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探秘:《論語》一書,是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在塑造中國人文價值和人道精神上具有深刻而雋永的影響。現今,我們很多道德倫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蘊,都與之有著基因傳承的關係。在增強和踐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們中國人的生命意義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為何,做一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人生價值多維,道德操守多性,人性內涵多品,加之素質能力上有長有短,故在評判人性、人格和人品上內涵不一,更有高低、貴賤之差異。
對於君子與小人的人格差異,既然不能一概而全,就只能於一能、一性上作以區隔、分別。
在評判人格標準的對比或比照上,君子與小人二者無疑具有相互界定的價值內涵。
知君子之為君子者,往往就可從反面觀知小人之為小人的所在內涵。反之,看到小人的所作所為也就可以推知君子之人格堅守。
今天,就圍繞孔子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學而》)的思想主張,來對君子與小人之人格作以一個品性上的相對之界定,在對比中揭示二者不同的價值追求和人格操守。
要弄清這一思想主張的深刻意旨,關鍵就在釐清「周」與「比」的價值內涵。就二者的意義,歷來解家有從公、私之判上解,有從義、利之分上解,有從全、偏之別上解。
實則,猶如「和而不同」一樣,「周而不比」內涵辯證的思維意旨,而「比而不周」就是「同而不和」的思維。「周而不比」,是不比之周;「比而不周」,是不周之比。
「周而不比」,為「不比」之「周」,是堅守中和之道。
在孔子的思維中,君子義以為上,故在價值追求和人格操守上必貫徹公正、正義的原則。「周而不比」,就在於維護這一原則,而排除無原則的「比」。
「周而不比」之「比」,為偏私之義。以「不比」界定「周」的價值內涵,就是堅守公正、正義之操守,或者說是在堅守中和之道,而非結黨營私。
「周而不比」的論說,猶如「威而不猛」的思維方式。「不猛」之「威」,就是中和之用。類此,「不比」之「周」才是中和之價值操守。
堅持「不比」,方能無私、不偏。規避「比」之私、偏,方是公正、普遍之「周」。「周而不比」,就是基於公正的一視同仁,各得其所。
「比而不周」,為「不周」之「比」,是固執偏私之情。
與君子的價值操守不同,小人是持「比」而不能「周」者。沒有道義和原則的親密和任人唯親,必然令賢能和有識之士厭然卻步,而不能招賢納士。
君子不為私、偏、利之「比」,而堅守公道、公正,就自能招來賢能和有識之士,能成德行之「周」。小人是以結黨營私之「比」而為其「周」,結果必是反不能「周」,終究得不到人們的信任和擁護。
不同的價值操守,必有不同的人生修為效驗。君子「周而不比」,則能「坦蕩蕩」;小人「比而不周」,則是「長戚戚」。以偏私之「比」求「周」反而不能「周」,豈可不「長戚戚」?
在現實情境中,用親密、親私和親附的方式和手段謀求大家的一團和氣,實則因失去了公正、公平的原則,反而達不到團結一致、人順心齊。
君子與小人,操守截然不同,則人生格局有別。
君子之所以能真正做到「周」,重要原因就在於「不比」;小人之所以「不周」,就在緣於「比」的道義、正義之失。不同的價值趣向,體現著不同的人格操守。
從「比而不周」上言,親近小人,則遠於賢能;拉幫結夥,則損害團結;結黨營私,則腐蝕公正;偏執無權,則不能變通。堅持「比而不周」,就不能成就大器。
君子的「周而不比」,以其體現了中和的原則和方法,故可拓展其內涵和應用層面,而發揮其人生方法論上的價值。堅持中和之道,堅守人間正道,堅定正義原則,自能令人敬佩而樂與之共事,共創事業。
君子「周而不比」的人格價值內涵,大概可從以下三個不同側面加以揭示和說明:
從公、私之判上言,「周而不比」是公正而無私。無私而包容,自能周全,「公乃全」。
從義、利之分上言,「周而不比」是公其利而利澤周遍,無私成其私。在實現和做大整體利益中,自能成就個人之利益。
從全、偏之別上言,「周而不比」,亦即仁以義愛,方是公正無私之博愛。公正而無私,方能一視同仁,親近而不偏私。
孔子「周而不比」思想,就在教會我們:如何搞好團結,如何管好一個團隊,如何為了一大目標而凝聚各方面的正能量。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