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在英語裡的發音為China。古代的時候,中國的手工業遠遠領先於西方。西方人特別喜歡中國的瓷器。瓷器製造最好的地方是在江西的景德鎮。景德鎮原來叫昌南鎮,這就是中國的發音來源。
那昌南鎮為何又改名景德鎮呢?這跟北宋的一位皇帝有關。他就是宋真宗趙恆,他有一個年號叫景德,就把當時的昌南鎮改為景德鎮。
一、 天子難做否?
宋真宗出生於宋太祖開寶元年,太宗為他取名德昌。他出生的時候身上就自帶紋身,左腳指頭上有個"天"字。
他小的時候就長得很帥。童年時和別的貴族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就喜歡軍事遊戲,自己當元帥。夢想著有一天可以親自帶兵打仗,事實上他後來也如願以償。
宋太祖曾經說亂世要靠武功,他也很喜歡自己的這個侄子。他把德昌接到宮裡來撫養,對他有很高的期望。
有一次,德昌跑到了太極殿坐到了龍椅上。宋太祖趙匡胤看到後,並沒有責怪他。而是摸著他的小腦袋問他:"天子好做嗎?"他稍作遲疑,緩緩的說:"命好就好做,命不好就不好做"。太祖微微一笑,心想這個孩子有點見識。
當他開始讀書的時候,稍微看一遍就可以倒背如流。宋太宗即位後封他為襄王,改名為元侃。七年後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恆,主管開封府的事情。
皇太子是帝國未來的儲君,本來朝堂開會的時候要站在百官最前面的。可是趙恆向來謙虛,一直都站在大臣中間。平時見了大臣也會主動行禮,把他們送到宮門外的臺階才離開。
首都開封人口很多,事情也很繁雜。趙恆對待所有訴訟都是高度謹慎,幾乎沒有冤假錯案。不僅百姓稱頌,太宗也多次點名表揚。
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宗因病去世。趙恆登基為帝,史稱宋真宗。次年改元鹹平,因當時契丹屢屢侵擾北宋邊境,鹹平乃是真宗期望天下太平之意。
二、澶淵之盟
自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以來,北宋對待契丹一直處於守勢。而契丹人並不滿足。
景德元年,遼聖宗耶律隆緒以及承天太后蕭綽大舉南侵。他們一路掠奪財物,屠殺百姓,使邊境地區的人民苦不堪言。
他們從邊境深入到了宋朝腹地定州,來勢洶洶。消息傳到開封後,朝野震動。真宗緊急召開朝會,朝臣分為了主戰派和主和派兩部分。
主和派以王欽若、陳堯叟為首,他們認為契丹騎兵日行百裡,開封附近又無險可守,主動前往金陵或者成都暫時避難,等契丹人撤退了再回來。
主戰派以寇準為首,寇準認為如果一旦遷都,人民會對國家失去信心。而且宋朝主場作戰,不一定就打不過對面。主張宋真宗御駕親徵,親臨前線安定民心,鼓舞士氣。這樣不僅增加君王的權威還可以打擊契丹人的囂張氣焰。
宋真宗思慮再三,決定御駕親徵。
與此同時,遼軍愈戰愈勇,兵臨澶州城下。因宋朝大都是步兵,五天後才到達澶州。
澶州被黃河分割為南北兩城。在寇準的勸諫下,宋真宗跨過黃河到達了北城。宋真宗真澶州城樓召見了軍隊將領,守城的士兵一頓皇上龍顏立即高呼萬歲,士氣大振。
隨後趙恆把軍權交給了宰相寇準,自己坐鎮澶州前線。士兵們每日看到君王都在前線,怎麼敢不效死力?各個奮勇向前和契丹人肉搏。
宋遼在澶州戰事膠著了近半月。承天太后見澶州城久攻不下,恐有損士氣,也親自前往前線督戰。
正在雙方打得難分難解之際,宋軍用弩箭射殺了遼軍大將蕭達凜,遼軍瞬間大亂。遼軍的戰鬥之心開始瓦解。
蕭太后擔心自己進入宋地太深,會被宋軍抄了後路。遂派人前來宋營求和。經宋真宗的親信太監曹利用和遼使的幾番討價還價之後,雙方在澶州籤訂了合約,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規定宋朝每年給遼20萬匹絹,10萬兩白銀。雙方約為兄弟之國,世代交好。後世的人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屈辱的合約,畢竟歷來只有正朔王朝接受蠻夷的進貢,哪有大國年年給小國錢的道理?
其實不然,因為打仗很燒錢,俗話說兵馬未動先行正是這個道理。打仗除了燒錢以外,還要賠上兩國人民的性命。不僅如此,還影響國內的經濟建設。繼續打下去是沒有意義的,按照宋朝當時領先全球的GDP來說,30萬來換雙方百年和平其實是不虧的。
合約籤訂後,雙方罷兵各自回了自己的首都。從此以後宋遼一百多年再也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兩國人民在邊境互相貿易,互通婚姻,互相融合,也算很有利。
三、景德鎮竟來源於他
就在籤訂澶淵之盟的同年,江南的一個小鎮也因為改名而千古流芳。這個就是我國的瓷都景德鎮。
在唐朝及以前,景德鎮還不叫景德鎮。它叫新平鎮,又因為在昌江之南,所以也叫過昌南鎮。那個時候的昌南鎮就已經以製造瓷器出名。
景德元年,因當時天下太平,宋真宗令昌南鎮燒制一批瓷器以作慶祝。
當時燒出了一批製作精美的影青瓷,外觀尤其上等。史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真宗皇帝龍顏大悅,就把自己的年號景德賞給了昌南鎮,景意為大,景德意為皇帝今年給黎民百姓帶來了福祉,有大恩大德之意。這就是景德鎮名字的由來。
那麼景德鎮為什麼能燒出這麼好的瓷器呢?
其核心是土質好。景德鎮有一種特質的高嶺土,這種土特別白膩,燒出來的瓷器也宛如白玉。
其次是當時燒上好的瓷器需要大量的柴。景德鎮不止是瓷都,還是竹木之鄉。它是浮梁縣下轄的行政單位,而浮梁縣正是以木材多而出名(浮木為梁)。這也是宋朝有官哥鈞汝定五大窯而景德鎮獨步天下的原因。
在中國古代,瓷器遠銷海外,東亞,東南亞等地。最遠到了西方的歐洲。因景德鎮瓷器的製作複雜和成品精美,西方人願意拿大量的黃金來換。
哥倫布後來開闢新航路達到美洲的初衷之一就是想到中國來換取更多的瓷器,那個時候已經是後世聞名遐邇的青花瓷。
四、 昏聵的晚年
從澶州回來以後,真宗本認為澶淵之戰是自己畢生最得意的一戰,其盟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可是馬上就被打臉了。有個大臣王欽若("癭相")跟真宗聊天,提起澶淵之事突然提高了聲調:"官家,城下之盟在歷朝歷代都是恥辱的。何況是天子您親自籤的呢?"宋真宗恍然大悟,原來被寇準忽悠了。寇準得了名相的稱號,自己背了大鍋。
本來真宗就對寇準不滿,再加上寇準在朝廷人際關係不好,很快就被貶到廣東的不毛之地。
景德五年,真宗謊稱有天書降臨。和大臣在朝會上說:一個月以前做夢有仙人說到今天會賜天書三卷給我,天書名字為大中祥符,果然有了。
他很快帶人到承天門把天書收了起來,天書上也無非是吹捧他的話。這些東西哄小孩子還可以,大臣們自然不會相信。當然這件事猶如皇帝的新衣,明知道很荒唐,就是不能戳破。
真宗大喜之餘,改年號為大中祥符。
有了天書,真宗更加明目張胆了。提出要"封禪泰山"的想法。封禪意為即使天地,只有經天緯地的君王才可以去封禪。
在他之前,只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才封禪過。這些帝王無一不是締造了一個強大時代的人,而真宗的封禪著實令人可笑。
他東封泰山、西汜汾陰除了耗空了國家的財政和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以外,一無所獲。
乾興元年,宋真宗趙恆駕崩於開封延慶殿,時年55歲。在他在位的二十五年裡,他勤政治國、禮賢下士,開創過"鹹平之治"。曾親赴澶州前線抵抗外侮,也曾做過偽造天書,封禪泰山的荒唐之舉。
也恰恰說明凡是人,都會有上進心和虛榮心。他給後人曾留下《勸學篇》,書中自有黃金屋正是出自於此。
結語
宋真宗趙恆的一生被後世毀譽參半。尤其是他在位時期籤訂的澶淵之盟,後世史學家爭論不休。毋庸置疑的是,自從澶州之戰後,宋遼百餘年再無大的戰事。兩國的人民再也不必因為國家需要擴張領地而被迫參軍戰鬥。就這一點來說,宋真宗的功勞足以被當時以及後世的百姓所銘記。
參考文獻:
元·脫脫《宋史》
遊彪 《正說宋朝十八帝》
王瑞來《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