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寬:宋畫第一人

2020-11-03 中國美術

範寬(約950年-約1032年),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生於五代末,北宋著名畫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雪山蕭寺圖團扇


因為性情寬厚豁達,不拘成禮,嗜酒好求道,時人呼之為「寬」,遂以範寬自名。


臨流獨坐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臨流獨坐圖》是又一表現層巒疊嶂、千巖萬壑的巨製。深鬱的山坳間騰起瀰漫浮動的雲霧,吐吞變滅,更加強了忘身於萬山之中的感覺。卜居期間往往成天端坐,放眼四望自然景觀,從中尋求繪畫的情趣。即使是雪夜,也在室外凝神觀察,以便觸發靈感。後來終於自成一家,同董源、李成並稱為宋初山水畫三大家。後人認為三家遺作,為百代之師。


範寬(傳) 夏山高隱 淡設色絹本


範寬擅長山水畫,初與關仝、李成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三大主流,並列「北宋三大家」,後又與董源、李成並稱「宋三家」。藝術成就使得範寬與同為華原人的柳公權合稱「柳範」。2004年,美國《生活》雜誌將範寬評為「上一千年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


範寬 - 雪霽圖


範寬不僅是馳名當代的繪畫大師,畫作在汴京與洛陽間獲得極高好評,自宋朝開始,就是畫家們學習和摹仿的對象,北宋後期的李唐好學範寬,其後又有南宋馬遠及夏圭等人學習李唐,使得整個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幾乎系出範寬一脈,此後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浙派的戴進、清朝的「金陵畫派」,以至近代的黃賓虹等歷代大師,都受到範寬畫風的影響。宋《宣和畫譜》收錄有範寬畫作58件,著名書畫家米芾也在其《畫史》中記載見過真跡30件。


範寬 - 輞川雪景圖


範寬善畫山水,師荊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別成一家。他重視寫生,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早晚觀察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景色,雖風寒月認錯,也不停止。



宋人論他的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構圖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傳統。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濃厚的墨韻,厚實而滋潤。



但晚年用墨過多,土石不分,勢雖雄傑,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其皴法,一般稱之為「雨點皴」,下筆均直,形如稻穀,也有稱為「芝麻皴」的。


《寒江釣雪圖》


秋林飛瀑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山清穆圖


宋-範寬-山水


踏雪尋梅圖 故宮博物院,明人畫,張伯英無題


溪山行旅圖


攜琴訪友圖


雪景寒林圖 , 天津市博物館藏


《雪景寒林圖》,此圖畫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皺擦多與瀉染,屑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皺於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此圖歷來受到廣泛重視。清代收藏家安岐稱其為「華原生平傑作」。


因此在範寬有限的傳世作品中尤其難得。名款「臣範寬制」四字,隱於前景樹斡中,因年久字跡漫漶不易辨認,關於此圖是否為範寬之作,近年在繪畫史家間尚有不同看法,但說它是宋畫中代表範寬畫派的重要作品,則是大家公認的。據收傳印記,可知歷經清梁清標,安岐鑑藏,乾隆時入內府,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園時曾流落民間。本圖以三拼絹大立幅圖寫北方冬日雪後山林氣象。畫上群山重重壁立,氣勢蒼茫,深谷危徑,枯木寒柯,隱現寺觀,山麓水邊密林數重,後有村居屋舍,一人張門而望。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樸厚重。畫家用「搶筆」筆法,密點攢簇,並參以短條子的筆道,來刻畫北方山石的質感,使畫面渾厚滋潤,沉著典雅。


雪山樓閣圖 軸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雪山蕭寺圖 , 故宮舊藏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他的一幅表現雪中山水的代表作品,構圖不同於其他作品。畫中山石樹木直現於幅前,不留空間,讓觀賞者覺得有一股寒氣襲來的身臨其境感。群山簇擁,直指天空,深深的溝壑中,密林隱藏著蕭寺,叢巖疊嶂中,「溪出深虛,水若有聲」。由近而遠堆疊的山巒,「折落有勢」,山下寒樹蒼勁堅挺,勢如鐵帚,顯示出範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詩堂有王鐸題「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通神邁,尤為古今第一」。


雲山秋霽圖


元朝大書畫家趙孟頫稱讚範寬的畫「真古今絕筆也」,明朝大畫家董其昌評價範寬「宋畫第一」。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見,比如蘇軾雖然非常推崇範寬,卻覺得其畫「微有俗氣」,與古代中國文人淡雅風格略有不符。

相關焦點

  • 畫山畫骨更畫魂—— 範寬
    範寬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發展史上一位關鍵性的人物,對於五代北宋山水畫及後世山水畫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注意寫生,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著名書畫家米芾在其《畫史》中說「範寬山水,顯顯如恆岱」。 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畫譜》)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元朝人湯垕星評價稱「範寬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認為範寬用墨過濃,「土石不分」,是其缺點。 範寬還善畫雪景,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
  • 宋 範寬《谿山行旅圖》軸
    畫幅右角樹陰有「範寬」二字款。在此畫中,範寬運用的皴法——豆瓣皴,也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該地域的特徵。總之,這些元素無疑不昭示了畫中山水的地域面貌。其次,用短線條的點皴刻畫山石,更加細膩地表現出石頭的質感,堅實有力。
  • 宋,範寬《雪景寒林圖》(天津博物館藏)
    《雪景寒林圖》軸,宋,範寬作,絹本設色,縱193.5釐米 橫160.3釐米,天津博物館藏。宋代畫家範寬所作《雪景寒林圖》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該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白雪皚皚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山麓水際邊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象。全畫布置嚴整,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皴擦、渲染並用,盡顯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被公認為範寬的傑作。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北宋範寬的雪景山水,雄闊壯美,氣勢蒼茫!
    宋 範寬 雪景寒林圖 《雪景寒林圖》以三拼絹大立幅圖寫北方冬日雪後山林氣象。畫上群山重重壁立,氣勢蒼茫,深谷危徑,枯木寒柯,隱現寺觀,山麓水邊密林數重,後有村居屋舍,一人張門而望。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樸厚重。
  • 宋畫,走心的畫
    之後畫起竹子來,根本不用畫草圖,一筆是一筆。成語「胸有成竹」的典故就來源於此。如今再欣賞宋畫,不難發現,無論其尺幅大小,都見之全力以赴。因為那都是宋代畫家用了整個心靈,整幅手眼去創作的。而且不論長卷還是小品,皆以全境的心態為之。那份靜觀萬物的謙卑自得,同四時佳興的仁者之心,猶如涓涓細流在畫面上流淌著。
  • 賞析丨宋代小品畫:範寬風格山水小品畫
    範寬是李成之後,北方山水畫又一大家,後世亦常將二人作比。北宋王詵就曾在將二人畫作同懸壁上,謂李成「墨潤而筆精,煙嵐輕動,如對面千裡,秀氣可掬。」評範寬「如面前真列峰巒渾厚,氣壯雄逸,筆力老健。」對比而言「此二畫之跡,真一文一武也。」北宋時期,範寬的影響力與李成不相上下從學者甚眾,有「關陝之士,惟模範寬」之說。從現存的宋代山水小品畫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一些具有範寬風格的作品,本期即以此為題進行賞析。
  • 北宋山水畫家範寬
    李成、範寬兩位大師在宋初山水畫上建立了迥然不同的風貌,分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畫家。  善畫山水,師荊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別成一家。他重視寫生,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早晚觀察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景色,雖風寒月認錯,也不停止。宋人論他的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構圖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傳統。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
  • 範寬的《雪景寒林圖》
    範寬的《雪景寒林圖》 雪景寒林圖》,氣勢磅礴,境界深遠,動人心魄,生動地描繪出秦地雪後山川、林塑如詩景象,為其代表作之一。
  • 宋畫第一 非它莫屬
    在電視劇《清平樂》先導片的開頭出現了一幅宋畫,被翻轉了90度的《溪山行旅圖》。這幅畫的作者,歷來被認為是北宋「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之一的範寬。範寬曾被美國評為「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曹雪芹和居裡夫人都排在他之後。
  • 宋畫中的山水
    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有上千幅宋畫保存至今,散布在中國、美國、日本等地的200多個所在,即便是終身研究宋畫的80歲耶魯學者班宗華,或者前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都不曾見過現存宋畫的全部。
  • 傳世名畫15 ▎《雪山蕭寺圖》範寬(宋)
    ▼《雪山蕭寺圖》範寬(宋) 立軸 絹本設色 縱182.4釐米 橫108釐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館《雪山蕭寺圖》範寬(宋)☛《雪山蕭寺圖》無款,王鐸題為範寬之作。繪白雪皚皚覆罩下的群山深谷,山頂密林寒樹叢生,山間布置古剎、寒泉及行旅,寺院巧妙地安置在畫面左上角主峰背後,僅露出一小部分,右下方畫二僧人,
  • 蒼茫萬古,百代畫師——範寬
    藝術成就使得範寬與同為華人的柳公權合稱「柳範」。2004年,美國《生活》雜誌將範寬評為「上一千年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因此在範寬有限的傳世作品中尤其難得。名款「臣範寬制」四字,隱於前景樹斡中,因年久字跡漫漶不易辨認,關於此圖是否為範寬之作,近年在繪畫史家間尚有不同看法,但說它是宋畫中代表範寬畫派的重要作品,則是大家公認的。據收傳印記,可知歷經清梁清標,安岐鑑藏,乾隆時入內府,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園時曾流落民間。本圖以三拼絹大立幅圖寫北方冬日雪後山林氣象。
  • 範寬 | 古今真絕筆
    由於年代久遠,範寬的真跡現存並不多,但是僅存的數件均為精品,如《溪山行旅圖》《臨流獨坐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其中,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圖》為絹本水墨畫,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
  • 宋畫中的中國山水
    2000年,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第二千年百大人物」,宋代有兩人入選:朱熹排第45位,範寬排第59位。 很難說宋代畫家畫的是親眼所見還是腦中所想,他們不再像前朝畫家那樣費力描寫一棵樹或一塊石,而是將筆墨用在表現一種統一又真實的境界上。關於這種畫法,範寬的領悟是:「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
  • 宋畫到底牛在哪?
    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畫,散布在中國、美國和日本等地的200多個所在,即便是終身研究宋畫的80歲耶魯學者班宗華(Richard Barnhart),或前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都不曾見過現存宋畫的全部。
  • 範寬這幅畫為何讓外國人一見難忘?因為他在畫中隱藏了一些密碼!
    範寬這幅畫為何讓外國人一見難忘?因為他在畫中隱藏了一些密碼!範寬是宋代畫家中的第一人,被後世的趙孟和董其昌奉為山水畫的典範。範寬雖然是一個畫家,但是他也很擅長理論性的東西,對於一些數字尤其敏感。一說到中國山水畫,外國人普遍比較認可的就是範寬的一幅畫《溪山行旅圖》,很多外國人稱「一見難忘」!於是有專家有開始研究,為什麼這幅畫如此的與眾不凡呢?它到底有什麼特別的點呢?其實在畫中範寬隱藏了一些關於數字的密碼!構圖上隱藏了2/3的數字,不少人看到這個雄偉的山峰,都會被那厚重雄渾的山體所震撼,而讓人震撼的原因就隱藏在畫中。
  • 範寬,「與山對坐」
    千年前的範寬應該不會想到故鄉現在的這份灰暗和沉重,他筆下山水的厚重感,是對於故土另一種形式的眷戀。範寬存世真跡非常少。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圖》一直被視為中國山水畫的巔峰之作,也奠定了範寬作為山水畫「北宋三大家」之一的地位。對於很多國畫專業的人來說,臨摹它成為學畫期間的必修課,畫中的山水溝壑、樹木樓閣已然被熟記於心。
  • 【畫說名家】關於範寬
    範寬所畫之山峰,座座都是帶有平行褶層的三角形狀,被正面地、層層相加地構思於畫幅,而描繪上則用謹嚴刻意的輪廓、深凹的縫隙以及點的皴筆塑造泥土覆蓋的砂巖表面,傳導出一種真實可感的力度與威勢,這成為北宋早期山水圖式的一個縮影。 唐代的山水畫上,可以分辨出兩種比較初步的山石皴法。一種是用軟筆平行地皴出石縫間隙的陰影,以形成淡淡的輪廓;另一種是用點狀皴刻畫有稜角的石面。
  • 範寬丨與山對坐
    在如此雄厚的氣勢下,白天似乎變成黑夜,誠如黃賓虹觀畫時之感慨:「如行夜山,昏黑中層層深厚。」但米芾卻批評範寬「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也有人認為,此論有欠公正,土石不分在自然界中並不罕見。再則,畫風隨年齡而改變也屬常情。範寬堅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創造了中國山水畫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