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20-11-22 騰訊網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

孔子。

周,周全、普遍也;比,前後緊隨、朋比勾結也。二者皆指與人親厚之意,但君子、小人所為不同,褒貶也不一。君子善於以周全公正之心普遍厚重待人,但不拉幫結派、徇私偏袒;而小人善於比附一方,只會拉攏與自己立場一致的人結黨營私,不會普遍公正待人。

宋代政治家範仲淹,推行政治改革,啟用了一大批支持新政變法的人。後被小人攻擊,說他結黨營私,於是被罷免。歐陽修聽說之後,主動上書皇帝,說自己是「同黨」,請求辭去現任官職,申請貶官外放;並替範仲淹講話,說範仲淹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大義才提拔重用一批人參與改革的,並非為了偏私和拉幫結派。雖然皇帝沒有聽進歐陽修的話,依然將範仲淹等人貶去了外地,但歐陽修說他不後悔,他反而覺得能成為範仲淹的「同黨」,一同被貶,感到非常自豪。

小到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單位,大到一個政黨,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如果都能保持著君子之風,「周而不比」的話,那將是一個健康、積極、和諧的世界。

而「比而不周」則恰恰相反,它是拉幫結派,阿黨相為,什麼事都以「自我」為中心、為標準,只照顧自己的感受,而不會想到顧全大局或者大多數人的利益,甚至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地攻擊、污衊、陷害,花樣戲碼層出不窮,這就是「小人比而不周」了。

放眼全球,中國正在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新理念走向世界,與他國在政治上講信修睦、和平共處,在經濟上合作共贏、互利互惠,在文化上開放包容、心心相印。在防禦自家疫情的時候,還對他國投桃報李,與之共克時艱、守望相助。

而美國向來以「霸權主義」橫行世界、為所欲為,且在國際上廣泛培植勢力,構建同盟,導致國際關係緊張化、格局化、團體化。在自己嘗夠甜頭的時候,讓別國無法呼吸。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它在處理國際事務中一貫奉行「單邊主義」,僅從自己的判斷和自身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從不與其他國家進行磋商,公然退出或挑戰已制定好的國際規則和條約,對全局或局部的和平、發展、進步帶來破壞性的影響與後果。美國歷屆政府都恃力逞強,堅持推行霸道強權的政策,川普更是走上極端。當與自身利益相悖時,美國對他國輕則訛詐威嚇、圍堵打壓,重則訴諸武力、發動戰爭,可以說其是世界不和平的重要源頭,是地球上最大的負能量。

在「疫情時代」,突遭病毒襲染的中國先是接受到了來自國際社會的捐贈贈與幫助,我們對此銘記在心;後當疫情在歐美蔓延開來時,面對全人類的共同敵人,中國第一時間即出手援助他國,無論是抗疫經驗還是醫療物資,都傾囊相授;醫療專家也被派出,親赴一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中國人的文化就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公平無私,光明正大,不搞「小九九」;當你有難時,我們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你幫助,用符合大道、大義的行動應對恩怨情仇。而美國在疫情開始傳播之際,在本國疫情愈來愈嚴峻的形勢下,不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積極應對與有效治理上,卻頻繁騰出手來對中國極盡構陷、栽贓、甩鍋、嫁禍之能事,把政治利益、黨派鬥爭凌駕於美國社會和人民利益之上,不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卻想著「以己之昏昏,欲使人昭昭」。兩相比較,誰是「周而不比」,誰是「比而不周」,一目了然。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始終把發展好經濟、讓老百姓吃飽飯、有更好的生活作為最重要的政治;政治中有了協商,人民中有了代表,才能集思廣益、凝聚主流共識和提高決策效率。而美國自詡為民主政治的典範,實際上實行的是有限的的「自由民主」,因為它是資產階級的的自由民主,換句話說就是有產者的「自由民主」,而大多數的平民和中產階級只有少量或幾乎沒有「自由民主」。無論是其設計的「三權分立」的分權制度,還是兩黨制的政體,目的都是讓精英而不是人民來控制國家政治。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只是形式上的自由民主,美國的政治制度並不是為民主而設計,民主應該是以多數人的意志來決定,但美國的政治精英和制憲者們,在制度安排上最大的目的恰恰是為了避免「多數人的暴動」。近期美國社會發生的抗議示威活動就是其內部深層次危機的表現。

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完)

相關焦點

  • 《論語·為政篇第二》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孔子說:「君子能普遍地團結他人而不與人互相勾結,小人與人互相勾結卻不能團結他人」【解讀&感悟】本章中,孔子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之一
  • 國學經典·一日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基本信息】    出處:《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周:合群;比(音bì):勾結。
  • 也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小人比而不周。翻譯是:「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這樣的解釋,只是字詞的直譯,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中,孔子想表達的是,君子能夠和所有人搞好關係,不刻意疏遠一個人,也不刻意親近一個人;小人呢?往往和一兩個人走得很近,步調一致,因為這一兩個人而疏遠其他人。意思: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 《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故聖人於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閒,而審其取捨之幾也。 小文解讀: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結黨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
  • 感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第二》君子和小人,在儒家經典中提的很多,常說的話:做人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連三歲孩童也知道小人不好。經典中,小人的含義通常有幾種,比如:一、人格卑鄙的人;二、平民百姓;三、對地位高於己者的謙詞;四、指古時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六、小孩子等。可見,小人用在不同的地方,含義是不同的,那麼在這裡呢?君子與小人,顯然是相對的。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善於團結周圍的人而不偏私;小人偏私而不善於團結周圍的人。
  • 君子與小人:「周而不比」則公正包容,「比而不周」則結黨營私
    今天,就圍繞孔子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學而》)的思想主張,來對君子與小人之人格作以一個品性上的相對之界定,在對比中揭示二者不同的價值追求和人格操守。要弄清這一思想主張的深刻意旨,關鍵就在釐清「周」與「比」的價值內涵。就二者的意義,歷來解家有從公、私之判上解,有從義、利之分上解,有從全、偏之別上解。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麼意思?
    【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文】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習】 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正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導致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
  • 一起閱讀‖《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11、《論語》:父在,觀其志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孔子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往往會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1)周:合群。(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譯文】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忠信。」
  • 交友之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小人同而不和」,也是說君子之間雖講究和睦、調和,但是允許有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如果遇到問題,朋友之間可以開誠布公,坦誠相見,目的是為了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解決了,皆大歡喜,相互間不虛偽,不猜忌,這樣的友情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 纏中悟禪:被胡解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幾乎所有的解釋都是: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字面意思很簡單:孔子說,君子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周遍而沒有疏漏,但不會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總是要求別人使其和自己的步調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卻不能周遍而沒有疏漏。
  • 論語求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現實、常道,而非褒貶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的難點在「周」和「比」的含以上,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字的本義。「周,甲骨文,字形像種滿了莊稼的田園,表示築埂劃界,圈地而種。「君子」代表「大人」,是擁有大的生命境界、大的個體體量、大的人生格局的人,古代也常常是指管理者,管理者的責任就是管理眾人、保護眾人,所以,管理者講究的是「周」。
  • 什麼叫「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篇第二一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錢穆譯】先生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念信。」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顏淵篇第十二五》,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司馬牛很憂愁,說:「別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沒有。」
  • 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核心是「周」與「比」的關係問題。周與比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有譯文認為,"周"指以義合,"比"指以利合。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那麼是不是就是說有義無利,有利而無義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義是利的基礎,利是義的延伸。
  • 《論語》處世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釋義: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君子品德高尚,興趣高雅,喜歡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絕不阿諛奉承,諂媚地去討好人,不靠攀附關係去獲得好處。小人滿肚子壞心眼,喜歡和人勾結,擅長攀附關係以獲得利益,不管做什麼事都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可謂是利益薰心。所以,君子與人結交是團結,小人與人結交是勾結。常言道,「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也是這個道理。
  • 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
    在儒家思想中,經常提到君子,那到底什麼是君子呢?幸好有孔子的弟子子貢,幫我們問了一下這個問題,我們看孔子是如何答覆的:《論語.為政第二》中,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八個字!孔子回答的就這麼簡單。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