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到底是恥辱的標誌還是中興的起點?

2020-12-15 歷史醬紫講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很多人說:澶淵之盟是個萬花筒,是個多稜鏡,每一個解讀完這個歷史故事的人,都會對這個事件產生自己不同的看法。今天,小編要帶領大家一起解讀一下,澶淵之盟到底是宋朝一個恥辱的標誌還是宋朝中興的起點?

說澶淵之盟是宋朝恥辱的標誌,那也是有事實依據的。

1、在華夏五千年文明進程中,中原王朝相對於少數民族政權來說,本身他就具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性。然而,籤訂澶淵之盟的時候,遼國大軍已經殺到河南澶州了,要知道,當時宋朝的首都就在河南開封了,相當於已經接近一個王朝的心臟部位,局勢相對於宋朝來說已經是極度危險了。

2、遼國軍馬雖然已經打到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但是,宋朝在澶州與遼國的決戰時,宋朝取得了勝利。取得勝利後籤訂澶淵之盟,宋朝每年卻要向遼國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犒軍費。

3、趙恆籤訂的澶淵之盟給宋朝開了個壞頭,賠款的危害僅次於割地,開了這個頭以後,子孫後代有樣學樣,到時候賠款的數額也會成倍的上漲,甚至出現割地的情況也說不定。

說澶淵之盟是宋朝中興的起點,那也不是空穴來風。

1、每年花30萬兩給契丹,看上去挺心疼的,但是,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這個買賣還是非常值得一做的。澶淵之盟籤訂以後,宋遼之間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你要知道,當時宋朝在北方戰線上,和遼國進行一場中等級別的戰爭,就要投入白銀大概三千萬兩以上。

2、宋朝在歷史上給人的印象就是經濟富有,政治清明,商業繁榮的景象,那這個景象後面一定存在一個盛世的局面,這個盛世的局面就出現在宋真宗趙恆時期,他開創了「鹹平之治」的盛世場景。雖然他接手的時候,他的父親留給他的是一個內憂外患,千瘡百孔的破敗局面,但是在他的領導下,宋朝的制度清明,經濟復甦,人文璀璨,國力猛增。

3、澶淵之盟籤訂以後,北宋和遼國邊境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為兩國經濟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兩國在邊境開放貿易,加強物資流通和人文溝通,通過商業的頻繁交流與合作來降低戰爭的可能性。

宋真宗

澶淵之盟籤訂以後,我自己認為從短期來看是利大於弊的,因為和平的局面更利於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的交流;但是從長期來看,還是弊大於利,長期的和平局面,讓彼此雙方都忽視了最為重要的國防建設的軍隊建設,導致最後兩個朝代都被迅速崛起的金國所滅。

你的觀點是什麼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澶淵之盟,到底誰吃了虧?又便宜了誰
    公元1004年,宋遼大戰再次爆發,宋軍取勝後與遼國籤訂「澶淵之盟」——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澶淵之盟如此屈辱,卻為後世一直讚揚,這該怎麼解釋?所以,澶淵之盟第一個功勞就是結束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宋遼戰爭,換來的是近百年的和平。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北宋經濟安穩發展提供了條件。打仗所需要的軍費,可遠比每年三十萬歲幣要高得多得多。還有就是上供的三十萬歲幣對於北宋來說真的不算什麼。
  • 北宋為何在形勢有利下,籤訂不公平的「澶淵之盟」,向遼國納貢?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國締結的盟約,但說是盟約,很多人卻將它視作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畢竟盟約中對於遼國沒有什麼要求,但是北宋卻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更令許多人詬病的是,澶淵之盟還是北宋在有利局勢下主動與遼國籤訂的恥辱條約,這與後世晚清和法國籤訂的條約何其相似。
  • 一點歷史:說說澶淵之盟
    (二)澶淵之盟是中國外交歷史上少有的雙贏的結局,各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宋遼兩國籤完回去之後,還都能各自吹噓。大遼方面一戰打到汴梁城下,逼著宋主籤署了「城下之盟」,以後大宋每一年都要向單方面向遼國交一筆不小歲貢。
  • 澶淵之盟的政治遺產
    而且如果說,期間多數戰爭還是這個弱宋主動毀約挑起的,你信不信?在後面的段落中,我繼續會用這個「10-13世紀東亞大中華區」的名詞,而且儘可能把宋和各國之間的戰爭寫得感覺像是內戰。以前文章說過,遼宋金這三百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異類,這到底算是一個統一帝國狀態還是分裂戰亂狀態。
  • 澶淵之盟:對宋遼兩國的影響
    在經過長期的戰亂的影響之下,宋朝和遼朝之間的發展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雙方為了更好的發展,就締結了澶淵之盟,雙方也由戰爭轉向了和平的道路。澶淵之盟的締結,除了對於兩國的發展來說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 澶淵之盟系列(三)
    書接上文: 檀淵之盟系列(二)隨著澶淵之盟的籤訂,大宋與大遼之間實現了長期的和平,雖然私底下依舊小衝突不斷
  • 澶淵之盟的恥辱如何洗刷掉?宋真宗:去泰山封禪,再造個神仙祖宗
    這還得從檀淵之盟說起。北宋在滅掉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之後,便開始向遼作戰,企圖收復後晉時期被遼佔據的燕雲十六州。但宋太宗時,連續兩次出兵幽州都失利,反而境內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於是北宋陷入內憂外患之中。在此情況下,銳意進取的宋太宗不得不轉變戰略,實行「守內虛外」的方針。但是遼已經在與北宋的戰爭中發現北宋是個軟柿子,所以頻繁對北宋發動進攻。
  • 被遼兵俘虜的北宋將軍王繼忠促成「澶淵之盟」
    作者:陳二虎北宋與大遼的「澶淵之盟」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對於雙方的影響均十分深遠,雙方籤定的盟約,甚稱頗具歷史意義的誓書。其誓書文本被收錄在北宋《兩朝誓書冊》中,保留到現在。遼與宋互稱兄弟之國,彼此平等,遼聖宗耶律隆緒(籤訂「澶淵之盟」時的遼國皇帝)稱宋真宗趙桓(籤定「澶淵之盟」時的北宋皇帝)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母親蕭太后燕燕為叔母;雙方定期使者互訪;在邊境開設榷場,互市貿易等等。然而促成南北化幹戈為玉帛功勞最大的確是在遼國任職的兩位「漢臣」韓德讓與王繼忠。一、王繼忠血戰被俘今天筆者要講的就是王繼忠。
  • 把澶淵之盟讀厚,需要知道的一些趨勢使然
    理解宋遼澶淵之盟,我需要把這個歷史事件讀厚。所以,就需要追問幾個趨勢性問題:一個是宋遼之戰的主要性質是什麼。如果是一次或兩次戰役,那麼澶淵之盟就沒有意義,或者說盟約就是多餘的產物。一個是宋遼在澶淵之盟前的戰爭態勢。如果還是持續性的大戰,那麼澶淵之盟就只是大戰後的產物,或是大戰之間的短暫休戰。一個是契丹發動澶淵之戰到底想要什麼。
  •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第五十四集:澶淵之盟(含解說詞)
    幽雲十六州為石敬瑭所出賣,固然是中原人的恥辱,然而,對於契丹人來說,已經劃為自己版圖幾十年的關南之地,被北周世宗所奪走,也未嘗不是一種恥辱。發生於999年的遂城之戰,僅僅是遼國大舉南侵的序曲。由於遼宋之間的邊界問題沒有根本解決,試探性的局部戰爭時有發生,兩國之間醞釀著更大的暴風雨。
  • 是何原因讓承天太后蕭燕燕放棄直取開封,籤訂澶淵之盟?
    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部,故史稱澶淵之盟。承天太后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具有非凡的膽略和見識,在戰爭過程能夠中審時度勢,籤訂了對遼國非常有利的議和條款:1.宋朝每年都要給遼朝白銀十萬兩以及絹布二十萬匹。2.兩國定為兄弟之邦,兩國皇帝也已兄弟相稱,同時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
  • 《清平樂》中的「仁宗盛世」與「澶淵之盟」有關係嗎
    宋遼兩國憑藉一個「澶淵之盟」就可以真正實現和平穩定嗎?我個人認為在國家利益面前,籤訂的所有盟約都會變得蒼白無力,除非二個國家實力對等的情況下才可能維繫一時的和平。我們知道漢朝時期送了多少大漢公主到匈奴地區,但是與匈奴的戰爭還是很頻繁;金人南下的時候,宋徽宗和金國籤訂了數不清的協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了——二帝被俘,鴉片戰爭時期;大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籤訂了多少條約,最終換來清政府的盛世了嗎?
  • 澶淵之盟,稱臣納貢,名相寇準卻以此為傲,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
    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唯獨除了軍事,由於趙匡胤在立國之初就定下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組織架構,導致北宋乃至於整個的宋朝在軍事作戰中,鮮有勝利。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件事就是在歷史上經常被人詬病的—澶淵之盟,關於澶淵之盟,除宋朝之外無數朝代、無數人對此噴過口水,都認為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是拿錢換和平。澶淵之盟中,遼國皇帝叫宋朝皇帝為兄,宋朝皇帝尊遼國蕭太后為叔母,但是北宋需每年向遼國納貢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 澶淵之盟對宋朝到底是利是弊?渭水之盟催生強大唐朝!
    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唐太宗殺白馬與突厥可汗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早在中原地區四分五裂、戰亂不斷之時,耶律阿保機便統一了契丹八部,建國契丹(即後來的遼國),迅速走上強盛之路。契丹自立國之始便長期與中原地區或明或暗地保持敵對狀態。
  • 宋遼澶淵之盟背後有什麼秘密?
    (澶淵之盟)【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澶淵之盟)(一)蕭太后以戰促和,親率遼軍南徵契丹自建國以來,連年與中原的王朝徵戰,有失有得,兵禍瘡痍。其結果,無論是勝利的一方還是失敗的一方,都將是以將士的生命與百姓的財產為代價。
  • 從宋遼關係被熱捧說起——兼議關於「澶淵之盟」的歷史評價
    先是2016年11月24日,長篇歷史文學《大道兮低回———澶淵之盟在宋遼之間》的文章發表,肯定並歌頌澶淵之盟以及由此所塑定的宋遼關係,稱「澶淵之盟是中國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華民族擱置爭議,著眼大局,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為宋、遼兩國帶來了切切實實的發展機會,使得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安度和平歲月。」
  • 宋真宗:籤訂澶淵之盟,改年號鹹平為景德,賜名小鎮為景德鎮
    次年改元鹹平,因當時契丹屢屢侵擾北宋邊境,鹹平乃是真宗期望天下太平之意。二、澶淵之盟自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以來,北宋對待契丹一直處於守勢。而契丹人並不滿足。景德元年,遼聖宗耶律隆緒以及承天太后蕭綽大舉南侵。他們一路掠奪財物,屠殺百姓,使邊境地區的人民苦不堪言。他們從邊境深入到了宋朝腹地定州,來勢洶洶。消息傳到開封後,朝野震動。
  • 北宋的「澶淵之盟」和南宋的「紹興和議」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宋朝自立國之後就長期與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對立,在兩宋歷史上曾經籤訂過兩個非常著名的條約,分別是北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和南宋高宗時期的「紹興和議」。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澶淵之盟和紹興和議的主要區別包括:第一、籤訂背景不同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承天蕭太后帶著遼聖宗耶律隆緒御駕親徵,他們率領二十萬大軍一路南下,直接打到了黃河邊。大宋朝廷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後,寇準軟硬皆施,讓宋真宗也御駕親徵了。
  • 我們可能誤會了澶淵之盟,它是一次打破「零和」思維的大膽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澶淵之盟前,宋遼兩軍勢力其實相差並不大,遼軍不遠萬裡而來,物資的糧食供應路線自是軍隊運作的生命線,長時間的戰爭自是給遼軍本就薄弱的後勤供應帶來不小的挑戰,加上御駕親徵給士兵帶來的振奮作用,實現戰爭形勢逆轉甚至也是有可能的。但對武力戰爭的厭惡使得宋真宗選擇接過遼軍遞來的橄欖葉,最終促成澶淵之盟。
  • 三十萬歲幣的澶淵之盟,宋朝是賺是虧?賺了當時當世,卻輸了後世
    於是,就以銀十萬、絹二十萬達成了澶淵之盟。這個價碼,讓宋真宗開心得手舞足蹈。當時是什麼處境?遼軍兵臨城下,所以澶淵之盟就是城下之盟。你跟汴梁之圍比一比,第一次就讓北宋傾家蕩產、第二次就把北宋連鍋端。南宋時期的紹興和議,是銀、絹各二十五萬,但宋朝得割地、得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