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趙孟頫齊名的高克恭,變落茄皴為豆瓣皴,雲山、墨竹獨步元代

2020-11-02 俊東說畫

導語:高克恭擅長於博採眾長,不拘一家。雲煙簡淡之處宛如米友仁,而樹叢茂密時又似巨然,而整體意境爛漫自然仿佛學自董源。

在山水畫的發展歷程中,元代是變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湧現了王蒙、倪瓚、吳鎮、黃公望等出眾的文人畫家,也出現了擅長於青綠山水的畫家錢選,亦孕育回族書畫家高克恭。自宋代米芾、米友仁為文人畫鋪墊了基礎,在元代文人畫得到了發展扮演了畫壇的重要角色。


《仿米氏雲山》


當官無求高克恭

高克恭,字彥敬,是元代著名的畫家和詩人。

高克恭的先人來自西域,先定居於大同,後移居燕京。其父名亨,字嘉甫,一生致力於學習研究儒家學說,不願做官,也不肯依附權貴,晚年隱居於房山。這樣,房山就成為高克恭的故鄉,因此,有人稱他為高房山。

高克恭從小受家庭氛圍的薰陶,再加上他聰敏好學,精思明辨,務求理解精神實質,不像迂儒那樣死背章句,也不像一些人以只語片言來標榜學問。正因為這樣,他才精通中華文化,成為博學多才的英傑人物。

他27歲入仕途,由工部令史開始,當過監察御史、兵部郎中;又先後在工部、吏部、刑部任侍郎,累官至兵部尚書。此間,他還在河南、山西、浙江、河北等地擔任過地方官員。為人正直不阿,任賢舉才,多有建樹。

他曾公開抵制增加湖東夏稅的朝命,或上奏疏,或向朝官當面非議,以減輕百姓負擔。但對救災賑濟之類的差事卻傾心盡力地去完成。他有時作畫,雖貴交在側,竟無暇招呼。個別人譏刺他簡傲,但時間久了,也知道他待人誠懇。有人用流言蜚語誣衊他,他也不申辯,待北歸大都時,除行李外無長物,車船費還是借的。

也曾問經其舉薦擔任博士的姚子敬:「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子敬左思右想,一時回答不出。 高克恭說:「最寶貴的是無求。"當官而無求,是最難能可貴的。

1310年,高克恭病逝,終年63歲,諡號文簡。他的政治成就、詩畫作品留給了後人,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源於二米的「豆瓣皴」

高克恭墨竹宗法金代王庭筠,筆法渾厚,富有生意,在元代初期畫壇享有很高的聲譽,與趙孟頫尤稱至交,經常揮毫合作,時有「南趙北高」之譽。

高克恭擅山水、墨竹,尤精雲山,山水初學米氏父子的水墨雲山畫法,繼而法董、巨、李成諸家,融會貫通,終成其筆墨淳厚、煙雲流潤、水墨氤氳的獨特的山水畫風格。加之長期在江南做官,留心觀察當地的秀麗山水,故,無論是春水晴雨, 還是秋山霧靄,都畫有所本,自然生動。作畫時筆毫仿佛挾帶著風勢雨聲,使人能從畫面上感受到空氣的溼潤,畫面展現出一個有聲有色、氣象完備的客觀世界。

他的作品中多採用高遠全景,中央主峰兀立,山腳林木,窠石、溪流、屋宇穿插,組成簡中有繁的景致,合於法度又富動感,山形坡石用墨線勾勒出明確輪廓和結構,並以披麻皴展現紋理層次;樹幹變時用線條勾皴,這些都體現董巨的造型規則,只是有所簡化和樣式化。而點的運用則主要繼承米氏的「落茄皴」但亦加以分離,簡化和縮小,並進一步強調乾濕,濃淡和大小錯落的變化,橫點成為既具有一定法度的造型手段,也不失獨立的筆墨趣味,這種源於二米,又加變化的點子,被稱為「豆瓣皴」。

高克恭的雲山將無法度可依,偶然性較強的墨手法,變為相對穩定的呈一定可依程式的表現形式,既簡潔閒逸,又筆精墨妙,防止一味簡而走向率易,是對「米氏山水」的重大發展。



前朝畫竹誰第一?尚書高公好無敵

高克恭的墨竹在當時及後世享有盛譽,以至明人有「前朝畫竹誰第一?尚書高公好無敵」的話。

著名畫家倪瓚也曾寫詩讚揚高克恭畫竹,說:「石室風流繼世蘇(軾),黃華父子亦敷腴,呈興筆法鐘山裔,只有高髯不讓渠」。

從前人褒揚高克恭畫竹的評論來看,他的墨竹主要是筆力雄渾、瀟灑風流,能夠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強烈共鳴。從技法上看,高克恭畫竹初似不經意,落筆瀟灑,而自有天然生趣。他畫竹師法金代山西畫家王庭筠,以思致取勝,但又不拘泥於王庭筠的風格,而更以書法入畫。同時,他又注意追求文同的氣概,寫實而兼重寫意,形似神似兼得。


《雲橫秀嶺圖》

著色山水畫。全圖氣勢雄偉中透出幽靜,構圖上雖主峰高峙,但由於用筆松疏,且配以朵朵白雲,打破了大山的突兀壓迫之感,因此衝淡了氣象蕭森之感,仿佛幽然可居。此圖是高克恭去世前一年創作,為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一改其早年作品「秀潤有餘而頗乏筆力」的缺憾。


《春雲曉靄圖》

高山蒼鬱,雲霧繚繞。山腰樓閣半露,飛瀑流泉,一洩而下。雲霧低處,綠水長流,老樹長青,一葉輕舟半隱半現,泊於岸邊,岸上幾間茅舍為濃蔭遮蔽,拱橋掠水,水聲潺潺。此圖用筆勁利,山體豐潤,樹木有幹無校,樹葉以濃墨點畫,圓潤凝重,整幅圖朦朧中透著清爽,畫風別具一格。


《秋山霧靄圖卷》

遠山用墨線勾輪廓,運用沒骨法弱其線,強其骨,用筆尖略濃的淡水墨自山頭點起,自上而下,隨水墨的滲透,愈下愈淡,加以青綠橫點豐富畫面。概括表達雲煙雲譎波詭之態。山下有叢林,掩映著房舍,雲霧穿插其中,瞬息萬變,氣韻流潤。運用沒骨法,在簡淡中見趣味,在嚴謹中見法度。


《墨竹坡石圖》

筆法沉厚挺勁,墨氣清潤,結構謹嚴。以墨色的濃淡變化表現自然的前後層次,使畫面由局部變化發展為整體變化,產生了通靈豐富的空間感。細觀圖中葉片、枝竿前濃後淡,層次分明,表現出晨露雨中植物清潤空濛的感覺。圖幅下設坡石以董、巨披麻皴法加施米點,表現出典型的南方地域氣候坡石的特徵。在行筆上用書法之筆意運毫濡墨,筆筆中鋒,藏而不露,意蘊含蓄,情生象外。


《巢雲圖》

結語:

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評論高克恭說:「高彥敬兼有眾長,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古今一人而已。」 雖然稱譽未免過高,但畢竟是行家所論,不是妄言。

總之,高克恭的山水畫繼承二米,又揉合董源、李成等大家的風格,在元初畫壇上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也獲得了一定地位和影響,為元代中後期山水畫的更高成就奠定了基礎。

——END

相關焦點

  • 品古讀畫丨元代畫家高克恭
    高克恭(1248—1310年),字彥敬,號房山,祖上為西域人,後佔籍大同(今山西大同),其祖父始與漢族通婚。高氏能詩擅畫,又兼數次赴江南任,因而與南方漢族文人士大夫交往頗多。在繪畫方面,他擅長山水、墨竹等題材。山水初學米氏父子的水墨雲山畫法,繼而法董、巨、李成諸家,融會貫通,終成其筆墨淳厚、煙雲流潤、水墨洇暈的獨特的山水畫風格。
  • 高克恭,元代繪畫六大家之一,趙孟為何對他讚賞有加?
    高克恭,字彥敬,是元代著名的畫家和詩人。高克恭擅山水、墨竹,尤精雲山,山水初學米氏父子的水墨雲山畫法,繼而法董、巨、李成諸家,融會貫通,終成其筆墨淳厚、煙雲流潤、水墨氤氳的獨特的山水畫風格。加之長期在江南做官,留心觀察當地的秀麗山水,故,無論是春水晴雨, 還是秋山霧靄,都畫有所本,自然生動。
  • 米芾山水畫另闢蹊徑,單憑這個「落茄皴」,就堪稱大家
    落茄皴」?何謂「落茄皴」?所謂的「落茄皴」,是一種以點代皴的寫意畫法,用渾圓凝重的橫點錯落排布,連點成線,以點代皴,積點成面,潑、破、積、漬、幹、溼並用,輔以渲染表現山林、樹木的形象和雲煙的神態,完全放棄了傳統山水畫中的勾皴點擦的技法。
  • 每日一賞|| 中國國畫歷代精品高清展:(1078)元六家之西域繪畫大師高克恭
    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準為程式。  克恭詩自得天趣。畫學米芾父子,後用李成、董元法,造詣精絕,尤工墨竹,與宋文與可齊名。畫以山水、墨竹著稱,兼及蘭惠梅菊。山水始師二朱,後學董源、李成、巨然,墨竹學黃華,集眾家之長而「大有思致」。時人詩稱:「近代丹青誰自豪,南有趙魏北有高」,與趙孟頫南北相對,為一代畫壇領袖。畫竹則獨步於時,後人有稱:「前朝畫竹誰第一,尚書高公妙無敵」。山水則主一代風尚,所謂「世之圖青山白雲者,率尚高房山」。
  • 元代高克恭《山隱高士圖》,山巒聳秀,白雲繚繞
    (1248-1310),元代畫家。合諸家之長,自成一格,被推崇為「當代第一」。有《雲橫秀嶺圖》《春山晴靄圖》《春雲曉靄圖》《墨竹坡石圖》等傳世。,主山綜合北宋大山與江南董巨筆法,中景為雲霧繚繞的米芾父子山水特徵,整體採青綠設色,隱然上追唐代山水。
  • 元代高克恭《山隱高士圖》:山巒聳秀,白雲繚繞
    高克恭(1248-1310),元代畫家。字彥敬,號房山道人,大都(今北京)房山人。合諸家之長,自成一格,被推崇為「當代第一」。有《雲橫秀嶺圖》《春山晴靄圖》《春雲曉靄圖》《墨竹坡石圖》等傳世。本幅顯示高克恭的復古畫風,主山綜合北宋大山與江南董巨筆法,中景為雲霧繚繞的米芾父子山水特徵,整體採青綠設色,
  • 元代著名詩人畫家:高克恭
    高克恭雨山圖軸。  高克恭,元代著名詩人、畫家。字彥敬,號房山,回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後東遷中國山西大同。父親名亨,字嘉甫,遷居燕京房山,對《詩》、《書》、《禮》、《易》、《春秋》和宋代程朱理學頗有研究。高克恭自幼聰慧好學,秉承家學,勤奮攻讀,博覽經史。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由京師貢補工部令史。次年,遷授戶部主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官至監察御史。
  • 《鵲華秋色圖》中的「荷葉皴」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在家道人、太上弟子、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浙江湖州人。元代書畫家、篆刻家。宋宗室。《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在元元貞元年(1295)為友人周密所作的橫幅濟南山水畫。其中鵲山的山體輪廓線,狀如帶弧度的梯形狀,山體以長披麻皴為之。此山傳說為喜鵲雲集之處,故名。而華不注山則若一朵錐形荷花,趙氏以荷葉背莖的一脈左右分叉形狀畫出前山山體,筋筋相屬,骨法為主,頗具突兀峻峭之勢。後山以披麻皴簡筆為之,以襯託出前山的崛起。
  • 高克恭的《雲橫秀嶺圖》
    高克恭的《雲橫秀嶺圖》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道人。他先是選擇米芾的雲山法,但其構圖及筆墨過於簡單,猶覺不足,後更借鑑董源、巨然及李成,漸漸形成其個人的模式。他存世的畫不少,但由於「慳於款識」,加上他身居高位,畫因人貴,故仿冒者甚多。  《雲橫秀嶺圖》為其傳世佳作,絹本著色,縱182.3釐米,橫106.7釐米,無款,但圖上有元代鄧文原、李衍二題,故可信。構圖已是董、巨全景法:一山高聳,群峰映襯。山腰白雲繚繞,山坡小橋流水,煙樹蒼鬱。
  • 國畫技法13:米點皴 雨點皴 釘頭皴 馬牙皴
    (湯垕《畫鑑》)同時他也很講究筆法,以大筆觸的遒勁筆法來潑染水墨,墨隨筆走,在大筆塗染塊面中,多有縱點、橫點、落茄點和不規則的破筆點,亦見連勾帶擦的線條。筆與墨的有機結合,使米氏雲山兼具滋潤和沉鬱的特色。仿米氏雲山圖 明代 董其昌米氏父子是以點和塊繪畫,形成了獨特的「米家山水」,又稱為「無骨山水」。
  • 雨點皴,捲雲皴,披麻皴,斧劈皴,皴皴經典.
    表現山石﹑峰巒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點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現樹身表皮的﹐有鱗皴﹑繩皴﹑橫皴等。這些名字讀起來似乎很玄妙,其實了解之後你會發現都非常生動。總結一條,古人基本是覺得皴法筆觸想什麼就起什麼皴法的名字。 今天蝌蚪就來跟大家聊聊四位山水畫大師的四種經典皴法。
  • 披麻皴與牛毛皴、解索皴、荷葉皴的關係
    披麻皴的名稱就來源於此,湯垕《畫鑑》曰:「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披麻皴首創於五代畫家董源,倪瓚在其山水畫創作的早期主要是繼承了董源的這一畫法。近期,天津美院碩士高爽老師,將把倪瓚的《水竹居圖》和董源的《龍宿郊民圖》做了一一的對比,發現兩者有很多共同點。
  • 吳鎮山水畫中的「溼筆皴」,蒼渾靜穆,深得董巨真傳
    文|夏紹毅【摘要】:在歷代山水畫中,以元代山水畫成就為最高。吳鎮在眾多的元代山水大家中脫穎而出,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列為「元四家」。他的山水畫深得董巨真傳,將董巨山水畫推向歷史高峰。本文通過吳鎮的傳世山水畫,試分析他的的「溼筆皴」用筆是怎樣穿插變化的,為何後人難以超越?
  • 趙孟的至交高克恭善畫青山白雲,墨竹亦冠絕元初
    在中國繪畫史上,名垂青史的少數民族國畫家少之又少,宋末元初的新疆人高克恭即為其一。時人以詩稱讚曰:「近代丹青誰自豪,南有趙魏北有高」,他與趙孟南北相對,為一代畫壇領袖。時與趙孟、商琦、李衎並稱「元四家」。
  • 文同倪瓚:宋元名家寫竹與逸格|倪瓚|墨竹圖|趙孟頫|竹石圖|柯九思|...
    元代墨竹名家甚多,高克恭、趙孟頫、李衎、顧安、吳鎮、倪瓚、王蒙、方厓、柯九思、管道昇等均有墨竹書畫傳世。  金代湧現許多畫竹能人,王庭筠更是被稱作「金源之東坡」,其所作古木、竹石承上而啟下,「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為元代文人提出「以書入畫」的觀點做了切實的鋪墊。至元代,文人畫大興,墨竹在繪畫門類佔有顯著的地位,名家輩出,如高克恭、趙孟頫、李衎 、吳鎮、倪瓚、王蒙、柯九思、顧安、方厓、管道昇等。  元初畫竹名家如高克恭、趙孟頫、李衎等人都曾受到王庭筠直接影響。
  • 國畫技法16:解索皴 牛毛皴 亂柴皴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其特點是皴法線條較長而且多波折,好似解開的繩索,故稱之為「解索皴」。解索皴就像一團糾結著的繩頭,下面分解開來,以表示山的脈絡紋理,此法適合表現結構繁複、綠蔭茂密的土質山石,代表畫家是元代的王蒙。
  • 他是元代畫家,擅長「折帶皴」,影響畫壇數百年!
    倪瓚,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家境富庶,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子昂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
  • 這位回族畫家,竟能與趙孟頫並稱,其山水畫像是現代作品
    這個人叫高克恭,字彥敬,號房山,色目人(現民族成分劃分到了回族)。高克恭的先人來自西域,先定居於大同,後移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這位北方長大的色目官僚對華夏文化情有獨鍾,平生酷嗜書畫,又愛江南山水,與當時文人畫家交遊甚廣,尤其與與趙孟頫的交情很深。當他在南方當官時,就經常跟著趙孟頫混吳興和杭州的文化圈。
  • 國畫技法14:折帶皴 荷葉皴
    折帶皴的畫法是用側鋒臥筆向右行,再轉折橫刮,向左行可逆鋒向前,再轉折向下。畫出的墨線如「折帶」,故以名之。這種皴法用以表現方解石和水層巖的結構。「元四大家」之一的倪雲林喜畫折帶皴,用「渴筆」(筆頭含水很少)畫出,虛靈秀峭,極有藝術魅力。
  • 老灣學畫(21)——披麻皴畫法
    老灣學畫(21)——披麻皴畫法所謂山石皴法,就是在山石的框廓內用不同的線條皴擦出不同質感的紋理,山石的皴法很多,本文介紹幾種常見的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