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正在給農牧民表演節目。本人供圖
「把天空當成明亮的燈光,把草原當成移動的舞臺,哪裡有牧民兄弟姐妹,烏蘭牧騎就會來到你們的身邊……」這是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的唱詞。
1957年6月,第一支烏蘭牧騎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的草原上誕生,至今已走過61年。從創建初期只有2輛勒勒車、4件樂器和9名隊員的文藝輕騎隊,發展到今天的75支隊伍3000多名隊員,61年來,他們累計行程130餘萬公裡,為農牧民和各族群眾演出36萬餘場次,觀眾總數達2.6億人次,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先後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全國雙服務先進烏蘭牧騎」、「一專多能團體獎」、全盟「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副隊長扎那深愛著他的烏蘭牧騎同事們和這片遼闊草上的農牧民,加入烏蘭牧騎10多年來,他見證著這個隊伍的發展,完成著「小隊伍」的「大使命」。
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副隊長扎那。中國青年網記者宋晨攝
天為幕布地為舞臺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方向不能變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回信。習近平在回信中說「從來信中,我很高興地看到了烏蘭牧騎的成長與進步,感受到了你們對事業的那份熱愛,對黨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我們的書記就第一時間給我們傳達了這封信。」說起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扎那至今仍然非常激動,「收到總書記的溫暖回信,我們全隊上下乃至整個文化系統都感覺無比的感動和驕傲。」
唯有行動才能表達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內心的激動和喜悅。21日下午,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就創作完成了一個名為《程愛啟程》的作品。
「去年是我們烏蘭牧騎建隊60周年,這個作品把60年來烏蘭牧騎的風雨歷程和總書記的諄諄教導結合到一起,也表達了我們當時激動和高興的心情。」扎那說。
烏蘭牧騎在蒙語裡意為「紅色的嫩芽」。扎那表示,「『紅色』代表的是中國共產黨和整個發展路線,『嫩芽』指我們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中國文藝戰線上的一個分支。」
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牧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通信落後,農牧民精神生活十分匱乏。烏蘭牧騎自誕生之初就堅定了服務基層、服務百姓的信心和決心。
內蒙古農牧區地廣人稀,扎那和其他烏蘭牧騎隊員們經常要在路上顛簸很久才能到達演出的地方。不論嚴冬酷暑,烏蘭牧騎的隊員們都沒有絲毫怨言。
扎那表示,「烏蘭牧騎以聲樂、器樂、舞蹈和小品等藝術表現形式,以演出、宣傳、輔導、服務為基本宗旨,深入基層,不僅為群眾送演出,還會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服務農牧生產。」
當地的農牧民非常喜歡他們,得知演出的消息後都會趕來觀看。一次,隊員們到原布圖木吉公社白音高畢大隊演出,偶然聽到勿花浩特牧民達木林道爾吉因牲畜無人看管未能前來觀看節目。在演出結束後,隊員們顧不上卸妝吃飯,又驅車行駛40華裡趕到勿花浩特。專門在老牧民達木林道爾吉家門口,為他表演了豐富多彩的歌舞節目。
老人看完後激動地說:「你們帶來了黨的關懷和溫暖,我一定要把這些化為力量,在畜牧業生產上做出成績來。」
農牧民非常喜歡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和他們精彩的演出。本人供圖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需要人民
「根植人民歌不老」的文化自信不能變
在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表示,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
烏蘭牧騎隊員十分理解農牧區特別是偏遠轄區農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貧乏之苦,所以即使觀眾人數比演員還少,他們也堅持演出。有時臺下只有一個觀眾,烏蘭牧騎的隊員們也依然一絲不苟,一演就是一個多小時。
木偶劇是農牧區孩子們的最愛。1981年,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創建了全區第一支蒙古語木偶劇組,1982年開始在牧區和各學校進行演出,1985年同中國木偶藝術團聯合排演了7集木偶電視劇《馬頭琴的傳說》,並在北京上海等地多次表演。《金雞冠的小公雞》《不講衛生的豬八戒》等以及用草原民間故事改編的《考驗》都成為了廣大農牧民孩子們的歡樂夥伴和良師益友。
蒙語木偶劇的演出,既豐富了農牧區廣大兒童的文化生活,增加了劇種,也為烏蘭牧騎服務於人民的演出增添了新的表演形式,成為了牧民們心中的「流動幼兒園」。
扎那表示,現在的烏蘭牧騎除了為草原上的農牧民表演節目,還走進各駐地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中小學校和社區進行演出和業務輔導,並在各類活動中無償提供設備、服裝、樂器等,充分滿足廣大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根植於人民的文化是自信的文化。近年來,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先後赴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多所高校和浙江、香港、澳門等多個省市進行交流演出、傳播草原文化。
自2012年開始,烏蘭牧騎的隊員們攜草原芳香走出國門,赴美國聖地牙哥、拉斯維加斯、非洲蒲隆地等地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展示草原原生態民族歌舞的魅力,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展現大國風貌。
扎那(右三)參加「新時代新青年」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集體)網絡訪談「服務奉獻青春不凡」專場。中國青年網記者宋晨攝
無懼困難服務奉獻
「烏蘭牧騎精神」的文化傳承不能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勉勵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60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烏蘭牧騎堅持六個「不分」:即不分觀眾多少有求必應;不分場地優劣見縫插針;不分嚴冬酷暑堅持演出;不分生活好壞以苦為榮;不分路途遠近送戲上門;不分時間早晚接送觀眾。觀眾的需要就是烏蘭牧騎的責任。
這種堅持和擔當,在烏蘭牧騎創立之初便深深印在了所有隊員的血脈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蒙古地區的客觀條件非常艱苦。儘管「家當」少,但是這些烏蘭牧騎隊員們吹拉彈唱無所不會,他們依然給農牧民帶去了眾多豐富多彩的節目。
在60年的歲月裡,烏蘭牧騎湧現出了德德瑪、拉蘇榮等一批優秀隊員,他們從烏蘭牧騎走出,讓草原歌舞唱響全國,奉獻出《頂碗舞》《筷子舞》《鄂爾多斯婚禮》等藝術精品。
如今的烏蘭牧騎,也是能人輩出、星光熠熠。年輕隊員呼斯楞走上《星光大道》的舞臺,榮獲周冠軍;年輕隊員黃小雲多次獲邀,走上央視舞臺進行演出並接受採訪……
「我們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現在有47人,真正能上臺的演員有30多人,這對於呈現一臺完美的節目還是有些力不從心的。」扎那表示,「我們的隊員除了自己本專業之外,還會學習其他的專業。比如一個演員本專業是舞蹈演員,因為公眾和節目形式的需要,他還需要學習器樂、聲樂或小品。」
「年輕一代的隊員,在老一輩演員的指引下,會在表演時注意結合現代的科技或者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讓節目更加豐富。」扎那說。
一代又一代的烏蘭牧騎隊員用自己的方式,為基層的農牧民帶去精神文化,奉獻自己的青春,形成了獨特的「烏蘭牧騎精神」。關於「烏蘭牧騎精神」,扎那有自己的理解,「歸根結底『烏蘭牧騎精神』就是一種奉獻精神。最基層的農牧民需要文化、需要文明,我們就用自己的表演為他們豐富生活。」
寒來暑往,這隻年逾花甲的隊伍依舊充滿活力與戰鬥力,始終如一堅守在祖國的北疆,讓「烏蘭牧騎精神」永不褪色。(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