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是屈辱象徵?不在條約本身,而在真宗氣死人

2020-12-15 子非我安知我所思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在後世人眼中,宋朝以軟弱成名,皇帝以昏庸為主,反正宋朝就成了屈辱的代表。

在大多數人眼中,一個強大王朝的評判標準是擁有傑出的君主,遼闊的土地和強大的軍隊,除此之外人民要生活幸福。不過,最為重要的則是周邊國家必須臣服。而這些,宋朝只具備了最不起眼的人民生活幸福。

宋朝其實也是一個獨特的王朝。因為在中國漫漫歷史長河中,不論大大小小的朝代,總會湧現出幾個能戰或是好戰的皇帝,廟號多以武帝著稱,而宋朝沒有。

宋真宗是宋朝第三個皇帝,同時也是開創戰爭賠款先河的皇帝。宋真宗在位期間,遼國一直侵擾著宋朝邊境,宋朝也一味以退避忍讓。終於在公元1004年,蕭太后攜遼聖宗親自南下攻宋,宋軍節節敗退。

自從雍熙之戰後,宋軍北伐失敗,真宗從心底裡對遼國產生了畏懼。當聽聞遼軍南下還是聖宗御駕親徵時,也是毫無辦法。當宋真宗在朝堂問計於群臣時,大臣分為了主戰派與主和派。

當宋真宗想要遷都南下時,宰相寇準看穿了皇帝內心想法。用言語刺激到:既然遼國皇帝能御駕親徵,為何我朝皇帝就不能呢。宋真宗雖然十分信任寇準但也迫於顏面,同意親徵。

宋真宗迫於無奈的做的決定,也成為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當宋真宗來到前線時,宋軍一掃之前戰敗萎靡之氣,士兵高呼萬歲,聲音綿延數十裡。

當宋朝軍隊開始反擊時,聰明的蕭太后早已看出這場戰爭的勝負,便一邊提倡議和,一邊佔領弱小城鎮,以增加談判時的籌碼。

當雙方都想要和談時,《澶淵之盟》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澶淵之盟》規定宋朝每年給遼國幣銀10萬兩,絹布20萬匹。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錢對當時的宋朝的財政收入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但若是宋朝當時堅持反擊,或許今天的歷史又是另一種局面了。

相關焦點

  • 《迴鑾碑》為宋真宗詩碑,宰相寇準書丹,見證宋遼「澶淵之盟」
    《迴鑾碑》是一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從此雙方化戈為玉帛的御製詩碑。籤約之地在澶州(今濮陽),春秋時稱「澶淵」,故稱此次和約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在歷史上是影響深遠的事件。當時北宋的北方是契丹建立的遼,執政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皇帝是遼聖宗。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
  • 《清平樂》中的「仁宗盛世」與「澶淵之盟」有關係嗎
    宋遼兩國憑藉一個「澶淵之盟」就可以真正實現和平穩定嗎?我個人認為在國家利益面前,籤訂的所有盟約都會變得蒼白無力,除非二個國家實力對等的情況下才可能維繫一時的和平。我們知道漢朝時期送了多少大漢公主到匈奴地區,但是與匈奴的戰爭還是很頻繁;金人南下的時候,宋徽宗和金國籤訂了數不清的協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了——二帝被俘,鴉片戰爭時期;大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籤訂了多少條約,最終換來清政府的盛世了嗎?
  • 北宋的「澶淵之盟」和南宋的「紹興和議」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宋朝自立國之後就長期與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對立,在兩宋歷史上曾經籤訂過兩個非常著名的條約,分別是北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和南宋高宗時期的「紹興和議」。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澶淵之盟和紹興和議的主要區別包括:第一、籤訂背景不同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承天蕭太后帶著遼聖宗耶律隆緒御駕親徵,他們率領二十萬大軍一路南下,直接打到了黃河邊。大宋朝廷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後,寇準軟硬皆施,讓宋真宗也御駕親徵了。
  • 澶淵之盟,到底誰吃了虧?又便宜了誰
    公元1004年,宋遼大戰再次爆發,宋軍取勝後與遼國籤訂「澶淵之盟」——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澶淵之盟如此屈辱,卻為後世一直讚揚,這該怎麼解釋?所以,澶淵之盟第一個功勞就是結束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宋遼戰爭,換來的是近百年的和平。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北宋經濟安穩發展提供了條件。打仗所需要的軍費,可遠比每年三十萬歲幣要高得多得多。還有就是上供的三十萬歲幣對於北宋來說真的不算什麼。
  • 北宋為何在形勢有利下,籤訂不公平的「澶淵之盟」,向遼國納貢?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國締結的盟約,但說是盟約,很多人卻將它視作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畢竟盟約中對於遼國沒有什麼要求,但是北宋卻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更令許多人詬病的是,澶淵之盟還是北宋在有利局勢下主動與遼國籤訂的恥辱條約,這與後世晚清和法國籤訂的條約何其相似。
  • 我們可能誤會了澶淵之盟,它是一次打破「零和」思維的大膽嘗試
    鴉片戰爭過後,《南京條約》的籤訂標誌著血與火的中國近代史開始了。這一條約的具體內容也許並不為人所熟知,但"屈辱"卻成為它揮之不去的形容詞。清王朝因籤訂這一條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統治危機,而它所駕駛的龐大帝國之船也漸漸走進湍急的漩渦中,自此風波不斷。
  • 宋真宗時期,北宋幾次戰爭吊打遼軍,為何還籤訂澶淵之盟?
    宋太宗鎩羽而歸,真宗親自督戰北宋在真宗即位期間,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但江山卻不固。競爭對手遼國在蕭太后的鐵腕統治下,愈加強盛。北邊邊關境地,契丹遼國,暗地裡厲兵秣馬,野心不死,覬覦著大宋。歷史上後周周世宗徵遼時打下關南之地寧、莫、瀛三州,宋朝順繼了後周的領地,遼國人慾讓宋朝歸還之前所失疆土。
  • 宋遼澶淵之盟背後有什麼秘密?
    (澶淵之盟)【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澶淵之盟)(一)蕭太后以戰促和,親率遼軍南徵契丹自建國以來,連年與中原的王朝徵戰,有失有得,兵禍瘡痍。當宋眞宗的車駕出現在澶州前線時,士兵高呼"萬歲"連延不絕,聲震數十裡,人人同仇敵愾、個個視死如歸,很快就集結起數十萬之多的援軍與遼軍對抗。
  • 宋真宗:籤訂澶淵之盟,改年號鹹平為景德,賜名小鎮為景德鎮
    次年改元鹹平,因當時契丹屢屢侵擾北宋邊境,鹹平乃是真宗期望天下太平之意。二、澶淵之盟自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以來,北宋對待契丹一直處於守勢。而契丹人並不滿足。景德元年,遼聖宗耶律隆緒以及承天太后蕭綽大舉南侵。他們一路掠奪財物,屠殺百姓,使邊境地區的人民苦不堪言。他們從邊境深入到了宋朝腹地定州,來勢洶洶。消息傳到開封後,朝野震動。
  • 澶淵之盟:對宋遼兩國的影響
    在經過長期的戰亂的影響之下,宋朝和遼朝之間的發展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雙方為了更好的發展,就締結了澶淵之盟,雙方也由戰爭轉向了和平的道路。澶淵之盟的締結,除了對於兩國的發展來說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 趨勢並不必然導致事件,而澶淵之盟,卻幸運地發生了
    古巴飛彈危機之時,美蘇競爭已經劍拔弩張。所以,一場核大戰的雪崩即將發生。但雪崩並未發生。所以,不是趨勢夠了,就一定引發大事件。澶淵之盟也是如此。但澶淵之盟是一場和平的雪崩,而且是一場成功發生的大事件。宋遼雙方都積累了足夠的和平意願。但,和平並不容易。因為國家不是個人。國家內部是有派系的。內部的各個派系,都足以改變歷史進程。
  • 被遼兵俘虜的北宋將軍王繼忠促成「澶淵之盟」
    遼與宋互稱兄弟之國,彼此平等,遼聖宗耶律隆緒(籤訂「澶淵之盟」時的遼國皇帝)稱宋真宗趙桓(籤定「澶淵之盟」時的北宋皇帝)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母親蕭太后燕燕為叔母;雙方定期使者互訪;在邊境開設榷場,互市貿易等等。然而促成南北化幹戈為玉帛功勞最大的確是在遼國任職的兩位「漢臣」韓德讓與王繼忠。一、王繼忠血戰被俘今天筆者要講的就是王繼忠。
  • 澶淵之盟,稱臣納貢,名相寇準卻以此為傲,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
    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唯獨除了軍事,由於趙匡胤在立國之初就定下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組織架構,導致北宋乃至於整個的宋朝在軍事作戰中,鮮有勝利。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件事就是在歷史上經常被人詬病的—澶淵之盟,關於澶淵之盟,除宋朝之外無數朝代、無數人對此噴過口水,都認為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是拿錢換和平。澶淵之盟中,遼國皇帝叫宋朝皇帝為兄,宋朝皇帝尊遼國蕭太后為叔母,但是北宋需每年向遼國納貢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 澶淵之盟,到底是恥辱的標誌還是中興的起點?
    很多人說:澶淵之盟是個萬花筒,是個多稜鏡,每一個解讀完這個歷史故事的人,都會對這個事件產生自己不同的看法。今天,小編要帶領大家一起解讀一下,澶淵之盟到底是宋朝一個恥辱的標誌還是宋朝中興的起點?說澶淵之盟是宋朝恥辱的標誌,那也是有事實依據的。
  • 一點歷史:說說澶淵之盟
    於是大宋和大遼,都知道自家的援軍不會來了,但是卻又不知道對方的援軍什麼時候加入,因此,大家都害怕對方真的瘋起來跟自己對命。最後,兩國相互妥協著籤署了澶淵之盟。而這一場盟約雙方也是各取所取,蕭太后回去宣傳大宋認輸,每年賠了十萬銀子,然後開始大肆提拔這一戰表現出色的蕭家子弟。
  • 澶淵之盟系列(三)
    書接上文: 檀淵之盟系列(二)隨著澶淵之盟的籤訂,大宋與大遼之間實現了長期的和平,雖然私底下依舊小衝突不斷
  • 從宋遼關係被熱捧說起——兼議關於「澶淵之盟」的歷史評價
    先是2016年11月24日,長篇歷史文學《大道兮低回———澶淵之盟在宋遼之間》的文章發表,肯定並歌頌澶淵之盟以及由此所塑定的宋遼關係,稱「澶淵之盟是中國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華民族擱置爭議,著眼大局,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為宋、遼兩國帶來了切切實實的發展機會,使得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安度和平歲月。」
  • ——大宋興衰,皆在於此城下之盟
    宋真宗本身就是礙於局勢被迫御駕親徵,如今的戰略優勢已經讓他心滿意足,他當然願意見好就收,寇準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圖被他棄之於不顧。寇準自然是主戰,但此時朝堂之上主和派給他造謠說「寇準幸兵以自去重」,沒有多少盟友的寇準不敢再反駁真宗,只得憋屈的同意,宋朝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開始了與遼軍的和談。好在曹利用口才不錯,經過討價還價,拒絕了遼軍的獅子大開口,最終雙方協定:雙方休戰,結為兄弟之國,宋每年向遼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為協議在澶州籤訂,所以叫澶淵之盟。
  • 三十萬歲幣的澶淵之盟,宋朝是賺是虧?賺了當時當世,卻輸了後世
    於是,就以銀十萬、絹二十萬達成了澶淵之盟。這個價碼,讓宋真宗開心得手舞足蹈。當時是什麼處境?遼軍兵臨城下,所以澶淵之盟就是城下之盟。你跟汴梁之圍比一比,第一次就讓北宋傾家蕩產、第二次就把北宋連鍋端。南宋時期的紹興和議,是銀、絹各二十五萬,但宋朝得割地、得稱臣。
  • 《澶淵之盟》似乎很不平等,重文輕武的北宋,得到了什麼好處?
    結果兩次北伐遼國,都大敗而回,第一次的北伐,宋太宗趙光義竟「乘驢車而遁」,狼狽之極。趙光義好歹還帶過兵,上過戰場,參與過王朝的創建,至於第三代宋真宗趙恆,那真正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不諳軍事。受他祖、父所賜,祖制「內強外弱」,邊境兵力弱,中央禁軍至宋真宗時卻已達43萬多人,內地的各地方軍也近50萬,光是養這些花瓶一樣的內地軍隊,每年就要支出軍費5千萬緡,相當於人民幣150億。到了真宗統治的最後兩年,軍費開支又增加了數倍,國家財政已經出現危機。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向百姓增稅,增稅,是傷民的一種措施,不可避免地帶來局部地區的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