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麼意思?

2020-12-04 謝明語

【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文】

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習】

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正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導致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

「周」指的是包羅萬象,一個君子對每一個人都一樣,這叫「周而不比」,也可以理解為沒有分別心。

「比而不周」則不然,喜歡拿人與人之間作比較,結果就是對張三好一些(或因對自己有利),對李四不好,所以「比而不周」也可以理解為有分別心。

幾乎人人都有好惡之心,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少不了的正是相互利用,利用完了,沒有利益交集了,關係也就結束了。這可是很常見的現象。

正所謂「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建立在「權利」之上的交情註定無法長久,且因為沒有真正的情誼,也經不起考驗,甚至很容易被利用或出賣。

無論尊卑貴賤,當我們能平等對待不同的人時,我們就算做到了」周而不比「,甚至對待卑微者的態度更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但正因為這樣的高標準,才能檢驗出真正的君子。

更多千年智慧歡迎關注「一日一智」。

相關焦點

  • 也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譯是:「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這樣的解釋,只是字詞的直譯,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中,孔子想表達的是,君子能夠和所有人搞好關係,不刻意疏遠一個人,也不刻意親近一個人;小人呢?往往和一兩個人走得很近,步調一致,因為這一兩個人而疏遠其他人。意思: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讀到的《論語》,已經到了「減一個字都不行」的精簡程度,往往兩三個字表達很多意思。因為《論語》原文太過惜字如金,所以給我們今天的理解造成了不小的困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短短的十二個字,孔子竟然講清楚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別。所謂「微言大義」,在孔子他老人家看來,君子和小人之間,就是「周」和「比」的不同。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善於團結周圍的人而不偏私;小人偏私而不善於團結周圍的人。
  • 《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與小人:「周而不比」則公正包容,「比而不周」則結黨營私
    今天,就圍繞孔子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學而》)的思想主張,來對君子與小人之人格作以一個品性上的相對之界定,在對比中揭示二者不同的價值追求和人格操守。要弄清這一思想主張的深刻意旨,關鍵就在釐清「周」與「比」的價值內涵。就二者的意義,歷來解家有從公、私之判上解,有從義、利之分上解,有從全、偏之別上解。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國學經典·一日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基本信息】    出處:《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周:合群;比(音bì):勾結。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二者皆指與人親厚之意,但君子、小人所為不同,褒貶也不一。君子善於以周全公正之心普遍厚重待人,但不拉幫結派、徇私偏袒;而小人善於比附一方,只會拉攏與自己立場一致的人結黨營私,不會普遍公正待人。 宋代政治家範仲淹,推行政治改革,啟用了一大批支持新政變法的人。後被小人攻擊,說他結黨營私,於是被罷免。
  • 感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第二》君子和小人,在儒家經典中提的很多,常說的話:做人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連三歲孩童也知道小人不好。經典中,小人的含義通常有幾種,比如:一、人格卑鄙的人;二、平民百姓;三、對地位高於己者的謙詞;四、指古時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六、小孩子等。可見,小人用在不同的地方,含義是不同的,那麼在這裡呢?君子與小人,顯然是相對的。
  • 交友之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小人同而不和」,也是說君子之間雖講究和睦、調和,但是允許有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如果遇到問題,朋友之間可以開誠布公,坦誠相見,目的是為了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解決了,皆大歡喜,相互間不虛偽,不猜忌,這樣的友情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 一起閱讀‖《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本章為《論語》:為政篇【原文】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注釋】①周:團結多數人。比:勾結。【翻譯】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解讀】 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結黨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做事總為多數人著想,能與眾人和諧相處,但不與人相勾結。
  • 纏中悟禪:被胡解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幾乎所有的解釋都是: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字面意思很簡單:孔子說,君子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周遍而沒有疏漏,但不會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總是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的步調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卻不能周遍而沒有疏漏。
  • 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核心是「周」與「比」的關係問題。周與比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有譯文認為,"周"指以義合,"比"指以利合。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那麼是不是就是說有義無利,有利而無義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義是利的基礎,利是義的延伸。
  • 論語求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現實、常道,而非褒貶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的難點在「周」和「比」的含以上,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字的本義。「周,甲骨文,字形像種滿了莊稼的田園,表示築埂劃界,圈地而種。所以,「密」在漢語中有:「稠、關係近、感情好、不公開、秘密」等意思。從「周和比」的本義上,顯然都是通了「密」的「稠、關係近」的意思。所不同的是:「周」是對「稠、關係近」的東西(種滿了莊稼的田園)進行劃界、圈圍牆。
  • 《論語·為政篇第二》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孔子說:「君子能普遍地團結他人而不與人互相勾結,小人與人互相勾結卻不能團結他人」【解讀&感悟】本章中,孔子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之一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故聖人於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閒,而審其取捨之幾也。 小文解讀: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結黨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
  • 《論語》處世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釋義: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君子品德高尚,興趣高雅,喜歡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絕不阿諛奉承,諂媚地去討好人,不靠攀附關係去獲得好處。小人滿肚子壞心眼,喜歡和人勾結,擅長攀附關係以獲得利益,不管做什麼事都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可謂是利益薰心。所以,君子與人結交是團結,小人與人結交是勾結。常言道,「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也是這個道理。
  • 什麼叫「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篇第二一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錢穆譯】先生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念信。」因為二者互為相反的關係,比是勾結、偏愛,那麼「周」應該是周全、普遍的意思。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故聖人於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閒,而審其取捨之幾也。是說「周」是為了公,「比」是為了私。
  • 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
    在儒家思想中,經常提到君子,那到底什麼是君子呢?幸好有孔子的弟子子貢,幫我們問了一下這個問題,我們看孔子是如何答覆的:《論語.為政第二》中,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八個字!孔子回答的就這麼簡單。什麼意思呢?
  • 君子與小人,孔子真正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能普遍團結人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能普遍團結人。首先翻譯歸翻譯,我們要知道孔子口中的『君子』和『小人』所指的對象。很多時候,我們的理解就是君子作為有道德的人,小人作為不道德的或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理解屬於一種狹義性理解。那麼,孔子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