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20-12-04 國學新知堂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

(1)周:合群。楊伯峻:「周」是以當時所謂道義來團結人,「比」則是以暫時共同利害互相勾結。「比」舊讀去聲bi (必)。陳曉芬:周:因忠信而親密的樣子。錢穆:忠信義。

(2)比(音bì):陳曉芬:勾結,即以私利相親。錢穆:比,阿黨義。

(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譯文】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忠信。」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

孔子說:「君子天下為公,泛愛眾人,而不結小群營私利;小人結黨營私而不能兼利天下。"

【評析】

錢穆先生說:《論語》每以君子小人對舉,或指位言,或指德言。如謂在上位,居心宜公,細民在下,則惟顧己私,此亦通。然本章言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黨相親,其情私則本章之君子小人,乃以德別,不以位分。

周,有周遍、周普的意義。應當是指君子泛愛眾人,能與眾人能和睦相親。比,有結小群、結朋黨,營私利的意義。我認為這段文字也講這樣的意義:君子泛愛眾人,以利天下為公為原則,不結黨群,不營私利。而小人營私利,結小群,缺乏兼利天下的公心。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相關焦點

  • 《論語·為政篇第二》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孔子說:「君子能普遍地團結他人而不與人互相勾結,小人與人互相勾結卻不能團結他人」【解讀&感悟】本章中,孔子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之一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二者皆指與人親厚之意,但君子、小人所為不同,褒貶也不一。君子善於以周全公正之心普遍厚重待人,但不拉幫結派、徇私偏袒;而小人善於比附一方,只會拉攏與自己立場一致的人結黨營私,不會普遍公正待人。 宋代政治家範仲淹,推行政治改革,啟用了一大批支持新政變法的人。後被小人攻擊,說他結黨營私,於是被罷免。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故聖人於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閒,而審其取捨之幾也。 小文解讀: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結黨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
  • 感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第二》君子和小人,在儒家經典中提的很多,常說的話:做人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連三歲孩童也知道小人不好。經典中,小人的含義通常有幾種,比如:一、人格卑鄙的人;二、平民百姓;三、對地位高於己者的謙詞;四、指古時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六、小孩子等。可見,小人用在不同的地方,含義是不同的,那麼在這裡呢?君子與小人,顯然是相對的。
  • 一起閱讀‖《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11、《論語》:父在,觀其志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國學經典·一日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基本信息】    出處:《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周:合群;比(音bì):勾結。
  • 《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也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翻譯是:「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這樣的解釋,只是字詞的直譯,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中,孔子想表達的是,君子能夠和所有人搞好關係,不刻意疏遠一個人,也不刻意親近一個人;小人呢?往往和一兩個人走得很近,步調一致,因為這一兩個人而疏遠其他人。意思: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 君子與小人:「周而不比」則公正包容,「比而不周」則結黨營私
    今天,就圍繞孔子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學而》)的思想主張,來對君子與小人之人格作以一個品性上的相對之界定,在對比中揭示二者不同的價值追求和人格操守。要弄清這一思想主張的深刻意旨,關鍵就在釐清「周」與「比」的價值內涵。就二者的意義,歷來解家有從公、私之判上解,有從義、利之分上解,有從全、偏之別上解。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麼意思?
    【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文】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習】 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正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導致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交友之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有一種說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是說君子之間雖講究和睦、調和,但是允許有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如果遇到問題,朋友之間可以開誠布公,坦誠相見,目的是為了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解決了,皆大歡喜,相互間不虛偽,不猜忌,這樣的友情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孔子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往往會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善於團結周圍的人而不偏私;小人偏私而不善於團結周圍的人。
  • 《論語》處世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大叫好,我是一今,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論語》,一起來學習一下孔子及弟子的處世思想。相信我們從中會大有收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釋義: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君子品德高尚,興趣高雅,喜歡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絕不阿諛奉承,諂媚地去討好人,不靠攀附關係去獲得好處。小人滿肚子壞心眼,喜歡和人勾結,擅長攀附關係以獲得利益,不管做什麼事都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可謂是利益薰心。所以,君子與人結交是團結,小人與人結交是勾結。
  • 纏中悟禪:被胡解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幾乎所有的解釋都是: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字面意思很簡單:孔子說,君子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周遍而沒有疏漏,但不會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總是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的步調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卻不能周遍而沒有疏漏。
  • 論語求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現實、常道,而非褒貶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的難點在「周」和「比」的含以上,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字的本義。「周,甲骨文,字形像種滿了莊稼的田園,表示築埂劃界,圈地而種。「君子」代表「大人」,是擁有大的生命境界、大的個體體量、大的人生格局的人,古代也常常是指管理者,管理者的責任就是管理眾人、保護眾人,所以,管理者講究的是「周」。
  • 什麼叫「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篇第二一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錢穆譯】先生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念信。」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故聖人於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閒,而審其取捨之幾也。是說「周」是為了公,「比」是為了私。君子與人團結在一起,是出於公心,而不為私。小人反是。
  • 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
    眾所周知題目中兩句話源出《論語·為政第二》,《為政》篇的思想根源是闡明如何謀官及為官原則,但是在新時代新文化的今天,我們應該用動態的方式來解讀它,而不是簡單被動地去理解原始文字。「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核心是「周」與「比」的關係問題。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