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那:繼承「烏蘭牧騎精神」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2020-12-10 國際在線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正在給農牧民表演節目。本人供圖

「把天空當成明亮的燈光,把草原當成移動的舞臺,哪裡有牧民兄弟姐妹,烏蘭牧騎就會來到你們的身邊……」這是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的唱詞。

1957年6月,第一支烏蘭牧騎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的草原上誕生,至今已走過61年。從創建初期只有2輛勒勒車、4件樂器和9名隊員的文藝輕騎隊,發展到今天的75支隊伍3000多名隊員,61年來,他們累計行程130餘萬公裡,為農牧民和各族群眾演出36萬餘場次,觀眾總數達2.6億人次,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先後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全國雙服務先進烏蘭牧騎」、「一專多能團體獎」、全盟「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副隊長扎那深愛著他的烏蘭牧騎同事們和這片遼闊草上的農牧民,加入烏蘭牧騎10多年來,他見證著這個隊伍的發展,完成著「小隊伍」的「大使命」。

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副隊長扎那。中國青年網記者宋晨攝

天為幕布地為舞臺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方向不能變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回信。習近平在回信中說「從來信中,我很高興地看到了烏蘭牧騎的成長與進步,感受到了你們對事業的那份熱愛,對黨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我們的書記就第一時間給我們傳達了這封信。」說起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扎那至今仍然非常激動,「收到總書記的溫暖回信,我們全隊上下乃至整個文化系統都感覺無比的感動和驕傲。」

唯有行動才能表達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內心的激動和喜悅。21日下午,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就創作完成了一個名為《程愛啟程》的作品。

「去年是我們烏蘭牧騎建隊60周年,這個作品把60年來烏蘭牧騎的風雨歷程和總書記的諄諄教導結合到一起,也表達了我們當時激動和高興的心情。」扎那說。

烏蘭牧騎在蒙語裡意為「紅色的嫩芽」。扎那表示,「『紅色』代表的是中國共產黨和整個發展路線,『嫩芽』指我們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中國文藝戰線上的一個分支。」

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牧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通信落後,農牧民精神生活十分匱乏。烏蘭牧騎自誕生之初就堅定了服務基層、服務百姓的信心和決心。

內蒙古農牧區地廣人稀,扎那和其他烏蘭牧騎隊員們經常要在路上顛簸很久才能到達演出的地方。不論嚴冬酷暑,烏蘭牧騎的隊員們都沒有絲毫怨言。

扎那表示,「烏蘭牧騎以聲樂、器樂、舞蹈和小品等藝術表現形式,以演出、宣傳、輔導、服務為基本宗旨,深入基層,不僅為群眾送演出,還會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服務農牧生產。」

當地的農牧民非常喜歡他們,得知演出的消息後都會趕來觀看。一次,隊員們到原布圖木吉公社白音高畢大隊演出,偶然聽到勿花浩特牧民達木林道爾吉因牲畜無人看管未能前來觀看節目。在演出結束後,隊員們顧不上卸妝吃飯,又驅車行駛40華裡趕到勿花浩特。專門在老牧民達木林道爾吉家門口,為他表演了豐富多彩的歌舞節目。

老人看完後激動地說:「你們帶來了黨的關懷和溫暖,我一定要把這些化為力量,在畜牧業生產上做出成績來。」

農牧民非常喜歡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和他們精彩的演出。本人供圖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需要人民

「根植人民歌不老」的文化自信不能變

在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表示,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

烏蘭牧騎隊員十分理解農牧區特別是偏遠轄區農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貧乏之苦,所以即使觀眾人數比演員還少,他們也堅持演出。有時臺下只有一個觀眾,烏蘭牧騎的隊員們也依然一絲不苟,一演就是一個多小時。

木偶劇是農牧區孩子們的最愛。1981年,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創建了全區第一支蒙古語木偶劇組,1982年開始在牧區和各學校進行演出,1985年同中國木偶藝術團聯合排演了7集木偶電視劇《馬頭琴的傳說》,並在北京上海等地多次表演。《金雞冠的小公雞》《不講衛生的豬八戒》等以及用草原民間故事改編的《考驗》都成為了廣大農牧民孩子們的歡樂夥伴和良師益友。

蒙語木偶劇的演出,既豐富了農牧區廣大兒童的文化生活,增加了劇種,也為烏蘭牧騎服務於人民的演出增添了新的表演形式,成為了牧民們心中的「流動幼兒園」。

扎那表示,現在的烏蘭牧騎除了為草原上的農牧民表演節目,還走進各駐地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中小學校和社區進行演出和業務輔導,並在各類活動中無償提供設備、服裝、樂器等,充分滿足廣大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根植於人民的文化是自信的文化。近年來,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先後赴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多所高校和浙江、香港、澳門等多個省市進行交流演出、傳播草原文化。

自2012年開始,烏蘭牧騎的隊員們攜草原芳香走出國門,赴美國聖地牙哥、拉斯維加斯、非洲蒲隆地等地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展示草原原生態民族歌舞的魅力,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展現大國風貌。

扎那(右三)參加「新時代新青年」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集體)網絡訪談「服務奉獻青春不凡」專場。中國青年網記者宋晨攝

無懼困難服務奉獻

「烏蘭牧騎精神」的文化傳承不能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勉勵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60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烏蘭牧騎堅持六個「不分」:即不分觀眾多少有求必應;不分場地優劣見縫插針;不分嚴冬酷暑堅持演出;不分生活好壞以苦為榮;不分路途遠近送戲上門;不分時間早晚接送觀眾。觀眾的需要就是烏蘭牧騎的責任。

這種堅持和擔當,在烏蘭牧騎創立之初便深深印在了所有隊員的血脈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蒙古地區的客觀條件非常艱苦。儘管「家當」少,但是這些烏蘭牧騎隊員們吹拉彈唱無所不會,他們依然給農牧民帶去了眾多豐富多彩的節目。

在60年的歲月裡,烏蘭牧騎湧現出了德德瑪、拉蘇榮等一批優秀隊員,他們從烏蘭牧騎走出,讓草原歌舞唱響全國,奉獻出《頂碗舞》《筷子舞》《鄂爾多斯婚禮》等藝術精品。

如今的烏蘭牧騎,也是能人輩出、星光熠熠。年輕隊員呼斯楞走上《星光大道》的舞臺,榮獲周冠軍;年輕隊員黃小雲多次獲邀,走上央視舞臺進行演出並接受採訪……

「我們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現在有47人,真正能上臺的演員有30多人,這對於呈現一臺完美的節目還是有些力不從心的。」扎那表示,「我們的隊員除了自己本專業之外,還會學習其他的專業。比如一個演員本專業是舞蹈演員,因為公眾和節目形式的需要,他還需要學習器樂、聲樂或小品。」

「年輕一代的隊員,在老一輩演員的指引下,會在表演時注意結合現代的科技或者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讓節目更加豐富。」扎那說。

一代又一代的烏蘭牧騎隊員用自己的方式,為基層的農牧民帶去精神文化,奉獻自己的青春,形成了獨特的「烏蘭牧騎精神」。關於「烏蘭牧騎精神」,扎那有自己的理解,「歸根結底『烏蘭牧騎精神』就是一種奉獻精神。最基層的農牧民需要文化、需要文明,我們就用自己的表演為他們豐富生活。」

寒來暑往,這隻年逾花甲的隊伍依舊充滿活力與戰鬥力,始終如一堅守在祖國的北疆,讓「烏蘭牧騎精神」永不褪色。(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喆)

相關焦點

  • 老照片中的烏蘭牧騎 活躍在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2017年11月21日,國家領導人勉勵烏蘭牧騎在新時代「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那麼什麼是烏蘭牧騎呢?這個名稱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
  • 紅色文藝輕騎兵草原獻歌獻舞 YY直播尋跡新時代烏蘭牧騎
    「穿過大風雪/走過大草原/我的勒勒車來到你面前……」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有一支紅色的隊伍,他們迎風雪、冒寒暑,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在草原深處為人民獻歌獻舞。他們就是被譽為草原「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烏蘭牧騎。
  • 《我的烏蘭牧騎》——永遠為草原歌唱
    坐上我的勒勒車,帶你去從前,找到那條熟悉的路,去看當年的草原,從此你會明白,我們的那首歌為什麼永遠也唱不完。」8月7日、8日,伴隨著歌曲《我的勒勒車》優美旋律,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溫了老一代烏蘭牧騎艱辛卻美好的往日時光。
  • 內蒙古最燃形象宣傳片《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為您...
    《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天為幕布 地為舞臺心懷藝術 情系草原 一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二烏蘭牧騎75支隊伍,60餘載,服務觀眾2.6億人次,累計演出36萬場次。這是發生在內蒙古草原上的文藝傳奇。60年歲月變遷,隊員不斷新老更替,但是烏蘭牧騎紅色基因始終沒有改變,紮根草原,服務農牧民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三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
  • 科左後旗烏蘭牧騎:千錘百鍊始成鋼爭做「紅色文藝輕騎兵」先鋒部隊
    近年來,科左後旗烏蘭牧騎牢記總書記囑託,本著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從群眾生產生活的實踐中汲取養分,堅持對藝術的追求、創作的熱情,堅持對技術千錘百鍊、精雕細琢,創作出了近百部優秀原創作品,深得群眾喜愛和社會各界認可,被評為全區優秀一類烏蘭牧騎,成為了草原「紅色文藝輕騎兵」先鋒部隊。
  • 總書記牽掛的草原「紅色文藝輕騎兵」現在怎麼樣了
    光明網 李政葳  烏蘭牧騎的勒勒車走到哪裡,哪裡就撒下串串歌聲、片片笑語……「烏蘭牧騎」是內地歌舞團的名字,「烏蘭」是「紅色」的意思,「牧騎」為「樹杈上的嫩芽」,後來被人們引申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或「紅色文化輕騎兵」。  寒來暑往,從1957至今,烏蘭牧騎走過了61年的發展歷程。
  • 烏蘭牧騎:讓文藝精品在內蒙古草原上開花結果
    自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回信的3年裡,各級烏蘭牧騎以飽滿的熱情、颯爽的英姿一直行進在內蒙古大地上。他們號召年輕一代奮發圖強,緊跟自治區全面發展的步伐,充分發揚優良傳統,紮根沃土,努力推動文藝創新,創作出一系列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文藝作品。在草原人民心中,內蒙古烏蘭牧騎就是一支充滿活力、傳播時代最強音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決心下的狠,政策先站臺。
  • 炎炎夏日 紅色文藝輕騎兵高歌曼舞情灑軍營 烏蘭牧騎文藝小分隊慶...
    炎炎夏日 紅色文藝輕騎兵高歌曼舞情灑軍營 烏蘭牧騎文藝小分隊慶「八一」慰問紀實 2020-08-03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作幕地為臺,上海藝術家走進草原體驗「烏蘭牧騎」精神
    從8月15日「草原之聲•廖昌永獨唱音樂會」開幕分會場活動以來,10天之中,上海的藝術家有了一次極為難忘的經歷。他們深入草原走進基層,來到「烏蘭牧騎」誕生地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牧區,向內蒙古第一支「烏蘭牧騎」的老隊員們學習交流,為牧民演出。體驗了什麼叫「烏蘭牧騎」精神,也嘗試真真切切地做了回「紅色文藝輕騎兵」。
  • 通遼市首屆烏蘭牧騎文藝匯演圓滿落幕
    8月28日下午,通遼市首屆烏蘭牧騎文藝匯演閉幕式暨頒獎儀式在科區烏蘭牧騎劇場舉行、市級專家評委老師21人,對各旗縣烏蘭牧騎文藝專場演出、全市烏蘭牧騎隊員「一專多能」比賽、全市蒙漢語小戲小品大賽三個賽事環節進行公平公正的評選、打分。
  • 烏蘭牧騎:人民沃土植根深
    那是1957年,內蒙古決定改造旗縣文化館,組建小型、流動、綜合性文化工作專業隊伍,名字就叫「烏蘭牧騎」。當年6月17日,第一支烏蘭牧騎在蘇尼特右旗成立,全隊9名演員開啟了「草原文藝輕騎兵」的一段徵程。 鬥轉星移,日月如梭。
  • 烏蘭牧騎 坐著勒勒車行走在草原
    幾十年前,「草原文藝輕騎兵」在「那達慕」大會上表演蒙古族舞蹈留影。  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的一封回信讓人們的目光聚焦在這支特殊的文藝工作隊伍上。  坐著勒勒車走向草原  1957年6月的一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草原上,一支僅有12人、兩輛勒勒車、幾件樂器的小隊伍向草原深處縱深。
  • 《草原上的烏蘭牧騎》再現烏蘭牧騎精神
    8月4日,「草原文藝為民演出季」系列演出活動之一民族歌舞《草原上的烏蘭牧騎》在內蒙古烏蘭恰特演出。《草原上的烏蘭牧騎》把烏蘭牧騎植根基層心貼心地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發努力的光輝歷程展示在舞臺上,突出了烏蘭牧騎的人民性、時代性和在文藝戰線的引領性。據悉,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條件下,「草原文藝為民演出季」於7月13日正式拉開帷幕,為期2個月。 記者 王磊 攝
  • 草原上的「精靈」來了!通遼市首屆烏蘭牧騎文藝匯演盛大開幕
    紮根生活沃土 一切為了人民 8月19日晚全市首屆烏蘭牧騎文藝匯演他們是紅色的嫩芽 綻放著鮮豔的傳奇他們情系草原 紮根草原把烏蘭牧騎的精神傳遞進百姓的心頭耳畔他們是永遠的烏蘭牧騎通遼市烏蘭牧騎人常年活躍在基層他們把烏力格爾好來寶的深情訴說把民歌海洋的歌潮舞韻把安代的奔放灑脫用最美的方式奉獻給科爾沁草原的父老鄉親送來了歡樂祥和
  • ...內蒙古青年才俊與鄂託克旗烏蘭牧騎隊員共赴鄂託克草原牧區演出
    故鄉就在杭錦旗、曾經也是烏蘭牧騎隊員的青年文藝才俊青格為觀眾送上歌曲《夢中的草原》,藍天為幕布,草原為舞臺配合她清麗剔透,空靈婉轉的歌聲,為基層群眾送去了一場精美絕倫的視聽盛宴。,烏蘭牧騎也離不開草原,烏蘭牧騎和別的文藝團體不一樣,我希望我們這樣的文化一直傳承下去」。
  • 「紅色文藝輕騎兵」演繹草原歡歌
    3月15日晚,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的「春綠隴原」文藝展演《雪山草原蒙古人》專場演出,在蘭州黃河劇院上演。 (記者張鐵梁)  雪山草原蒙古人,多彩最炫民族風。3月15日晚,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的「春綠隴原」文藝展演《雪山草原蒙古人》專場演出,在蘭州黃河劇院上演。在悠揚的馬頭琴聲和豪邁的民族舞蹈相伴中,金城觀眾領略了烏蘭牧騎「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獨特藝術魅力。
  • 根植草原六十三載,翁牛特旗烏蘭牧騎的輝煌你了解多少?
    ,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活躍農村牧區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務,被稱為「紅色文藝輕騎兵」。赤峰市是內蒙古自治區兩個烏蘭牧騎工作隊首創試點之一。1957年6月25日,赤峰市第一支烏蘭牧騎在翁牛特旗海拉蘇建隊,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今天,小編就帶你走進翁牛特旗「烏蘭牧騎成立地紀念館」,回顧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的光輝歷程。
  • 永遠做新時代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包頭市「文化精準扶貧巡演...
    後來她回想,那時那刻感覺自己是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舞蹈。來自包鋼的節目主持人詠民記憶猶新的是在九原區梅力更嘎查的演出,一位年近八旬的老額吉,帶著六七位年齡相仿的額吉唱起了當地蒙古族民歌《三伏歌》。額吉們輕聲地吟唱,歌聲委婉低沉,歌詞述說著對家鄉草原的無限熱愛。演員們被深深地感染,伴著老額吉的歌聲輕聲低唱。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草原上流動的烏蘭牧騎:「只要有一個...
    烏蘭牧騎的蒙古語原意是「紅色的嫩芽」,是活躍在草原農舍和蒙古包之間的文藝團隊,誕生至今已有61年。「這些都是我們的童年記憶,小時候每次有演出,爸媽就帶著我們從一百多公裡的草原騎馬趕來,有時動輒有近千人圍觀。」住在附近的村民蒙克吉日嘎拉,很早就從村裡的微信群裡得知了演出消息,便和鄰居們結伴駕車前來觀看。
  • 烏蘭牧騎新歌「永遠也唱不完」
    今天,勒勒車換成了大巴,下鄉條件在變,演出場景在變,牧民生產生活也在變,但烏蘭牧騎依然是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為牧民吟誦著「唱不完的歌」。新春之際,錫林郭勒盟的13支烏蘭牧騎小分隊忙著到牧區演出。還是那一把馬頭琴,還是那悠揚的烏珠穆沁長調,但他們唱的是新歌,歌詞裡洋溢著新時代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