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範寬《谿山行旅圖》軸

2020-10-11 中國書法網


範寬,北宋畫家,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畫山水,為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初學李成,後感悟「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造化」,遂隱居終南、太華,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畫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用筆強健有力,皴多雨點、豆瓣、釘頭,山頂好作密林,常於水邊置大石巨巖,屋宇籠染黑色。代表作品有《雪景寒林圖》、《溪山行旅圖》、《臨流獨坐圖》和《雪山蕭寺圖》等。

宋 範寬 《谿山行旅》 軸

範寬(活動於十世紀),陜西華原(今耀縣)人,經常來往京師與洛陽一帶。個性寬厚,舉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長山水畫,初學五代畫家李成,後來覺悟說:「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隱居終南太華,留心觀察山林間,煙雲變滅,風雨晴晦,各種變化難狀之景,當時人盛讚他:「善與山傳神」。此圖是唯一傳世名跡。

宋 範寬 《谿山行旅》 軸 局部


巍峨的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巖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洩而下,溪聲在山谷間迴蕩,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巖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畫幅右角樹陰有「範寬」二字款。


宋 範寬 《谿山行旅》 軸 局部


從畫面的構圖來看,《溪山行旅圖》是典型的高遠法構圖。畫面正中一座巨大的山峰頂天立地,佔據了畫面三分之二的空間,近景及中景皆為巨石,由其中一條崎嶇的山路分割開來。遠景則是一片巨大的山巒,中有飛瀑一。是典型的關陝風景。

試將上述近景中景並為前景,而其後高山定為後景,縱觀全圖,可注意幾點。

1、觀畫者的視角

畫面中,山路的點醒,使前景給人以一種俯視的感覺;而後景的巨峰則不太容易做到這點,由於畫幅本身的尺度較大及山勢表現出的雄偉,使觀畫者本能地以類似仰視的角度去觀賞。作者的做法是突出了山頂的點苔,並配以自上而下由密及疏的皴擦。如此,使整觀此圖,視角達到統一。此外,從前景看,讓人有置身其中之感,而聯繫後景,可以發現一個問題,現實中是沒辦法將這些景色自上而下同時映入眼帘的,顯然,作者在表現時參入了更多的主觀因素,這種表現方式也在其後更多的被稱為「全景山水」的繪畫中得到體現。

宋 範寬 《谿山行旅》 軸 局部


2、畫面的布局

《溪山行旅圖》中,前景佔了大約三分之一的空間,後景則佔據了剩餘大約三分之二的畫面。先看後景的巨峰,雖然有山頭若干,但是幾個山頭綿延相連,類似山脈並組成的一座主峰成為後景中的主體,與右邊被飛瀑隔開的山體及左側單獨的一座峰巒搭配,更凸顯了主峰的主題位置。在前景中,路旁巨石被流水小橋分成了左右兩部分,並與山路的呈現的趨勢相同,呈左低右高之勢。如此,主峰,兩邊的山石,三個點構成了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穩定而不平均。而最前的山石則呈平穩之勢,託住了這個三角。


宋 範寬 《谿山行旅》 軸 局部


此外,從畫面的組成元素來看,可以發現,前景中具有的元素遠比後景豐富,在前景中,表現了至少三種以上不同的樹木形態,山石也化整為零,增加了零星小塊的碎石,其中不乏細緻的表現,還有刻畫細膩的水口,簡陋的小橋,以及行路的商旅。相較與前景,後景的組成因素則要簡約了許多,除了山澗一道飛瀑之外,僅是山巒的勾皴及山頂的點苔,可以明顯地看出,後景中幾乎沒有林木的因素,山頂上的林木也用濃墨及焦墨的墨點代替,使得後景山峰簡潔明了,這個現象一方面突出體現了關陝山景的地理特徵,另一方面無形中與前景構成了一遠一近,一虛一實的賓主關係。前景雖佔據畫幅較少卻精細耐看,始終牽引觀者的視線;後景在畫面中比重雖大卻不因此堵塞畫面,整幅畫達到了氣勢逼人而又清幽空靈的和諧。

宋 範寬 《谿山行旅》 軸 局部


3、《溪山行旅圖》體現出來的地域特徵

荊浩在《筆法記》裡提出了「圖真」的繪畫目的。這也成為了早期山水畫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畫家筆下的山水往往體現了畫家所處地域的自然特徵。如董源的瀟湘風光,黃公望的富春山居。範寬原籍華原,即今陝西耀縣。他筆下表現出來的,自然是關中風景,這在《溪山行旅圖》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1)、圖中的樹木。

《溪山行旅圖》中樹木的數量著實不多,這應是關中山體土石堅硬,難有植被覆蓋的緣故。而在為數不多的樹木中,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樹都是用夾葉法畫就,畫面上只能看到兩株用點葉法畫的樹木,且都被遮擋住,只顯露出部分。究其原因,首先用夾葉法畫的樹木比起用點葉法畫的樹具有更加明確的外形輪廓,因此能使樹木顯得更加蒼勁挺拔;其次,使用夾葉法雖不能像點葉法那樣墨色濃淡層次豐富塑造出渾厚華滋的意味,但卻更加符合了關中山景勢壯雄強,寒林蕭瑟的意境;上述兩點也正是夾葉的「剛」與點葉的「柔」之間的差異。再次,大量地使用夾葉法畫樹木也符合了當地林木本身的外形特徵。而在為數不多的點葉法畫的樹中,作者施以濃墨,其墨色變化與江南山水那種水墨淋漓的感覺相距甚遠。畫面中的樹枝,則皆用禿筆點簇,勁健渾樸。

(2)、山石以及泉水。

《溪山行旅圖》中的山巒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山勢的陡峭險峻是該畫的一大特徵。觀其山石輪廓,多有大幅度的轉折,如刀削斧劈般尖銳的外輪廓。而山中的飛瀑流水也值得關注,作者刻意將泉水錶現得纖細狹長,與旁邊的山勢相照應,狹長的水流突顯了山勢的雄壯也反映出山峰的高度。同時,水流一瀉而下,沒有江南山水那般峰迴路轉,與水流兩側深色的山澗搭配,體現出關中山景的蕭瑟肅殺。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將該圖與江南山水對照,可發現《溪山行旅圖》中景物元素是十分簡單明了的,沒有眾多的老藤蔓草之類的景物,且除山頂之外,沒有其他點苔。在此畫中,範寬運用的皴法——豆瓣皴,也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該地域的特徵。總之,這些元素無疑不昭示了畫中山水的地域面貌。

宋 範寬 《谿山行旅》 軸 局部


三、運用的皴法

明代董其昌說過「蓋大家神品,必於皴法有奇」。我認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成就了點皴在皴法中的重要地位。關於《溪山行旅圖》運用的皴法,只有一種點皴,即雨點皴,也叫豆瓣皴,刮鐵皴。從這三個名稱,可以基本了解該皴法的形態、技法及表現方式。

1、臨摹過程中雨點皴的畫法。

點皴應算皴法中的基礎之一,顧名思意,既是墨點構成的皴法。但不是沾滿墨汁的點,筆需略幹,中鋒落筆,筆頭觸紙略按,隨即提起,如此動作自然而一氣呵成,則紙上呈現的皴法筆頭圓潤筆尾平整,狀如馬蹄,亦如豆瓣。而原畫中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在落筆點後還有一個向下幹筆直向拖動的痕跡。這一點上,刮鐵皴這個名稱直觀地揭示了行筆時畫者的感覺,即行筆速度雖快,卻時時有逆向的力與其相阻,並非無所收斂地一揮而就。這與書法中擔夫爭道,逆水行舟的道理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之所以叫做雨點皴,我認為這體現了它的表現形態,並不像斧劈皴那樣寥寥數皴即可,而需要以密集的數量來表現。這就要求了皴擦時用墨的濃淡層次需豐富而又分明。通過不同墨色的點皴以及他們之間的疊加,可以細膩地表現出山石的形態與質地。

3、雨點皴在《溪山行旅圖》中的應用。

皴法是中國畫筆墨表現方式的一種。山水畫從早期的「空勾無皴」發展到後來各種皴法的豐富多樣,實際上是筆墨的成熟與進步。皴擦的作用主要是分清山體的結構造型。在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中,在山體的輪廓線,尤其是在前的山體與在後的山體之間的輪廓線上,往往被施以更加密集的不同墨色的點皴,而由這樣的輪廓線向外,點皴逐漸由密變疏,墨色的變化也相對較小。這樣做突出了山體結構,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效果,也充實了畫面。誠然,其他皴法也許也可以達到類似如此的效果,然而雨點皴的應用則為溪山行旅圖帶來獨特的意境。山體的外形決定了皴法的選擇,以《富春山居圖》為例,其中石法多用披麻皴,因為它的山體外形多偏錐形且圓潤,故披麻皴與其相得益彰;反觀《溪山行旅圖》,可以看到其中山體多為方正形態,輪廓剛硬,運用點皴呈現出利索乾脆的形態,與輪廓的剛硬相輔相成,能夠融合一體。其次,用短線條的點皴刻畫山石,更加細膩地表現出石頭的質感,堅實有力。

四、《溪山行旅圖》的歷史地位及學習價值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傳世之作,是最具範氏繪畫風格特點的作品之一。範寬與李成,郭熙齊名於畫史。並與李成一起,成為北宋時期北方山水畫派的主流。有「齊魯之士,惟摹營丘,關陝之士,惟摹範寬」之說,可見師其法者之眾。又有李成與範寬二人之畫「一文一武」的說法,範寬繪畫中的「武」正是《溪山行旅圖》中表現出的諸如氣勢雄強,剛健挺拔等特點。加之獨特的皴法點苔與鮮明的地域特徵,《溪山行旅圖》代表了範寬最成熟的技法與風格,同時也成為北宋時期北派山水畫的一個重要代表。

如今臨摹學習《溪山行旅圖》仍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於範寬在「南北宗」畫派的從屬問題,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界定。後世之人有將其納入北派亦有將其算作南派。或許,根本沒有對其進行南北劃分的必要。範畫既具備了宋畫圖真求實,精工細緻的一面,而在一筆一畫中,又不乏文人墨戲的趣味。應該說,它具有院體畫傳統積累下來較優的一面,同時具有文人畫早期的面貌,可說是承前啟後之作,因此有較高的學習價值。

相關焦點

  • 薛永年評範寬《谿山行旅圖》
    範寬之畫,遠望不離座外」。後一句形象生動地概括了十世紀傑出山水畫家範寬的藝術風貌以及他對中國山水畫的貢獻。如果想了解範寬的藝術,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欣賞他的舉世周知的代表作《谿山行旅圖》了。這幅畫在絹地上的山水立幅,以幾乎三分之二的巨大篇幅描寫一座巍峨高聳的遠山,它雖然位於遠處,卻如劈面而來。
  • 範寬《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宋畫第一?
    五代宋初,中國畫中的山水畫被推到了一個歷史高峰,北宋範寬就是其中一員大將。「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尋找範寬《溪山行旅圖》隱藏的作者籤名(高清晰)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明清時期的著錄裡,沒有提到畫家的款印,不過歷來收藏者對此畫出自範寬確信不疑。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範寬與《溪山行旅圖》
    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千年名畫《溪山行旅圖》的作者就是北宋大畫家範寬,從此有了更加堅實的依據。
  • 【課件】範寬-「溪山行旅圖」高清詳析
    《溪山行旅圖》構圖特性(一)、中峰鼎立,中軸巨碑式構圖《溪山行旅圖》是故宮的鎮院之寶。畫面樸實、穩定,這些特質從他的構圖看的出來,比如他的構圖是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北宋範寬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
    北宋範寬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  北宋畫家範寬簡介  《溪山行旅圖》釋義:   《溪山行旅圖》北宋畫家範寬的傳世名作,絹本淺設色,縱206.5釐米,橫103.3釐米。站在畫軸前,只覺得大山壓頂,咄咄逼人,令人仿佛身臨其境。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圖 | 《溪山行旅圖》範寬 宋範寬,何許人也?圖 | 範寬《溪山行旅圖》,何神作?《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
  • 宋,範寬《雪景寒林圖》(天津博物館藏)
    《雪景寒林圖》軸,宋,範寬作,絹本設色,縱193.5釐米 橫160.3釐米,天津博物館藏。宋代畫家範寬所作《雪景寒林圖》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該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白雪皚皚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山麓水際邊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象。全畫布置嚴整,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皴擦、渲染並用,盡顯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被公認為範寬的傑作。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並且,以上畫論文字形容的繪畫風格,與每一幅範寬名下的山水畫都能符合。所以回到我最初的立論,以《溪山行旅圖》為例,像這樣一幅最能代表範寬繪畫風格的千古名跡,也還是問題重重,中國畫鑑定之難可見一斑。像《溪山行旅圖》這樣的孤例,除了前文提到的「範寬」款識的問題之外,我們只能從文字到圖像,從畫論中的一些「乾貨」來印證《溪山行旅圖》是不是範寬所繪。《聖朝名畫評》中記載:「中正好畫冒雪出雲之勢,尤有骨氣」,避開抽象的「骨氣」不談,原來範寬喜歡畫雪景,並且是雲中的雪山。
  • 大氣磅礴 沉雄高古:範寬《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絹本設色) 206×103釐米 北宋 範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傳銘   溪山何處?行旅何人?當我第一次看到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時,這兩個問題就一下子蹦了出來。問題雖然簡單,然殊難稽考。溪山究竟是特指哪一座山?還是泛指一種山態山情?至今無確切答案。至於行旅何人,似有定論。雖然圖中山道上的商旅騾馬隊中的豆馬寸人,已然被龐大巍峨的山體逼壓得若隱若現,不易辨認。但範中立在畫中寄寓的懷抱之深,說此畫描寫的就是畫家本人逆旅人生的一段經歷一定不會錯。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溪山行旅圖【年代】北宋【簡介】絹本,淡設色,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名稱】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年代】北宋【簡介】絹本,淡設色,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
  • 千年後發現《溪山行旅圖》範寬籤名 李霖燦:能與範寬有此因緣,不負...
    ■範寬 溪山行旅圖■藏在畫作右下角樹叢中的畫家籤款■郭熙 早春圖■範寬 雪景寒林圖軸 天津博物館■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近日,國之瑰寶、北宋山水畫扛鼎之作《溪山行旅圖巨跡右下角的驚人發現《溪山行旅圖》作者範寬,傳說是一位非常磊落而又不羈的人,喜歡逗留山林,「經旬不歸」。因為這些作為,人們改了他的原名範中立,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寬」——在陝西一帶,人們喚那些落拓邋遢的人,都是「寬」。範先生倒也「從善如流」,從此便以寬自名。說到名字,宋畫多窮款。
  • 千年後發現《溪山行旅圖》範寬籤名 李霖燦:能與範寬有此因緣,不負平生
    《溪山行旅圖》再次走進公眾視野。巨跡右下角的驚人發現《溪山行旅圖》作者範寬,傳說是一位非常磊落而又不羈的人,喜歡逗留山林,「經旬不歸」。因為這些作為,人們改了他的原名範中立,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寬」——在陝西一帶,人們喚那些落拓邋遢的人,都是「寬」。範先生倒也「從善如流」,從此便以寬自名。說到名字,宋畫多窮款。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字畫,印象最深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為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宋 範寬 溪山行旅 縱 206.3釐米 橫 103.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其中「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大量宮裡的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也包括了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畫中有許多印記,乾隆皇帝專用收藏的印章也在其中。
  • 看範寬《溪山行旅圖》的構成方法
    現存的範寬作品只有《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臨流獨坐圖》等寥寥五六件,且幾乎每一件都存在爭議。對於務實的學習者來說,並不十分關心某件作品確否出自畫家親手,而對作品本身的繪畫語言信息的深入解讀更為迫切,以學以致用。探尋前代經典作品的藝術本體規律,才是畫家們最關心的。《溪山行旅圖》無疑是流傳有序、可信度最大,尤其是藝術水準最高的範寬代表作品了。
  •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該畫作畫幅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範寬還善畫雪景,此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