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寬(約950年-約1032年),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生於五代末,北宋著名畫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雪山蕭寺圖團扇
因為性情寬厚豁達,不拘成禮,嗜酒好求道,時人呼之為「寬」,遂以範寬自名。
臨流獨坐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臨流獨坐圖》是又一表現層巒疊嶂、千巖萬壑的巨製。深鬱的山坳間騰起瀰漫浮動的雲霧,吐吞變滅,更加強了忘身於萬山之中的感覺。卜居期間往往成天端坐,放眼四望自然景觀,從中尋求繪畫的情趣。即使是雪夜,也在室外凝神觀察,以便觸發靈感。後來終於自成一家,同董源、李成並稱為宋初山水畫三大家。後人認為三家遺作,為百代之師。
範寬(傳) 夏山高隱 淡設色絹本
範寬擅長山水畫,初與關仝、李成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三大主流,並列「北宋三大家」,後又與董源、李成並稱「宋三家」。藝術成就使得範寬與同為華原人的柳公權合稱「柳範」。2004年,美國《生活》雜誌將範寬評為「上一千年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
範寬 - 雪霽圖
範寬不僅是馳名當代的繪畫大師,畫作在汴京與洛陽間獲得極高好評,自宋朝開始,就是畫家們學習和摹仿的對象,北宋後期的李唐好學範寬,其後又有南宋馬遠及夏圭等人學習李唐,使得整個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幾乎系出範寬一脈,此後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浙派的戴進、清朝的「金陵畫派」,以至近代的黃賓虹等歷代大師,都受到範寬畫風的影響。宋《宣和畫譜》收錄有範寬畫作58件,著名書畫家米芾也在其《畫史》中記載見過真跡30件。
範寬 - 輞川雪景圖
範寬善畫山水,師荊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別成一家。他重視寫生,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早晚觀察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景色,雖風寒月認錯,也不停止。
宋人論他的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構圖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傳統。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濃厚的墨韻,厚實而滋潤。
但晚年用墨過多,土石不分,勢雖雄傑,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其皴法,一般稱之為「雨點皴」,下筆均直,形如稻穀,也有稱為「芝麻皴」的。
《寒江釣雪圖》
秋林飛瀑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山清穆圖
宋-範寬-山水
踏雪尋梅圖 故宮博物院,明人畫,張伯英無題
溪山行旅圖
攜琴訪友圖
雪景寒林圖 , 天津市博物館藏
《雪景寒林圖》,此圖畫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皺擦多與瀉染,屑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皺於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此圖歷來受到廣泛重視。清代收藏家安岐稱其為「華原生平傑作」。
因此在範寬有限的傳世作品中尤其難得。名款「臣範寬制」四字,隱於前景樹斡中,因年久字跡漫漶不易辨認,關於此圖是否為範寬之作,近年在繪畫史家間尚有不同看法,但說它是宋畫中代表範寬畫派的重要作品,則是大家公認的。據收傳印記,可知歷經清梁清標,安岐鑑藏,乾隆時入內府,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園時曾流落民間。本圖以三拼絹大立幅圖寫北方冬日雪後山林氣象。畫上群山重重壁立,氣勢蒼茫,深谷危徑,枯木寒柯,隱現寺觀,山麓水邊密林數重,後有村居屋舍,一人張門而望。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樸厚重。畫家用「搶筆」筆法,密點攢簇,並參以短條子的筆道,來刻畫北方山石的質感,使畫面渾厚滋潤,沉著典雅。
雪山樓閣圖 軸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雪山蕭寺圖 , 故宮舊藏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他的一幅表現雪中山水的代表作品,構圖不同於其他作品。畫中山石樹木直現於幅前,不留空間,讓觀賞者覺得有一股寒氣襲來的身臨其境感。群山簇擁,直指天空,深深的溝壑中,密林隱藏著蕭寺,叢巖疊嶂中,「溪出深虛,水若有聲」。由近而遠堆疊的山巒,「折落有勢」,山下寒樹蒼勁堅挺,勢如鐵帚,顯示出範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詩堂有王鐸題「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通神邁,尤為古今第一」。
雲山秋霽圖
元朝大書畫家趙孟頫稱讚範寬的畫「真古今絕筆也」,明朝大畫家董其昌評價範寬「宋畫第一」。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見,比如蘇軾雖然非常推崇範寬,卻覺得其畫「微有俗氣」,與古代中國文人淡雅風格略有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