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到「文藝復興」(Renaissance),往往會想到那場發生在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的文化運動。那場運動之所以被稱為「文藝復興」,是因為其初衷是為了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和藝術。然而,這並不是歐洲人第一次嘗試復興希臘羅馬的輝煌文明,早在8世紀的查理曼時代,聚集在查理曼宮廷中的學者們就已經開始這種嘗試了,這便是鮮為人知的「加洛林文藝復興」。
黑暗時代的結束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覆滅,一直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這期間的一千多年歷史通常被稱為中世紀。長久以來,人們將中世紀看作是「歐洲的黑暗時代」,但在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更多的歷史文獻、古代遺蹟被發現,人們發現所謂的文化衰敗、城市凋敝的「黑暗時代」只存在於中世紀早期,即公元410年哥特人攻佔羅馬至公元800年查理曼加冕為羅馬皇帝的這段時間。即便是在一段時間內,文化也並沒有出現斷層,而是被教會保存了下來,這也是「加洛林文藝復興」得以出現的重要前提條件。
查理曼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國王,他徵戰一生,統一了西歐的大部分地區,並於公元800年被教皇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他所統治的廣闊領土也被稱為查理曼帝國或加洛林帝國。
查理曼,意為「查理大帝」。中文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法語:-magne)由拉丁語「偉大的」(拉丁語:magnus)演變而來,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
查理曼結束了這片土地上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戰亂。在他統治期間,社會秩序被重建,城市經濟開始繁榮,在此基礎上,查理曼及其兒子路易一世開始資助扶持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一期間內,文學、藝術、建築、宗教研究等都有了大幅發展,因為這些文化發展的靈感都來自於羅馬帝國,因此這一文化運動也被稱為「加洛林文藝復興」。
「加洛林文藝復興」這一名稱並非是當時的人對此的稱呼,實際上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國學者讓-雅克·安培在1830年左右提出,並在20世紀被學界廣泛接受。雖然名稱中借用了「文藝復興」一詞,但正如文藝復興並非對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進行復刻一樣,「加洛林文藝復興」也並非是羅馬帝國時期文明的重現,它實際上歐洲文明的一次自我發展。
一切為了上帝
與14世紀的文藝復興相比,查理曼時代的這場「加洛林文化復興」的影響範圍相當有限,基本只停留在社會上層階級,甚至可以說僅僅局限於天主教教會。
首先從參與的人物來看,這一時期大放異彩的學者絕大部分都出身教會,如「最有學問的人」阿爾古因是約克郡教士、《查理大帝傳》的作者史學家艾因哈德是修道院院長、文學家彼得是比薩的副主教,等等。這是因為在西羅馬帝國被入侵的蠻族毀滅之後,西帝國的政府機構、城市設施基本都毀於戰火,但由於入侵的日耳曼蠻族們都先後皈依了基督教信仰,教會成為了唯一被完整保存下來的社會組織,曾經遍布西帝國境內的修道院、教堂成了無數文獻典籍的避難所,教會的教士們成了那個時代最有文化的一批人。
其次,這次文藝復興的重點在於神學領域。這一時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查理曼發布《加洛林書》,對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中關於聖像崇拜的內容進行駁斥,這也是東西教會產生分歧的開端。為了統一信仰,797年—800年期間,查理曼組織學者對於對當時收集到的各種《聖經》文本進行校勘,統一了《聖經》文本並將其譯成了拉丁文,成為後來天主教通用定本。不僅僅是《聖經》,其他很多文獻典籍也在這段時期被大規模的抄寫和修訂。一些瀕於散失的古代文獻因此得以保存下來,被保護下來的許多著作在後來的歷史中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歐洲。
此外,其他領域的文化成就也都與基督教密切相關。
在建築領域,查理曼下令建造的亞琛大教堂是查理曼時期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築,也是早期羅曼式建築的代表,它不僅是查理曼的安息之所,也是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歷任皇帝的加冕地。
在音樂領域,影響最為深遠的是作為天主教聖樂的格裡高利聖詠,它被看作是西方古典音樂的基石。
在美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成果是各類手抄《聖經》。
在教育領域,為了培養更多能讀寫宗教典籍的教士,教會設立了大量的學校,雖然這些學校都是為教會培養人才,但也有一些學校會面向世俗招生,而且學校所傳授的知識也不僅僅是神學,還有源於古希臘時期的「七藝」,即「邏輯、語法、修辭、數學、幾何、天文、音樂」。
儘管範圍有限,但在當時對上帝的信仰已經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一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成果所產生的影響也在不斷深入和擴大,塑造了歐洲文明獨特的氣質。
阿爾古因與拉丁文改革
加洛林文藝復興留給後世的諸多遺產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由阿爾古因及其學生主導的拉丁文改革。
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在西帝國覆滅後仍作為教會的官方語言而被使用,雖然今天拉丁語已經是一門死去的語言,但拉丁語所使用的拉丁字母仍被大量語言使用,如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等。
在羅馬帝國時期,拉丁字母還只有大寫字母,而且在西羅馬帝國覆滅後,西歐各地對拉丁字母的書寫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十分不便於不同地區的文字交流。為了讓教會的教士們更方便地學習拉丁語,查理曼大帝下令由阿爾古因對拉丁語進行改革。
阿爾古因,又被稱為約克的阿爾古因(Alcuin of York),是一名來自諾森布裡亞王國約克郡(今天英國的約克郡-亨伯大區)的教士,出生於735年左右,是約克大主教埃克伯特的學生。780年左右,阿爾古因接受了查理曼的邀請,來到加洛林帝國的首都亞琛(今天德國的亞琛市),成為了圍繞在查理曼周圍的諸多傑出學者中的一員。
"The Lord was calling me to the service of King Charles."
「上帝召喚我為查理國王服務。」
——阿爾古因
雖然查理曼自己是一個文盲,但他卻十分敬重學者。那個時代歐洲各地最優秀的學者都被查理曼邀請至亞琛的宮廷中,他更是將這些學者當成了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和顧問。這些學者們也十分敬重這位偉大的國王,他們將查理曼稱為「大衛」,即聖經中的大衛王。阿爾古因很快就融入了這個環境中,並憑藉其學識成為了查理曼統治中期地位最崇高的學者。
阿爾古因寫過許多神學論文、詩歌甚至一些語法書,被譽為那個時代「最有學問的人」,但他最突出的貢獻在於和他的學生一起推動了拉丁語改革。
拉丁語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兩項,一是確定了標準字體,發明了便於書寫、秀麗清晰的小寫字母,即「加洛林小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這一字體日後逐漸演變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用的小寫字母樣式;另一則是確立了拉丁文的書寫規範,即每句話開頭字母大寫,其餘字母小寫,句子結束用句號表示結束,這一規範直到現在都還是所有使用拉丁字母書寫的語言的書寫規範。
「歐洲第一次覺醒」。
加洛林文藝復興的成果與後來的文藝復興相比,成果並不算多,範圍並不算廣,但歲月愈久,其意義愈加重要。
很多不了解歐洲中世紀的人總是將其視為一個野蠻、黑暗、殘酷的年代,甚至認為歐洲之所以能在十四世紀出現文藝復興,是因為由於東羅馬帝國覆滅,一些東羅馬的學者逃到歐洲才給歐洲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或是因為數次十字軍東徵從東方伊斯蘭世界學到了失傳已久的希臘羅馬典籍。但如果你知道了加洛林文藝復興,就會明白上述觀點是多麼荒謬可笑。
歐洲文明雖然在西帝國覆滅後陷入了短暫了沉寂,但其從古希臘時代傳承下來的文明傳統並沒有因此斷絕。加洛林文藝復興不僅讓這些保存於修道院、教堂中的文明重新煥發活力,而且還促成了日耳曼文明與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融合,為歐洲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的歐洲文明是各種文明相互融合的結果:希臘、羅馬、基督教、日耳曼……加洛林文藝復興正是日耳曼文明融入歐洲文明的開端。儘管日耳曼人被羅馬人視為蠻族,但他們依然有著與羅馬人大相逕庭但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傳統,這些傳統對於當代歐洲的影響絕不亞於希臘和羅馬。在加洛林文藝復興之中,在對上帝的共同信仰成為了這兩個曾相互敵視的文明產生融合的紐帶。兩者的相互融合形成了歐洲中世紀特有的文化面貌,奠定了今天歐洲文明的底色。
加洛林文藝復興的影響還不止於此,它還誕生了現代學術的萌芽。在那個時代,查理曼積極推動古典文化典籍的收集、基督教文獻的整理、宗教文化學術人才的培養,將崇尚文化、崇尚學術研究的風氣在中世紀重新點燃,形成了中世紀的學術傳統。教會學校所教授的「七藝」,成為了貫穿整個中世紀的學科體系,這一體系在文藝復興之後不斷發展分化,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學科體系。
路易一世是法蘭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大帝的兒子和繼任者。他在位期間,他的三個兒子發起了武裝叛亂。教皇額我略四世趁機威脅皇帝,宣稱路易一世皇帝犯了「瀆神」的罪行,以此顯示自己的權威要高過皇帝的權威。由於教皇的支持,叛亂者取得了勝利,路易一世被罷黜了皇位,並被迫在蘭斯大主教面前解下自己的肩帶與佩劍,公開懺悔自己的「瀆神」罪行。
加洛林文藝復興還漸漸改變了歐洲的權力格局。西方教會得到了更為全面的發展,他們基本壟斷了學術和教育,掌握知識的教士成為國王的顧問和謀士,有些宗教人士甚至取得了與貴族領主不相上下的權勢和地位。雖然在查理曼時代,教會是國王統治的得力工具,教士們是國王的得力助手,但國王權力的合法性卻越來越依賴教會尤其是教宗的認可,這也為日後王權與教權的衝突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