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鑾碑》為宋真宗詩碑,宰相寇準書丹,見證宋遼「澶淵之盟」

2020-12-13 聲宏紫閣

《迴鑾碑》又稱《契丹出境碑》,在河南濮陽市內。碑文系宋真宗的一首詩,由宰相寇準書丹,草體豎刻,三行,每行四句,字大如拳。刻立時間是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迴鑾碑》是一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從此雙方化戈為玉帛的御製詩碑。籤約之地在澶州(今濮陽),春秋時稱「澶淵」,故稱此次和約為「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在歷史上是影響深遠的事件。當時北宋的北方是契丹建立的遼,執政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皇帝是遼聖宗。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達成的協議是:結成兄弟之邦,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蕭太后為叔母;宋朝每年以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作為「歲幣」向遼交納確保不再騷擾宋朝邊境。從此宋遼維持了117年(1005——1122年)的和平局面。

大家知道,在此之前,宋遼邊境一直摩擦不斷,北宋雖然常有斬獲,但總的形勢並不樂觀。1004年冬遼軍大舉南下,直取瀛洲、宋軍奮力還擊,殺傷契丹十餘萬眾,迫其遁去。可是,遼兵很快又捲土重來,兵臨冀州城下,北宋朝廷一片譁然。

前方告急的文書一夜發來五次。率相寇準一律扣押不予上報,別的大臣報告宋真宗,真宗大驚。詢問寇準,寇準說轉危為安的唯一辦法是御駕親徵。大臣們個個談「遼」色變不敢言戰。真宗也一時拿不定主意。不得不請大臣們討論對策。

寇準

由於京師開封離前線太近,一位江南大臣建議真宗到南京躲一躲,而一位四川籍的大臣提出請真宗到四川最安全。寇準堅決反對,他認為「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徵,賊自當去。」皇上如果逃離京師勢必「人心崩潰,賊乘勢深入」,江山必不可保。真宗勉強同意到靠近前線的黃河邊視察一下。寇準認為皇帝如不過黃河深入前線,人心不穩,敵軍氣勢也得不到威懾,必然不能取勝。何況,前線有守軍抵擋,援軍又不斷開來,皇帝安全沒有問題。

寇準

寇準為了爭取支持,請一位將軍表態。將軍慷慨陳詞,表示願為國家獻出生命,並對真宗說,陛下不過黃河,前線軍民人心渙散,怎能保衛國家!又對那些反對主戰的大臣說:你們靠舞文弄墨取得高官,現在大軍壓境,還反對抗戰,你們有本事為什麼不寫一首足以退敵的詩呢?真宗不得已這才決定親徵。渡過黃河後,「遠近望見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裡。契丹相視驚,不能成行」。真宗把前線指揮大權交給寇準。寇準「承制專決,號令明肅,士卒喜悅」。遼軍數千騎圍城,寇準沉著迎敵,指揮掩殺,「斬獲大半」,遼軍撤退。

宋真宗

相持十餘日,遼軍又來攻擊。寇準設下埋伏,用強弩射死遼軍前敵總指揮,遼軍不敢再戰,提出議和。寇準不答應,要求契丹必須向北宋稱臣,並獻出佔據的幽州等地。可是,宋真親厭戰,又有人向他進言,說寇準擁兵自重,要真宗警錫。寇準迫於壓力,只好同意籤訂「檀淵之盟」。《迴鑾碑》的碑文就是宋真宗在班師回京時寫下的。全詩如下:「我為民憂切,戍車暫省方。旌旆明夏日,利器瑩秋霜。銳旅懷忠節,群兇竄北荒。堅冰消巨浪,輕吹集嘉祥。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上天重助順,回旗躍龍驤。」詩裡說,自已懷著為民解憂的願望御駕親徵,討賊的大軍兵多將廣、武器精良,盡忠盡節的雄師勁旅,把敵人打得落荒北竄,如同堅冰壓倒巨浪,春風吹來吉祥;邊境和平,軍民安康正義自有天相,凱旋之師浩浩蕩蕩。

皇帝志得意滿,寇準卻接連遭殃,先後被貶為通州司馬、雷州司戶參軍和衡州司馬,最後抑鬱而死。宋真宗晚年仍念念不忘寇準,曾問左右:「吾目中久不見寇準也?」左右不敢告知真相。真宗臨終說:只有寇準是可以依託的。可惜真宗死後第二年,寇準也死了。

對於《回碑》,一向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一種認為北宋打了勝仗,卻又每年向遼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屬於屈辱和約;另一種觀點認為是和平條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濮陽行政專員兼濮陽縣縣長丁樹本復立的《契丹出境碑》的碑文中就這樣認為:「澶淵一役,實定宋中葉對外和戰之局,中原賴以久安凡百餘年。」

相關焦點

  • 宋遼防線:古戰道與迴鑾碑的歷史記憶
    如果說尋宋之旅的意義不在於為史書作景點式的註腳,而是力圖發現不同於文本書寫的歷史認識,那麼這次尋宋之旅究竟能發現怎樣的宋代呢?   這次尋宋之旅的最南端濮陽就是宋代的澶州,當時黃河在此穿流而過。這裡是遼軍南下的極端,公元1004年在此形成澶淵之盟。宋遼邊界隨之確定,以白溝河(今拒馬河)為界意味著雄州、霸州成為宋朝北部邊境,而雄州正是這次旅行的最北端。
  • 宋遼澶淵之盟背後有什麼秘密?
    孰若馳一介,尋舊盟,結好息民,休好解甲!為彼此之計,無出此者。」王繼忠的進言正合蕭燕燕之意,她一直捕捉議和的最佳時機,也需要有人為遼宋議和周旋牽線,於是,她授意這個當年宋真宗藩邸舊人寫了一封致宋真宗的議和信,大意是:老臣常念南朝舊情,望皇帝體恤民眾,在北朝聽說皇帝賢德,大遼願與宋朝重歸於好等等。
  • 吳錚強·尋宋︱宋遼防線:古戰道與迴鑾碑的歷史記憶
    如果說尋宋之旅的意義不在於為史書作景點式的註腳,而是力圖發現不同於文本書寫的歷史認識,那麼這次尋宋之旅究竟能發現怎樣的宋代呢?這次尋宋之旅的最南端濮陽就是宋代的澶州,當時黃河在此穿流而過。這裡是遼軍南下的極端,公元1004年在此形成澶淵之盟。宋遼邊界隨之確定,以白溝河(今拒馬河)為界意味著雄州、霸州成為宋朝北部邊境,而雄州正是這次旅行的最北端。
  • 被遼兵俘虜的北宋將軍王繼忠促成「澶淵之盟」
    遼與宋互稱兄弟之國,彼此平等,遼聖宗耶律隆緒(籤訂「澶淵之盟」時的遼國皇帝)稱宋真宗趙桓(籤定「澶淵之盟」時的北宋皇帝)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母親蕭太后燕燕為叔母;雙方定期使者互訪;在邊境開設榷場,互市貿易等等。然而促成南北化幹戈為玉帛功勞最大的確是在遼國任職的兩位「漢臣」韓德讓與王繼忠。一、王繼忠血戰被俘今天筆者要講的就是王繼忠。
  • 澶淵之盟:對宋遼兩國的影響
    第一,帶動宋遼友好關係的建立。長時間的頻繁戰爭使得遼國和宋國的軍隊士兵都精疲力盡,兩國的百姓也因為長期遭受兩國之間的戰爭而生活的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下,澶淵之盟的建立使得雙方由原來的敵對走向和平,也是雙方的百姓和士兵都想要看到的一種局面,自然也就就得到了人們的支持。
  • 宋真宗:籤訂澶淵之盟,改年號鹹平為景德,賜名小鎮為景德鎮
    趙恆登基為帝,史稱宋真宗。次年改元鹹平,因當時契丹屢屢侵擾北宋邊境,鹹平乃是真宗期望天下太平之意。二、澶淵之盟自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以來,北宋對待契丹一直處於守勢。而契丹人並不滿足。景德元年,遼聖宗耶律隆緒以及承天太后蕭綽大舉南侵。他們一路掠奪財物,屠殺百姓,使邊境地區的人民苦不堪言。他們從邊境深入到了宋朝腹地定州,來勢洶洶。
  • 從宋遼關係被熱捧說起——兼議關於「澶淵之盟」的歷史評價
    【本文為作者張志坤向察網的投稿】最近一個時期,中國歷史上並不為人所注意的宋遼關係受到學界一定程度的熱捧。先是2016年11月24日,長篇歷史文學《大道兮低回———澶淵之盟在宋遼之間》的文章發表,肯定並歌頌澶淵之盟以及由此所塑定的宋遼關係,稱「澶淵之盟是中國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 宋真宗時期,北宋幾次戰爭吊打遼軍,為何還籤訂澶淵之盟?
    歷史上後周周世宗徵遼時打下關南之地寧、莫、瀛三州,宋朝順繼了後周的領地,遼國人慾讓宋朝歸還之前所失疆土。自家之美玉焉能讓於他人?宋朝當然不應允,遼國對宋的騷擾也從未停止。是次遼國調集舉國之重兵,誓與宋一戰定生滅,兩軍多次交戰,勝負各半。昔宋太宗尚有滅遼雄心,御駕徵伐遼,但剛愎自用,不聽阻勸,中了遼軍埋伏,鎩羽而歸,中了箭傷久治不愈,次年離世。
  • 澶淵之盟,稱臣納貢,名相寇準卻以此為傲,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
    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唯獨除了軍事,由於趙匡胤在立國之初就定下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組織架構,導致北宋乃至於整個的宋朝在軍事作戰中,鮮有勝利。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件事就是在歷史上經常被人詬病的—澶淵之盟,關於澶淵之盟,除宋朝之外無數朝代、無數人對此噴過口水,都認為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是拿錢換和平。澶淵之盟中,遼國皇帝叫宋朝皇帝為兄,宋朝皇帝尊遼國蕭太后為叔母,但是北宋需每年向遼國納貢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 北宋為何在形勢有利下,籤訂不公平的「澶淵之盟」,向遼國納貢?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國締結的盟約,但說是盟約,很多人卻將它視作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畢竟盟約中對於遼國沒有什麼要求,但是北宋卻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更令許多人詬病的是,澶淵之盟還是北宋在有利局勢下主動與遼國籤訂的恥辱條約,這與後世晚清和法國籤訂的條約何其相似。
  • 澶淵之盟對宋朝到底是利是弊?渭水之盟催生強大唐朝!
    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唐太宗殺白馬與突厥可汗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早在中原地區四分五裂、戰亂不斷之時,耶律阿保機便統一了契丹八部,建國契丹(即後來的遼國),迅速走上強盛之路。契丹自立國之始便長期與中原地區或明或暗地保持敵對狀態。
  • 冠縣蕭城古遺址,宋遼之戰的歷史見證
    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察隊來進行勘探發掘,古城址遺蹟有點將臺、箭樓、城門樓、磨盤洞、烽火臺、飲馬井及萬人坑等,是宋遼籤訂「澶淵之盟」的歷史見證。據記載,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雄才大略的蕭太后攝政,揮兵南指,牧馬中原,為了和兵臨澶淵的宋軍對峙,在故道邊築土成以屯大兵。相傳此城是遼兵用頭盔裝土,一夜夯成,故俗稱「盔安城」。
  • 中國史:宋遼籤訂「澶淵之盟」,換來了雙方百年和平,對宋朝有利
    後來,在這些人連哄帶威脅下,宋真宗渡過了黃河,上演了一出經常在戲文、評書裡出現而現實裡不常見的「御駕親徵」。大家知道,在澶州這個地方,宋遼拉開了決戰的架勢。之所以不選別的地方而選擇澶州,完全是因為澶州這個城市比較大。宋軍的主力部隊和那些從北邊打著「轉進」名義過來的軍隊也已經集聚於此。
  • 澶淵之盟,到底誰吃了虧?又便宜了誰
    公元1004年,宋遼大戰再次爆發,宋軍取勝後與遼國籤訂「澶淵之盟」——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澶淵之盟如此屈辱,卻為後世一直讚揚,這該怎麼解釋?所以,澶淵之盟第一個功勞就是結束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宋遼戰爭,換來的是近百年的和平。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北宋經濟安穩發展提供了條件。打仗所需要的軍費,可遠比每年三十萬歲幣要高得多得多。還有就是上供的三十萬歲幣對於北宋來說真的不算什麼。
  • 宋朝那些趣味對話第四集(趣說澶淵之盟)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澶淵之盟群趙恆:諸位愛卿,如今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攻打我宋境,他們欺我百姓,掠奪爾等妻女,你們說我們應該怎麼辦啊王欽若:官家,現在乃生死存亡之際,咱們打又打不贏,為了大宋我建議捨棄他們,咱們遷都昇州吧(今江蘇南京)陳堯叟:官家,別聽他的,如此膽小之人
  • 趨勢並不必然導致事件,而澶淵之盟,卻幸運地發生了
    古巴飛彈危機之時,美蘇競爭已經劍拔弩張。所以,一場核大戰的雪崩即將發生。但雪崩並未發生。所以,不是趨勢夠了,就一定引發大事件。澶淵之盟也是如此。但澶淵之盟是一場和平的雪崩,而且是一場成功發生的大事件。宋遼雙方都積累了足夠的和平意願。但,和平並不容易。因為國家不是個人。國家內部是有派系的。內部的各個派系,都足以改變歷史進程。
  • 一點歷史:說說澶淵之盟
    (二)澶淵之盟是中國外交歷史上少有的雙贏的結局,各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宋遼兩國籤完回去之後,還都能各自吹噓。大遼方面一戰打到汴梁城下,逼著宋主籤署了「城下之盟」,以後大宋每一年都要向單方面向遼國交一筆不小歲貢。
  • 《澶淵之盟》是屈辱象徵?不在條約本身,而在真宗氣死人
    宋真宗是宋朝第三個皇帝,同時也是開創戰爭賠款先河的皇帝。宋真宗在位期間,遼國一直侵擾著宋朝邊境,宋朝也一味以退避忍讓。終於在公元1004年,蕭太后攜遼聖宗親自南下攻宋,宋軍節節敗退。自從雍熙之戰後,宋軍北伐失敗,真宗從心底裡對遼國產生了畏懼。
  • 北宋的「澶淵之盟」和南宋的「紹興和議」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宋朝自立國之後就長期與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對立,在兩宋歷史上曾經籤訂過兩個非常著名的條約,分別是北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和南宋高宗時期的「紹興和議」。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澶淵之盟和紹興和議的主要區別包括:第一、籤訂背景不同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承天蕭太后帶著遼聖宗耶律隆緒御駕親徵,他們率領二十萬大軍一路南下,直接打到了黃河邊。大宋朝廷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後,寇準軟硬皆施,讓宋真宗也御駕親徵了。
  • 他是北宋鐵血宰相,為澶淵之戰立下不世之功,卻慘遭被貶客死他鄉
    許多大臣紛紛上書宋真宗請求南遷避禍。一旦宋真宗同意了南遷,那就意味著北宋王朝要把諾大的北方地區拱手讓給契丹。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時任宋朝宰相的寇準站了出來。他展現出了鐵血宰相的一面。他在朝堂上面力斥那些提出遷都避禍的人,不僅如此,他還建議宋真宗把提出遷都避禍的人殺頭問罪,並且在寇準強烈的建議下宋真宗被迫御駕親徵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