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的四重境界

2020-12-14 中國教育新聞網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佔據了語文教學絕大部分時間。雖然統編教材新穎實用,也對教師進行了大量培訓,但閱讀教學效率不高、效果不佳仍是不爭的事實。閱讀教學體現著一位語文教師的聰明才智和教學藝術,如果從閱讀教學在課堂呈現出來的內容看,閱讀教學體現出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面對教材上的教學文本,一些教師只能看到文本寫了什麼內容,給學生教學也是以理解文本所表現的內容為目標,只要學生知道了文本所寫內容是什麼,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比如,教師教學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就是從課文中一一找出對趙州橋、盧溝橋、江東橋、長虹大橋、雙曲拱橋這6種橋梁描寫的文字,再說說它們各自的特點,這樣就算理解課文內容了。又如,教師教學人物傳記《鄧稼先》,就是引導學生讀讀課文,看看每個小標題下面寫了什麼故事,再對其內容總結概括一下就行了。

這樣的教學,教師把教學文本反映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課堂上,教師只是為學生講清文本內容,或提問學生在文本中找答案,或分組討論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即止,不願再前進一步。學生學了此文本,也僅僅知道這個文本寫了什麼內容而已。這樣上課的中學語文教師大有人在,這就是典型的「教教材」。

第二重境界:「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對於教材上的教學文本,一些教師不僅理解了文本寫的什麼內容,而且還對文本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做了一些探討,這比那些只見草木不見花的教學稍有深入。比如,教師教學散文《散步》,理解文本內容,釐清人物關係,總結文本思想內容,引導學生感受體會文本所表現的濃濃情味。又如,教師教學小說《社戲》,了解課文內容,梳理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總結小說主旨,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怎樣的感情。

這樣的教學,教師不僅帶領學生理解了文本內容,還對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進行了一定探討。這樣的語文教師往往藉助參考資料,或自我解讀,對課文內容都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夠帶領學生深入文本,體會作者情感,挖掘文本主旨思想,揭示文本社會意義。但這樣的教學,其實還是在「教教材」,只不過把教材教得更深入一些而已。

第三重境界:「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對於文本內容,無論如何挖掘,始終只停留在解決文本內容「是什麼」和「為什麼」上。對於語文教學而言,還需要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清楚「怎麼樣」或「怎麼辦」。也就是說,作者怎樣表現他的思想感情,通過怎樣的語言形式、哪些方法來實現其目的,我們從中應該借鑑學習些什麼。

比如,教師教學新聞《消息二則》,從新聞「六要素」的角度把握課文內容,從兩則新聞的比較中了解新聞體裁的特點,從閱讀思考中揣摩作者的態度與傾向,從身邊發生的新聞消息寫作中,學會運用新聞這種文體。又如,教師教學演講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不僅理解丁肇中演講的內容,還要清楚他是怎樣演說表達自己思想的,怎樣層層推進的,這篇作為科學家的演講和上一篇作為文學家聞一多的《最後一次講演》,在內容、情感、結構、語言、風格上有哪些異同,再做好充分準備,利用班會課進行一次演講比賽。

這樣的教學,教師不再是把教材文本作為一篇文章去教,而是從教材文本出發,既教內容又教方法,讓學生不僅理解了教學內容,還通過「這一篇」的學習,學會了「這一類」文本,並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也就是常說的「用教材教」。這樣的語文教師,算是佼佼者,他們往往是某一個地域的學科帶頭人,有著一定影響力。

第四重境界:「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對於教材文本,一些教師能夠鑽得進、出得來,既能細到關鍵字詞,又能站在文本之外全面俯視,對文本解讀到位,感悟深透;能夠根據課標精神、教材安排、單元任務、課文要求、文體特點,特別是學生學情,對教學文本進行處理,始終緊扣語文核心素養,通過語言文字的建構與運用,發展學生思維,傳承經典文化,提高審美品位。

比如,教師教學《紫藤蘿瀑布》,引導學生閱讀由題目「瀑布」到文本中的具體賞花描寫;由回憶十多年前的花到自己的感悟思考,中間適時插入背景介紹,緊貼文本語言文字,細細讀、深深品、慢慢悟,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領會作者寫景狀物和託物言志的妙處。再推薦作者宗璞的其他同類散文,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並與課文進行比較,進一步學習這類散文的共同特點。再如,教師教學《關雎》《蒹葭》,指導學生把握好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直至背誦,以體會詩意;可以根據吟誦規則,指導學生體會詩意,用一定的感情基調吟誦課文;可以與學生一起學唱古典詩詞歌曲《關雎》和《蒹葭》,領悟詩情;可以抓住每節變化的幾個字,領悟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學習賦比興的手法。課外再閱讀《詩經》中的其他詩歌,進一步強化對《詩經》的學習理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樣的教學,教師以教材為抓手,突出語文課的特點,將課內課外有機勾連,引導學生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核心,解讀文本、體會真情、學會閱讀,激發廣泛深入的閱讀興趣,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文素養。課堂教學進入這種境界的教師,可謂名師,在省域乃至全國都有一定影響。這种放眼全局、胸有成竹、心有學生、灑脫自如、遊刃有餘、自然本真、水到渠成的語文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師追求的美好境界。

(作者單位系陝西省寶雞市教研室)

《中國教師報》2018年11月14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語文教學的第三重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治學經驗,列出了三重境界,語文學習也遵循王國維所言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層層遞進,就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而言,一般都會經歷教技巧、教文本、教素養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教技巧」,你常常能聽到:「記熟這8種開頭,教你輕而易舉寫出精彩文章」「掌握這3步寫作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教你4個方法」……隨手打開網頁,輸入「語文」等關鍵詞,鋪天蓋地都是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廣告。教技巧的做法不能說絕對不好,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所謂的讀寫技巧,有可能暫時提高語文成績,但並不利於徹底解決語文學習之痛。
  • 語文閱讀教育有四重境界,進入最後一層才算入「道」
    看點如何做好語文閱讀教育?文學閱讀與文學教育教授汲安慶認為,應當有四重境界:守住「體性」;辨識「類性」;開掘「篇性」;彰顯「言語性」。這前三重境界分別著眼於語文閱讀教育教什麼、怎麼教。
  • 教學反思的四重境界,您在哪一層?
    我寫了近30年教學反思,總結下來,教學反思可以分為四重境界。 我們應關注學生每天的生活,隨時記錄他們生活中的事例,並納入教學內容…… 這是我主持的工作室剛剛成立時一位學員的反思,這位學員剛剛入職一年。像這樣的教學反思,主要記錄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案例,以敘事為主,一事一議,總結得失,獲得啟發,我稱之為「敘事型」或「陳述型」反思,這是反思的第一重境界。
  • 道家的四重境界,豁然開朗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須經過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體現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登上高樓,遠眺天際,正是躊躇滿志,志存高遠,高瞻遠矚,一腔抱負。人生,志向決定方向,格局決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則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 教師教學的三重境界
    我僅從教法上把教師的教學境界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知識性教學;第二層次:思維性教學;第三層次:思想性教學。當然這三個層次不能絕然分開,是互有滲透的,主要是看教師以哪個層次教法為主。一、知識性教學教師課堂講授以傳授學科知識為主,學生的知識形成以高強度訓練為主。
  • 「道常無名」的四重境界
    《道德經第32章分享暨能量月祝福》連載12 「道常無名」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無名」。 「道常無名」這四個字與《道德經》第一章中的「道可道,名可名」遙相呼應,意思是:道雖然無形無象,但我們切不可忽視未知無形世界的實際存在和作用! 很多人習慣於把看得見的世界判定為真實存在的世界,而把看不見的世界歸納到唯心主義的範疇中。
  • 《論語》|人生有四重境界,看看你達到哪一重境界?
    從中孔子師徒的對話中,可以得出人生分四重境界,就是不成器、成為器、成大器、成不器,這與馮友蘭先生所說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基本吻合。01 第一重境界:不成器器,是指器物,有一定的用途,每一種器物都有各自的用途。
  • 師生關係的三重境界
    根據教師的教育水平不同,師生關係可以分成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師者,師也;生者,生也。處於這一境界的,在農村比較常見,大多是年紀較大的教師或者剛剛登上講臺的教師。當然,這和老師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這類教師大多屬於「權威型」的,像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的教導主任就屬於這一個類型,他們往往受中國傳統教育方式影響比較重。
  • 《論語》|人生有四重境界,看看你達到哪一重境界?
    從中孔子師徒的對話中,可以得出人生分四重境界,就是不成器、成為器、成大器、成不器,這與馮友蘭先生所說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基本吻合。0 3 第三重境界:成大器吃飯是一個人生存的前提,但生存不是為了吃飯,這不應該成為人生的全部,人生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 三重境界|華南理工大學國家教學名師朱長江的為師之道
    為師者有三重境界:教精其術做經師,此為第一境界;教明其道做能師,此為第二境界;教取其勢做人師,此為第三境界。日前,數學學院朱長江教授入選2017年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杏壇耕耘三十餘載,踏實勤奮,心無旁騖,他在追求師者三重境界統一的道路上且行且修。
  • 從掃地僧,看領導者修行的四重境界
    導讀掃地僧四重境界:● 高下自他● 念在掃把● 塵除無礙● 普淨天下我將答案歸為四重境界:● 高下自他● 念在掃把● 塵除無礙● 普淨天下若能實現這四重境界的重重突破,自然會趨入無量光明境界。下面逐一解釋。
  • 如何抵達魅力課堂的「三重境界」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準備一節課,意即上一堂好課,需要不斷推敲打磨,需要長時間的知識積累,除此之外,還要有教學智慧。  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的舞臺,是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創新探索都要通過課堂來檢驗。一名教師的課堂生活方式,一般要經歷三重境界的升華,即知識課堂、智慧課堂與人文課堂。其中每一層次都會因教師的精彩而被賦予獨特的魅力元素。
  • 李展飛——《教師讀書的三重境界》
    感覺寫東西跟教學差不多。如果很長時間不補充營養,便覺得有些「入不敷出」。同樣,教學教的時間長了,甚至不帶課本都可以講得繪聲繪色的時候,其實未必是件好事,所謂「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當我們對著一篇講過的課文無法講出新的東西的時候,實際上便成了一臺「教書機器」、複讀機。從某種意義上,也就宣告了我們學術生命的終結。那個時候,我們就真正成了一名「教書匠」。
  • 語文教學,讓閱讀與寫作手牽手
    就如崔巒老師說的:「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紮實實求發展。」古詩有云:「躬身退步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因此,從事語文教學多年,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學,有時不妨走走老路,讓閱讀與寫作手牽手,就是把讀與寫結合起來。讀寫結合是說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繫。
  • 提升閱讀境界 促進教師核心素養發展
    提升閱讀境界 促進教師核心素養發展 2019年10月10日 10: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蔡偉 黃瑞芳 字號 內容摘要:教師閱讀量不足、閱讀力不高、閱讀境界低下
  • 寫文章的「四重境界」
    原標題:寫文章的「四重境界」三國曹丕在其《典論·論文》裡稱:「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有人提出,寫文章是「深」「淺」「入」「出」的四種組合,即「淺入淺出」「淺入深出」「深入深出」「深入淺出」。不同的組合代表著不同的境界。「淺入淺出」的文章行文簡單明了,意境淺顯易懂。
  • 課程銜接的三重境界
    原標題:課程銜接的三重境界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務,課程銜接應展現出層蘊疊進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我們喻之為「物理」的,旨在「接合」,側重學科知能,即學科知識和學生認知水平以及兩者之間的匹配。「教基二[2010]3號」文件提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各學段、各學科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
  • 鬼谷子:悟道有四重境界,大多數人只是「聞道」而已
    鬼谷子:悟道有四重境界,大多數人只是「聞道」而已。論及戰國,想必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刀光劍影下的廝殺場景。戰爭的需要下,孫臏龐涓等軍事理論家應時而生。除了戰場上兵刃相見外,各國之間政治場上也是暗流湧動。這也就促生了縱橫家的誕生。
  • 閱讀的境界
    情感噴薄,就是閱讀、理解、醞釀創作的全過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吟」,確真如此。    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講了讀書治學的三重境界。其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講讀書的艱辛寂寥。其二「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講讀書的執著無悔。其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講閱讀的驚喜收穫。
  • 讀書不覺已春深——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給我們的閱讀啟示
    在全民閱讀時代,讓我們走進古人,從王國維關於治學和讀書的三重境界,感悟古人的讀書生活和讀書方法,找到自我的讀書之道。一、古人讀書的三重境界和三種方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