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佔據了語文教學絕大部分時間。雖然統編教材新穎實用,也對教師進行了大量培訓,但閱讀教學效率不高、效果不佳仍是不爭的事實。閱讀教學體現著一位語文教師的聰明才智和教學藝術,如果從閱讀教學在課堂呈現出來的內容看,閱讀教學體現出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面對教材上的教學文本,一些教師只能看到文本寫了什麼內容,給學生教學也是以理解文本所表現的內容為目標,只要學生知道了文本所寫內容是什麼,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比如,教師教學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就是從課文中一一找出對趙州橋、盧溝橋、江東橋、長虹大橋、雙曲拱橋這6種橋梁描寫的文字,再說說它們各自的特點,這樣就算理解課文內容了。又如,教師教學人物傳記《鄧稼先》,就是引導學生讀讀課文,看看每個小標題下面寫了什麼故事,再對其內容總結概括一下就行了。
這樣的教學,教師把教學文本反映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課堂上,教師只是為學生講清文本內容,或提問學生在文本中找答案,或分組討論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即止,不願再前進一步。學生學了此文本,也僅僅知道這個文本寫了什麼內容而已。這樣上課的中學語文教師大有人在,這就是典型的「教教材」。
第二重境界:「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對於教材上的教學文本,一些教師不僅理解了文本寫的什麼內容,而且還對文本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做了一些探討,這比那些只見草木不見花的教學稍有深入。比如,教師教學散文《散步》,理解文本內容,釐清人物關係,總結文本思想內容,引導學生感受體會文本所表現的濃濃情味。又如,教師教學小說《社戲》,了解課文內容,梳理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總結小說主旨,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怎樣的感情。
這樣的教學,教師不僅帶領學生理解了文本內容,還對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進行了一定探討。這樣的語文教師往往藉助參考資料,或自我解讀,對課文內容都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夠帶領學生深入文本,體會作者情感,挖掘文本主旨思想,揭示文本社會意義。但這樣的教學,其實還是在「教教材」,只不過把教材教得更深入一些而已。
第三重境界:「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對於文本內容,無論如何挖掘,始終只停留在解決文本內容「是什麼」和「為什麼」上。對於語文教學而言,還需要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清楚「怎麼樣」或「怎麼辦」。也就是說,作者怎樣表現他的思想感情,通過怎樣的語言形式、哪些方法來實現其目的,我們從中應該借鑑學習些什麼。
比如,教師教學新聞《消息二則》,從新聞「六要素」的角度把握課文內容,從兩則新聞的比較中了解新聞體裁的特點,從閱讀思考中揣摩作者的態度與傾向,從身邊發生的新聞消息寫作中,學會運用新聞這種文體。又如,教師教學演講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不僅理解丁肇中演講的內容,還要清楚他是怎樣演說表達自己思想的,怎樣層層推進的,這篇作為科學家的演講和上一篇作為文學家聞一多的《最後一次講演》,在內容、情感、結構、語言、風格上有哪些異同,再做好充分準備,利用班會課進行一次演講比賽。
這樣的教學,教師不再是把教材文本作為一篇文章去教,而是從教材文本出發,既教內容又教方法,讓學生不僅理解了教學內容,還通過「這一篇」的學習,學會了「這一類」文本,並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也就是常說的「用教材教」。這樣的語文教師,算是佼佼者,他們往往是某一個地域的學科帶頭人,有著一定影響力。
第四重境界:「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對於教材文本,一些教師能夠鑽得進、出得來,既能細到關鍵字詞,又能站在文本之外全面俯視,對文本解讀到位,感悟深透;能夠根據課標精神、教材安排、單元任務、課文要求、文體特點,特別是學生學情,對教學文本進行處理,始終緊扣語文核心素養,通過語言文字的建構與運用,發展學生思維,傳承經典文化,提高審美品位。
比如,教師教學《紫藤蘿瀑布》,引導學生閱讀由題目「瀑布」到文本中的具體賞花描寫;由回憶十多年前的花到自己的感悟思考,中間適時插入背景介紹,緊貼文本語言文字,細細讀、深深品、慢慢悟,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領會作者寫景狀物和託物言志的妙處。再推薦作者宗璞的其他同類散文,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並與課文進行比較,進一步學習這類散文的共同特點。再如,教師教學《關雎》《蒹葭》,指導學生把握好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直至背誦,以體會詩意;可以根據吟誦規則,指導學生體會詩意,用一定的感情基調吟誦課文;可以與學生一起學唱古典詩詞歌曲《關雎》和《蒹葭》,領悟詩情;可以抓住每節變化的幾個字,領悟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學習賦比興的手法。課外再閱讀《詩經》中的其他詩歌,進一步強化對《詩經》的學習理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樣的教學,教師以教材為抓手,突出語文課的特點,將課內課外有機勾連,引導學生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核心,解讀文本、體會真情、學會閱讀,激發廣泛深入的閱讀興趣,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文素養。課堂教學進入這種境界的教師,可謂名師,在省域乃至全國都有一定影響。這种放眼全局、胸有成竹、心有學生、灑脫自如、遊刃有餘、自然本真、水到渠成的語文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師追求的美好境界。
(作者單位系陝西省寶雞市教研室)
《中國教師報》2018年11月14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