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1427年-1509年),明代傑出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是明中葉畫壇上四大藝術家(另三人為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人稱江南「吳門畫派」的班首,在畫史上影響深遠。
擅山水,初得父沈叵吉、伯父沈貞吉指授,後取法董源、巨然,中年以黃公望為宗,晚年醉心於吳鎮。四十歲前多畫小幅,後始拓為大幅,筆墨堅實豪放,形成沉著渾厚的風貌。亦作細筆,于謹密中仍具渾成之勢,人稱「細沈」。兼工花卉、鳥獸,擅用重墨淺色,別有風韻。也畫人物,名重當時。
書學黃庭堅,詩學白居易、蘇軾、陸遊。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沈周,吳門四家之首,在畫法上宗學王蒙,景色繁茂,草木華滋,筆法甚密,風格細秀,文雅蘊藉,屬「細沈」代表作。
在繪畫上,他的山水作品以粗筆水墨和淺絳畫法為主,融匯貫通,剛柔並濟,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技法嚴謹秀麗,用筆沉著穩練,內藏筋骨,自成一家;晚年性情開朗,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渾。是吳門畫派的領袖。
他的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寫意畫法見長,注重筆墨形式美,開創了寫意花鳥的新道路,為花鳥和書法的發展做出了承前啟後的貢獻。因此,在繪畫領域,他的作品出於古人而又遠於古人。
王鰲指的是這樣一件事:曾有一位貧窮的無名畫家為了讓自己的畫多賣幾個錢來贍養母親,便臨摹了沈周的畫,並把這些畫拿來請沈周題字。沈周對此事絲毫沒有不悅,而是欣然為之潤色補筆,使得這些作品讓別人看上去真的是沈周所畫,不僅如此,沈周還在畫後題款蓋印,成全了那位無名畫家對母親的一片孝心。名畫家為贗品作者題字,這種事在如今是不可想像的,沈周卻能如此,可見他的確是豁達大度、熱心腸的大師風範。
沈周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縱觀沈周之繪畫,技法全面,功力渾厚,在師宋元之法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進一步發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
沈周的繪畫為傳統山水畫作出了兩大貢獻:其一,融南入北,弘揚了文人畫的傳統。如沈周的粗筆山水,用筆融進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勢,將南宋的蒼茫渾厚與北宗之壯麗清潤融為一體,其抒發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變為宏闊平和。
其二,將詩書畫進一步結合起來。沈周的書法學黃庭堅,書風「遒勁奇崛」,與他的山水畫蒼勁渾厚十分相似、協調。他又將書法的運腕、運筆之法運用於繪畫之中。
沈周是個不折不扣的富家公子。28歲的時候,和他祖父沈澄一樣,沈周拒絕了蘇州知府的推薦,決意終生不入仕途,就畫畫、寫詩、看書過一輩子。
大概三十多歲的時候,他從城裡搬到鄉下,在一個有竹子的地方建了一個庭院,取名「有竹居」,在這裡安靜地寫詩作畫,或與朋友雅聚。
沈周7歲的時候,父親沈恆給他找了個老師,經學家陳寬,教他古文。15歲的時候他能寫百韻長詩,戶部主事崔恭當場命題《鳳凰臺歌》,沈周拿起筆來一揮而就,被時人認為是唐代才子王勃的轉世再生。
沈周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畫已經不可知了。反正在他13歲的時候,他就畫了《南村十景圖》。他的曾祖父和王蒙是好友,又是藏家。父親沈恆是杜瓊的學生。想來沈周學畫,當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且家藏有王蒙、倪雲林等人的墨跡,李公麟的《女孝經圖》,王蒙的《太白山圖》,黃公望的《天池石壁圖》《富春山居圖》等名跡都有,沈周的起點太高了。
沈周四十歲以前,受杜瓊、劉珏和父輩影響較深。如《仿黃鶴山樵筆意為碧天上人作山水圖軸》,是年沈周三十五歲,為傳世有確切紀年的最早作品。畫法從杜瓊直追王蒙,山巒重疊繁複,皴染稠密,用了很多柔婉的披麻皴、解索皴等,堪稱精謹縝密。
所以吳寬後來說:論詩書畫全能,石翁當獨步今日。明代的文人畫正是由於沈周這樣人物的存在而進入了全盛期,後人評價他影響了畫壇五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