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米歇爾.福柯》

2020-12-18 河童與鶴

【見】

官方簡介: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0.15-1984.6.25),法國哲學家,他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福柯的效應遍及人文科學,他在哲學、歷史、社會理論、文學、藝術、政治學、法學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某種意義上,福柯寫出的是完美之書: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是領域還是材料;無論是對象還是構造本身。他參閱了大量的文獻――但是這些文獻如此地陌生,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學院的視野中。他將這些陌生的文獻點燃,使之光彩奪目,從而成為思考的重錘。有一些書是如此地抽象,沒有引文,猶如一個空中樓閣在無窮無盡地盤旋和纏繞(如《知識考古學》);有一些書如此地具體,全是真實的布滿塵土的檔案,但是,從這些垂死的檔案的字裡行間,一種充滿激情的思想騰空而起(《規訓與懲罰》);有些書是如此地奇詭和迥異,仿佛在一個無人經過的荒漠中發出狄奧尼索斯式的被壓抑的浪漫吶喊(《瘋癲史》);有一些書如此地條分縷析,但又是如此艱深晦澀,這兩種對峙的決不妥協的風格引誘出一種甜蜜的折磨(《詞與物》);有一些書如此地平靜和莊重,但又如此地充滿著內在緊張,猶如波瀾在平靜的大海底下湧動(《快感的運用》)。」

汪民安導演紀錄片《米歇爾·福柯》收集了福柯生前的大量訪談視頻,並採訪了諸多有影響的福柯研究學者,系統地展示了福柯的總體思想。這是一部實驗性的哲學紀錄片,也可以稱為「論文紀錄片」。它旨在讓哲學開口說話,讓思想獲得一種可見性形象。人們能在福柯布道式的宣講,誠懇的坦白,角鬥般的討論中,也能在眾多學者對福柯的精彩闡釋中,感受到福柯的哲學和人格魅力。

【思】

因為看了導演採訪,才知道這部紀錄片。在慢慢閱讀福柯的過程中有疑問和不解的部分,雖然現在只是僅僅讀了第一本。這個紀錄片算是一個及時雨,雖然都是片段式的,但是仍然是有挺大收穫。

這部紀錄片適合想要了解福柯的人看看。估計讀完幾本福柯之後再看還會有新的收穫。

相關焦點

  • 米歇爾-福柯生平與著作
    但福柯這一方的陣容也毫不遜色:岡奎萊姆拍案而起,他於1967年發表長文痛斥「薩特一夥」對《詞與物》的指責,並指出爭論的焦點其實並不在於意識形態,而在於福柯所開創的是一條嶄新的思想系譜之路,這恰恰又是固守「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的薩特等所不願意看到並樂意加以剷除的。  不管怎樣,《詞與物》為福柯帶來了巨大聲望。不久,福柯又一次離開了法國,前往突尼西亞大學就任哲學教授。
  • 為什麼紀錄片《米歇爾·福柯》其實有點反福柯
    學術紀錄片《米歇爾·福柯》劇照。日前,汪民安的學術紀錄片《米歇爾·福柯》在復旦大學放映。 復旦大學報告廳,座無虛席,有人趴在窗臺上看。衝著這樣的朝聖心理,和片子本身標榜的論文式紀錄片的嚴肅性,要說幾句批評的話,怕是不易。就像有的評論講到的,這部紀錄片有點像一部影像版的「福柯思想評傳」,因為電影除了福柯的訪談,就是汪民安對於朗西埃、劉北成等中外哲學家、福柯研究學者的訪談集合而成的。
  • 郎園Station《米歇爾•福柯》展映交流會在京成功舉辦
    樸拙與溫暖,不一樣的「福柯 」 米歇爾·福柯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效應遍及人文科學,在哲學、歷史、社會理論、文學、藝術、政治學、法學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汪民安,中國資深福柯思想研究者,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此次他以「論文紀錄片」形式,讓哲學開口說話,讓思想可見於形。
  • IDF學術·評論 | 論《福柯》電影與福柯的哲學
    2020年第四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將於10月17日-19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中國美術學院舉行,屆時,IDF學術也將以論壇形式探討年度學術主題。敬請關注。編者按:第三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IDF 2019)評委、文化與藝術學者、當代藝術評論家汪民安在本屆電影節上展映了他的紀錄片作品《米歇爾·福柯》(以下簡稱《福柯》)。
  • 米歇爾·歐巴馬發布《成為》紀錄片,兩女兒出鏡吹捧母親是「人們的...
    據美國媒體5月5日報導,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的回憶錄《成為》(Becoming)2018就已經成為超級暢銷書,近日,美國著名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Netflix又發布了新紀錄片---5月6日,《成為》紀錄片在Netflix首映。
  • 為什麼《米歇爾·福柯》其實有點反福柯?
    衝著這樣的朝聖心理,和片子本身標榜的論文式紀錄片的嚴肅性,要說幾句批評的話,怕是不易。就像有的評論講到的,這部紀錄片有點像一部影像版的「福柯思想評傳」,因為電影除了福柯的訪談,就是由汪民安對於朗西埃、劉北成等中外哲學家、福柯研究學者的訪談集合而成的。當然正如汪民安自己說的,沒想撒大網把福柯所有的思想一網打盡,而是對「人死了」、「權力與知識」、「自我技術」幾個部分進行了梳理。
  • 紀念福柯逝世30周年 | 福柯的最後一課
    Foucault 71劇團非系統性思想 or 可操作性思想       誠如今年甫出版的福柯紀錄片《福柯對抗福柯》導演弗朗索瓦‧卡耶(François Caillat) 接受法國文化電臺(Radio France Culture)的訪談所言,這影片標題並非要指出福柯思想是不系統的
  • 一個圍繞福柯的「學術勞動密集型產業」
    2016年對於國內福柯的讀者來說是頗為令人欣喜的一年,我們似乎是看到了新一波的福柯熱,他的作品和研究的出版遠多於往年,加上著名學者汪民安執導的紀錄片《米歇爾•福柯》也在近日上映,使得福柯在去世30年多後再一次回到讀者中來,在閱讀與觀影之中一飽眼福,重新思考和審視福柯為我們留下來的遺產,學者張一兵更是直接以
  • 危險的福柯與……他的「工具箱」
    今年是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誕辰九十周年,學界研討、講座不斷,汪民安導演的紀錄片《米歇爾·福柯》轉戰多地,據說還有火爆場面出現。為了紀念福柯去世二十周年而在巴黎舉辦的「福柯24小時」(24 heures Foucault)那才是真正的多姿多彩、活色生香,講座與讀書會就不用說了,音樂演出會、戲劇表演、電臺訪談、情色電影、藝術展覽等等延續了幾年。另外,法國電影資料館為紀念福柯去世二十周年專門組織了一次題為「福柯一電影:記憶影像,權力影像」的電影展,使哲學與電影的法國氣息漫天飛揚。
  • 傳播符號學視角中的福柯
    由於福柯思想的艱澀難懂,普遍存在的誤讀和不恰當的理論應用成為傳播學基礎研究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從傳播符號學出發,通過「信息意義」和「社會互動」兩大環節可以探尋福柯與傳播學研究的理論交集:福柯對「信息撒播」與「社會實踐」的理解,與傳播符號學形成共鳴;而通過對作為「信息意義」與「社會實踐」之內在邏輯通道的「規訓技術」的層層解析,則可揭示出傳播學對福柯理論的應用研究中所存在的重要問題及原因。
  • 《成為》|米歇爾最終成為了歐巴馬
    這在歐洲大部分的語言體系裡似乎也是如此,比如歐巴馬夫人原本名叫米歇爾·羅賓遜,只是在嫁給貝拉克·歐巴馬的時候才改名為歐巴馬,從此成為了歐巴馬夫人。當然正如他人質疑福柯一樣,這種陳舊的話語(Discourse)其實早已發生了變化,在現代,有許多歐洲人選擇在結婚後不更換自己的姓氏,而是否更換也只是成了一個簡單的形式。
  • 喬姆斯基、福柯論辯錄(圖)
    作者:[美]諾阿姆·喬姆斯基,[法]米歇爾·福柯 著;  [荷]方斯·厄爾德斯 編;劉玉紅 譯  灕江出版社 2012年3月  諾阿姆·喬姆斯基:世界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語言學家和分析學家
  • 汪民安訪福柯同性伴侶德菲爾:70年代福柯沒同他一起來中國
    丹尼爾•德菲爾(Daniel Defert,1937年9月10日—),是米歇爾•福柯的終生伴侶,福柯遺稿的整理者,也是福柯全集的編者之一。德菲爾先後任教於克萊蒙費朗大學、巴黎大學(又稱索邦大學)、萬森納中央實驗大學(又稱萬森納巴黎第八大學)、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等學府。
  • 福柯在伊朗|重訪福柯與伊朗革命:福柯的一次「誤判」?
    四十年後,澎湃新聞組織翻譯了「福柯在伊朗」系列,回顧當時在知識界掀起的關於伊朗革命的討論,我們將從福柯和反對福柯的不同聲音呈現當時的討論,以期引領中文世界的讀者回到今天伊朗伊斯蘭政權建立前夕的那個歷史現場。這篇文章發表於2004年,對於1978-1979年圍繞著福柯對伊朗問題的立場,進行了批判性的回溯。
  • 這部叫《米歇爾·福柯》的紀錄片很任性地沒有講福柯的故事(1)
    米歇爾·福柯出乎意料,通篇都圍繞福柯的哲學思辨,沒留下任何喘息細嘖的機會,雖然只有83分鐘,但片中受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霸佔屏幕,告訴大眾福柯想了什麼,紀錄片《米歇爾·福柯》恐怕會讓普通觀眾有些扛不住 反之一想,這還真比用刁鑽的電影語言,更能傳達福柯這位法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對全世界知識分子的巨大影響。拋開學術上的討論,單從影像的角度,汪民安執導的紀錄片《米歇爾·福柯》顯然希望用蒸餾提純的方式讓觀者走進福柯,作品賣相樸實到近乎偏執。
  • 訪談| 福柯最後十年的所有作品都與《性史》計劃有關?
    1984年米歇爾•福柯在57歲的時候逝世,留下了諸多未完成的工作。在去世之前,他仍在繼續《性史》系列的研究,《性史》第四卷因為他的去世未能完成,圍繞這個主題福柯留下了大量的筆記、文章和講稿。斯圖亞特•埃爾登(Stuart Elden)是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政治理論與地理學教授,《福柯的最後十年》一書的作者,在書中埃爾登細緻地整理了福柯生命最後十年的著作,尤其是福柯在法蘭西學院的講座連同檔案材料和已經出版的作品,為研究福柯晚期思想的學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 (附三聯版福柯作品)
    >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米歇爾
  • 汪民安:福柯是誰?
    那麼福柯討論的是什麼呢?福柯討論的問題是「我是怎麼形成的」。福柯不是說人的本質是什麼,而是說歷史是怎麼一步一步把我們塑造成此時此刻的人——這就是福柯的譜系學。從古希臘開始,歐洲文化是怎樣把古代人變成基督教時期的人,把基督教時期的人又變成了近代時期的人,近代時期的人又如何變成今天的人?今天的人在歐洲是怎樣一步一步被塑造而成的?我覺得這是福柯的問題,是福柯的特殊之處。
  • 走向福柯(圖)
    (原標題:走向福柯(圖))
  • 何謂福柯的「discipline」
    福柯在《監視與懲罰》中更多強調的是「戒訓」權力通過監獄這種懲罰形式來對個體身體實施連續的和精細化的監視和處置,以實現資本主義特定的經濟和政治目的。柏拉圖把知識與政治權力對立起來,福柯則追隨尼採強調知識與權力的交織關係:戒訓權力側重於依據一整套規範對個體的整個生存進行全方位、全天候監視的審察(examen),這種權力—知識形式產生出醫學、精神病學、心理學、社會學這些「人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