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2020-11-28 中工網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前不久,在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上,「非遺+旅遊」展區重點展示了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及非遺扶貧成果,其中就包括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的苗族蠟染。來自貴州丹寨的設計師成昊,將這一少數民族技藝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為非遺走進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今年2月,2020秋冬倫敦時裝周推出首屆「中國之夜」主題時裝秀,來自貴州丹寨的苗族蠟染設計系列亮相。這是中國非遺服飾首次以專場形式亮相國際時裝周。這些作品均出自寧航蠟染工作坊的設計師成昊之手。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當時我們帶著三十五套,主題為錦繡中華的蠟染系列作品。它承載著我們苗族兩千五百多年蠟染的手藝,那在傳承的同時,有著經典的紋樣的同時,也用一種新的蠟染方式描繪著我們祖國的一些山河,和我們一些文化寓意裡面的一些內容、故事、人物等等這樣的一個蠟染的主題服飾秀。

出生於哈爾濱的成昊,受家庭薰陶,從小向裁縫出身的母親學習服裝剪裁,17歲時跟隨專業老師學習,26歲加入設計師郭培的工作室。2009年,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服裝工作室。他的中國風系列作品曾多次發布於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紐約時裝周等各大秀場。

2016年11月,成昊在北京觀看了一個名為「千年窩妥」的非遺文化特展。這次展會讓成昊萌生了做蠟染服飾設計的想法。隨後他來到貴州丹寨,在這裡,結識了寧航蠟染工作坊的創始人寧曼麗。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剛好第一站就來到這裡。剛好這裡就是當年我看的「千年窩妥」的這個展覽的,這個發源地。到這裡的時候,熱淚盈眶,就覺得似曾相識,後來這邊就給了我很多很多的靈感。

寧曼麗是安徽人,11年前,原本就做紡織行業的她因為蠟染,紮根丹寨。她成立工作坊,帶領當地幾十位苗族婦女走出大山,致力於蠟染技藝的挖掘、傳承與開發。 對於蠟染共同的興趣,讓成昊和寧曼麗一見如故。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那最早我們接觸蠟染呢,我們可以說是我想用蠟染的這個技藝做一場秀,發布給大家就好了。到後來慢慢的你會發現,苗族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那必須你長時間地跟他們生活交流。

今年年初,成昊決定常駐丹寨,加入寧曼麗的工作坊,專心從事苗族蠟染服飾的設計。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在接觸蠟染之前,我就一直說自己是用中國文化講故事的小裁縫,那接觸到蠟染之後,就慢慢地把自己的定位改了,我說我是用蠟染做衣服的小裁縫,蠟染讓我的設計更有了靈魂。

貴州丹寨蠟染工坊創始人 寧曼麗:苗族蠟染它表達的是苗族的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它的很多的圖案裡面都有他們的符號,都有他們的圖騰,有他們五千年遷徙的歷史的印跡,所以苗族它雖然沒有文字,它是把它的文化,把它的歷史穿在身上,繡在身上,畫在身上,刻在身上,寫在身上。

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古老的手工技藝通過手口相授,世代相傳。為了更好地了解蠟染,成昊常常深入苗寨生活,尋找創作設計靈感。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其實更多的是我要融入他們,去用他們的心態去感受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如果我們只是在都市中看著灰色的牆,可能我們就沒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

排倒村是有名的蠟染藝術之鄉。和許多苗寨一樣,這裡地處邊遠,科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村民們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古老的蠟染技藝也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照苗族習俗,所有的女人從七八歲起,就要跟隨母親學習蠟染技藝,等到出嫁時,每人手裡都有幾套像樣的服飾。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苗家的人不像漢族一樣,漢族結婚穿只是去買去租那些婚紗,我們苗族人就一長大自己繡花,畫蠟染,拼起來才做一件衣服,是嫁衣自己穿,結婚的那種。

苗族沒有文字,苗族的女人便用手中的蠟刀,描繪她們眼中的世界。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蠟染中間有很多圖案是寫實的,比如說花、鳥、魚,那也有她們發揮著自己想像力的圖案,蠟染不只是一個藍底白花的圖案,它每一個圖案背後都有苗家人背後的豐富的故事跟文化底蘊。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這是我們那個窩妥紋。

成昊:你看它這樣的圈圈,要拔掉那個毛毛才看到。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傳說一個姑娘生病了,就拿那個草藥擠出來汁液喝,變成那個藥水,喝了病就好了。苗家人也不知道怎麼感謝它,所以畫在衣服上來穿,現在那個窩妥紋也是由很久以前那個故事演變出來的。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窩妥紋是苗族蠟染中最經典的紋樣,它在我們這個貴州的丹寨排倒莫一帶的白領苗的盛裝上傳承幾千年,永遠在這裡,兩個肩上,還有它的後背,那在苗語中呢,窩者,衣也,妥者,蠟染也。窩妥就是一件蠟染的衣服。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你們來看這個很大很大一棵樹。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楓香樹,多少歲了。200年了,它200歲了。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蝴蝶媽媽就是從楓香樹裡出來的,所以就蝴蝶媽媽也是我們苗家的祖先吧。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整個寨子有一棵神樹就是它,是嗎?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對對對,是它,不能砍,它還保護著我們村子。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蝴蝶媽媽生了12個蛋,最後一個蛋是姜央,姜央才是我們人類,所以我們就叫蝴蝶媽媽就是我們苗家的祖先。

苗族勸酒歌聲中,大家舉杯,成昊喝下苗族阿媽獻上的米酒。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好感動啊!我真的,就是沒法用語言能形容,他們那種對客人的真誠,那種質樸。

2019年底,寧航蠟染接到倫敦時裝周的邀請。藉助T臺上的一件件藍白服飾,成昊希望把蠟染蘊藏的民族歷史記憶和在苗族人生活中感受到的那份溫厚人情,傳遞給更多人。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蠟染,純天然的染料,那我們是一點化學染料不要有的,純手工繪畫,當然這些在現代的機械化社會裡呢,它們是很複雜,很耗時。那比如說我們現在用機器去印的話,我們可以打出一個模子無限複製,但你會發現它的鳥都是一樣的,沒有情緒的。那我們這裡畫娘純手工畫的,每一個鳥都像在天上飛,每一個魚都像在水裡遊,每一朵花你就感覺到它下一個花瓣馬上要迸開的這種效果,這個是蠟染的最靈魂的東西。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我把蠟染跟禮服結合到一起,把蠟染跟旗袍結合到一起。蠟染它不只是一門技術,它是一種人的精神與情懷。那我就想把他們這種精神和情懷和他們的生活狀態做到我的衣服裡。

千百年來,蠟染作為傳統的印花技藝與中國人的生活審美融為一體,不同的紋樣訴說著不同的文化「密碼」。設計師成昊和他的畫娘、染娘們說,希望用一生的時間守護好丹寨苗族蠟染技藝,講好屬於他們的民族故事。

編輯:高衝

相關焦點

  • 文化十分丨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前不久,在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上,「非遺+旅遊」展區重點展示了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及非遺扶貧成果,其中就包括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的苗族蠟染。來自貴州丹寨的設計師成昊,將這一少數民族技藝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為非遺走進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 守護和傳承中國苗族蠟染技藝的苗女
    蠟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蠟染技藝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藝,該技藝又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早在秦漢時代,中國苗族人就已掌握了蠟染技術。貴州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1971年出生在畢節市織金縣珠藏鎮鏈子村的楊曉珍,和村裡的絕大部分村民一樣都是苗族。
  • 蠟染——苗族的歷史傳承
    苗族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後漢書)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紋繡」的記載,這說明至少在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染、織、繡的技能。苗族人民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技藝,其中的蠟染藝術作品和蠟染旅遊工藝品在整個染織美術界久負盛名、獨放異彩。苗族蠟染在圖案題材卜獨具特色,並將內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體。
  • 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貴州非遺揭密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蠟染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在這座神秘的洞府迷宮附近的小妥倮苗寨,有一處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蠟染流行於苗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貴川湘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貴州分布最為密集,又被稱為「蠟染之鄉」。貴州的苗族蠟染有多種類型,因地理位置和支系信仰差異而形成各自的風格。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織金型蠟染,其圖紋多取材於自然界的動植物、民間故事、龍紋等。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應用於服裝和各種生活實用品。
  • 苗族蠟染,山寨裡的一抹靛藍
    苗族蠟染傳承人楊光豔繪製圖案。中國青年網記者張群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 張群) 「苗族蠟染太神奇了!」「這麼複雜的花紋,她們是怎麼畫出來的?」「不愧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有特色。」7月27日,在萊福士杯中國民族服裝大賽系列活動之「蠟染手工藝,讓您的生活更精彩」現場,人們不停地議論著。
  • 布藝上的藝術 苗族蠟染技藝
    布藝上的藝術 苗族蠟染技藝  《荀子•勸學篇》:「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  形容事物技能更勝一籌的世間至理名言,源於古代文士目睹了「藍草」不可思議的藍色素轉化過程,以及經由藍染缸染出更為出色的青碧色彩之後,情不自禁發出的喟嘆。  可見,戰國時已有「蓼藍草」中提取「靛青」染色的技法。
  • 貴州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而在這座神秘的洞府迷宮附近的小妥倮苗寨,有一處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精美的蠟染、刺繡作品讓人眼花繚亂,從被扇、圍腰到裙、帽、袋、鞋、書畫、包布等節日及日常服飾,各種各樣的蠟染刺繡品,多多可真是長見識了呢~那麼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貴州人,你對古老的苗族蠟染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跟著多多一起去看看吧!
  • 湘西瑰寶——苗族蠟染
    蠟染現在已經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提起蠟染幾乎沒有人知道。其實蠟染就是我們苗族的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我們也可以通俗的稱為「畫染」我們苗族蠟染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機械代替人工,傳統手工蠟染技術瀕臨失傳。
  • 儋州苗族原生態蠟染文化保護與技藝傳承引關注
    」為主題的「海南苗族蠟染文化保護與傳承研討會暨生態蠟染技藝合作洽談會」在儋州市召開。活動通過對以儋州南豐鎮馬嶺排村苗族原生態蠟染文化與技藝為樣本的海南苗族蠟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的展開,探討了蠟染技藝「活態傳承」、面向未來開發其潛在的價值,推動包括南豐鎮馬嶺排苗族在內的海南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的有效途徑。
  • 官員學者聚儋州共議苗族蠟染文化保護與傳承(圖)
    中新網海南新聞9月21日電(記者 王子謙) 海南苗族蠟染文化保護與傳承研討會暨生態蠟染技藝合作洽談會21日在儋州召開,政、學、商業嘉賓熱議苗族蠟染文化保護與傳承,探討蠟染技藝「活態傳承」的有效途徑,開發其市場潛在的價值。  苗族蠟染是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之一。
  • 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日前,丹寨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積極推進非遺文化產業「苗族蠟染」的復工復產。縣內各家蠟染手工坊陸續復工,苗族畫娘和工人們搶抓時間進行繪蠟、染制、清洗、晾曬等一系列複雜的手工製作,趕製各種蠟染產品供應節日市場,銷售展示館也迎來了選購蠟染製品的消費者。
  • 獨樹一幟的珙縣苗族蠟染
    獨樹一幟的珙縣苗族蠟染     蠟染,是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珙縣苗族蠟染在四川苗族蠟染中獨樹一幟,2010年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化|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日趨成熟,分為兩類:單色染與複色染。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經過歷史洗滌的蠟染作品,看似平凡,卻又在不經意間散發著詩意的鮮活,浪漫的色彩和手工藝的不斷創新經久不衰,魅力不減。
  • 尋找失落的文化——苗族蠟染
    一個人的旅行尋訪失落的文化——苗族蠟染染 坊「草壩山—五老溝苗寨」位於敘永縣梘槽苗族鄉群英村,這裡人口四百餘人,兩百多年來,苗族同胞們傳承苗族文化,擁有精湛的工藝製作能力,主要體現在蠟染與刺繡這兩種手工技藝上。
  • 丹寨苗族蠟染:走出深山的千年史詩
    身著民族服裝的苗族婦女手執銅質蠟刀,在素色的手織布上信手拈來。花鳥魚蟲和龍風水波經過她們妙手的點染、精巧的搭配,便躍然顯現成型,宛如一幅幅靜靜流淌的水墨畫。這就是「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在貴州丹寨見到的苗族蠟染。
  • 苗族蠟染的向外拓展
    主要保存於貴州的苗族蠟染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也逐日增多。由此也順應了推動國際文化多樣性,和諧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潮流。將貴州蠟染帶出國門被更多人認識的交流活動主要包括學術交流和藝術展示交流,從而取得更多的曝光以致越來越多的人熟知苗族蠟染。  這樣的交流活動背後,有一大批學者及藝術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其中不得不提到下面兩位學者。一位是來自日本的鳥丸知子。
  • 《四川珙縣苗族蠟染圖譜》通過古籍書目審定
    四川在線宜賓頻道消息(李元元)7月4日,《四川珙縣苗族蠟染圖譜》通過古籍書目審定。《珙縣苗族蠟染圖譜》古籍數目收錄了蠟染實物照片107張,手繪圖案220多幅,目前已按照省民宗委及省古籍辦的要求完成相關主要圖譜的編輯工作。
  • 微電影《斷臂飛鳥》:講述苗族「維納斯」的故事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餘湛奕)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苗族婦女楊而朗,是貴州省丹寨縣唯一「獨臂」蠟染手藝人。  三尺書案、一方白布,從以畫蠟謀生到以畫蠟為樂,楊而朗把心裡最美好的願望,最美麗的風景,通過一把小小的蠟刀一點一點地呈現出來。藍天白雲間自由飛翔的鳥兒是她心中最美的期待。
  • 探秘苗族民間蠟染技藝
    ↑1月10日,隆林縣椏杈鎮弄徠村苗族婦女李戰香在調試蠟染膏。 ; ; ; ; 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世代居住在大山裡的苗族同胞至今仍傳承著紡麻、蠟染、刺繡等古老的手工技藝。其中,蠟染是一項著名的傳統工藝,染料用的藍靛由馬蘭草製成。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影報導↑隆林縣椏杈鎮弄徠村苗族婦女李戰香在展示蠟染的布料(1月10日攝)。↑隆林縣豬場鄉爛木桿村苗族群眾在採收用於製作藍靛的馬蘭草(2013年9月13日攝)。↑隆林縣豬場鄉爛木桿村苗族群眾在往藍靛池投放馬蘭草製作藍靛膏(2013年9月13日攝)。
  • 聽苗族媽媽講苗族的故事
    ,一邊講述著講述苗族的歷史。「祭尤節」是苗族傳承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已被貴州省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字苗族文字 苗族過去沒有文字,苗族婦女以針為筆,以線為墨,以布為紙,用刺繡的方式在服飾上記錄和書寫自己的歷史。 20世紀初,在黔西北威寧石門坎地區傳教的英國人伯格理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用以翻譯《聖經》,編寫課本,記錄民間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