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回說南:「國學大師」南懷瑾,尋仙訪道,終到靈巖,袁太師門下,接受法乳,開悟心性。文化,國學,儒釋道,李淵回原創。
前言: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
轉眼間來到了1942年。這一年,南懷瑾老師已經24歲了。就是在這一年,南懷瑾老師在袁太師門下開始打坐修禪,很快便頓悟法門,徹悟心性。
一、不辭辛苦,尋覓靈巖
當時南懷瑾老師還在中央軍校擔任職務,辦公的地點在成都。從成都趕到灌縣(靈巖寺所在縣),有一條坑坑窪窪的馬路。南懷瑾老師回憶說,這裡雖然通了汽車,但是因為路太爛了,汽車也走得非常慢。時間久遠,來往的票價,他老人家已經記不得了。
當時流傳著一副由古詩改編的打油詩,可謂說是形象描述了當時的路況。
一去二三裡,拋錨四五回。潛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
二、小小寺院,別有洞天
當時南懷瑾老師,還在zy軍校任職。這時的靈巖山寺還是一個小廟,說是小廟,在淵回看起來更像是文化交流的盛會。
歐陽竟無先生的弟子傳西法師,在這裡供養了一批,因為抗戰而到此避難的文化界的朋友。南懷瑾老師曾經對傳西法師開玩笑說,你這個廟專門供養一些我們文人。傳西法師倒是隨意的說,不管了,不管了。
這位傳西法師,早年跟隨歐陽竟無先生學習佛學。並且還是華西大學的教授,一位出家的法師在華西大學講《愛的哲學》,也是轟動一時。我們不禁感嘆,在那個戰亂的時期。這些老一輩的人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付出了多少努力啊!
也確實如此!這個小小的寺廟,不住和尚,不住出家法師,專門供養一批文人。居然還把燕京大學全套的線裝《道藏》,藏在了這裡。南懷瑾老師曾經回憶說:「不帶過來不行啊!不帶過來就會被日本人拿走了。」足見文化傳承之艱難啊!
後來考證,就是這一個小小的寺廟住了,就保護了這麼多文人。這些人有:錢穆,馮友蘭,李元成,王恩陽,郭本道,潘子煜,程天方……
三、人中龍鳳,接受法乳
南懷瑾老師登上靈巖山的具體時間,我們已經無從考證。淵回只查的資料是,在1942年前後,南懷瑾老師便周末的假期,甚至是請假多次去靈巖山遊玩。
第一次碰到袁煥仙太師,應該是在1942年的七八月份的暑期。南懷瑾老師這一次上山,袁太師已經在山中閉關了一段時間。
其實南懷瑾老師在蜀中四處尋仙訪道,早已小有名氣。且看當時的報刊記載:
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齡,壯志凌雲,豪情萬丈,不避蠻煙瘴雨之苦,躍馬西南邊陲,部勒戎卒,殫力墾殖,組訓地方,以鞏固國防。迄任務達成,遂悄然單騎返蜀,執教於中央軍校。只以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假日閒暇,輒以芒鞋竹杖,遍 歷名山大川,訪盡高僧奇士。復又辭去教職,棄隱青城靈巖寺,再遁跡峨眉山中峰絕頂之大坪寺,學仙修道云云。
袁太師知道南懷瑾老師非等閒之輩,就有意傳道給南師。雖然南懷瑾老師到處背一把長劍尋仙訪道,但是對於禪宗佛法,那個時候還不甚了解。
為了把這個人中龍鳳留下來,袁太師是費了一番心思的。他知道南師是武術教官,便以向南師求教太極拳為名,把南師「騙」住了。雖然,後來確實跟南師學了一套太極拳。
後來,南懷瑾老師便多次上山參學,直到辭去軍校的教職工作。
有一次袁太師此次閉關,打的禁語禪七,這種禪七是不能說話的。
但是,南懷瑾老師有疑問,卻無人能解答。傳西法師就想了一個辦法,讓袁煥仙太師在忌語期間用筆作答,非忌語期間用口頭傳述的方法。短短的十幾日,南師和太師之間的對答語錄,便積攢成冊。
也就是在1943年的12月左右,南懷金老師把這些對答語錄翻了出來,年繼承了《靈巖語屑》。語錄中有眾多的禪機警語,南師認為這是千聖之心燈,入德之梯航也。那至於後來多年南懷瑾老師回憶到這些文字,汗淚交傾,不由感嘆「此獅子一滴乳也。」
遺憾的是,兩位大師父之間的對話,只留下來了些許的語錄。真正口授傳述的內容,要比這個多出好多倍。南懷瑾老師也非常後悔,當時沒有能把這些東西都記錄下來。這是非常遺憾的!
佛法和世間的其他學問不一樣,隨便從書本上能學得來。佛法就像暗中的寶貝,沒人給你點燈,你是看不見的。南懷瑾老師在袁煥仙太師的接引下,慧命和心智都得到了啟發。
儒家心燈,佛法禪宗,包括道家的傳承,就是這樣一脈相承,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我們這些學生能接觸到像南懷瑾這樣的老師,真的是我們的福分啊!我們也不能辜負,他老人家對我們的期望。文化人心的傳承,就是要這樣一代一代的接力中達到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