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二章「為政」篇中,14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歷來對這一句之解讀千奇怪,現略引幾例如下:
一、朱嘉《論語集注》對「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一句中說:周,普遍也。比,偏黨也。後人就此對「周、比」予以不同之【注釋】。
1、國學「一代宗師」的錢穆《論語新解》:「周」忠信義,「比」,阿黨義。並對此句翻譯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忠信。」
2、語言學家楊伯峻《論語譯註》:「周」是以當時所謂道義來團結人,「比」則是以暫時共同利害互相勾結。「比」舊讀去聲bi (必)。楊伯峻先生其譯文: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
3、博士生導師陳曉芬《論語譯註》:「周」因忠信而親密的樣子,「比」勾結,即以私利相親。並認為孔子是說:「君子天下為公,泛愛眾人,而不結小群營私利;小人結黨營私而不能兼利天下。」
4、當代學界對此【注釋】為: (1)周:合群。(2)比(音bì):勾結。(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5、《古詩文網》對此句翻譯為:「君子團結人而不搞勾結拉攏,小人只搞勾結拉攏而不團結人。」
6、有人依據朱嘉《論語集注》之解說:「周」、「比」兩字都有與人親厚團結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為了公,「比」是為了私。君子辦事與人團結在一起,是出於公心,而不為私。在平時的修養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會為了私利與人勾結在一起。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辦事,汲汲於名利,而不為公。閒暇無事時,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無公,為了趨近利益而與人狼狽為奸結為黨羽,一旦利不合,就會馬上翻臉,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處在社會之中,難免會有群體合作的時候,如何合作,君子與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7、南懷瑾《論語別裁》: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比字,是這樣寫的。
8、現有人就此認為:這句話的意思翻譯成現代白話文,簡言之就是「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這可以作為我們區別君子、小人的標準。 君子和小人有道德高下之分,是顯然的,但如何區別卻是一個古今中外都很難解開的題目。孔子的「周」和「比」就是為這一問題給出的一個關鍵的評判標準。 「周」的意思是:親和、調合。也就是說在一群人中,君子可以親和地對每個人。反之,「比」雖然也有「親近」的意思,不過以具體作比,就是說,在一群人中,小人只與喜好相近的親近,對喜好不同的則施以打擊。
9、又有人就此認為:《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的:「周,密也。從用、口。」 孔子把「周」用來形容君子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理解為——君子平等地對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遠不近,不親不疏。。《說文解字》中說:二人為從,反從為比。翻譯是:「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這樣的解釋,只是字詞的直譯,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中,孔子想表達的是,君子能夠和所有人搞好關係,不刻意疏遠一個人,也不刻意親近一個人;小人呢?往往和一兩個人走得很近,步調一致,因為這一兩個人而疏遠其他人。意思: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10、還有一位纏中悟禪999網友的文章《被胡解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幾乎所有的解釋都是: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這是典型的胡解、亂解,將孔子原有的意思給掩蓋了,後人解前人文字,最大的忌諱就是把一些當時沒有的字義牽強附會,意思可以引申,但最基本的字義一定不能胡來,進而誤導後人。這句最根本的就是兩個字:周和比。 周,甲骨文字形,在"田"裡加四點, "周象田中有種植之形。"有 稠密和 周遍的意思。小篆析為會意,從用口。 善用口則周密。本義: 周密;周到而沒有疏漏。"比",甲骨文象形字中是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他說字面意思很簡單:孔子說,君子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周遍而沒有疏漏,但不會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總是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的步調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卻不能周遍而沒有疏漏。
二、對「周」、「比」二字之解,應先解其本義,再解其引伸義、轉義。
1、對「周」字之解:
(1)《說文解字》周:「周,密也。從用、口」,這是「周」字之本義。 《說文解字注》:「周、密也。按忠信為周。謂忠信之人無不周密者」,這是「周」字之引伸義之一。完備(周到)、端正(周正)、普遍(周全)、環繞(周圍),均是「周」字之引伸義。
(2)《康熙字典》中:【左傳·昭二十年】以周事子。【注】周,猶終竟也。【管子·樞言篇】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於口,不見於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註】深密不測,故周也。又曲也。【詩·唐風】生於道周。【傳】周,曲也。這些均是「周」字之引伸義。
(3)朱嘉「周,普遍也」,錢穆:「周,忠信義」,是「周」字之引伸義,但是各取所需。楊伯峻、:「周」是以當時所謂道義來團結人,陳曉芬「周」因忠信而親密的樣子,是「周」字之引伸義基礎上再轉義,但是各取所意,這才導致各有所見,出現五花八門現象。
2、對「比」字之解:
(1)《說文解字》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說文解字》比:「密也」之解無據,與「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沒有連繫,是一種意解。從看,「比」字本義,應是並排,兩個匕字組合成「比」字,就是並排的意思。在「並排」中,才能比較。因此常用詞語中才有: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等:比賽、比附、對比、評比、今非昔比、無與倫比、三比二、比例、比值、比如、比方。所以【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注】比,校也。
(2)《康熙字典》中:【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注】比,校也。【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又類也,方也。【禮·學記】比物醜類。【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又《詩》有比體。【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與興,同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又比例。【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註】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者。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為決事比。【註】比,例也。《康熙字典》中之引,也證明「比」字本義,是並排。
(3)朱嘉「比,偏黨也」,錢穆「比,阿黨義」,楊伯峻「比」則是以暫時共同利害互相勾結。陳曉芬「比」勾結,即以私利相親。均與「比」字本義不相干,既不是「比」字引伸義,也不是「比」字之轉義,純粹是任意之解的想當然。
三、筆者就此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一句中的「周」、「比」,應用其引伸義之解才符合孔子之原意,否則則不符合孔子之原意。
1、此句孔子之原意是什麼?要想知道此句孔子之原意是什麼,只有從前面「君子不器」句中找。朱子所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這就是說,君子「守本而不逐末」就是「君子不器」。「成德之士」的君子「守本而不逐末」,才能「用無不周」,故「君子周而不比」,這個「周」就是周全、周到、周密之引伸義。相反「無德之徒」的小人捨本逐末才去攀比,故「小人比而不周」,這個「比」就是一種逐人之長的攀比,也是引伸義。由此可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一句,孔子之原意是「君子求全而不缺,小人求缺而不全」,這是對「君子不器」之註解。
2、「君子求全而不缺,小人求缺而不全」是說: 君子 一切行事要量體裁衣、量力而行守本,不與他人攀比去逐末,而小人一切行事則逐末去與他攀比,不量體裁衣、量力而行舍本。魯迅筆下的阿Q,見小D身上的蝨子比他多而不服氣,便與之毆打,這就是典型的一種「小人比」而「求缺」之表現。阿Q在臨被槍決前無所畏懼,「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好漢」,阿Q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在長衫人物拿紙筆教他畫花押時,「正羞愧自己畫得不圓」。這就是典型捨本逐末之「求缺而不全」,其悲慘結果的寫照。所以這裡的小人求缺之「缺」,是通過與人比而不及別人之「缺」,這個「缺」是通過「比」顯現來的,故「小人比」。「君子求全而不缺,小人求缺而不全」,是從君子守本之道的「君子不器」而說的,,針對的是不要「捨本逐末」。
《曾國藩家書》「君子守缺而不敢求全。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兇隨之矣。」曾國藩的這一「君子求缺,小人求全」,與其書齋提名「求闕齋」之「闕」,不追求完美一致。因為盈極則損,所以反而求「闕」以適中,這是從其《老子》第二十九章中,「去甚、去泰、去奢」而來而的中庸之道,針對的是不要「過猶不及」。
3、人生「不比」就是完美的,如若攀「比」就不完美: 守本之君子本身就是完美的,故「君子周」,這就不存在其攀「比」,這就叫「君子周而不比」。逐末之小自然不完美,故「小人比」,這就存在其攀「比」,這就叫「小人比而不周」。守本之君子知足而不攀比,逐末之小人攀比,就是不知足。知足則富就感到人生是完美的,不知足則窮就感到人生不完美完美的,所以知足之君子不攀「比」,是因為「知足」而感到人生完美。小人不知足則攀「比」,總是感到人生完美有許多遺憾之事。故君子仁而不爭,一切坦然處之,小人則喜歡明爭暗鬥,憂心重重,其「欲望」使然。
知此,就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這一句之本意,否則就知此句之本意是什麼。
由此可見,「一代宗師」的錢穆《論語新解》:「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忠信。」語言學家楊伯峻《論語譯註》:「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博士生導師陳曉芬《論語譯註》:「君子天下為公,泛愛眾人,而不結小群營私利;小人結黨營私而不能兼利天下。」這些大學者,對「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之解讀翻譯,均不是孔子這一句之本意,其他學者,對「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之解讀翻譯,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