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寬是北宋時代的畫家,別名中正,字中立,是當時的華原人,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銅川耀州區人。範寬為人豪爽狂放且嗜酒,不受世事拘束也不愛功名,心醉高山茂林之間,這種性格其實是最適合創作巨幅山水的。其作品氣魄雄偉,境界浩莽,墨韻濃厚,筆力鼎健,其畫品極高,其畫風對後世影響極大。
後世學人將範寬與李成、董源二人合稱「宋三家」,之後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畫派」和現代的黃賓虹等大師,都受到範寬畫風的影響,以範寬的繪畫為典範。
初學李成,後感悟「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造化」,遂隱居終南、太華,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畫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用筆強健有力,皴多雨點、豆瓣、釘頭,山頂好作密林,常於水邊置大石巨巖,屋宇籠染黑色。作雪景亦妙。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元朝人湯垕星評價稱「範寬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認為範寬用墨過濃,「土石不分」,是其缺點,但是這是範寬獨有的風格。範寬還善畫雪景,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所畫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頂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偉壯觀的氣勢,山麓畫以叢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畫出北方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特色,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
正是因為他的宏闊大度,所以才掙來了範「寬」的名號,正是由於他心胸豁達,所以才能有如本圖所表現的浩然襟懷。正是由於他常縱目終南太華之間,所以才能寫出這樣實感逼人的巨作。這使我們想起了他的千古名句:「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師造化不如師心源。」
範寬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後來他覺悟到應當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因而長期生活於陝西華山、終南山等處,觀覽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微妙變化,對景造意,將崇山峻岭的雄強氣勢老樹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動地現於筆下。他畫山石落筆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筆觸(被後人稱為雨點皴),畫出巖石的形貌質感。
範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元代湯垕《畫鑑》則認為「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範寬三人而已」,又謂「董源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範寬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都對範寬的藝術作出很高的評價。據文獻所載,宋代師法範寬的畫家有黃懷玉、紀真、商訓、寧濤等人,南宋的李唐好學範寬,其後又有馬遠、夏圭等人學習李唐,使得整個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幾乎全部出自範寬一系。
元朝大書畫家趙孟稱讚範寬的畫「真古今絕筆也」,明朝大畫家董其昌評價範寬「宋畫第一」。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見,比如蘇軾雖然非常推崇範寬,卻覺得其畫「微有俗氣」,與古代中國文人淡雅風格略有不符。北宋後期畫家王詵將李成與範寬的山水畫相比較,喻為「一文一武」,說明範寬的山水形象與李成的煙林情曠、氣象蕭疏的情調體貌相反,而別具風格。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中,也認為「李成之筆,近視如千裡之遠;範寬之筆,遠望不離座外」。
範寬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的傳統,又於寫生中得自然之境,自創寫實雨點皴法,形成「遠望不離座外」「峰巒渾厚,勢壯雄強」的北方山水傳統,成就了北方山水的典範。他與李成一文一武,為中國山水畫注入陽剛之氣,開雄渾之境。無怪乎連推崇南宗的董其昌也評他的畫為「宋畫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