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遇上烏蘭牧騎……

2020-12-10 騰訊網

關注《國家記憶》,一起漲知識!

1968年深秋的⼀天,中南海華燈初上,16歲的周秉建⾛進中南海西花廳,前來向伯伯周恩來辭⾏。不久前的一次談心中,周恩來總理希望她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接受鍛鍊,周秉建欣然同意,並決定立刻奔赴祖國北方的內蒙古大草原。

一到內蒙古,周秉建就被安排在了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一個牧業大隊。

周秉建 周恩來侄女:

有時候到公社去辦事情,會聽到特別多的長調,長調歌曲,很多都是蒙古語⾔唱的,我不是太懂,但覺得非常好聽。

長調,蒙古族傳統民歌的一種形式,它旋律悠長,意境開闊,最為集中地體現了遊牧文化的特點和特徵,是代表蒙古族歌唱藝術的最高藝術形式,有「草原音樂活化石」之稱。

當時的大草原上說起長調,人們總會提到「哈扎布」這個名字。

哈扎布被譽為新中國第一代長調歌王,他把一生都獻給了自己喜愛的歌唱藝術,哈扎布創造性地發展了蒙古族長調演唱方法,並第一次將蒙古族長調搬上舞臺,使長調演唱逐漸走向系統化、規範化。

哈扎布獨特的唱法影響了一代代烏蘭牧騎的隊員。其中,最出色的一位就是烏蘭牧騎隊員拉蘇榮。他兩次拜師哈扎布的故事,至今還是草原上的一樁美談。

拉蘇榮,1947 年出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遼闊的草原賦予了他一個音域寬廣的歌喉。13 歲那年,從小熱愛唱歌的拉蘇榮無意中得知了烏蘭牧騎招收隊員的消息。因為天然的好嗓子,已在家鄉小有名氣的拉蘇榮被他所在學校的校長推薦去面試。

幾天後,他接到了被錄取的好消息,成為了烏蘭牧騎一名最年輕的隊員。隨著烏蘭牧騎在草原各地演出,拉蘇榮在演唱技藝上也得到了不斷提升。

為了在專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他一心希望能夠跟隨「長調歌王」哈扎布學習。他準備了最好的哈達、磚茶和馬奶子酒,滿懷期待地去拜見哈扎布,憧憬著成為他的學生。

然而,當他敲開了哈扎布的家門,說明來意的時候,哈扎布卻一口回絕。

拉蘇榮並不氣餒。為了贏得哈扎布的認可,他收集了哈扎布所有的唱片,演出之外的全部時間,都在家裡跟著唱片學習。他一首首地體會哈扎布的演唱,一句句地領悟歌曲意境,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琢磨演唱技法。直到學會了唱片上的全部歌曲,拉蘇榮再次去登門拜師。

站在自己仰慕的大師面前,拉蘇榮一首接著一首,把唱片裡的歌唱了個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拉蘇榮終於拜師成功,正式成為哈扎布的第一個學生。

拜師哈扎布是拉蘇榮生命中的重要節點,此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即將遇見要相伴一生的人。

1977年5月,周秉建在內蒙古⼤學學習蒙語,以學⽣代表的身份成為訪朝友好代表團成員,拉蘇榮也是此⾏的⽂藝界代表。

在出⾏前的彩排中,身穿蒙古袍的拉蘇榮登上舞臺,⼀曲⾼亢嘹亮的《讚歌》震驚四座。舞臺下無數為之動容的人中,就有觀眾席上坐著的周秉建。此時,周秉建的心弦被再次撥動,拉蘇榮聲情並茂的歌聲不就是自己經常從收音機裡聽到的那個聲音嗎!

演出結束後,訪朝代表團的人同乘一輛車準備離開,周秉建和拉蘇榮恰好坐在一起。兩個人在車上聊了一路,一直到下車時,拉蘇榮才想起問周秉建的姓名。

後來,周秉建和拉蘇榮以及訪問團的朋友們經常在一起小聚。在聚會中,周秉建和拉蘇榮發現,彼此之間對人生的很多看法很類似,也有很多共同的語言,兩人交往漸漸多了起來,感情也迅速升溫。

1979年國慶節,在鄧穎超的見證下,周秉建和拉蘇榮舉⾏了⼀場隆重並且充滿民族⾊彩的婚禮。

如今,拉蘇榮與周秉建已攜手走過了40多個春秋,他們始終相濡以沫,相伴相守,過著平靜又幸福的生活。兩位老人現已退休多年,還在儘自己所能,做著長調的傳承工作。拉蘇榮執筆,周秉建做助手,他們通過記述長調歷史、文化內涵和演唱技法,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長調的價值。

2005年,在拉蘇榮等人的共同推動下,蒙古族長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與拉蘇榮、周秉建一樣退而不休的烏蘭牧騎老隊員還有哈斯,她今年60歲,依然擔任舞蹈教學工作,經常會來蘇尼特右旗文化館給年輕的烏蘭牧騎隊員傳授經驗。

哈斯 烏蘭牧騎原隊員:

我是烏蘭牧騎⼀名老隊員,現在已經退休了,不過仍然沒離開這個⼯作崗位,我就想培養⼀下藝術⼈才。有很多孩⼦到烏蘭牧騎,現在⼀直在烏蘭牧騎當演員。

秉持著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群眾的表演與創作理念,幾代烏蘭牧騎隊伍中,湧現出了像拉蘇榮、德德瑪等一大批優秀藝術家,也創作出了《頂碗舞》、《筷子舞》、《鄂爾多斯婚禮》等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

2017年是烏蘭牧騎成立六十周年。11月21日,蘇尼特右旗文化館收到了一封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發來的賀信。信中鼓勵烏蘭牧騎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60多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不畏艱難,紮根基層,永葆生機活力,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群眾在哪裡,舞臺就在哪裡。

2020年11月19日,內蒙古東部突降大雪,一列包頭開往赤峰的列車被困在軌道上,已經足足晚點13個小時,乘客們心裡都很焦急。這時,耳畔響起的悠揚樂曲聲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原來是3位身著蒙古族傳統服裝的男青年在車廂裡表演。他們是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烏蘭牧騎的隊員,本來是去參加「第二屆烏蘭牧騎新人新作比賽」,但因為列車晚點而錯過了比賽。於是,他們將參賽的曲目獻給了同車的旅客們。

寒冷的冬夜,這意外的驚喜溫暖地撫慰著旅客們,大家紛紛拿起手機拍攝,珍藏下這個難得的場面。

60多年來,烏蘭牧騎這棵「紅色的嫩芽」長成了參天大樹,成為國家文藝下鄉、服務群眾的一面旗幟,它也走出草原,走向全國,乃至代表中國走出國門。但無論走得多遠,他們的根始終牢牢扎在中國北方那片遼闊的草原上。

相關焦點

  • 烏蘭牧騎:人民沃土植根深
    在烏蘭牧騎的一幅幅歷史照片裡,隊員們除了為農牧民送歌獻舞,還為群眾修電器、剪羊毛、理髮、接羔、打井、挖渠、築路……這是一支集文藝演出、宣傳輔導、生產幫助、生活服務等多項任務和功能的文藝宣傳隊,他們植根人民,情系人民,在農牧民眼裡,他們是「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 全國政協委員、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舞蹈演員哈斯塔娜每當說起烏蘭牧騎,總要講一講「三個不能走」。
  • 我們的烏蘭牧騎
    我們的烏蘭牧騎 2019-11-22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草原上的烏蘭牧騎》再現烏蘭牧騎精神
    8月4日,「草原文藝為民演出季」系列演出活動之一民族歌舞《草原上的烏蘭牧騎》在內蒙古烏蘭恰特演出。《草原上的烏蘭牧騎》把烏蘭牧騎植根基層心貼心地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發努力的光輝歷程展示在舞臺上,突出了烏蘭牧騎的人民性、時代性和在文藝戰線的引領性。據悉,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條件下,「草原文藝為民演出季」於7月13日正式拉開帷幕,為期2個月。 記者 王磊 攝
  • 新時代的烏蘭牧騎 擁抱更美好的明天
    11月21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回信,勉勵他們要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如今,進入新時代的烏蘭牧騎,既面臨著新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新機遇。
  • 烏蘭牧騎 坐著勒勒車行走在草原
    就在第二年,僅有9名隊員的蘇尼特左旗烏蘭牧騎成立,這是內蒙古草原上組建最早的烏蘭牧騎。這個名字在草原上迅速傳播,深深紮根在廣大農牧民心中。  「把天空當成明亮的燈光,把草原當成移動的舞臺,哪裡有牧民兄弟姐妹,烏蘭牧騎就會來到你們身邊……」這是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的唱詞。正如歌曲所唱,60年來,烏蘭牧騎始終紮根基層,為廣大農牧民服務,初心不改。
  • 烏蘭牧騎新歌「永遠也唱不完」
    我們生活在一個新時代,只有創作出符合時代主題的優秀劇目,才能讓烏蘭牧騎走得更遠,深入牧民心裡烏蘭牧騎就像一首悠揚的歌,也好似一曲高亢的長調。60多年悠悠歲月中,他們坐勒勒車,甚至是騎幾匹馬,搖著鈴鐺,行走在內蒙古茫茫草原上。
  • ...如今意義非凡|烏蘭牧騎|吉豪日勒|蘇尼特右旗|勒勒車|我的烏蘭...
    儘管年代已久,黑白照片,但照片裡勒勒車行進著,清晰可辨一面寫著「烏蘭牧騎」字樣的旗幟高高飄揚。在牧民家完成這面旗幟是烏蘭牧騎隊員伊蘭和荷花在下鄉演出時,居住在牧民老額吉豪日勒家時一針一線繡上去的。記得當時,她們已經連續演出了好幾場,「烏蘭牧騎」這個名字已經在整個蘇木傳開了。牧民們非常高興能夠看到這樣的演出,演員們也是激動不已。
  • 戲曲藝術的「烏蘭牧騎」——《玉天仙》
    過去,內蒙古有烏蘭牧騎,實際上我們戲曲藝術過去就是這種『烏蘭牧騎』,小成本、小製作、小場地,都能完成他要表達的,以演員為中心,而不是靠包裝去取勝,我們這個戲要的就是這個質樸,戲曲的本體,實際上不叫創新,叫回歸。我們前輩大師,他們都是這麼走過來的。更多的院團應該選擇這樣一條路,更多的為基層院團的生存著想。」
  • 《我的烏蘭牧騎》——永遠為草原歌唱
    劇目以烏蘭牧騎在錫林郭勒草原誕生及發展歷程為題材,緊緊圍繞主人公那日蘇、鋼普力布、薩仁高娃的成長經歷、命運變遷的脈絡,濃縮了烏蘭牧騎61年的風雨歷程,通過「烏蘭牧騎人演烏蘭牧騎事」,講述了一代代烏蘭牧騎人始終與基層農牧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思想境界,升華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烏蘭牧騎服務於基層群眾的精神始終不變的主題。
  • 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在京上演
    伴隨著主題歌《我的勒勒車》優美的旋律響起,11月13日,由內蒙古錫林郭勒烏蘭牧騎出演的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在北京中央黨校禮堂盛大開演。現場座無虛席,2個小時的演出時間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感人至深的情感流露,美輪美奐的舞臺設計和演員們動人的歌聲、優美的舞蹈,博得了現場觀眾們的陣陣掌聲和喝彩。
  • 阿拉善右旗烏蘭牧騎走進阿魯科爾沁旗
    近日,阿拉善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從遼闊的大漠戈壁來到阿魯科爾沁旗,開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動,在促進兩地文化藝術交流的同時,為群眾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阿拉善右旗烏蘭牧騎隊員抵達阿魯科爾沁旗第一天就來到天元社區和罕烏拉小學為當地居民和師生送上多彩的民族歌舞節目。
  • 烏蘭牧騎:讓文藝精品在內蒙古草原上開花結果
    自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回信的3年裡,各級烏蘭牧騎以飽滿的熱情、颯爽的英姿一直行進在內蒙古大地上。他們號召年輕一代奮發圖強,緊跟自治區全面發展的步伐,充分發揚優良傳統,紮根沃土,努力推動文藝創新,創作出一系列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文藝作品。在草原人民心中,內蒙古烏蘭牧騎就是一支充滿活力、傳播時代最強音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決心下的狠,政策先站臺。
  • 內蒙古呼和浩特:烏蘭牧騎展演慶佳節
    2020年10月4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舉行烏蘭牧騎展演活動,當地烏蘭牧騎演員表演了以新時代人民幸福生活、民族團結一家親為主題的歌舞、器樂節目,為假期中的群眾帶來一場文化盛宴。↑2020年10月4日,演員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行的烏蘭牧騎展演活動中表演舞蹈《奶酒飄香》。
  • 首支中國電視文藝烏蘭牧騎在我市成立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朝魯巴特,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文藝委員會秘書長李蘭,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邱革評為首批中國電視文藝烏蘭牧騎隊員頒發證書。,人民在哪裡舞臺就在哪裡,生活在哪裡舞臺就在哪裡,這次組成中國電視文藝烏蘭牧騎,希望能夠傳承烏蘭牧騎精神和廣大的電視文藝工作者們真真正正走進人民中間去,從人民的生活中汲取營養,收穫知識和他們共同完成作品的創作,同時把知識文化一起帶給廣大的市民群眾們。
  • 我市烏蘭牧騎紮根基層 把歡樂帶給群眾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的回信,對烏蘭牧騎的歷史貢獻給予了充分讚譽——「全國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對烏蘭牧騎隊員的優良傳統和奉獻精神給予高度褒揚——「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與關懷。」
  • 【網上烏蘭牧騎】舞蹈《敖特爾風情》
    【網上烏蘭牧騎】舞蹈《敖特爾風情》 2020-07-07 2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我們的烏蘭牧騎來了,真好!
    文藝演出現場 人民網錫林郭勒7月21日電(賀茂傑)「我們的烏蘭牧騎來了,真好!」牧民孟根巴特爾對記者說。7月19日下午,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勝利嘎查的草場上,迎來了一支特殊的表演隊--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這支成立於一九五七年六月的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來到了牧民身邊,為當地牧民獻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 以藍天為幕布,以草地為舞臺。簡單的音響設施搭建完成後,合唱、舞蹈、樂器演奏等節目悉數登場。
  • 土默特右旗烏蘭牧騎二人臺藝術團 簡介
    土默特右旗烏蘭牧騎二人臺藝術團 簡介土默特右旗烏蘭牧騎二人臺藝術團的前身是「土默特旗歌劇團」(1959年)、「土默特右旗烏蘭牧騎」(1970年)、「土默特右旗民間歌劇團」(1985年)、「土默特右旗烏蘭牧騎二人臺藝術團」(2005年。民營)。
  • 烏審旗烏蘭牧騎喜獲多項殊榮
    11月7日,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承辦的「首屆內蒙古民間舞蹈大賽」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落下帷幕,烏審旗烏蘭牧騎喜獲多項殊榮經過激烈的角逐,烏審旗烏蘭牧旗創作編排的群舞《楠巴臺》榮獲「首屆內蒙古民間舞蹈大賽」專業組表演金獎,巴德瑪、呼魯格太榮獲創作銀獎,額爾定圖、斯仁榮獲作曲獎;群舞《達拉拉乾巴雅爾》榮獲「首屆內蒙古民間舞蹈大賽」專業組表演銀獎、傳承獎;烏審旗烏蘭牧騎老隊員哈拉金、巴德瑪榮獲「首屆內蒙古民間舞蹈大賽」評委會特別獎。
  • 老照片中的烏蘭牧騎 活躍在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2017年11月21日,國家領導人勉勵烏蘭牧騎在新時代「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那麼什麼是烏蘭牧騎呢?這個名稱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