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元代畫家,擅長「折帶皴」,影響畫壇數百年!

2020-12-04 有文化的小哥

倪瓚,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家境富庶,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

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子昂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幹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

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在元四家中,倪瓚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云:「雲林書師大令,無一點塵土。」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倪瓚是個性較為獨特的書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 文徵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讚美過他的書法。文徵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 。」董其昌評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後一人而已。」

倪瓚少小聰明, 早年專意讀書, 家中清秘閣藏書數千卷, 經史子集, 佛道經典, 他都專心閱讀批校, 所藏法書名畫, 亦悉心臨學。其書法天然古淡, 有魏晉人風格。倪瓚隱居於太湖四周的宜興、常州、湖州、松江一帶, 常領略這裡秀麗清幽的湖光山色, 他的畫也多取材於此。

倪瓚是影響後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的。倪瓚亦是一個以復古為旗幟,而追求藝術個性化的書法家,他與張雨、楊維楨一樣,既屬於這個時代,又不屬於這個時代,這就是藝術對時代的超越性價值。

以其獨特的構圖顯露個人特色,即所謂的「三段式」。畫面以上、中、下分為三段,上段為遠景,山巒平緩地展開;中段為中景,以虛為實,權作渺闊平靜的湖面;下段為近景,坡丘上數棵高樹,參差錯落,枝葉疏朗,風姿綽約。

中國畫極為講究筆法。倪瓚在前人所創「披麻皴」的基礎上,再創「折帶皴」,以此表現山石,如畫遠山坡石,用硬毫側筆橫擦,濃淡相錯,頗有韻味。其畫中之樹也用枯筆,結體有力,樹頭枝椏用雀爪之筆型點畫,帶有書法意味。畫的中右方以小楷長題連接上下景物,使全圖渾然一體,達到詩、書、畫的完美結合。倪瓚平實簡約的構圖、剔透松靈的筆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對明以後的文人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中國山水畫來說,無論在境界上還是在技巧上,這種簡單的美均超過繁複的美。通過作品確立了新的創作理念和審美標準,這應該是倪瓚對中國畫最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國畫技法14:折帶皴 荷葉皴
    折帶皴的畫法是用側鋒臥筆向右行,再轉折橫刮,向左行可逆鋒向前,再轉折向下。畫出的墨線如「折帶」,故以名之。這種皴法用以表現方解石和水層巖的結構。「元四大家」之一的倪雲林喜畫折帶皴,用「渴筆」(筆頭含水很少)畫出,虛靈秀峭,極有藝術魅力。
  • 山石脈絡為橫向,運用折帶皴畫別樣山川,蕭雲從繪《山青秋霽》
    畫家們畫山山水水傳遞出世人對安寧平靜的渴望。在這個時期,畫壇上出現了十幾位至今還能被記住的畫家。蕭雲從在這些畫家中不是最亮眼的,不過他作品中的味道很能撫慰人心。蕭雲從從事繪畫創作主要因為喜歡,所以他在創作中十分勤奮,到了寒暑不廢的地步。這幅《山青秋霽》是蕭雲從壯年作品,整體風格十分細膩華美,有吳門畫派細筆山水的味道,又形成了自己的標誌性畫風。傳統山水畫的山石走向以縱向居多,描繪從上向下的山石脈絡有大量成熟技法可以借鑑,像蕭雲從這樣的橫向畫法,只有折帶皴可以學習。所謂折帶皴就是,毛筆側鋒採用臥筆的方式從左向右行筆,之後再轉折橫行,向左邊逆鋒行筆。
  • 唐伯虎是他的徒弟,他開創了吳門畫派,影響畫壇數百年!
    沈周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一位鑑賞家,也是元代書畫家王蒙的好友,沈周從小就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薰陶,對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沈周的繪畫突破了宋元畫風的限制,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將文人畫又推向了一個新的臺階。在花鳥畫上,沈周拓寬了花鳥畫的表現題材,打破了文人畫與院體畫的界限。在技法上以簡練的造型和筆墨為主,具有一種寫意的韻味。如果說沈周開創了花鳥畫的新境界,那麼他在山水畫上的造詣才是他的真實水平,開創了山水畫的全新境界。
  • 他是明朝畫家,是「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影響畫壇數百年!
    沈周(1427年-1509年),明代傑出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是明中葉畫壇上四大藝術家(另三人為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人稱江南「吳門畫派」的班首,在畫史上影響深遠。因此,在繪畫領域,他的作品出於古人而又遠於古人。王鰲指的是這樣一件事:曾有一位貧窮的無名畫家為了讓自己的畫多賣幾個錢來贍養母親,便臨摹了沈周的畫,並把這些畫拿來請沈周題字。沈周對此事絲毫沒有不悅,而是欣然為之潤色補筆,使得這些作品讓別人看上去真的是沈周所畫,不僅如此,沈周還在畫後題款蓋印,成全了那位無名畫家對母親的一片孝心。
  • 元代四大畫家 影響巨大
    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對於山水畫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四人均是江浙一帶人,都擅長水墨山水併兼工竹石,為典型的文人畫風格,他們生活在元末社會動亂之際。他從小向外祖父趙孟學畫,長大後與黃公望、倪瓚多有交往,在四家中年紀最幼,但在畫藝上頗受他們稱讚。倪瓚曾賦詩讚頌「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的畫法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解索皴、牛毛皴。用墨厚重,構圖繁密,點細碎苔點,畫面繁密充實,景色鬱然深秀,代表作品有《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 《春山讀書圖》、《夏山高隱圖》等。
  • 與趙孟頫齊名的高克恭,變落茄皴為豆瓣皴,雲山、墨竹獨步元代
    在山水畫的發展歷程中,元代是變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湧現了王蒙、倪瓚、吳鎮、黃公望等出眾的文人畫家,也出現了擅長於青綠山水的畫家錢選,亦孕育回族書畫家高克恭。自宋代米芾、米友仁為文人畫鋪墊了基礎,在元代文人畫得到了發展扮演了畫壇的重要角色。
  • 畫壇元四家掠影
    元代畫家們大部分隱跡於山林,潛心於繪畫,他們將宋之前山水畫的所有藝術理論與表現手法進行一次全新的探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把中國山水畫推向新的高峰。元四家指元代畫壇的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位畫家。他們四人同處於一個時代,繪畫風格受當時畫壇宗師趙孟頫影響,追崇五代董源、巨然,提倡墨氣、士氣、逸氣,重筆墨,尚意趣,雅潔淡逸,沉雄秀麗,創造了極富特色的文人山水畫,雄冠當時並影響後世,是元代畫壇最為耀眼的明星。
  • 這位畫家堪稱山水全才,他的出現影響中國畫壇近百年
    清初出現了一位全才的山水畫大家,就是影響有清以來數百年之久、在近代畫史上引起巨大爭議的清初大家:王翬。這套畫的山脈組合構成、人物居住環境、林木前後掩映關係都具備李成關仝畫中風水布局特點。提供了一個可居可遊的真實環境。
  • 品古讀畫丨元代畫家高克恭
    高氏能詩擅畫,又兼數次赴江南任,因而與南方漢族文人士大夫交往頗多。在繪畫方面,他擅長山水、墨竹等題材。山水初學米氏父子的水墨雲山畫法,繼而法董、巨、李成諸家,融會貫通,終成其筆墨淳厚、煙雲流潤、水墨洇暈的獨特的山水畫風格。墨竹宗法金代王庭筠,筆法渾厚,富有生意,在元代初期畫壇享有很高的聲譽,與趙孟齊名,時有「南趙北高」之譽。
  • 元代四家山水為何千古不衰?他的獨到之處在這
    他的畫善用老筆溼墨,筆力雄勁,墨氣沉厚,題詠詩文較多。畫墨竹筆意豪宕,生意滿紙;畫古木、怪石挺勁有力。明清兩代書畫家均受他很大影響。以側鋒幹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
  • 他是北宋畫家,擅長畫大幅山水,董其昌評他的畫為「宋畫第一」!
    範寬是北宋時代的畫家,別名中正,字中立,是當時的華原人,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銅川耀州區人。範寬為人豪爽狂放且嗜酒,不受世事拘束也不愛功名,心醉高山茂林之間,這種性格其實是最適合創作巨幅山水的。其作品氣魄雄偉,境界浩莽,墨韻濃厚,筆力鼎健,其畫品極高,其畫風對後世影響極大。
  • 元代畫家倪瓚山水樹林繪畫作品賞析
    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吳中有名的富戶;但倪瓚不願管理生產,自稱"懶瓚",亦號"倪迂"。性好潔,服巾日洗數次,屋前後樹木也常洗拭。家中藏書數千卷,親手勘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 ,加以發展 , 畫法疏簡 ,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幹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
  • 元代繪畫作品賞析
    自題:「僧弟自聞以不得予畫為根, 幾閒有此不了者, 即了與之, 然末為佳。他時有得意者為易之。泰定乙丑九日, 雲西兄作。」曹知白至元中為崑山教論,不久辭官歸隱。擅長畫山水,師法李成、郭熙,晚年筆法簡淡疏秀,自成一派。此圖繪坡石寒林,已經荒寒蕭瑟。枯枝蒼勁挺拔,上仰似鹿角,下抑如蟹爪。坡石雜樹穿插錯落。其用筆豐腴圓潤,學李成、郭熙一派又有變化。
  • 到元代畫家王蒙的畫裡去隱居
    | 養生 王蒙《青卞隱居圖》 王蒙 (1308-1385)元畫家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
  • 這些「皴」能認對一半,你就是行家
    這一皴法上的創新,啟迪了後世歷代文人山水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是用各種披麻皴畫成的。 下面的兩幅畫用的是什麼皴法?B.捲雲皴 李成對山水畫的突破,在於他擅長表現山川地勢與季節氣候的豐富變化,他的「寒林平遠」之景從荊關一派宏偉壯麗的面貌中脫穎而出。
  • 這些「皴」能認對一半,你就是行家!
    畫山水,皴法是一項不能迴避的技能。從五代荊浩開始,歷代畫家根據不同的地域風貌,陸續創造和改進了各種皴法。皴法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表情,不但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還體現出不同時代的審美特徵。這一皴法上的創新,啟迪了後世歷代文人山水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是用各種披麻皴畫成的。下面的兩幅畫用的是什麼皴法?
  • 披麻皴與牛毛皴、解索皴、荷葉皴的關係
    披麻皴的名稱就來源於此,湯垕《畫鑑》曰:「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披麻皴首創於五代畫家董源,倪瓚在其山水畫創作的早期主要是繼承了董源的這一畫法。近期,天津美院碩士高爽老師,將把倪瓚的《水竹居圖》和董源的《龍宿郊民圖》做了一一的對比,發現兩者有很多共同點。
  • 一個董其昌,影響畫史數百年
    他的字、畫以及書畫鑑賞,在明末和清代名聲極大。善畫山水,遠師董源、巨然和黃公望。其畫風筆意安閒溫和、清新秀麗。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創作。又以禪宗的南北派比附繪畫,稱「南北宗」。他是尚南貶北,抬高文人畫的地位,打擊壓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
  • 國畫技法16:解索皴 牛毛皴 亂柴皴
    解索皴是由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技法中變化而來的。其特點是皴法線條較長而且多波折,好似解開的繩索,故稱之為「解索皴」。解索皴就像一團糾結著的繩頭,下面分解開來,以表示山的脈絡紋理,此法適合表現結構繁複、綠蔭茂密的土質山石,代表畫家是元代的王蒙。
  • 畫家應倒背如流的國畫史
    倪瓚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幹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