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思想中,經常提到君子,那到底什麼是君子呢?幸好有孔子的弟子子貢,幫我們問了一下這個問題,我們看孔子是如何答覆的:
《論語.為政第二》中,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八個字!孔子回答的就這麼簡單。什麼意思呢?孔子是說,君子就是把實際的行動擺在前面,不是光吹牛不行動。以身作則,自己先做到再說,別人才會服你,順從你。如果自己做不到,光講空話,那別人肯定是不會服你的,所以人們聊天時候就容易起爭執,因為都沒做,只是嘴上說,所以誰也不服誰。
古今中外,大多數的人,都是能說不能做,愛吹牛,愛侃大山,愛議論別人。大家看看網上文章的評論就知道了,評論裡的人好像都是正義的,都是對的,全是君子,指點江山,評頭論足,就作者一人是小人。尤其大家評論古今偉人、名人的時候,恨不得雞蛋裡挑出骨頭來,那個語氣,那個口吻,好像比偉人還偉人,哪個評論者都是至善至美的,就那些偉人、名人一身毛病。總而言之,說容易,評論別人容易,自己做起來就難了,所以,真正的君子,確實很難做到呀!
下面孔子又補充了一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小人有什麼不一樣呢?他說君子為人處世,對任何人都一樣,有一顆博愛之心,不會說因為你和他的觀點不一致,就說你不好,也不會因為你和他的觀點一致,就對你特別好。這就是周而不比。小人則相反,你只要跟我好,我們就是朋友,我就覺得你人好;你對我不好,咱就是敵人,哪怕你德高望重,我也對你不好,什麼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為標準。這就是比而不周。
其實君子和小人的含義還有很多,今天就只寫這些了,有機會再和大家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