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銷售線上增實體降 書店該如何與場景結合?

2020-12-18 新浪財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書店,因為各種書籍與文化的沉澱和移情,是讀書人的精神歸處。但在書店主的心中,它似乎沒這麼浪漫,盈利才是基石。

圖書市場正逐步轉變,書籍的媒介形式、閱讀場景,甚至讀者的閱讀方式都在變化。實體書店此時就站在市場轉變的十字路口,正如多年前的廣播電臺臺長一樣,該焦慮的是如何找到連接年輕人的場景與形式。

那麼,書店要如何適應這個時代進化,電商口中常說的場景,如何與書店結合?

消逝的書攤

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文廟路215號的文廟書市,是上海最大的舊書古書市場,從1986年至今,已有33個年頭,最鼎盛時,有200多個攤位,書香飄逸,從來都是文人墨客聊不完道不盡的精神徜徉之所,也是一座城市文化氛圍的一部分。

這座舊書市集如今固定在每周日開放,從把守著兩尊石獅子的石牌坊門步入文廟,便可一眼望盡這個開放在廟內大成殿前的民間書市。

「萬世師表」的牌匾下,1500平方米的大成殿外廣場和連廊上,挨挨擠擠地擺著幾十家書攤,再加之熙熙攘攘的淘書客,將這繁忙鬧熱的大上海染回了上世紀90年代的顏色。在門口,不少書客聚在一處,聊著天南海北。更多書客則三三兩兩,擠在各家攤頭前流連忘返,討價議價,淘獲心中之寶。這裡的淘書客也不儘是銀髮族,在文廟書市,記者也見到許多年輕的面孔,或者金髮碧眼的人兒。

在11月中旬的這次探訪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細數後發現,文廟書市只剩下七八十個攤位,其中有擺地攤的,有搭個書桌架將書整齊分類碼好的,走近一瞧,各家售賣的書籍和物件兒各有不同。大部分攤主賣的,是從各地收集而來的古書舊書,當然,也有各類錢幣、民居普票(郵票)、外國郵票。

看著價格合理,記者在和攤主聊天之際,也忍不住淘了幾本上世紀80年代的舊書。其中一本,是1980年版的《八閩縱橫》。舊書的「趣味」之一在它身上得以體現:書的扉頁處有一段寄語,記錄了一段當年福州師生的情誼。

這原是一本學生贈予老師的書,39年後幾經輾轉,到了記者手上,讓人不禁慨嘆這時光交接背後的妙不可言。

有點惋惜的是,幾家攤主告訴記者,文廟書市將於近期關閉,他們這些在書市經營的老人賣了一輩子書,也只會賣書,如果書市一關,往後何去何從尚不知曉。

有幾位上了年紀的書商老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歲數大了,不想做了,但改行也非易事,「還是今朝有書賣,就高興地賣」。確實,賣書多年,樂趣太多,這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最壞(的結果),可在家當看書的,把這些年忙於做生意沒時間好好品讀的這些書仔細看看,如果真關了,我就在家把它們全看完。」一位攤主謀劃道。

只有在逛過文廟書市後,你才明白這種淘書、聊書的快樂,對於很多淘書客來說,他們尋找的是一種手機閱讀無法給予的快樂。

舊書攤本身也是一種消費場景,這個場景裡洋溢的是時代感,消費的未必真的是書籍,或許更多是感受這些書籍構建出的氛圍和價值。

堅守的舊書店

與文廟書市消費場景差不多的,是舊式書店。

其中最出名的當屬上海舊書店,它立於中華路路口,有著百年經營歷史,是一家以經營古舊書為特色服務的品牌書店。從股權上說,它隸屬於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11月中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上海舊書店。站在它的門前。很難想像,這間大約20平方米的書店,其實有著近百年歷史,就連現任店主姚老闆,也已不知不覺在此經營了25年左右。

在這間略顯侷促的古舊書店裡,滿滿當當地塞著各種成套成篇的大部頭、小部頭,這些書既有文史哲等各門類的古舊圖書,還有老畫冊、籤名本、名家藏書等不可多得的精品舊書。10萬餘種古書舊藏,散著歲月沉澱的氣息,也吸引了不少讀者駐足。

在記者採訪店主的這段時間裡,登門的書客以銀髮族居多,聽言談大多是老主顧。這裡看上去人來客往,可在這樣的「繁華」背後,姚老闆向記者大吐苦水:「我們的經營現狀現在真實來講,叫『入不敷出,青黃不接』。我們的營業額這些年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看書的人少了。以目前店裡的經營情況估計,我們勉強能維持住店員的工資開銷,希望在我們的堅守下,能最後再幹幾年,堅持到退休。」

姚老闆說,古舊書店的經營宗旨不外乎把書「供給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正是由於這份執著,當下有一些經營境況,提起來還真讓人啼笑皆非。

在書店門口處的左右貨架上,壘放著一些店內淘汰的特價書,它們太冷門,已經不太可能有買主,每本只賣1元。

「這些書一本1元錢特價出了。可你知道嗎,現在如果我把這些書全部拿去賣廢品,一斤還有5毛錢,隨便賣賣都不止一本1元錢。」姚老闆如此說法,也許有些誇張,但她真正的意思很明確,「放在這兒賣,純粹就是象徵性收費一下,想著這些書我們雖然不用,但總有需要的人,不應該被當廢品賣掉,而是被它需要的主人帶走。」

在上海舊書界,這樣的一份堅守實屬可貴,讓人在慨嘆書店經營者的情懷時,也希望書店經營能好起來。

「我們也想過放棄這行,但這麼多年了,若說要隨便轉行也是有很大風險的。」姚老闆覺得,如果轉型做一手書商開書店,現在風險更大,如果書店規模小、經營散、拿貨價高、實力弱,那基本就是毫無抗風險能力。據她從業20多年的經驗以及與業內多家友商書店交流的情況來看,目前大部分實體書店仍無法實現盈利。「運營成本過高、網上書城分流比例大、圖書定價機制」是虧損的主要原因。

舊式書店並不是一個失敗的消費場景,但它的顧客正被奪走,使它變為小眾消費場所。

線上線下競爭激烈

北京開卷公布的《2019半年度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同比上升10.82%,依然是兩位數的增長。其中,網店渠道同比上升了24.19%,相比起來,全國實體書店的銷售卻繼續負增長,同比下降了11.72%。

數據再次證明了實體店的經營持續下降,書店僅僅是賣書,「幹」不過網店。

「圖書銷售這件事在今天,替代性是非常強的,同時,印刷版的閱讀也被一部分的數字閱讀替代,圖書銷售的毛利非常低,定價權也不在於我們,如果進貨折扣不是很理想的話,利潤更不會可觀。」上海世紀朵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凌雲說道。

一些中小型書商也意識到,書店裡必須引進圖書行業之外的東西,比如咖啡與茶、餐飲、話題營銷、沙龍活動等等,這些都能重新把人與書聯繫起來。

而對於靠賠錢來進入這個領域,凌雲則笑稱:「這絕不可能。如果用『情懷』二字來說,這絕對是騙人的,那是不可持續的。從我們專業經理人的角度來說,今日的主流書店需要功能多元、業態複合。這種多元化業態新型空間平臺,是我們探索的一個方向。」

多元化的書店,恰恰是網店無法具備的。

「我們其實對抗的就是移動網際網路欠缺的線下場景塑造能力,商業的邏輯就是『以空間換時間』,讓讀者願意把時間留在我的空間裡,這樣我的文創產品、其他的商業業態就有盈利機會。」凌雲說道。

但其實,電商們也並非不講創新,在網店之外,也在通過實體書店進行場景塑造。

比如,當當網今年4月曾與肯德基宣布聯手試水一種文化社交空間,將線上閱讀和文化社交場景延伸至餐廳。噹噹目前在全國多地都有面積大於1000平方米的書店,每年承接超過200場作家活動。

除此外,投資人、網際網路公司等近年來也紛紛加入書店經營,如網易與杭州市高新區(濱江)政府共建的網易蝸牛讀書館。就連新媒體「一條」和「十點讀書」都在2018年開設了線下實體書店。

對於這些創新業務,電商平臺們目前表態「不考慮盈利指標」。可以說,進行博弈的戰場日漸逼仄。

說起書店的消費新場景,還不得不提一下夜讀。凌雲透露,目前世紀朵雲也考慮過夜讀場景,下一步有望在政府的扶持下,在有條件的門店開「24小時實體書店」。

「在那樣清冷的夜裡,深夜書房有如星星之火,我們哪怕留一盞燈,也能給這個城市裡有需要的人帶去溫暖和力量。後續,有條件的書店裡將在這座城市陸續點亮。」凌雲說道,無論時代和城市如何變遷,信息技術如何發達,無論閱讀的形態、方式和載體怎麼變,書的內容是最根本的,書裡的人文精神和情懷不會變。

在人們湧入文化綜合體書店感受時尚與閱讀的碰撞時,也有很多人鍾愛於在僻靜的角落看書,更有人偏愛古舊書攤的質樸和性價比。大家的需求不一樣,檔次不一樣,書店這種形式不可能、也不會以統一的面貌存在。但無論是舊書攤上的流動攤主,還是實體大書店,都需要在這一輪的市場變革中,「謀定而後動」。

「目前來講,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業態有所不同。一二線城市的商業氣息和文化背景,給了綜合性、融合體驗書店爆發的機會。未來的消費者將不再為單一的購書需求走進書店,體驗書店的文化服務將成為最主要的進店目的。但『銷售圖書+綜合服務』的融合體驗型書店是否為大勢所趨,我們還不能這麼早下定論。」中國文化管理協會網絡文化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一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線下店面的高額成本仍待解決;另一方面,無論圖書市場怎樣發展,真正的市場,一定是與人們的使用場景相吻合的。

在閱讀和圖書購買場景持續升級的同時,技術和內容又讓人們得以選擇碎片化、電子化閱讀。那紙質書的未來又是什麼樣的?

對此,王一鳴認為,「因為使用場景不同,未來一定是電子書和紙質書共存的時代」。他進一步闡述道,中國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加之5G時代到來,信息的迭代速度很快,當下人們處於「快生活」狀態。但等沉澱下來後,人們或許會選擇深度閱讀。

「就像我們當年討論網際網路音視頻的發展能否取代電視、廣播一樣,汽車廣播的特殊使用場景讓廣播這一傳播媒體長期存在。」王一鳴說道,「紙質書也是如此,紙質書在閱讀體驗及兒童教育上,有天然的場景優勢,特別是近幾年一二線城市開展的多場大型紙質書讀書活動,讓人們看到了紙質書更多的可能。同樣的,電子閱讀產品也因存儲優勢以及便攜性,會在碎片化的使用場景中佔據優勢,被動的拇指搜索和主動的看書,這是兩種不同的模式」。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如何花樣「自救」?美國:亞馬遜從線上開到線下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傳統書店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018年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的一個採訪顯示,美國獨立書店的數量不降反升,並將這一現象稱為「鳳凰的浴火涅槃」:大型壟斷的圖書零售巨頭遭到重創,一直被壓制的小型獨立書店反而獲得更多生存空間;相比於網購圖書,實體書店更注重顧客體驗,許多人需要親切的服務。
  • 線上線下完美結合,杭州實體書店展現新業態
    原標題:線上線下完美結合,杭州實體書店展現新業態   杭州實體書店現新業態   春節期間,來杭州的遊客和市民發現,西湖邊又多了一家書店——「言幾又·今日閱讀IN77店」。人們在附近遊西湖、看電影、逛商場,順道走進這裡,挑本書臨窗而坐,窗外的西湖山水「秒變」最美閱讀背景。
  • 上半年實體書店數據報告:圖書銷售碼洋同比下降3成
    在當時的報告中有提到,2019年上半年實體書店銷售碼洋微增,上市新書品種下降明顯,其中新書上市品種同比下降14.57%。以圖書市場來說,今年疫情對市場的熱點影響非常顯著。新冠病毒相關的圖書銷售上升,居家隔離拉動部分程序設計類圖書熱度上升,社會熱點相關的民法典相關品類也呈上升態勢;由於停工停學,教輔考試培訓類圖書銷售下降,居家期間熱門類別少兒讀物、家庭教育類雖然需求上漲,但大量銷售轉至線上,實體書店的銷售仍然下滑;此外,文學類圖書銷售也明顯下降。
  • 實體書店送「外賣」 開啟銷售新模式
    事實上,實體書店一直在嘗試數位化。早在2018年就有實體書店嘗試圖書外賣,當時「言幾又」書店曾嘗試與「餓了麼」外賣平臺合作。今年2月12日,言幾又再次「登陸」餓了麼,還特別成立「智慧零售小組」,將線上業務作為長期發展目標。除了售賣圖書外,某些書店還會上架雜誌、文創產品、玩具、衛生防護用品、小食等。同樣外賣圖書在各地效果不一,一些省份下發「書券」來提高銷售額。
  • 線上部分圖書零售價遠低於書店的批發價!書店的盈利空間呢?
    ,到店消費降至冰點,而以生鮮為代表的線上以及社群購物渠道短時間內得到迅猛發展,網訂店送、網訂店取的線上線下服務模式得到廣大群眾的廣泛好評。但疫情對於提供圖書銷售、知識服務和普及閱讀推廣,近年來重在體驗的實體書店而言,情況則恰好相反:疫情或將使得讀者加速電子書對紙質圖書的替代,使得紙質圖書的網購替代線下實體書店的購買,進而加速線上線下消費人群的分化——這也是很多新華人認為此次疫情給實體書店帶來的最嚴重、最長久、不可逆的衝擊與影響,也將倒逼實體書店尋求線上突圍,加快線上線下融合。
  • 亞馬遜書店:線上圖書銷售霸主為何開起線下店
    依託海量信息資源,號稱傳統書店終結者的亞馬遜走向線下,涉足實體書店領域。從商品種類、店面布局到營銷技巧,顧客體驗成為亞馬遜書店著力打造的名片。2015年歲末,全球知名電商亞馬遜直營的首家線下實體書店在美國西雅圖開門迎客。被外界認為頗具諷刺意味的是,20多年前,從西雅圖起家的亞馬遜,正是憑藉無需實體店帶來的成本優勢,發起了針對傳統圖書零售體系的進攻。
  • 實體書店打開多元市場空間 「線上線下融合」是大勢
    「這不僅是一家書店,還是一處喝咖啡思考問題的地方,城市越來越繁忙喧鬧,我們都需要放鬆的地方。」6月9日,周末的山城人潮湧動,家住重慶上清寺的凌女士,坐在解放碑國泰廣場的噹噹書店內對記者說,她就喜歡實體書店的格調,圖書的價格和線上差不多,在享受優惠的同時,還能喝著咖啡感受書香氛圍。
  • 實體書店與出版單位當下面臨的問題及解析
    實體店目前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提案近年來,實體書店受到來自線上平臺的衝擊,通過升級改造和多種營銷舉措,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讀者的吸引力,增強了讀者粘性。通過活動和多種營銷方式等逐漸摸到了當地讀者的脈搏,找到了本地本社區讀者的閱讀偏好,選品與本地生活圈讀者的鍥合度越來越高,搭建起符合當地讀者市場的「有自己個性的文化陣地和文化推廣平臺」。
  • 北京實體書店運營狀況如何?線下關門線上辦藝展
    北京實體書店有書沒輸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文化企業的影響相對突出,它們的運營狀況如何?能否經受得住這次疫情的衝擊?北京青年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從2月10日以來,北京的實體書店無論暫停營業的還是已經開門迎客的,員工都已經復工,並且在這段時期內企業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了線上,通過在線營銷來保證運營。
  • 實體書店需繼續「線上探路」
    其一,對很多人而言,圖書不算剛需消費;其二,線上渠道對實體書店替代性較強;其三,實體書店的優勢在於漫步遊覽、精挑細選的文化氛圍,但這卻與疫情防控節奏相背離。把「活下去」的希望寄託給外賣小哥,背後是書店經營者的一番苦心。但令人擔憂的是,「圖書外賣」究竟效果幾何?對此,恐怕要保持一種謹慎樂觀。
  • 實體書店如何實現數位化轉型
    拓展「新零售」版圖,使線上線下形成閉環互動。如亞馬遜依據龐大的網上客戶資料庫為線下書店的選書薦書、書籍主題分類及書籍擺放提供數據支撐,實行線上線下書籍同價且閉環連接,吸引更多消費者轉向線下消費。在銷售渠道上,兼顧大書城和小書店。江蘇新華發行集團重點打造由大書城、中心門店、特色書店、24小時書店、專業書店和小微書店組成的「大小中特」發行體系,突出個性化服務,塑造流行的閱讀文化。
  • 線上大求生,值不值得實體書店借鑑?
    2月19日,西西弗書店官方宣布新增線上購買渠道,首批城市微店全國上線,涵蓋24城,25家店。記者進入深圳西西弗書店微店觀察到,自上線以來,該微店粉絲數累計近700人,店內個別書籍享有75折、8折的優惠,還推薦了疫情考驗下關於舒緩家庭關係的書籍:如《非暴力溝通》《親密關係》等享受2本9折,3本8折,滿99元即可順豐包郵。不過,從銷售數據上來看,效果並不樂觀,銷量均在個位數。
  • 2020重慶實體書店是如何走過寒冬的?
    重慶日報記者 黃琪奧1月7日,北京開卷公司發布《2020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首次出現負增長,實體書店受疫情影響明顯,碼洋銷售規模同比下降33.8%。這份報告同樣指出,雖然實體書店的銷售下降幅度較大,但主要集中在一、二季度。
  • 實體書店向線上遷徙,只能為電商引流嗎?
    這場由單向空間聯合淘寶直播、薇婭共同發起的「保衛獨立書店」直播企劃,最後共吸引了14.5萬觀眾,總計售出近8000份書店盲袋,銷售額超70萬元。許知遠與南京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然而,並不是每場線上活動都能有這樣的「成績」。甚至還有實體書店人說,無論線上活動做得如何,最後還是為電商平臺「引流」。對各類實體書店而言,線上活動究竟意味著什麼?效果如何?
  • 網絡書店轉攻線下開實體書店 圖書線上線下同價
    網絡書店轉攻線下開實體書店 圖書線上線下同價 2015-12-02 13:31:43來源:南京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資料圖片  亞馬遜美國開店,噹噹書店本月開張  繼美國亞馬遜在西雅圖開辦首家實體書店後,當當網日前也宣布推出實體書店計劃,預計3年內在全國開1000家。網絡書店轉攻線下市場,引發業界關注。此舉會給市場格局帶來怎樣的變化?原本就生存艱難的實體書店,又該何去何從?
  • 中國首家蔦屋書店開業:增田宗昭能打破國內實體書店的魔咒嗎?
    直到上周蔦屋真的開店了,文藝青年和中年們才開始真的喜憂參半起來,畢竟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看到了太多實體書店在銷售額度上的下滑,甚至於離開我們的生活。尤其是作為外來者,蔦屋能否傳承其日本母體的專業與品味,同時兼具中國本土化的特色,在出版行業不太景氣的今天,如何讓更多的人走進書店,如何與其他書店凸顯出差異化……
  • 中國首家蔦屋書店開業:增田宗昭能打破國內實體書店的魔咒嗎?
    短短一年多時間內,我們身邊的書店越開越多,傳入耳中關店的新聞也越來越多。直到上周蔦屋真的開店了,文藝青年和中年們才開始真的喜憂參半起來,畢竟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看到了太多實體書店在銷售額度上的下滑,甚至於離開我們的生活。
  • 青島實體書店相繼復工 線上線下同步「熱」起來
    ,一撥以圖書為核心的「雲操作」重新聚合書店資源,成為實體書店與災難抗爭,探尋「造血自救」的主要方式。在被業內稱作「線上書店元年」的2020年,與實體書店復工同步的,是一系列作為標配的網絡流量項目的創生。
  • 大數據揭秘2019中國實體書店圖書市場
    2020年1月8日,由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百道網主辦,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贊助的2020中國書店大會暨「新時代杯」2019時代出版 中國書店年度致敬盛典在京隆重召開。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書店重做與高質量發展」,會上首次發布《2019中國實體書店圖書市場報告》,附報告全文。
  • 實體書店如何在市場中覓光生長
    書店正在從產品結構、空間體驗、銷售服務等多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尋求轉型升級,並且越來越個性化。橫向上,不斷擴充「書店+」概念,嘗試與多業態結合;縱向上,深挖客戶需求,差異化競爭。這些探索帶來了多元發展的可能,一批小而精、客群集中的專業型書店、功能型書店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