨伯了。只需要略翻一翻,就知道其人其書,毫無價值。我最早知道南懷瑾,是在剛從清華轉學到北大的時候。因為我每天穿長衫,有一位同學就說,臺灣也只有兩位先生穿長衫,一是李敖,一是南懷瑾。李敖的書,也是略翻過數頁,就非常反感。過些天正好在萬聖書園看到南懷瑾的書,信手一翻,就知道這是一個妄人。
  • 李敖談文化名流:在我看來,大陸的文化人都微不足道!
    李敖文風犀利,批判色彩濃厚,為此他得罪了不少的人,光是坐牢就做了兩次,前後有6年之久。他一生著作等身,但是禁書就佔了一多半。在李敖去世之後,人們對他的爭論也並沒有就此罷休,很多人依舊看不慣他的作風,認為他有才無德(蕭孟能語)或者水平欠佳。
  • 李敖評價三毛和金庸,為何會如此不堪?這犀利的評語是否正確?
    李敖評價三毛和金庸,為何會如此不堪?這犀利的評語是否正確?在七八十年代的作家裡,成績顯著被大家熟知的大概就是金庸和三毛了。但就是這兩位傳奇的人物,卻被同一時代的作家做出了一番負面的評價,甚至可以說有點偏激。這個人就是李敖。李敖要比三毛大八歲,他們的人生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他們都是寫作天才,也都有一些特立獨行。其實三毛看過李敖的書,也了解過他的言論和觀點,可以說三毛對李敖世有敬佩之情的,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同是在臺灣的她準備去拜訪李敖。
  • 南懷瑾的「學問」為啥飽受詬病?源於其修行人的本質
    他的書,從不追求不偏不倚,更無意客觀求真,根本不適合作為「國學」入門,甚至是反「學術」的。他自己也從來不自認「學問家」。—— 劉宅宅在當代「國學」圈,已故「頂級大V」南懷瑾先生,大概是最神秘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他的書,每年售出近百萬冊,可「譽之則尊如菩薩,抑者則貶為蟊賊」,透著巨大反差與尷尬。
  • 南懷瑾是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作品只適合文盲村夫看
    不只是民間,在南懷瑾的巔峰時期,就連中央電視臺每年的官方微博也都專門發來紀念他,可以說這是一位被「官方認可」的大師級人物,但這樣的大師級人物卻一直飽受批評,可以說從南懷瑾先生成名之時起,「神棍」、「大忽悠」等負面標籤就一直伴隨著他。那南懷瑾先生為何會有如此兩極化的評價呢?
  • 學者將南懷瑾類比東京熱 稱尊南懷瑾者必是文盲
    尤其是南懷瑾的書,錯謬荒悖滿篇,真稱得上是「滿紙荒唐言」,如果誰還花時間去讀,那可真是笨伯了。只需要略翻一翻,就知道其人其書,毫無價值。我最早知道南懷瑾,是在剛從清華轉學到北大的時候。因為我每天穿長衫,有一位同學就說,臺灣也只有兩位先生穿長衫,一是李敖,一是南懷瑾。李敖的書,也是略翻過數頁,就非常反感。過些天正好在萬聖書園看到南懷瑾的書,信手一翻,就知道這是一個妄人。
  • 南懷瑾是個「江湖術士」?北大教授:他的書只適合文盲村夫看
    但是南懷瑾卻被大家懷疑他究竟是「大師」還是個「騙子」?因為他的著作只適合文盲村夫去閱讀。初出茅廬南懷瑾二十世紀,南懷瑾生於民國浙江省的一個小村子裡。和平常的文學家不一樣的是,他小時候就是個「草包」,在班級裡一直屬於吊車尾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