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齡公主,本名裕德齡,1886年出生於武昌。父親裕庚本為漢人,後入滿族漢軍正白旗,晚清時擔任外交官。母親路易莎·皮爾森,是法國人。由於父親的工作,德齡從小時候就時常接觸洋人,在9歲的時候就隨父親出使日本和法國,多年的海外生活豐富了她的閱歷,見證了外面的大千世界,精通了多國語言,視野開放。

1903年春,17歲的德齡隨父親回京,慈禧太后聽說德齡精通八國語言,於是就下詔,令德齡和妹妹容齡一起進宮做「御前女官」,擔任慈禧太后的翻譯。德齡還未進宮前,就聽聞慈禧太后性情古怪,喜怒無常。
果然入宮不久,德齡就親眼目睹了慈禧太后懲罰下人,一位宮女在清晨伺候慈禧太后更衣,但穿上襪子後發現並不是一對,慈禧太后怒不可遏,命令宮女掌嘴,又嫌宮女掌嘴掌的太輕,命令兩宮女互相掌嘴,直到氣消了才停止。慈禧太后不僅對宮女太監心狠手辣,對待王公大臣也是如此。

但這樣一位執拗固執、我行我素的皇后,卻對德齡表現出了寬厚慈愛的一面,德齡公主的乖張聰穎、活潑伶俐深受慈禧太后的喜愛,在宮廷中見慣了阿諛奉承,反而對這位率真純善的姑娘很是垂憐,就連慈禧太后一向痛恨厭惡的西洋器物,在德齡公主的耐心勸導下竟也感到新奇,開始對很多西方新奇的物件產生興趣,還允許外國人卡爾為其畫像。慈禧太后和德齡公主經常在宮裡形同母女般的散步賞景,聽曲看戲,太后還為德齡張羅婚事,可見對其寵愛之深。
德齡公主除了擔任慈禧太后的貼身翻譯,還做光緒皇帝的英文老師,每天教一小時的英語,在與光緒皇帝的交流中,德齡公主與光緒皇帝心生情愫,雙方都產生了好感,但這絕對是慈禧太后所不能容忍的,於是德齡為了不傷害三方的情誼,產生了出宮的念頭。
恰逢此時,德齡父親病重,要去上海醫治,德齡公主即以此為藉口,向慈禧太后申請出宮,在德齡公主的苦苦哀求下,慈禧太后最終同意,並十分不舍她離開,希望她儘早回宮,但慈禧太后沒有想到的是,這竟是最後一面,從此德齡再沒有進宮。
1907年,父親去世後,21歲的德齡公主和美國駐滬領事館副領事懷特結婚,結婚後第二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就相繼駕崩。德齡公主隨後跟隨丈夫去美國,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中文教授。
1911年,德齡寫下了第一部回憶錄《清宮二年記》,書中詳細記錄了入宮兩年與慈禧太后相伴的點滴,為後世研究提供了極高的史料價值。抗日戰爭期間,德齡公主還為抗日軍民籌集經費和物資,做出了很大貢獻。
1944年,德齡公主在加拿大死於車禍,年僅58歲。後世形容她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的夜明珠,性格開放但不張揚,推崇西方體制但不否認自己的國家,對愛情和親情既有力量,又有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