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小人:「周而不比」則公正包容,「比而不周」則結黨營私

2020-12-04 學思觀

國學探秘:《論語》一書,是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在塑造中國人文價值和人道精神上具有深刻而雋永的影響。現今,我們很多道德倫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蘊,都與之有著基因傳承的關係。在增強和踐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們中國人的生命意義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為何,做一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人生價值多維,道德操守多性,人性內涵多品,加之素質能力上有長有短,故在評判人性、人格和人品上內涵不一,更有高低、貴賤之差異。

對於君子與小人的人格差異,既然不能一概而全,就只能於一能、一性上作以區隔、分別。

在評判人格標準的對比或比照上,君子與小人二者無疑具有相互界定的價值內涵。

知君子之為君子者,往往就可從反面觀知小人之為小人的所在內涵。反之,看到小人的所作所為也就可以推知君子之人格堅守。

今天,就圍繞孔子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學而》)的思想主張,來對君子與小人之人格作以一個品性上的相對之界定,在對比中揭示二者不同的價值追求和人格操守。

要弄清這一思想主張的深刻意旨,關鍵就在釐清「周」與「比」的價值內涵。就二者的意義,歷來解家有從公、私之判上解,有從義、利之分上解,有從全、偏之別上解。

實則,猶如「和而不同」一樣,「周而不比」內涵辯證的思維意旨,而「比而不周」就是「同而不和」的思維。「周而不比」,是不比之周;「比而不周」,是不周之比。

「周而不比」,為「不比」之「周」,是堅守中和之道。

在孔子的思維中,君子義以為上,故在價值追求和人格操守上必貫徹公正、正義的原則。「周而不比」,就在於維護這一原則,而排除無原則的「比」。

「周而不比」之「比」,為偏私之義。以「不比」界定「周」的價值內涵,就是堅守公正、正義之操守,或者說是在堅守中和之道,而非結黨營私。

「周而不比」的論說,猶如「威而不猛」的思維方式。「不猛」之「威」,就是中和之用。類此,「不比」之「周」才是中和之價值操守。

堅持「不比」,方能無私、不偏。規避「比」之私、偏,方是公正、普遍之「周」。「周而不比」,就是基於公正的一視同仁,各得其所。

「比而不周」,為「不周」之「比」,是固執偏私之情。

與君子的價值操守不同,小人是持「比」而不能「周」者。沒有道義和原則的親密和任人唯親,必然令賢能和有識之士厭然卻步,而不能招賢納士。

君子不為私、偏、利之「比」,而堅守公道、公正,就自能招來賢能和有識之士,能成德行之「周」。小人是以結黨營私之「比」而為其「周」,結果必是反不能「周」,終究得不到人們的信任和擁護。

不同的價值操守,必有不同的人生修為效驗。君子「周而不比」,則能「坦蕩蕩」;小人「比而不周」,則是「長戚戚」。以偏私之「比」求「周」反而不能「周」,豈可不「長戚戚」?

在現實情境中,用親密、親私和親附的方式和手段謀求大家的一團和氣,實則因失去了公正、公平的原則,反而達不到團結一致、人順心齊。

君子與小人,操守截然不同,則人生格局有別。

君子之所以能真正做到「周」,重要原因就在於「不比」;小人之所以「不周」,就在緣於「比」的道義、正義之失。不同的價值趣向,體現著不同的人格操守。

從「比而不周」上言,親近小人,則遠於賢能;拉幫結夥,則損害團結;結黨營私,則腐蝕公正;偏執無權,則不能變通。堅持「比而不周」,就不能成就大器。

君子的「周而不比」,以其體現了中和的原則和方法,故可拓展其內涵和應用層面,而發揮其人生方法論上的價值。堅持中和之道,堅守人間正道,堅定正義原則,自能令人敬佩而樂與之共事,共創事業。

君子「周而不比」的人格價值內涵,大概可從以下三個不同側面加以揭示和說明:

從公、私之判上言,「周而不比」是公正而無私。無私而包容,自能周全,「公乃全」。

從義、利之分上言,「周而不比」是公其利而利澤周遍,無私成其私。在實現和做大整體利益中,自能成就個人之利益。

從全、偏之別上言,「周而不比」,亦即仁以義愛,方是公正無私之博愛。公正而無私,方能一視同仁,親近而不偏私。

孔子「周而不比」思想,就在教會我們:如何搞好團結,如何管好一個團隊,如何為了一大目標而凝聚各方面的正能量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二者皆指與人親厚之意,但君子、小人所為不同,褒貶也不一。君子善於以周全公正之心普遍厚重待人,但不拉幫結派、徇私偏袒;而小人善於比附一方,只會拉攏與自己立場一致的人結黨營私,不會普遍公正待人。 宋代政治家範仲淹,推行政治改革,啟用了一大批支持新政變法的人。後被小人攻擊,說他結黨營私,於是被罷免。
  • 也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小人比而不周。翻譯是:「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這樣的解釋,只是字詞的直譯,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中,孔子想表達的是,君子能夠和所有人搞好關係,不刻意疏遠一個人,也不刻意親近一個人;小人呢?往往和一兩個人走得很近,步調一致,因為這一兩個人而疏遠其他人。意思: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善於團結周圍的人而不偏私;小人偏私而不善於團結周圍的人。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麼意思?
    【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文】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習】 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正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導致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國學經典·一日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基本信息】    出處:《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周:合群;比(音bì):勾結。
  • 交友之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小人同而不和」,也是說君子之間雖講究和睦、調和,但是允許有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如果遇到問題,朋友之間可以開誠布公,坦誠相見,目的是為了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解決了,皆大歡喜,相互間不虛偽,不猜忌,這樣的友情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 感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第二》君子和小人,在儒家經典中提的很多,常說的話:做人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連三歲孩童也知道小人不好。經典中,小人的含義通常有幾種,比如:一、人格卑鄙的人;二、平民百姓;三、對地位高於己者的謙詞;四、指古時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六、小孩子等。可見,小人用在不同的地方,含義是不同的,那麼在這裡呢?君子與小人,顯然是相對的。
  • 一起閱讀‖《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11、《論語》:父在,觀其志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什麼叫「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篇第二一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錢穆譯】先生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念信。」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故聖人於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閒,而審其取捨之幾也。是說「周」是為了公,「比」是為了私。君子與人團結在一起,是出於公心,而不為私。小人反是。由本章形成了現代漢語的二個詞語,一個是周比,是指結黨營私。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1)周:合群。(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譯文】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忠信。」
  • 《論語·為政篇第二》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孔子說:「君子能普遍地團結他人而不與人互相勾結,小人與人互相勾結卻不能團結他人」【解讀&感悟】本章中,孔子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之一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故聖人於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閒,而審其取捨之幾也。 小文解讀: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結黨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
  • 拙讀《論語》第三十篇: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是用道義來團結人,而不是為私情勾結拉攏人,小人是為私情勾結拉攏人,而不是用道義來團結人。」這裡要介紹一下兩個字。「周」象形。按這個原意,說明君子是能關顧、考慮到所有人所有事,周到而沒有疏漏的。「比」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象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就是與自己相同一致、相近或相似,稱之為「比」。這樣,周和比就顯出了最大的不同的地方了。
  • 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核心是「周」與「比」的關係問題。周與比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有譯文認為,"周"指以義合,"比"指以利合。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那麼是不是就是說有義無利,有利而無義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義是利的基礎,利是義的延伸。
  • 《論語》處世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釋義: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君子品德高尚,興趣高雅,喜歡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絕不阿諛奉承,諂媚地去討好人,不靠攀附關係去獲得好處。小人滿肚子壞心眼,喜歡和人勾結,擅長攀附關係以獲得利益,不管做什麼事都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可謂是利益薰心。所以,君子與人結交是團結,小人與人結交是勾結。常言道,「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也是這個道理。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
    背誦論語時,總是會背到兩個反義詞,君子和小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用到這兩個詞,那麼到底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呢?判斷的標準是什麼呢?今天我們通過論語中的幾句話解讀一下。我們也可以對號入座,判定一下自己屬於君子還是小人。
  • 纏中悟禪:被胡解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幾乎所有的解釋都是: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字面意思很簡單:孔子說,君子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周遍而沒有疏漏,但不會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總是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的步調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卻不能周遍而沒有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