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對宋朝到底是利是弊?渭水之盟催生強大唐朝!

2020-12-19 歷史再今天

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唐太宗殺白馬與突厥可汗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

早在中原地區四分五裂、戰亂不斷之時,耶律阿保機便統一了契丹八部,建國契丹(即後來的遼國),迅速走上強盛之路。契丹自立國之始便長期與中原地區或明或暗地保持敵對狀態。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以及宋太宗趙光義都曾經御駕親徵,企圖收回燕雲十六州,這種戰爭狀態持續了數十年。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遼兩國再次爆發了一場數十萬人參戰的大仗,最終以兩國籤訂《澶淵之盟》結束。

當大臣第一次向宋真宗推薦寇準擔任宰相的時候,宋真宗還真猶豫了很長一陣子,因為寇準這個人個性非常倔強,做事兒風格比較強硬,宋真宗擔心自己駕馭不了這樣的能臣,後來其他的大臣向宋真宗勸諫說,現在遼朝依靠強大的騎兵屢屢進犯我中原地區,朝廷就需要像寇準這樣辦事硬朗果決的人來解決當今的局面。

蕭撻凜是遼軍主心骨,蕭太后再也沒有打下去的決心。此前,雖然遼軍一路進攻,但是宋軍的表現也不差,宋真宗趙恆也御駕親徵到了澶州前線。但是,宋真宗一心求和,只是沒找到合適的契機。遼軍在蕭撻凜死後,也不想再打仗,只是想拿點軍費回去。

金滅遼後,大宋跟金打了一仗,發現也打不過金,就繼續玩「歲幣+自由貿易」的遊戲,金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全國使用大宋的貨幣。

1127年,當來自北方的後起之秀金國揮師南侵時,北宋軍隊基本上沒有抵抗力,讓金國軍隊輕而易舉地就打到都城東京。宋徽宗、宋欽宗父子還幻想用大量的金銀來解決戰爭,沒想到金國不是遼國,他們根本就不吃這一套——於是,北宋結束了。

相關焦點

  • 澶淵之盟,到底是恥辱的標誌還是中興的起點?
    很多人說:澶淵之盟是個萬花筒,是個多稜鏡,每一個解讀完這個歷史故事的人,都會對這個事件產生自己不同的看法。今天,小編要帶領大家一起解讀一下,澶淵之盟到底是宋朝一個恥辱的標誌還是宋朝中興的起點?說澶淵之盟是宋朝恥辱的標誌,那也是有事實依據的。
  • 澶淵之盟:對宋遼兩國的影響
    在經過長期的戰亂的影響之下,宋朝和遼朝之間的發展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雙方為了更好的發展,就締結了澶淵之盟,雙方也由戰爭轉向了和平的道路。澶淵之盟的締結,除了對於兩國的發展來說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 澶淵之盟,到底誰吃了虧?又便宜了誰
    公元1004年,宋遼大戰再次爆發,宋軍取勝後與遼國籤訂「澶淵之盟」——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澶淵之盟如此屈辱,卻為後世一直讚揚,這該怎麼解釋?所以,澶淵之盟第一個功勞就是結束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宋遼戰爭,換來的是近百年的和平。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北宋經濟安穩發展提供了條件。打仗所需要的軍費,可遠比每年三十萬歲幣要高得多得多。還有就是上供的三十萬歲幣對於北宋來說真的不算什麼。
  • 北宋的「澶淵之盟」和南宋的「紹興和議」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宋朝自立國之後就長期與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對立,在兩宋歷史上曾經籤訂過兩個非常著名的條約,分別是北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和南宋高宗時期的「紹興和議」。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澶淵之盟和紹興和議的主要區別包括:第一、籤訂背景不同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承天蕭太后帶著遼聖宗耶律隆緒御駕親徵,他們率領二十萬大軍一路南下,直接打到了黃河邊。大宋朝廷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後,寇準軟硬皆施,讓宋真宗也御駕親徵了。
  • 澶淵之盟系列(三)
    書接上文: 檀淵之盟系列(二)隨著澶淵之盟的籤訂,大宋與大遼之間實現了長期的和平,雖然私底下依舊小衝突不斷
  • 三十萬歲幣的澶淵之盟,宋朝是賺是虧?賺了當時當世,卻輸了後世
    遼軍兵臨城下,所以澶淵之盟就是城下之盟。你跟汴梁之圍比一比,第一次就讓北宋傾家蕩產、第二次就把北宋連鍋端。南宋時期的紹興和議,是銀、絹各二十五萬,但宋朝得割地、得稱臣。有人說當時北宋還有挽回敗局的機會:遼軍深入腹地於是糧草不濟、前鋒受挫而且蕭撻凜戰死。
  • 宋遼澶淵之盟背後有什麼秘密?
    (澶淵之盟)【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孰若馳一介,尋舊盟,結好息民,休好解甲!為彼此之計,無出此者。」王繼忠的進言正合蕭燕燕之意,她一直捕捉議和的最佳時機,也需要有人為遼宋議和周旋牽線,於是,她授意這個當年宋真宗藩邸舊人寫了一封致宋真宗的議和信,大意是:老臣常念南朝舊情,望皇帝體恤民眾,在北朝聽說皇帝賢德,大遼願與宋朝重歸於好等等。
  • 一點歷史:說說澶淵之盟
    最後,兩國相互妥協著籤署了澶淵之盟。而這一場盟約雙方也是各取所取,蕭太后回去宣傳大宋認輸,每年賠了十萬銀子,然後開始大肆提拔這一戰表現出色的蕭家子弟。而宋朝則回去側重宣傳,這一戰自己拿回了關南十縣,收回了故土。那麼,這一場雙贏的戰爭,究竟是誰贏了呢?
  • 「渭水之盟」中失去了什麼?為什麼讓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呢?
    「渭水之盟」,一直是李世民喉嚨裡的一根刺。直到雪恥後,他才把這根扎進肉裡的刺吐出來! 「渭水之盟」的歷史背景 「渭水之盟」在歷史上又稱為「便橋之盟」,發生在「玄武門之變」後沒多久,唐太宗李世民與前來侵犯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訂立的盟約
  •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賠了什麼,讓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689,閱讀時間:約7分鐘歷史提問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賠了什麼,讓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
  • 《清平樂》中的「仁宗盛世」與「澶淵之盟」有關係嗎
    宋遼兩國憑藉一個「澶淵之盟」就可以真正實現和平穩定嗎?我個人認為在國家利益面前,籤訂的所有盟約都會變得蒼白無力,除非二個國家實力對等的情況下才可能維繫一時的和平。所以宋朝的仁宗盛治跟澶淵之盟沒有必然的關係。
  • 澶淵之盟,稱臣納貢,名相寇準卻以此為傲,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
    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唯獨除了軍事,由於趙匡胤在立國之初就定下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組織架構,導致北宋乃至於整個的宋朝在軍事作戰中,鮮有勝利。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件事就是在歷史上經常被人詬病的—澶淵之盟,關於澶淵之盟,除宋朝之外無數朝代、無數人對此噴過口水,都認為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是拿錢換和平。澶淵之盟中,遼國皇帝叫宋朝皇帝為兄,宋朝皇帝尊遼國蕭太后為叔母,但是北宋需每年向遼國納貢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 把澶淵之盟讀厚,需要知道的一些趨勢使然
    理解宋遼澶淵之盟,我需要把這個歷史事件讀厚。所以,就需要追問幾個趨勢性問題:一個是宋遼之戰的主要性質是什麼。如果是一次或兩次戰役,那麼澶淵之盟就沒有意義,或者說盟約就是多餘的產物。一個是宋遼在澶淵之盟前的戰爭態勢。如果還是持續性的大戰,那麼澶淵之盟就只是大戰後的產物,或是大戰之間的短暫休戰。一個是契丹發動澶淵之戰到底想要什麼。
  • 《澶淵之盟》是屈辱象徵?不在條約本身,而在真宗氣死人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在後世人眼中,宋朝以軟弱成名,皇帝以昏庸為主,反正宋朝就成了屈辱的代表。在大多數人眼中,一個強大王朝的評判標準是擁有傑出的君主,遼闊的土地和強大的軍隊,除此之外人民要生活幸福。不過,最為重要的則是周邊國家必須臣服。而這些,宋朝只具備了最不起眼的人民生活幸福。宋朝其實也是一個獨特的王朝。
  • 北宋為何在形勢有利下,籤訂不公平的「澶淵之盟」,向遼國納貢?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國締結的盟約,但說是盟約,很多人卻將它視作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畢竟盟約中對於遼國沒有什麼要求,但是北宋卻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更令許多人詬病的是,澶淵之盟還是北宋在有利局勢下主動與遼國籤訂的恥辱條約,這與後世晚清和法國籤訂的條約何其相似。
  • 我們可能誤會了澶淵之盟,它是一次打破「零和」思維的大膽嘗試
    宋朝在確立版圖之時,並非沒有考慮將北邊契丹的版圖並而納之,但高粱河戰役的失敗標誌著宋朝疆域擴張計劃的破產。而使得宋朝在歷史上地位面臨破產危機的是宋真宗時期發生的澶淵之盟。在大漢族主義濃厚的時代,這一條約深深刺激著每一個中華華人的心。通過這一事件入手可以窺見宋真宗其人與擁有多種面貌的宋代。
  • 趨勢並不必然導致事件,而澶淵之盟,卻幸運地發生了
    古巴飛彈危機之時,美蘇競爭已經劍拔弩張。所以,一場核大戰的雪崩即將發生。但雪崩並未發生。所以,不是趨勢夠了,就一定引發大事件。澶淵之盟也是如此。但澶淵之盟是一場和平的雪崩,而且是一場成功發生的大事件。宋遼雙方都積累了足夠的和平意願。但,和平並不容易。因為國家不是個人。國家內部是有派系的。內部的各個派系,都足以改變歷史進程。
  • 被遼兵俘虜的北宋將軍王繼忠促成「澶淵之盟」
    作者:陳二虎北宋與大遼的「澶淵之盟」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對於雙方的影響均十分深遠,雙方籤定的盟約,甚稱頗具歷史意義的誓書。其誓書文本被收錄在北宋《兩朝誓書冊》中,保留到現在。遼與宋互稱兄弟之國,彼此平等,遼聖宗耶律隆緒(籤訂「澶淵之盟」時的遼國皇帝)稱宋真宗趙桓(籤定「澶淵之盟」時的北宋皇帝)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母親蕭太后燕燕為叔母;雙方定期使者互訪;在邊境開設榷場,互市貿易等等。然而促成南北化幹戈為玉帛功勞最大的確是在遼國任職的兩位「漢臣」韓德讓與王繼忠。一、王繼忠血戰被俘今天筆者要講的就是王繼忠。
  • 大唐為渭水之盟付出了什麼,李世民認為這是一大恥辱?
    在唐太宗李世民壯麗的一生之中,武德九年(626年)8月30日的「渭水之盟」場面,是一個極其壓抑的時刻:從當年7月開始,20萬東突、東突軍隊衝破藩籬,一路行至渭水橋畔(今西南)位於陝西省鹹陽市),距離唐朝都城長安不遠。登基才20多天的唐太宗李世民,只帶了6個人6匹馬到渭河。
  • 宋真宗:籤訂澶淵之盟,改年號鹹平為景德,賜名小鎮為景德鎮
    次年改元鹹平,因當時契丹屢屢侵擾北宋邊境,鹹平乃是真宗期望天下太平之意。二、澶淵之盟自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以來,北宋對待契丹一直處於守勢。而契丹人並不滿足。景德元年,遼聖宗耶律隆緒以及承天太后蕭綽大舉南侵。他們一路掠奪財物,屠殺百姓,使邊境地區的人民苦不堪言。他們從邊境深入到了宋朝腹地定州,來勢洶洶。消息傳到開封後,朝野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