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家境富庶,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
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子昂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幹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
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在元四家中,倪瓚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云:「雲林書師大令,無一點塵土。」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倪瓚是個性較為獨特的書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 文徵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讚美過他的書法。文徵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 。」董其昌評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後一人而已。」
倪瓚少小聰明, 早年專意讀書, 家中清秘閣藏書數千卷, 經史子集, 佛道經典, 他都專心閱讀批校, 所藏法書名畫, 亦悉心臨學。其書法天然古淡, 有魏晉人風格。倪瓚隱居於太湖四周的宜興、常州、湖州、松江一帶, 常領略這裡秀麗清幽的湖光山色, 他的畫也多取材於此。
倪瓚是影響後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的。倪瓚亦是一個以復古為旗幟,而追求藝術個性化的書法家,他與張雨、楊維楨一樣,既屬於這個時代,又不屬於這個時代,這就是藝術對時代的超越性價值。
以其獨特的構圖顯露個人特色,即所謂的「三段式」。畫面以上、中、下分為三段,上段為遠景,山巒平緩地展開;中段為中景,以虛為實,權作渺闊平靜的湖面;下段為近景,坡丘上數棵高樹,參差錯落,枝葉疏朗,風姿綽約。
中國畫極為講究筆法。倪瓚在前人所創「披麻皴」的基礎上,再創「折帶皴」,以此表現山石,如畫遠山坡石,用硬毫側筆橫擦,濃淡相錯,頗有韻味。其畫中之樹也用枯筆,結體有力,樹頭枝椏用雀爪之筆型點畫,帶有書法意味。畫的中右方以小楷長題連接上下景物,使全圖渾然一體,達到詩、書、畫的完美結合。倪瓚平實簡約的構圖、剔透松靈的筆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對明以後的文人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中國山水畫來說,無論在境界上還是在技巧上,這種簡單的美均超過繁複的美。通過作品確立了新的創作理念和審美標準,這應該是倪瓚對中國畫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