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國家領導人勉勵烏蘭牧騎在新時代「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那麼什麼是烏蘭牧騎呢?這個名稱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
1957年6月17日,在內蒙古錫林格勒蘇尼特右旗上誕生了最早的一支烏蘭牧騎。烏蘭牧騎源自蒙古語,它的意思為「紅色的幼芽」,繼而引申為「紅色文藝輕騎兵」。隨後在內蒙古各旗,各縣,各盟,各市乃至自治區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烏蘭牧騎。
烏蘭牧騎是一支小型而又特殊的文藝團體,他們少則數人,多則幾十人。前往演出時,往往一個人要擔任多種職務,除了能夠進行文藝演出外,還會放映電影,普及科學知識,送醫送藥,為牧民理髮,甚至還要擔任馬背小學的教員。
烏蘭牧騎的隊員都繼承了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的特點,能拉會唱,還能自己作詞作曲。儘管許多人認為烏蘭牧騎的隊員一專多能,表演的內容並不能稱之為「高大上」,也難有可以稱為「經典」的作品。但烏蘭牧騎的演出貼近生活,緊扣時代脈絡,卻深受牧民歡迎。
1981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曾受邀前往日本演出,全團除1名翻譯外僅有5名演員。他們在2個小時的演出中為日本觀眾呈現了獨唱、重唱、舞蹈、器樂等各種節目,連演8場,場場爆滿,讓日本人嘆為觀止。
想像一下,當烏蘭牧騎在鮮紅的隊旗帶領下,長長的馬隊馱著演出的道具,深入牧區,在遼闊的草原上唱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在屬於那個時代動人旋律帶領下,隊員們跳起熱情的舞蹈,那是屬於整個中國紅色年代草原文化繁榮發展的紅色記憶。
烏蘭牧騎作為草原上進行文化宣傳的一支輕騎兵,曾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們在草原上不論觀眾多少,不論條件好壞,只要有群眾需求,騎馬搭車說走就走,堅持把文藝演出送到群眾當中。60年來,烏蘭牧騎從草原生活中吸取營養,累計創作和演出了上萬個節目。
今年是烏蘭牧騎成立60周年,這是一支為繼承和發揚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獨特貢獻,樹立民族自信的文藝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