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四重境界,豁然開朗

2020-12-14 騰訊網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其中三個最著名的,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

跟儒家學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講究做事的,要求奮發進取、勇於擔當、意志堅定。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拿得起」。

什麼是「拿得起」?且看這個「儒」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合起來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滿足這些需要就需要去獲取。去拿,並且拿到了、拿對了,就是拿得起。

怎樣才能拿得起?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須經過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體現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登上高樓,遠眺天際,正是躊躇滿志,志存高遠,高瞻遠矚,一腔抱負。人生,志向決定方向,格局決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則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業,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經受越大的磨難和困苦。這個世間,從來都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說的是歷經磨難而逐漸成熟、成長,最終豁然貫通、水到渠成。這其中蘊含一個重要道理,就是蘇東坡所說的「厚積而薄發」。只有厚積才能薄發,人要做的,就是不斷厚積,等待薄發。

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徑,也是事業成功的完整過程。

跟佛家學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淨的,要求能看到《金剛經》所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做到《心經》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放得下」。

什麼是「放得下」?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無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人不就是懂得拒絕,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兩點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禪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徑所在。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時,心思是簡單的,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

這樣看待世界當然是簡單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時,正是因為簡單而不放在心上,於是不受其困擾,這就是放下的心境。

只是還太脆弱,容易被現實擊碎。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這時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懷疑的,警惕的,複雜的。於是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容易變得爭強好勝、與人比較、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

大多數人都困在這一階段,雖然糾結、掙扎、痛苦,這卻恰恰是頓悟的契機。因為看到了,才能出來;經歷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夠了,經得多了,悟得深了,終於有一天豁然頓悟,明白了萬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會走向滅,繁華會變成寂寞,那些以前認為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都會在規律裡走向其應有的結局,人間只是無常,沒有一定。

這個時候他就不會再與人計較,只是做自己,活在當下之中。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世俗蕪雜,我只一笑了之。這個時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來,而進不去;第二重境界,是進得去,而出不來;第三重境界,才是進退自如、來去隨意。放得下,是因為看透了、超脫了,所以隨緣。

跟道家學想得開

道家是追求超世、講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觀天地、冷眼看破。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想得開」。

什麼是「想得開」?且看這個「道」字——一個「走」字旁加一個「首」字,也就是腦袋走或者走腦袋。腦袋走就是動腦子,儘量透徹;走腦袋就是依胸中透徹而行,儘量順應規律。合起來,就是要明道,並依道而行。這種智慧,就是想得開。

如何才能想得開?哲學大師馮友蘭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說,其中最高那層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

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者社會的風俗習慣,而對所做的事並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

這種「自然」並非道家那個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人就是這種人。

二是功利境界。

有些人,會為了利己而主動去思考和做事,雖然未必不道德,卻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損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

有的人,已經超越了自身,而開始考慮利人,譬如為了道義、公益、眾生福祉而去做事。他們的眼界已經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間,胸中氣象和站立高度已經抵達精神層次。

四是天地境界。

當一個人的視野放到了整個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萬物根本,他就抵達了天人合一。這時他就已經不需要動腦子了,因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腦子,已經事事洞明,就像電腦連接到了網際網路。這種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開。想開到什麼程度,則決定於人的視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處平地,到處都會遮眼阻路;人登頂峰,世間便能一覽通途。

這就是想得開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寬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開,往往都是畫地為牢、作繭自縛。眼光和思維所涉及的面,儘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則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這也正是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相關焦點

  • 《逃出地牢》境界上升豁然開朗成就攻略
    18183首頁 逃出地牢 《逃出地牢》境界上升豁然開朗成就攻略 《逃出地牢》境界上升豁然開朗成就攻略 來源:網絡
  • 「道常無名」的四重境界
    《道德經第32章分享暨能量月祝福》連載12 「道常無名」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無名」。 「道常無名」這四個字與《道德經》第一章中的「道可道,名可名」遙相呼應,意思是:道雖然無形無象,但我們切不可忽視未知無形世界的實際存在和作用! 很多人習慣於把看得見的世界判定為真實存在的世界,而把看不見的世界歸納到唯心主義的範疇中。
  • 牟宗三:道家的境界形態
    與爾同行,是我們一生的榮光我們以前講「無」和「有」,道家是境界形態,境界式地講,從作用上講,講之以透顯無與有的心境
  • 武動乾坤:林動的修煉之路和真正道家修煉方法,真實還原道家四境
    比如現在正熱播的《武動乾坤》男主角林動,他是從最低級的淬體境一直升級到最後的祖境,歷經14個等級,最終成為天地第一人,當然這些等級的名字都是作者虛構的,但理念都來源於道教修真的四個層次與境界。道教修煉只有四個層次,分別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比如林動從淬體境修煉到天元境,就屬於道教修煉的第一階段煉精化氣,是為內丹築基打基礎,主要通過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
  • 買書讀書的三重境界
    王國維借用古詩詞,把做學問分為三重境界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指出了從立志踏上徵程,到深入消磨,再到豁然開朗的三個階段。
  • 閱讀教學的四重境界
    閱讀教學體現著一位語文教師的聰明才智和教學藝術,如果從閱讀教學在課堂呈現出來的內容看,閱讀教學體現出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面對教材上的教學文本,一些教師只能看到文本寫了什麼內容,給學生教學也是以理解文本所表現的內容為目標,只要學生知道了文本所寫內容是什麼,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
  • 道家四境界依次是真至聖賢,孔子只排在第三境界
    道家是講求真至聖賢四種境界的,這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詳細的記載,當然各種宗教流派所追求的東西是不同的,對於此四種境界大成者也有不同的態度和觀念。真人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 《論語》|人生有四重境界,看看你達到哪一重境界?
    從中孔子師徒的對話中,可以得出人生分四重境界,就是不成器、成為器、成大器、成不器,這與馮友蘭先生所說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基本吻合。01 第一重境界:不成器器,是指器物,有一定的用途,每一種器物都有各自的用途。
  • 道家山水畫:自然無為境界
    (畫家張長韶)道家山水畫:自然無為境界南宋孝宗皇帝長期以來,受「道乃儒之末」傳統觀念的束縛,學界缺乏對道家思想智慧的深入平實的研究,從而造成此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實際上,道家強調的自然無為是一種手段、境界,無為不是目的。「自然無為」的內涵有多種詮釋,有一條路徑可以從「他者」和「自者」二個維度理解。
  • 莊子逍遙的三重境界,一重不以己悲,二重御風而行,三重隨心所欲
    莊子,又名莊周,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集大成者,與道家鼻祖老子合成老莊。莊子被稱為哲學家中的詩人,詩人中的哲學家,他的文章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辨色彩,構思奇特,想像豐富,富有哲理。《逍遙遊》是莊子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具有很高的高度。
  • 治學有三重境界,麒林門窗有三重「靜」界!
    三重境界麒林門窗新靜界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用三句宋詞比喻治學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A thousand times I search for her in the crowd And, suddenly turning my head, Discover her where the lantern lights are dim.意思是,經過艱辛探索,終有所悟,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做企業,做產品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 《論語》|人生有四重境界,看看你達到哪一重境界?
    從中孔子師徒的對話中,可以得出人生分四重境界,就是不成器、成為器、成大器、成不器,這與馮友蘭先生所說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基本吻合。0 3 第三重境界:成大器吃飯是一個人生存的前提,但生存不是為了吃飯,這不應該成為人生的全部,人生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 從掃地僧,看領導者修行的四重境界
    導讀掃地僧四重境界:● 高下自他● 念在掃把● 塵除無礙● 普淨天下我將答案歸為四重境界:● 高下自他● 念在掃把● 塵除無礙● 普淨天下若能實現這四重境界的重重突破,自然會趨入無量光明境界。下面逐一解釋。
  • 無為,道家的最高境界
    目前還存有爭論,不過老子的思想乃為道家思想之最,其一部《道德經》被歲月衝刷了數千年仍然光輝不減,可見其思想是多麼的深邃。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裡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幹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幹預宇宙大道的運行。
  • 寫文章的「四重境界」
    原標題:寫文章的「四重境界」三國曹丕在其《典論·論文》裡稱:「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有人提出,寫文章是「深」「淺」「入」「出」的四種組合,即「淺入淺出」「淺入深出」「深入深出」「深入淺出」。不同的組合代表著不同的境界。「淺入淺出」的文章行文簡單明了,意境淺顯易懂。
  • 一生受用的哲學思維三重境界
    哲學思維的三重境界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道家哲學的演變過程。我將藉此來闡述三重不同境界的哲學思維。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保全自身,避免災禍。在最早時期,道家代表人物楊朱,提出的方法就是避。
  • 真人需要達到什麼境界?道家的這四大真人你又知道幾位
    簡單的來說,真人就是那些道家和道教的人對那些修道已經有了成就的人的稱呼,就像是佛教當中的佛,而作為一個真人,他是沒有什麼不知道,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也只是一個稱號而已,從古至今有這麼四個人達到了真人的境界,被稱為是四大真人,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
  • 鬼谷子:悟道有四重境界,大多數人只是「聞道」而已
    鬼谷子:悟道有四重境界,大多數人只是「聞道」而已。論及戰國,想必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刀光劍影下的廝殺場景。戰爭的需要下,孫臏龐涓等軍事理論家應時而生。除了戰場上兵刃相見外,各國之間政治場上也是暗流湧動。這也就促生了縱橫家的誕生。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尼採的人生,推崇三重境界! 初級境界像駱駝,卑微忍辱負重! 中級境界像獅子,忍耐到了極限,想自己主宰命運!高級境界像孩子!王國維的人生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勇者境界,勇於探索一切未知世界;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行者境,面對任何困惑,對目標孜孜以求,無怨無悔!第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智慧境,豁然開朗,原來出路就在眼前。
  • 提升領導班子凝聚力的四重境界
    就一個班子而言,平衡的要義有三:一是權力的平衡,善於分配權力,用其所長,形成既相互協作又相互制衡的局面;二是利益的平衡,既重視物質利益的平衡,更重視個體成長進步的平衡,既講資歷、講年齡,又重能力、重貢獻,實現共同進步;三是情感的平衡,一方面堅持以工作為重,實行等距離交往,不厚此薄彼,另一方面善於做過細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感情凝聚人,不斷增強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