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籤訂澶淵之盟,改年號鹹平為景德,賜名小鎮為景德鎮

2021-01-10 千陌笙語

我們中國在英語裡的發音為China。古代的時候,中國的手工業遠遠領先於西方。西方人特別喜歡中國的瓷器。瓷器製造最好的地方是在江西的景德鎮。景德鎮原來叫昌南鎮,這就是中國的發音來源。

那昌南鎮為何又改名景德鎮呢?這跟北宋的一位皇帝有關。他就是宋真宗趙恆,他有一個年號叫景德,就把當時的昌南鎮改為景德鎮。

一、 天子難做否?

宋真宗出生於宋太祖開寶元年,太宗為他取名德昌。他出生的時候身上就自帶紋身,左腳指頭上有個"天"字。

他小的時候就長得很帥。童年時和別的貴族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就喜歡軍事遊戲,自己當元帥。夢想著有一天可以親自帶兵打仗,事實上他後來也如願以償。

宋太祖曾經說亂世要靠武功,他也很喜歡自己的這個侄子。他把德昌接到宮裡來撫養,對他有很高的期望。

有一次,德昌跑到了太極殿坐到了龍椅上。宋太祖趙匡胤看到後,並沒有責怪他。而是摸著他的小腦袋問他:"天子好做嗎?"他稍作遲疑,緩緩的說:"命好就好做,命不好就不好做"。太祖微微一笑,心想這個孩子有點見識。

當他開始讀書的時候,稍微看一遍就可以倒背如流。宋太宗即位後封他為襄王,改名為元侃。七年後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恆,主管開封府的事情。

皇太子是帝國未來的儲君,本來朝堂開會的時候要站在百官最前面的。可是趙恆向來謙虛,一直都站在大臣中間。平時見了大臣也會主動行禮,把他們送到宮門外的臺階才離開。

首都開封人口很多,事情也很繁雜。趙恆對待所有訴訟都是高度謹慎,幾乎沒有冤假錯案。不僅百姓稱頌,太宗也多次點名表揚。

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宗因病去世。趙恆登基為帝,史稱宋真宗。次年改元鹹平,因當時契丹屢屢侵擾北宋邊境,鹹平乃是真宗期望天下太平之意。

二、澶淵之盟

自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以來,北宋對待契丹一直處於守勢。而契丹人並不滿足。

景德元年,遼聖宗耶律隆緒以及承天太后蕭綽大舉南侵。他們一路掠奪財物,屠殺百姓,使邊境地區的人民苦不堪言。

他們從邊境深入到了宋朝腹地定州,來勢洶洶。消息傳到開封後,朝野震動。真宗緊急召開朝會,朝臣分為了主戰派和主和派兩部分。

圖為遼國的承天太后蕭綽

主和派以王欽若、陳堯叟為首,他們認為契丹騎兵日行百裡,開封附近又無險可守,主動前往金陵或者成都暫時避難,等契丹人撤退了再回來。

主戰派以寇準為首,寇準認為如果一旦遷都,人民會對國家失去信心。而且宋朝主場作戰,不一定就打不過對面。主張宋真宗御駕親徵,親臨前線安定民心,鼓舞士氣。這樣不僅增加君王的權威還可以打擊契丹人的囂張氣焰。

宋真宗思慮再三,決定御駕親徵。

與此同時,遼軍愈戰愈勇,兵臨澶州城下。因宋朝大都是步兵,五天後才到達澶州。

澶州被黃河分割為南北兩城。在寇準的勸諫下,宋真宗跨過黃河到達了北城。宋真宗真澶州城樓召見了軍隊將領,守城的士兵一頓皇上龍顏立即高呼萬歲,士氣大振。

隨後趙恆把軍權交給了宰相寇準,自己坐鎮澶州前線。士兵們每日看到君王都在前線,怎麼敢不效死力?各個奮勇向前和契丹人肉搏。

宋遼在澶州戰事膠著了近半月。承天太后見澶州城久攻不下,恐有損士氣,也親自前往前線督戰。

圖為寇準

正在雙方打得難分難解之際,宋軍用弩箭射殺了遼軍大將蕭達凜,遼軍瞬間大亂。遼軍的戰鬥之心開始瓦解。

蕭太后擔心自己進入宋地太深,會被宋軍抄了後路。遂派人前來宋營求和。經宋真宗的親信太監曹利用和遼使的幾番討價還價之後,雙方在澶州籤訂了合約,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規定宋朝每年給遼20萬匹絹,10萬兩白銀。雙方約為兄弟之國,世代交好。後世的人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屈辱的合約,畢竟歷來只有正朔王朝接受蠻夷的進貢,哪有大國年年給小國錢的道理?

其實不然,因為打仗很燒錢,俗話說兵馬未動先行正是這個道理。打仗除了燒錢以外,還要賠上兩國人民的性命。不僅如此,還影響國內的經濟建設。繼續打下去是沒有意義的,按照宋朝當時領先全球的GDP來說,30萬來換雙方百年和平其實是不虧的。

合約籤訂後,雙方罷兵各自回了自己的首都。從此以後宋遼一百多年再也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兩國人民在邊境互相貿易,互通婚姻,互相融合,也算很有利。

圖為澶淵之盟場景

三、景德鎮竟來源於他

就在籤訂澶淵之盟的同年,江南的一個小鎮也因為改名而千古流芳。這個就是我國的瓷都景德鎮。

在唐朝及以前,景德鎮還不叫景德鎮。它叫新平鎮,又因為在昌江之南,所以也叫過昌南鎮。那個時候的昌南鎮就已經以製造瓷器出名。

景德元年,因當時天下太平,宋真宗令昌南鎮燒制一批瓷器以作慶祝。

當時燒出了一批製作精美的影青瓷,外觀尤其上等。史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真宗皇帝龍顏大悅,就把自己的年號景德賞給了昌南鎮,景意為大,景德意為皇帝今年給黎民百姓帶來了福祉,有大恩大德之意。這就是景德鎮名字的由來。

那麼景德鎮為什麼能燒出這麼好的瓷器呢?

圖為景德鎮古縣衙

其核心是土質好。景德鎮有一種特質的高嶺土,這種土特別白膩,燒出來的瓷器也宛如白玉。

其次是當時燒上好的瓷器需要大量的柴。景德鎮不止是瓷都,還是竹木之鄉。它是浮梁縣下轄的行政單位,而浮梁縣正是以木材多而出名(浮木為梁)。這也是宋朝有官哥鈞汝定五大窯而景德鎮獨步天下的原因。

在中國古代,瓷器遠銷海外,東亞,東南亞等地。最遠到了西方的歐洲。因景德鎮瓷器的製作複雜和成品精美,西方人願意拿大量的黃金來換。

哥倫布後來開闢新航路達到美洲的初衷之一就是想到中國來換取更多的瓷器,那個時候已經是後世聞名遐邇的青花瓷。

圖為景德鎮燒制的風景圓盤

四、 昏聵的晚年

從澶州回來以後,真宗本認為澶淵之戰是自己畢生最得意的一戰,其盟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可是馬上就被打臉了。有個大臣王欽若("癭相")跟真宗聊天,提起澶淵之事突然提高了聲調:"官家,城下之盟在歷朝歷代都是恥辱的。何況是天子您親自籤的呢?"宋真宗恍然大悟,原來被寇準忽悠了。寇準得了名相的稱號,自己背了大鍋。

本來真宗就對寇準不滿,再加上寇準在朝廷人際關係不好,很快就被貶到廣東的不毛之地。

景德五年,真宗謊稱有天書降臨。和大臣在朝會上說:一個月以前做夢有仙人說到今天會賜天書三卷給我,天書名字為大中祥符,果然有了。

他很快帶人到承天門把天書收了起來,天書上也無非是吹捧他的話。這些東西哄小孩子還可以,大臣們自然不會相信。當然這件事猶如皇帝的新衣,明知道很荒唐,就是不能戳破。

圖為癭相王欽若

真宗大喜之餘,改年號為大中祥符。

有了天書,真宗更加明目張胆了。提出要"封禪泰山"的想法。封禪意為即使天地,只有經天緯地的君王才可以去封禪。

在他之前,只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才封禪過。這些帝王無一不是締造了一個強大時代的人,而真宗的封禪著實令人可笑。

他東封泰山、西汜汾陰除了耗空了國家的財政和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以外,一無所獲。

乾興元年,宋真宗趙恆駕崩於開封延慶殿,時年55歲。在他在位的二十五年裡,他勤政治國、禮賢下士,開創過"鹹平之治"。曾親赴澶州前線抵抗外侮,也曾做過偽造天書,封禪泰山的荒唐之舉。

圖為泰山封禪

也恰恰說明凡是人,都會有上進心和虛榮心。他給後人曾留下《勸學篇》,書中自有黃金屋正是出自於此。

結語

宋真宗趙恆的一生被後世毀譽參半。尤其是他在位時期籤訂的澶淵之盟,後世史學家爭論不休。毋庸置疑的是,自從澶州之戰後,宋遼百餘年再無大的戰事。兩國的人民再也不必因為國家需要擴張領地而被迫參軍戰鬥。就這一點來說,宋真宗的功勞足以被當時以及後世的百姓所銘記。

參考文獻:

元·脫脫《宋史》

遊彪 《正說宋朝十八帝》

王瑞來《君臣》

相關焦點

  • 宋真宗時期,北宋幾次戰爭吊打遼軍,為何還籤訂澶淵之盟?
    導語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宋朝建立,史稱「北宋」。五代十國後期,燕雲十六州曾被割與遼國,為收復失地,北宋與遼開始常年交戰,遼國自此成為了大宋的心頭大患。景德年間宋遼二國澶州大戰,北地陷落,北宋戰略上開始收縮,蕭太后的20萬遼軍氣吞山河南下,欲予北宋致命一擊,遠在的開封城朝野震驚,甚至有大臣上奏遷都南京。所幸,宋真宗在寇相得力議下,上澶州城督戰。真宗親臨陣前,宋軍士氣大振,大勝而歸。甚至宋將張達射殺了遼國主將,蕭太后之弟蕭撻凜,遼國無心再戰。連年的徵戰,兩敗俱傷,勞命傷財死傷無數,最後只好言和。當年,「澶淵之盟」籤訂。
  • 《迴鑾碑》為宋真宗詩碑,宰相寇準書丹,見證宋遼「澶淵之盟」
    碑文系宋真宗的一首詩,由宰相寇準書丹,草體豎刻,三行,每行四句,字大如拳。刻立時間是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迴鑾碑》是一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從此雙方化戈為玉帛的御製詩碑。籤約之地在澶州(今濮陽),春秋時稱「澶淵」,故稱此次和約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在歷史上是影響深遠的事件。
  • 北宋錢幣景德元寶的「景德」年號居然真的是瓷都景德鎮的由來
    導語:「景德」是宋真宗趙恆的年號,歷時1004-1007共四年,景德元寶便是景德年間鑄,同時,以瓷器聞名的景德鎮也是以這個年號命名的。01 景德元寶作為一名錢幣愛好者,我們還是要先來簡述一下景德元寶。
  • 北宋為何在形勢有利下,籤訂不公平的「澶淵之盟」,向遼國納貢?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國締結的盟約,但說是盟約,很多人卻將它視作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畢竟盟約中對於遼國沒有什麼要求,但是北宋卻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更令許多人詬病的是,澶淵之盟還是北宋在有利局勢下主動與遼國籤訂的恥辱條約,這與後世晚清和法國籤訂的條約何其相似。
  • 是何原因讓承天太后蕭燕燕放棄直取開封,籤訂澶淵之盟?
    在澶州城下簽訂和議,與宋朝約為兄弟之邦,以白河溝為界限,從此兩朝往來通使,開始了長達一百二十年的和平時期。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部,故史稱澶淵之盟。承天太后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具有非凡的膽略和見識,在戰爭過程能夠中審時度勢,籤訂了對遼國非常有利的議和條款:1.宋朝每年都要給遼朝白銀十萬兩以及絹布二十萬匹。
  • 被遼兵俘虜的北宋將軍王繼忠促成「澶淵之盟」
    作者:陳二虎北宋與大遼的「澶淵之盟」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對於雙方的影響均十分深遠,雙方籤定的盟約,甚稱頗具歷史意義的誓書。其誓書文本被收錄在北宋《兩朝誓書冊》中,保留到現在。遼與宋互稱兄弟之國,彼此平等,遼聖宗耶律隆緒(籤訂「澶淵之盟」時的遼國皇帝)稱宋真宗趙桓(籤定「澶淵之盟」時的北宋皇帝)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母親蕭太后燕燕為叔母;雙方定期使者互訪;在邊境開設榷場,互市貿易等等。然而促成南北化幹戈為玉帛功勞最大的確是在遼國任職的兩位「漢臣」韓德讓與王繼忠。一、王繼忠血戰被俘今天筆者要講的就是王繼忠。
  • 景德鎮瓷器之名來源於一位皇帝?自晉代開始制瓷,初時並不叫景德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裡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千餘年來,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
  • 澶淵之盟,到底是恥辱的標誌還是中興的起點?
    然而,籤訂澶淵之盟的時候,遼國大軍已經殺到河南澶州了,要知道,當時宋朝的首都就在河南開封了,相當於已經接近一個王朝的心臟部位,局勢相對於宋朝來說已經是極度危險了。2、遼國軍馬雖然已經打到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但是,宋朝在澶州與遼國的決戰時,宋朝取得了勝利。取得勝利後籤訂澶淵之盟,宋朝每年卻要向遼國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犒軍費。
  • 「靖康之難」的發生徽欽二帝被擄,宋真宗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北宋末年,金國入侵,導致了「靖康之難」的上演,北宋徽欽二帝以及宋朝數千宮女后妃被虜北上,北宋滅亡。這,看上去是宋徽宗趙佶的昏庸無能造成的,但是我們仔細來分析下宋朝始末不難發現,北宋的滅亡從宋真宗的「澶淵之盟」籤訂開始就埋下了禍根!
  • 北宋的「澶淵之盟」和南宋的「紹興和議」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宋朝自立國之後就長期與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對立,在兩宋歷史上曾經籤訂過兩個非常著名的條約,分別是北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和南宋高宗時期的「紹興和議」。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澶淵之盟和紹興和議的主要區別包括:第一、籤訂背景不同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承天蕭太后帶著遼聖宗耶律隆緒御駕親徵,他們率領二十萬大軍一路南下,直接打到了黃河邊。大宋朝廷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後,寇準軟硬皆施,讓宋真宗也御駕親徵了。
  • 澶淵之盟,到底誰吃了虧?又便宜了誰
    公元1004年,宋遼大戰再次爆發,宋軍取勝後與遼國籤訂「澶淵之盟」——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澶淵之盟如此屈辱,卻為後世一直讚揚,這該怎麼解釋?所以,澶淵之盟第一個功勞就是結束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宋遼戰爭,換來的是近百年的和平。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北宋經濟安穩發展提供了條件。打仗所需要的軍費,可遠比每年三十萬歲幣要高得多得多。還有就是上供的三十萬歲幣對於北宋來說真的不算什麼。
  • 宋遼澶淵之盟背後有什麼秘密?
    (澶淵之盟)【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孰若馳一介,尋舊盟,結好息民,休好解甲!為彼此之計,無出此者。」王繼忠的進言正合蕭燕燕之意,她一直捕捉議和的最佳時機,也需要有人為遼宋議和周旋牽線,於是,她授意這個當年宋真宗藩邸舊人寫了一封致宋真宗的議和信,大意是:老臣常念南朝舊情,望皇帝體恤民眾,在北朝聽說皇帝賢德,大遼願與宋朝重歸於好等等。
  • 我們可能誤會了澶淵之盟,它是一次打破「零和」思維的大膽嘗試
    宋朝在確立版圖之時,並非沒有考慮將北邊契丹的版圖並而納之,但高粱河戰役的失敗標誌著宋朝疆域擴張計劃的破產。而使得宋朝在歷史上地位面臨破產危機的是宋真宗時期發生的澶淵之盟。在大漢族主義濃厚的時代,這一條約深深刺激著每一個中華華人的心。通過這一事件入手可以窺見宋真宗其人與擁有多種面貌的宋代。
  • 澶淵之盟對宋朝到底是利是弊?渭水之盟催生強大唐朝!
    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唐太宗殺白馬與突厥可汗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早在中原地區四分五裂、戰亂不斷之時,耶律阿保機便統一了契丹八部,建國契丹(即後來的遼國),迅速走上強盛之路。契丹自立國之始便長期與中原地區或明或暗地保持敵對狀態。
  • 澶淵之盟,稱臣納貢,名相寇準卻以此為傲,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
    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唯獨除了軍事,由於趙匡胤在立國之初就定下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組織架構,導致北宋乃至於整個的宋朝在軍事作戰中,鮮有勝利。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件事就是在歷史上經常被人詬病的—澶淵之盟,關於澶淵之盟,除宋朝之外無數朝代、無數人對此噴過口水,都認為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是拿錢換和平。澶淵之盟中,遼國皇帝叫宋朝皇帝為兄,宋朝皇帝尊遼國蕭太后為叔母,但是北宋需每年向遼國納貢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 澶淵之盟:對宋遼兩國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澶淵之盟的建立使得雙方由原來的敵對走向和平,也是雙方的百姓和士兵都想要看到的一種局面,自然也就就得到了人們的支持。不僅是百姓,兩國朝廷中的有識之士也都是對於澶淵之盟的建立提出了肯定的意見,王安石還專門為了澶淵之盟所作了一首名為《澶州詩》的詩。
  • 評說宋真宗——趙恆
    大宋「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之三子,初名為趙德昌,後改名為趙元休、趙元侃,995年(27歲)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恆,997年(29歲)即皇帝位,1022年駕崩,在位二十五年,享年五十有五。
  • 宋朝那些趣味對話第四集(趣說澶淵之盟)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澶淵之盟群趙恆:諸位愛卿,如今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攻打我宋境,他們欺我百姓,掠奪爾等妻女,你們說我們應該怎麼辦啊王欽若:官家,現在乃生死存亡之際,咱們打又打不贏,為了大宋我建議捨棄他們,咱們遷都昇州吧(今江蘇南京)陳堯叟:官家,別聽他的,如此膽小之人
  • 一點歷史:說說澶淵之盟
    (二)澶淵之盟是中國外交歷史上少有的雙贏的結局,各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宋遼兩國籤完回去之後,還都能各自吹噓。大遼方面一戰打到汴梁城下,逼著宋主籤署了「城下之盟」,以後大宋每一年都要向單方面向遼國交一筆不小歲貢。
  • 《推背圖》第十七象詳解:澶淵之盟的籤訂,「完全女」功不可沒
    起初是奉太宗之命,為預測大唐國運所作,沒想到推算起來一發不可收拾,直接演繹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大事件。直到袁天罡戳李淳風的背才停止推算,稱天機不可洩露,推背圖也由此得名。全書一共六十象,每一象都有詳細的卦畫、卦象、讖語、頌四個部分,被譽為「中華預言第一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