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唐太宗殺白馬與突厥可汗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
早在中原地區四分五裂、戰亂不斷之時,耶律阿保機便統一了契丹八部,建國契丹(即後來的遼國),迅速走上強盛之路。契丹自立國之始便長期與中原地區或明或暗地保持敵對狀態。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以及宋太宗趙光義都曾經御駕親徵,企圖收回燕雲十六州,這種戰爭狀態持續了數十年。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遼兩國再次爆發了一場數十萬人參戰的大仗,最終以兩國籤訂《澶淵之盟》結束。
當大臣第一次向宋真宗推薦寇準擔任宰相的時候,宋真宗還真猶豫了很長一陣子,因為寇準這個人個性非常倔強,做事兒風格比較強硬,宋真宗擔心自己駕馭不了這樣的能臣,後來其他的大臣向宋真宗勸諫說,現在遼朝依靠強大的騎兵屢屢進犯我中原地區,朝廷就需要像寇準這樣辦事硬朗果決的人來解決當今的局面。
蕭撻凜是遼軍主心骨,蕭太后再也沒有打下去的決心。此前,雖然遼軍一路進攻,但是宋軍的表現也不差,宋真宗趙恆也御駕親徵到了澶州前線。但是,宋真宗一心求和,只是沒找到合適的契機。遼軍在蕭撻凜死後,也不想再打仗,只是想拿點軍費回去。
金滅遼後,大宋跟金打了一仗,發現也打不過金,就繼續玩「歲幣+自由貿易」的遊戲,金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全國使用大宋的貨幣。
1127年,當來自北方的後起之秀金國揮師南侵時,北宋軍隊基本上沒有抵抗力,讓金國軍隊輕而易舉地就打到都城東京。宋徽宗、宋欽宗父子還幻想用大量的金銀來解決戰爭,沒想到金國不是遼國,他們根本就不吃這一套——於是,北宋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