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尼微:被ISIS洗劫的考古聖地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03 澎湃新聞

尼尼微:被ISIS洗劫的考古聖地

歐陽曉莉

2015-03-02 13:31 來源:澎湃新聞

       2015年2月27日,農曆正月初九。當我們還沉浸在羊年春節的餘韻中,極端組織ISIS在網上發布視頻,記錄了其成員用鐵錘和電鑽摧毀摩蘇爾博物館(Mosul Museum)收藏的諸多雕像和坐落在尼尼微遺址的一尊巨大的人面飛牛石雕。視頻一出,舉世震驚。

       摩蘇爾是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位於首都巴格達以北約400公裡處的底格裡斯河西岸,擁有的歷史遺蹟超過1700處。摩蘇爾博物館的藏品在年代分布上從公元前8000年的史前時期一直到公元7世紀的伊斯蘭早期。據伊拉克文物與旅遊部負責博物館的官員估計,該館所藏真品為173件。

       與摩蘇爾隔河相對的是著名的尼尼微(Nineveh)遺址,坐落在底格裡斯河東岸。隨著摩蘇爾城的擴張,尼尼微已經成為摩蘇爾大都市的一部分。

《聖經》中,尼尼微曾逃過一次「城毀人亡」的命運

       早在兩河流域的阿卡德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340年-公元前2159年),尼尼微已經發展成為王國的一個重要的宗教崇拜中心。但它名噪天下,卻是在新亞述帝國時期(約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625年),尤其是國王辛那赫裡布(約公元前704年-公元前681年在位)將都城遷至尼尼微後。此前,帝國的都城依次為尼姆魯德(Nimrud)和豪爾薩巴德(Khorsabad),前者距摩蘇爾僅30公裡左右。自辛那赫裡布遷都後,尼尼微作為都城一直到新亞述帝國滅亡——公元前612年,來自伊朗的米底人和兩河流域南部的巴比倫人合力攻陷了尼尼微。

       尼尼微作為都城被毀之後,依然存在了近千年,考古學家在該遺址還發現了眾多薩珊波斯(公元224年-公元651年)和伊斯蘭早期的建築。

       《聖經》中屢屢提及尼尼微。根據《創世紀》的記載,它由諾亞的曾孫寧錄所創建(10:11)。在《約拿書》中,先知約拿(Jonah,根據阿拉伯語轉寫為Yunus)警告尼尼微全城居民,他們將遭受上帝耶和華施加的滅城之災。國王和全體臣民因而絕食絕水,誠心祈禱,終於使耶和華回心轉意,得以避免城毀人亡的命運。約拿還以曾在鯨魚腹中度過3天安然無恙而著稱於世。傳說認為,約拿本人死後便葬在尼尼微對岸的摩蘇爾。因為伊斯蘭教也尊奉約拿為先知,所以後人在他埋葬之處修建了一座清真寺。該寺不幸已於2014年7月被ISIS炸毀。

新亞述帝國全盛時期的版圖。圖片來自芭芭拉 • A. 薩默維爾,《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諸帝國》,李紅燕譯,商務印書館(2015):第66頁。

考古聖地:出土楔形文字泥板最多的遺址

       新亞述帝國是歷史上領土空前遼闊的國家,除兩河流域本土外,還佔領了地中海東岸,並將勢力一度擴展到埃及和今天土耳其的東南部。作為其全盛時期的都城,尼尼微的考古價值不言而喻。

       從十九世紀開始,英法兩國的考古學家競相在這一遺址開展發掘工作,其中發現最多、貢獻最大的是英國考古學家萊亞德(Austen Henry Layard, 1817-1896)。他和同事拉薩姆(C. Rassam)一道,在1849-1851的三年間,清理了71個房間和27座裝飾有巨大人面飛牛石雕或獅身人面石雕的宮門。他們發現的浮雕石板總長度達3000米,包括著名的國王亞述巴尼拔(公元前668年-公元前627年在位)的獵獅浮雕。在尼尼微,考古學家們共發掘出三座主要王宮和近十座神廟。除石雕和浮雕這些轟動一時的大型文物外,尼尼微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超過三萬塊,是迄今為止出土泥板數量最多的單個遺址。這些文物中的絕大部分被運回英國,藏在大英博物館。

       尼尼微出土的泥板中有相當一部分發現於所謂的亞述巴尼拔圖書館。該圖書館由幾個相鄰的房間組成,存放的泥板按內容不同可大致分為天文、佔卜、醫學、文學、宗教、地理和政府檔案等若干類。圖書館設有幾名管理員,負責增添新藏品。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史詩《吉爾迦美什史詩》其最完整的版本便來自該圖書館。

尼尼微出土的新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獵獅浮雕,大英博物館藏品。圖片來自Dominique Collon, Ancient Near Eastern A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154。

被砸毀的人面飛牛雕塑,是新亞述人的「保護神」

       在兩河流域出土的文物中,沒有比人面飛牛雕塑更能體現新亞述帝國縱橫四海、獨霸天下的氣勢。這類雕塑在造型上由人頭、鷹翅、牛身組成,通常為石質,高度一般超過3米,最高可達5.7米。在創作手法上,頭部接近於圓雕,其餘部分則採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在石板上。它們在新亞述人自己的語言中被稱為lamassu,意為「保護神」,通常鎮守在王宮的大門處或宮內主要殿堂的入口,在帝國三個都城的宮殿皆有出土。

英國考古學家萊亞德繪製的亞述都城豪爾薩巴德王宮的大殿。圖片來自Michael Roaf, Cultural Atlas of Mesopotamia and the Ancient Near East, Andromeda Oxford (2003): 162-163。

       在公元前9-8世紀,這類人面飛牛都有五條腿。這樣處理達到的視覺效果是,觀眾無論從正面還是側面都能看到人面飛牛的所有四條腿。但從辛那赫裡布(遷都於尼尼微的新亞述國王)統治時期起,人面飛牛兩條前腿中的一條被去掉,腿的總數因而從五條減少為四條。

亞述都城豪爾薩巴德出土的人面飛牛石雕,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藏品。圖片來自Eva Strommenger, 5000 Years of the Art of Mesopotamia, Harry N. Abrams: plate 220。

       人面飛牛的巨大體積與其細部的精密刻畫形成強烈對比。它的鬍鬚和頭髮都由為數眾多的卷紋組成(見下圖),雙翅上每一根羽毛的紋路都清晰可見。創造體積如此巨大的雕塑,在當時而言,無論是石料的開採運輸,還是隨後的製作安放,所面臨的技術挑戰和耗費的人力物力都可想而知。新亞述的工匠們也在其浮雕作品中反映了人面飛牛創造過程的艱辛。

人面飛牛石雕的頭部特寫。圖片出處同上圖,plate 221。

       新亞述帝國滅亡後,人面飛牛這一藝術形式在興起於伊朗的波斯帝國(公元前559年-公元前330年)獲得了新生。波斯國王薛西斯(公元前486年-公元前465年在位)在波斯波利斯建立了新都。儘管這一都城後來毀於亞歷山大大帝的戰火,但現存的遺蹟中包括了一對人面飛牛石雕。這對石雕位於薛西斯王宮「萬國之門」(Gate of All Nations)的入口處,高達6米,超過了新亞述時期的任何人面飛牛的高度(見下圖)。

伊朗波斯波利斯王宮的人面飛牛石雕。圖片來自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air_of_Winged_Bulls_at_the_Hall_of_All_the_Nations_(4676869504).jpg。

ISIS洗劫了摩蘇爾,我們為什麼應該憤怒?

       在ISIS發布的視頻中,武裝分子把他們摧毀的藝術珍品貶低為偶像,聲稱:「我身後的這些文物和偶像是過去若干世紀的人們留下來的,人們崇拜它們而不是真主。當真主命令我們摧毀它們時,儘管它們值數十億美元,我們也要將它們搗毀。」

       但是,正如研究兩河流域藝術史的著名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與考古系教授Zainab Bahrani在一次採訪中指出,這些藝術品在兩河流域伊斯蘭化之後保存至今,見證了伊拉克多民族、多種族、多文化、多宗教、多語言的悠久歷史,是伊拉克人民和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她認為ISIS的破壞行徑實質上是一種「文化清洗」,企圖消除伊拉克非伊斯蘭的過去留下的痕跡,這種行為應該受到全世界的譴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ISIS,極端組織,兩河流域,蘇摩爾,尼尼微,亞述,楔形文字,聖經,清真寺,波斯

相關推薦

評論(135)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