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20-10-18 zzf6040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中14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歷來對這一句之解讀千奇怪,現略引幾例如下:

一、朱嘉《論語集注》對「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一句中說:周,普遍也。比,偏黨也。後人就此對「周、比」予以不同之【注釋】。

1、國學「一代宗師」的錢穆《論語新解》「周」忠信義,「比」,阿黨義。並對此句翻譯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忠信。」

2、語言學家楊伯峻《論語譯註》「周」是以當時所謂道義來團結人,「比」則是以暫時共同利害互相勾結。「比」舊讀去聲bi (必)。楊伯峻先生其譯文: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

3、博士生導師陳曉芬《論語譯註》「周」因忠信而親密的樣子,「比」勾結,即以私利相親。並認為孔子是說:「君子天下為公,泛愛眾人,而不結小群營私利;小人結黨營私而不能兼利天下。」

4、當代學界對此【注釋】為: (1)周:合群。(2)比(音bì):勾結。(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5、《古詩文網》對此句翻譯為「君子團結人而不搞勾結拉攏,小人只搞勾結拉攏而不團結人。」

6、有人依據朱嘉《論語集注》之解說:「周」、「比」兩字都有與人親厚團結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為了公,「比」是為了私。君子辦事與人團結在一起,是出於公心,而不為私。在平時的修養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會為了私利與人勾結在一起。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辦事,汲汲於名利,而不為公。閒暇無事時,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無公,為了趨近利益而與人狼狽為奸結為黨羽,一旦利不合,就會馬上翻臉,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處在社會之中,難免會有群體合作的時候,如何合作,君子與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7、南懷瑾《論語別裁》: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比字,是這樣寫的。

8、現有人就此認為:這句話的意思翻譯成現代白話文,簡言之就是「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這可以作為我們區別君子、小人的標準。 君子和小人有道德高下之分,是顯然的,但如何區別卻是一個古今中外都很難解開的題目。孔子的「周」和「比」就是為這一問題給出的一個關鍵的評判標準。 「周」的意思是:親和、調合。也就是說在一群人中,君子可以親和地對每個人。反之,「比」雖然也有「親近」的意思,不過以具體作比,就是說,在一群人中,小人只與喜好相近的親近,對喜好不同的則施以打擊。

9、又有人就此認為:《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的:「周,密也。從用、口。」 孔子把「周」用來形容君子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理解為——君子平等地對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遠不近,不親不疏。。《說文解字》中說:二人為從,反從為比。翻譯是:「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這樣的解釋,只是字詞的直譯,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中,孔子想表達的是,君子能夠和所有人搞好關係,不刻意疏遠一個人,也不刻意親近一個人;小人呢?往往和一兩個人走得很近,步調一致,因為這一兩個人而疏遠其他人。意思: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10、還有一位纏中悟禪999網友的文章《被胡解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幾乎所有的解釋都是: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這是典型的胡解、亂解,將孔子原有的意思給掩蓋了,後人解前人文字,最大的忌諱就是把一些當時沒有的字義牽強附會,意思可以引申,但最基本的字義一定不能胡來,進而誤導後人。這句最根本的就是兩個字:周和比。 周,甲骨文字形,在"田"裡加四點, "周象田中有種植之形。"有 稠密和 周遍的意思。小篆析為會意,從用口。 善用口則周密。本義: 周密;周到而沒有疏漏。"比",甲骨文象形字中是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他說字面意思很簡單:孔子說,君子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周遍而沒有疏漏,但不會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總是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的步調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卻不能周遍而沒有疏漏。

二、「周」、「比」二字之解,應先解其本義,再解其引伸義、轉義。

1、對「周」字之解: 

1)《說文解字》周「周,密也。從用、口」,這是「周」字之本義。 《說文解字注》:周、密也。按忠信為周。謂忠信之人無不周密者,這是「周」字之引伸義之一。完備(周到)、端正(周正)、普遍(周全)、環繞(周圍),均是「周」字之引伸義。

2)《康熙字典》中:【左傳·昭二十年】以周事子。【注】周,猶終竟也。【管子·樞言篇】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於口,不見於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註】深密不測,故周也。又曲也。【詩·唐風】生於道周。【傳】周,曲也。這些均是「周」字之引伸義。

3)朱嘉「周,普遍也」,錢穆「周,忠信義」,是「周」字之引伸義,但是各取所需。楊伯峻、:「周」是以當時所謂道義來團結人,陳曉芬「周」因忠信而親密的樣子,「周」字之引伸義基礎上再轉義,但是各取所意,這才導致各有所見,出現五花八門現象。

2、對「比」字之解:

1)《說文解字》:「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說文解字》:「密也」之解無據,與「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沒有連繫,是一種意解。從看,「比」字本義,應是並排,兩個匕字組合成「比」字,就是並排的意思。在「並排」中,才能比較。因此常用詞語中才有: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等:比賽、比附、對比、評比、今非昔比、無與倫比、三比二、比例、比值、比如、比方。所以【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注】比,校也。

2)《康熙字典》中:【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注】比,校也。【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又類也,方也。【禮·學記】比物醜類。【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又《詩》有比體。【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與興,同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又比例。【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註】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者。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為決事比。【註】比,例也。《康熙字典》中之引,也證明「比」字本義,是並排。

3)朱嘉「比,偏黨也」,錢穆「比,阿黨義」,楊伯峻「比」則是以暫時共同利害互相勾結。陳曉芬「比」勾結,即以私利相親。均「比」字本義不相干,既不是「比」字引伸義,也不是「比」字之轉義,純粹是任意之解的想當然。

三、筆者就此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一句中的「周」、「比」,應用其引伸義之解才符合孔子之原意,否則則不符合孔子之原意。

1、此句孔子之原意是什麼?要想知道此句孔子之原意是什麼,只有從前面「君子不器」句中找。朱子所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這就是說,君子「守本而不逐末」就是「君子不器」。「成德之士」的君子「守本而不逐末」,才能「用無不周」,故「君子周而不比」,這個「周」就是周全、周到、周密之引伸義。相反「無德之徒」的小人捨本逐末才去攀比,故「小人比而不周」,這個「比」就是一種逐人之長的攀比,也是引伸義。由此可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一句,孔子之原意是「君子求全而不缺,小人求缺而不全」,這是對「君子不器」之註解。

2、「君子求全而不缺,小人求缺而不全」是說: 君子 一切行事要量體裁衣、量力而行守本,不與他人攀比去逐末,而小人一切行事則逐末去與他攀比,不量體裁衣、量力而行舍本。魯迅筆下的阿Q,見小D身上的蝨子比他多而不服氣,便與之毆打,這就是典型的一種「小人比」而「求缺」之表現。阿Q在臨被槍決前無所畏懼,「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好漢」,阿Q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在長衫人物拿紙筆教他畫花押時,「正羞愧自己畫得不圓」。這就是典型捨本逐末之「求缺而不全」,其悲慘結果的寫照。所以這裡的小人求缺之「缺」,是通過與人比而不及別人之「缺」,這個「缺」是通過「比」顯現來的,故「小人比」。「君子求全而不缺,小人求缺而不全」,是從君子守本之道的「君子不器」而說的,,針對的是不要「捨本逐末」。

《曾國藩家書》「君子守缺而不敢求全。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兇隨之矣。」曾國藩的這一「君子求缺,小人求全」,與其書齋提名「求闕齋」之「闕」,不追求完美一致。因為盈極則損,所以反而求「闕」以適中,這是從其《老子》第二十九章中,「去甚、去泰、去奢」而來而的中庸之道,針對的是不要「過猶不及」。

3、人生「不比」就是完美的,如若攀「比」就不完美: 守本之君子本身就是完美的,故「君子周」,這就不存在其攀「比」,這就叫「君子周而不比」。逐末之小自然不完美,故「小人比」,這就存在其攀「比」,這就叫「小人比而不周」。守本之君子知足而不攀比,逐末之小人攀比,就是不知足。知足則富就感到人生是完美的,不知足則窮就感到人生不完美完美的,所以知足之君子不攀「比」,是因為「知足」而感到人生完美。小人不知足則攀「比」,總是感到人生完美有許多遺憾之事。故君子仁而不爭,一切坦然處之,小人則喜歡明爭暗鬥,憂心重重,其「欲望」使然。

知此,就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這一句之本意,否則就知此句之本意是什麼。

由此可見,「一代宗師」的錢穆《論語新解》:「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忠信。」語言學家楊伯峻《論語譯註》:「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博士生導師陳曉芬《論語譯註》:「君子天下為公,泛愛眾人,而不結小群營私利;小人結黨營私而不能兼利天下。」這些大學者,對「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之解讀翻譯,均不是孔子這一句之本意,其他學者,對「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之解讀翻譯,就更不用說了。

相關焦點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善於團結周圍的人而不偏私;小人偏私而不善於團結周圍的人。
  • 君子與小人:「周而不比」則公正包容,「比而不周」則結黨營私
    今天,就圍繞孔子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學而》)的思想主張,來對君子與小人之人格作以一個品性上的相對之界定,在對比中揭示二者不同的價值追求和人格操守。要弄清這一思想主張的深刻意旨,關鍵就在釐清「周」與「比」的價值內涵。就二者的意義,歷來解家有從公、私之判上解,有從義、利之分上解,有從全、偏之別上解。
  • 《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麼意思?
    【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文】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習】 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正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導致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
  • 國學經典·一日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基本信息】    出處:《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周:合群;比(音bì):勾結。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二者皆指與人親厚之意,但君子、小人所為不同,褒貶也不一。君子善於以周全公正之心普遍厚重待人,但不拉幫結派、徇私偏袒;而小人善於比附一方,只會拉攏與自己立場一致的人結黨營私,不會普遍公正待人。 宋代政治家範仲淹,推行政治改革,啟用了一大批支持新政變法的人。後被小人攻擊,說他結黨營私,於是被罷免。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孔子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往往會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交友之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是中國人的理想形象,如同英國人心目中的「紳士」一般。「淡如水」則是說人與人相互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要講究原則。水,無形無色,清澈透明,能做到淡如水的交情必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世人朋友雖多,可真正算得上淡如水的情誼卻少之又少。有幾人能把這友誼之水把握得恰如其分?冷一度怕凝成冰,熱幾分卻又會化成氣。
  • 感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第二》君子和小人,在儒家經典中提的很多,常說的話:做人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連三歲孩童也知道小人不好。經典中,小人的含義通常有幾種,比如:一、人格卑鄙的人;二、平民百姓;三、對地位高於己者的謙詞;四、指古時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六、小孩子等。可見,小人用在不同的地方,含義是不同的,那麼在這裡呢?君子與小人,顯然是相對的。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一起閱讀‖《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本章為《論語》:為政篇【原文】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注釋】①周:團結多數人。比:勾結。
  • 《論語·為政篇第二》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孔子說:「君子能普遍地團結他人而不與人互相勾結,小人與人互相勾結卻不能團結他人」【解讀&感悟】本章中,孔子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之一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朱子解讀: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
  • 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核心是「周」與「比」的關係問題。周與比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有譯文認為,"周"指以義合,"比"指以利合。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那麼是不是就是說有義無利,有利而無義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義是利的基礎,利是義的延伸。
  • 國學經典語錄一日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纏中悟禪:被胡解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幾乎所有的解釋都是: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字面意思很簡單:孔子說,君子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周遍而沒有疏漏,但不會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總是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的步調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卻不能周遍而沒有疏漏。
  • 《論語》處世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釋義: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君子品德高尚,興趣高雅,喜歡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絕不阿諛奉承,諂媚地去討好人,不靠攀附關係去獲得好處。小人滿肚子壞心眼,喜歡和人勾結,擅長攀附關係以獲得利益,不管做什麼事都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可謂是利益薰心。所以,君子與人結交是團結,小人與人結交是勾結。常言道,「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也是這個道理。
  • 論語求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現實、常道,而非褒貶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的難點在「周」和「比」的含以上,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字的本義。「周,甲骨文,字形像種滿了莊稼的田園,表示築埂劃界,圈地而種。——《說文解字》「比,甲骨文,字形與「從」相似,像兩個人、並肩而立。造字本義:兩人並肩挨著。」——《象形字典》「比,密也。」——《說文解字》《說文解字》中「周」和「必」都有「密」的意思。
  • 什麼叫「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篇第二一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錢穆譯】先生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念信。」【楊伯峻譯】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傅佩榮譯】孔子說:「君子開誠布公而不偏愛同黨;小人偏愛同黨而不開誠布公。」《說文》曰:周,密也。比,密也。段本《說文注》,其本義謂相親密也。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1)周:合群。(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譯文】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