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家記憶》,一起漲知識!
1968年深秋的⼀天,中南海華燈初上,16歲的周秉建⾛進中南海西花廳,前來向伯伯周恩來辭⾏。不久前的一次談心中,周恩來總理希望她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接受鍛鍊,周秉建欣然同意,並決定立刻奔赴祖國北方的內蒙古大草原。
一到內蒙古,周秉建就被安排在了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一個牧業大隊。
周秉建 周恩來侄女:
有時候到公社去辦事情,會聽到特別多的長調,長調歌曲,很多都是蒙古語⾔唱的,我不是太懂,但覺得非常好聽。
長調,蒙古族傳統民歌的一種形式,它旋律悠長,意境開闊,最為集中地體現了遊牧文化的特點和特徵,是代表蒙古族歌唱藝術的最高藝術形式,有「草原音樂活化石」之稱。
當時的大草原上說起長調,人們總會提到「哈扎布」這個名字。
哈扎布被譽為新中國第一代長調歌王,他把一生都獻給了自己喜愛的歌唱藝術,哈扎布創造性地發展了蒙古族長調演唱方法,並第一次將蒙古族長調搬上舞臺,使長調演唱逐漸走向系統化、規範化。
哈扎布獨特的唱法影響了一代代烏蘭牧騎的隊員。其中,最出色的一位就是烏蘭牧騎隊員拉蘇榮。他兩次拜師哈扎布的故事,至今還是草原上的一樁美談。
拉蘇榮,1947 年出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遼闊的草原賦予了他一個音域寬廣的歌喉。13 歲那年,從小熱愛唱歌的拉蘇榮無意中得知了烏蘭牧騎招收隊員的消息。因為天然的好嗓子,已在家鄉小有名氣的拉蘇榮被他所在學校的校長推薦去面試。
幾天後,他接到了被錄取的好消息,成為了烏蘭牧騎一名最年輕的隊員。隨著烏蘭牧騎在草原各地演出,拉蘇榮在演唱技藝上也得到了不斷提升。
為了在專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他一心希望能夠跟隨「長調歌王」哈扎布學習。他準備了最好的哈達、磚茶和馬奶子酒,滿懷期待地去拜見哈扎布,憧憬著成為他的學生。
然而,當他敲開了哈扎布的家門,說明來意的時候,哈扎布卻一口回絕。
拉蘇榮並不氣餒。為了贏得哈扎布的認可,他收集了哈扎布所有的唱片,演出之外的全部時間,都在家裡跟著唱片學習。他一首首地體會哈扎布的演唱,一句句地領悟歌曲意境,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琢磨演唱技法。直到學會了唱片上的全部歌曲,拉蘇榮再次去登門拜師。
站在自己仰慕的大師面前,拉蘇榮一首接著一首,把唱片裡的歌唱了個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拉蘇榮終於拜師成功,正式成為哈扎布的第一個學生。
拜師哈扎布是拉蘇榮生命中的重要節點,此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即將遇見要相伴一生的人。
1977年5月,周秉建在內蒙古⼤學學習蒙語,以學⽣代表的身份成為訪朝友好代表團成員,拉蘇榮也是此⾏的⽂藝界代表。
在出⾏前的彩排中,身穿蒙古袍的拉蘇榮登上舞臺,⼀曲⾼亢嘹亮的《讚歌》震驚四座。舞臺下無數為之動容的人中,就有觀眾席上坐著的周秉建。此時,周秉建的心弦被再次撥動,拉蘇榮聲情並茂的歌聲不就是自己經常從收音機裡聽到的那個聲音嗎!
演出結束後,訪朝代表團的人同乘一輛車準備離開,周秉建和拉蘇榮恰好坐在一起。兩個人在車上聊了一路,一直到下車時,拉蘇榮才想起問周秉建的姓名。
後來,周秉建和拉蘇榮以及訪問團的朋友們經常在一起小聚。在聚會中,周秉建和拉蘇榮發現,彼此之間對人生的很多看法很類似,也有很多共同的語言,兩人交往漸漸多了起來,感情也迅速升溫。
1979年國慶節,在鄧穎超的見證下,周秉建和拉蘇榮舉⾏了⼀場隆重並且充滿民族⾊彩的婚禮。
如今,拉蘇榮與周秉建已攜手走過了40多個春秋,他們始終相濡以沫,相伴相守,過著平靜又幸福的生活。兩位老人現已退休多年,還在儘自己所能,做著長調的傳承工作。拉蘇榮執筆,周秉建做助手,他們通過記述長調歷史、文化內涵和演唱技法,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長調的價值。
2005年,在拉蘇榮等人的共同推動下,蒙古族長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與拉蘇榮、周秉建一樣退而不休的烏蘭牧騎老隊員還有哈斯,她今年60歲,依然擔任舞蹈教學工作,經常會來蘇尼特右旗文化館給年輕的烏蘭牧騎隊員傳授經驗。
哈斯 烏蘭牧騎原隊員:
我是烏蘭牧騎⼀名老隊員,現在已經退休了,不過仍然沒離開這個⼯作崗位,我就想培養⼀下藝術⼈才。有很多孩⼦到烏蘭牧騎,現在⼀直在烏蘭牧騎當演員。
秉持著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群眾的表演與創作理念,幾代烏蘭牧騎隊伍中,湧現出了像拉蘇榮、德德瑪等一大批優秀藝術家,也創作出了《頂碗舞》、《筷子舞》、《鄂爾多斯婚禮》等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
2017年是烏蘭牧騎成立六十周年。11月21日,蘇尼特右旗文化館收到了一封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發來的賀信。信中鼓勵烏蘭牧騎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60多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不畏艱難,紮根基層,永葆生機活力,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群眾在哪裡,舞臺就在哪裡。
2020年11月19日,內蒙古東部突降大雪,一列包頭開往赤峰的列車被困在軌道上,已經足足晚點13個小時,乘客們心裡都很焦急。這時,耳畔響起的悠揚樂曲聲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原來是3位身著蒙古族傳統服裝的男青年在車廂裡表演。他們是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烏蘭牧騎的隊員,本來是去參加「第二屆烏蘭牧騎新人新作比賽」,但因為列車晚點而錯過了比賽。於是,他們將參賽的曲目獻給了同車的旅客們。
寒冷的冬夜,這意外的驚喜溫暖地撫慰著旅客們,大家紛紛拿起手機拍攝,珍藏下這個難得的場面。
60多年來,烏蘭牧騎這棵「紅色的嫩芽」長成了參天大樹,成為國家文藝下鄉、服務群眾的一面旗幟,它也走出草原,走向全國,乃至代表中國走出國門。但無論走得多遠,他們的根始終牢牢扎在中國北方那片遼闊的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