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小人要比君子累

2020-12-05 悟思必得

古人中的君子與小人的含義大致有三種解釋:一是不同的生存地位:君子指位尊者(士大夫);小人指位卑者(平民)。二是不同的生存狀態:君子指本真的生存狀態;小人指非本真的生存狀態。三是不同的生存追求:君子指追求「道」的人,小人指追求「利」的人。

古時初始,君子與小人主要是一種身份的劃分,但是到了後來,君子逐漸地被用來指稱道德修養很高的人,在儒家的人格理想中僅次於聖人,.孔子也經常以君子自居,而不承認自己就是聖人.。如今雖說沒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了,還存在著有德人和缺德人之別,這是客觀存在的,弄清了這個問題就可以肯定地說,小人活著要比君子活得累。

一是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心胸光明而開朗,神定氣安。小人遇事總是要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經常是愁眉苦臉,愁了這又愁哪。君子就是有德有素質的人,遇到事情能夠吃虧,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從不計較什麼,只知道老老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做人,無論幹什麼事情總是想將事情幹得最好,心思和聰明才智都用在幹事情上了,沒有小心眼想其它的事情,這樣就活得單純,活得簡潔,也就活得淡泊而坦然,沒有什麼憂愁了,也如孔子所言,「君憂道不憂貧」就是這個道理。而小人則不同了,做事總怕吃虧,總怕上當,總怕做事了自己得不到好處,喜歡與人計較,吃不得一點兒小虧,成天心思用在計較人與事上面,這樣自然就活得很累了。

二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敢作敢為,與人交往用自己的正能量結交同路之人,用自己的人格和魅力來吸引人,影響人,君子做的是自我,君子做的是自己,從不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對於閒言碎語也不放在心上,這就是君子個性和特性,一個人活出了自我也就活得不累了。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者,結黨營私,為了自己的私利去排擠別人。小人結交則靠用小心眼,耍小手段,玩小聰明來結交朋友,唯利而圖,小人為利而活,為己而活,如此虛偽活著自然既活得心累,也會活得身累。

三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總是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在壞事,小人做法完全相反的,總是破壞別人的好事。有德之人是助人為樂,以善為美,善做舉手之勞,也做雪中送炭之事,如此就能使社會和諧,家庭幸福。而小人總是熱衷於挑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著人一套,背後又是一套,當說的不說,不當說的亂說;與人說話不留口德,總是傷人;小人見不得別人的好,也見不得別人比他強,如此之小心眼,活得就不自在,活得不輕鬆了。

四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通達於仁義,小人通財利。君子追求的是道德仁義,小人追求的是物質利益。古人通過學習提升自己,而小人學習是為了裝門面,獲得自已的利益。有道是:做事先做人,做好人做好事。有德的人總是以德為先,有德的人做事就順其而然了,遇事總是為別人著想,不損人利己,不傷害他人的利益,寧願自己受累,這是君子的道德和良心。而現實中不少缺德的人,人沒有做好就亂做事,惟利而圖,經商的以次充好,短斤少兩,來坑害消費者的利益。小人總想發橫財,發不義之財,而君子靠勤奮致富,用自己雙手改變自己的生活和命運。

小人活著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君子活得坦然自在,這是大智若愚!

相關焦點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我們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還記得唐代李白的詩句:朝見裴叔則,朗如行玉山。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身騎白黿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 君子襟懷開闊,安貧樂道,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標準,意在教導人們不要苛責外在世界,而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 老人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小人亦有坦蕩蕩處,無忌憚是已。君子亦有常戚戚處,終身之憂是已。《呻吟語》小人也有坦蕩之處,這種坦蕩就在於他們對萬事都沒有忌憚和畏懼。君子也有令他們常常憂慮的事,這種憂慮的存在是因為他們平生都充滿了憂患意識。
  • 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裡的坦蕩,並不單指光明磊落的意思,當然君子做人做事也必定是光明磊落的。這裡的坦蕩,更多是與戚戚相對,是指安適和坦然。小人遇到高興的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得志時目中無人,遇到一點困難或挫折,愁眉苦臉,怨天憂人。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
  • 《論語》智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  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釋  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但如果放到一個水杯中,水必定要漫出來。君子的胸襟就像大海,小人的胸襟就像水杯,這就是為什麼君子長安樂,小人時時愁。
  • 為啥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很有道理,值得人們深思。孔子是我國的聖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古典文化的一面旗幟,迎風飄揚了幾千年。孔子說的話就是經典。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釋義: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懼不安。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心之憂矣,自始伊戚。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 《論語》: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中講了很多關於君子與小人的對比,有一句說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這麼說的話,君子是快樂輕鬆的,小人則勞累的多,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第一、小人喜結黨營私結黨營私,就必須製造敵人,窺探對手,對峙、防範、算計就是他們的行跡,所以他們敏感一切信息,整天戰戰兢兢,與君子相比,他們要勞累的多。
  • 做人,要做一個坦蕩蕩的君子,勿做一個常戚戚的小人
    古語有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內心通透、光明磊落,做什麼事情都喜歡光明正大的去做,從來不會去傷害別人。因為他們為人正直,不屑於去做那些見不得光的事,在他們看來做人就是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任何上不得臺面的行為都會被他們所不恥,別人要是過得好了,他們會由衷的為別人感到高興,從來不會嫉妒和算計別人,也不會背地裡說人是非,暗中使壞,因為他們為人磊落,所以他們往往都活得坦然而自在。
  • 林格小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文/林格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個道理誰都懂,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都懂,比如「團結就是勝利」、「只問耕耘,不問前程」,可懂了,又有什麼用呢?懂了,不等於學到了。這是一個集體焦慮、揪心的時代,唯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坦蕩自在。君子之所以能「坦蕩自在」,並一以貫之,原因如下:一、循理而行。君子總是站在規律上說話,做的都是理所當然之事,就沒有什麼好揪心的;二、安己份,守己責。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二馬漢字評書
    《述而篇·第七》第三十七節講到: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文翻譯成現代語義為:孔子說:「君子心胸坦然寬廣,小人經常煩惱憂愁。」(第465講) 作者:範登生,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 《菜根譚》: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當他們旅遊回來之後,阿里好奇地問馬沙:為什麼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頭上,將吉伯打他的事寫在沙灘上?馬沙說:「永遠都感激吉伯救我。至於他打我的事,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我會忘得一乾二淨。」有效地「忘卻」需要把握以下幾個環節:(1)要有豁達的胸懷和主動言和的願望事實上,不愉快的事情一旦發生,在短時間內統統忘掉是不可能的。
  • 論語求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並非褒貶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造字本義:地面平展,開闊敞亮。「君子坦蕩蕩」是說:君子的眼界、心胸是開闊的,君子看人待物不摻雜個人的性情趣向,也不厚此薄彼(平坦)。「戚,戉也」——《說文解字》「小人長戚戚
  • 馬扁寫照: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澳門日報》今日發表《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的社論說,陳水扁意圖將社論認為,美國所以也要與扁來一番「咬文嚼字」,以至不惜越俎代庖地給「終統」「下定義」,此無他,無非想減輕陳水扁的「終統」文字遊戲所帶來的衝擊,約束一下陳水扁的行為,以免他再次採取進一步的冒險行動,鬧出更大的亂子,把美國拖下禍水之中。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經典必讀)
    01正人坦蕩蕩孔子說:正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在人際關係中,君子要比正人勞頓的多。正人要行仁、踐義、利世界,即使減少規模,也要關顧到四周所有的人,到達「周」的尺度,能不勞頓嗎?只不過,這類勞頓,明亮通曉,毋庸迴避質疑的眼光,毋庸填堵已露的漏洞,毋庸防備種下的禍患。這一來,勞頓也就減去了一大半。剩下的,滿是藍天白雲下的安然暢然。「正人坦蕩蕩,君子常戚戚。」
  • 論語求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褒貶之意何時休?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造字本義:地面平展,開闊敞亮。」——《象形字典》「蕩,造字本義:長草的湖或較大水域」 ——《象形字典》,與本文有關的引申義為:廣闊的、平坦的。「君子坦蕩蕩」是說:君子的眼界、心胸是開闊的,君子看人待物不摻雜個人的性情趣向,也不厚此薄彼(平坦)。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 日誦論語之君子坦蕩蕩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翻譯】 這句話大家都非常熟悉,孔子說:「君子總是胸懷寬廣,小人總是憂愁悲傷。」也就是君子都有著曠達的心胸,他們不拘泥於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都能夠無愧於心,始終坦坦蕩蕩。但小人則多以私利為重,經常患得患失,心胸狹隘,故時常憂愁煩惱。這便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在本章中,孔子道出了君子與小人在胸懷和心態的典型差別,對此,錢穆先生點評道:「讀者常以此反省,可以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