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有位古船修復匠人 能"復活"千年古船(圖)

2020-12-19 半島網官網

  在日前進行的中國航海博物館首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展覽現場,高度還原菏澤古船和天津張灣2號古沉船的兩艘船模出自我省古船修復專家尚津濟的團隊。兩艘船模都在濟南明府城起鳳橋街一處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室中仿製完成。這是尚津濟和他的團隊第一次從內部結構與外觀上同時仿製古船,他希望古船模型讓更多的人關注古船,理解古代工匠的造船智慧。

  20平米小房間裡「復原」兩艘古船

  濟南市起鳳橋街4號院中1個不足20平米的小房間是66歲的尚津濟與古船的小天地。進門處是剛搭起船艙框架的菏澤元代古沉船和基本完成製作的天津明代張灣2號古沉船。這兩艘船模的成品已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參加首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

  這是第一次全國中式木帆船模型大賽,堪稱中國最高水平的船模大賽,經過中國航海博物館對100多艘報名船模進行第一輪評審後,尚津濟團隊選送的兩艘古船模型都成功入選。仍在進行的公眾網上投票中,這兩艘古船模型的得票數目前都在前5名。

  兩艘古船模型的原型中,菏澤元代古沉船2010年被發現,天津張灣2號明代沉船則在2012年發掘出。當年,尚津濟受聘為古沉船保護修復項目部古船修復技術的主要負責人,修復兩艘古船,每艘古船修復都耗時兩年左右。

  「古船沉沒過程中,部分不牢固的構件會漂到其他船艙,到最後發掘出來時,要一一還原。兩年間,這兩艘船都是我們一片一片親手復原和修復的。」尚津濟說,四年時間,天天想的都是古船上的部件應該在哪裡,這兩艘古船已經印在了他的腦子裡。「閉著眼睛都能畫,對這兩艘古船實在是太熟悉了。」

  真正做出船模卻不是件簡單的事。完成兩艘船模,尚津濟和他的兩名徒弟花了100多天。這是尚津濟第一次高度還原內部結構和外形所有細節來製作古船模。尚津濟以古船修復的方式來製作古船模。「古船出土什麼構件我們就做什麼,不能憑空想像,一定要有實物和史料依據。」  

起鳳橋街4號院內尚津濟的工作室,兩艘古船模型就在這裡製作而成。

  再現古船製作過程,一個豁口都不放過

  尚津濟把自己親手修復的菏澤元代古沉船和天津張灣2號明代古沉船按照1:10的比例做成模型,力求逼真,試圖再現古人的造船智慧。

  菏澤元代古船是結構船模,可以把整體模型拆解為截面、剖面並全部開啟,綜合展示給觀眾。張灣2號明代古船則是外觀船模,但製作時也完全依照古船的內外結構。

  菏澤元代古船的船模上一張四腿八叉條凳左下緣內凹,和正常的條凳比,缺了一小塊木料。「原船就這樣,當年修復時,這塊木料看不出來應該在哪,後來找到了一個凳腿,一拼就對了,記憶很深刻。」尚津濟說,這處缺口是因為古人凳面用的是船身左側第4塊板的下腳料。

  古船上漁網的網口上有30多個小青銅墜,尚津濟拿出了自己做的青銅墜模型,只有食指指甲寬。這個小部件經過了制模具、澆鑄、整理、打孔、做舊5個步驟,做出弓形,再穿出針孔,穿在變小的漁網上。而製作葦葉和竹篾編成的船帆一度讓整個團隊無從下手。「古船上沒有實物做參考,我是從古籍史料裡找到元代船的船帆圖,但是圖上只能看出大概編出的是六邊形。」

  「竹筐和船帆上的編織樣式一樣。」尚津濟找了竹筐,拆開挨個研究每條竹篾編織的順序。「以前根本沒有接觸竹編,一天研究不對,兩天也不對,一直試了一周還不對。最後用了1個月才把這10塊葦葉帆做好。」

  張灣2號明代古船的船帆則是粗布帆。「古人用織機織布,不可能無限寬。所以做船帆的時候,應該是多塊布料縫合的,所以我做縮小的船帆時也做出了褶皺的樣子。」

  菏澤古沉船博物館的講解員看到尚津濟發去的船模照片後,回了一句「太像了,看起來就是真船」,這使得尚津濟對製作船模的信心倍增。  

 古船模型按照1:10的比例製成,縮小的漁網上青銅墜僅有指甲蓋寬度。

  下崗後鑽研古船,成了高級修復師

  尚津濟在濟南出生,在天津長大,小時候住在海河邊。來往的船上不只有貨,更有生活。洗衣生火做飯,一條船把岸上的生活帶到了水上,這令尚津濟對船著迷。「我祖父、外祖父都是天津大沽口港塢的手藝人,家裡做手工的傢伙什兒一應俱全。那時候小孩也沒有什麼玩具,都靠自己做。」尚津濟小時候就自己做木船玩,上學後有了課外素質拓展類的課程,跟著教練學做科技模型,「那之後算是真正學會怎麼做模型。」

  「在濟南化工廠做過工人,當過老師,也在工會做過,2000年廠裡改制,我就下崗了。」那年尚津濟50歲,他得想個新出路。「想了一段時間,覺得我最喜歡的就是做手工活,就自己去省博物館毛遂自薦了。我說自己非常喜歡做手工,如果有用得上的地方,可以去幹活,報酬多少都行。」

  而與古船的親密接觸則是2007年省博物館搬遷到經十路新址時,原在經十一路展出的梁山古船需要拆解後在新址重新組裝,尚津濟參與了這個項目。此後,在菏澤元代古沉船和張灣2號明代古沉船復原時,他已受聘為保護修復項目的技術負責人。尚津濟不是非遺傳承人,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古船修復的好手,「從古船那裡拜師,和古時工匠做千年『對話』。」

  古人的造船智慧令尚津濟著迷。「古人做木船時,有水密封艙。這兩艘古船都有橫向隔艙板,還有流水孔,一旦有船艙進水,水會流到最低的船艙內,人和貨品還可以到其他艙裡,不影響船隻平衡和航行,還給修復破損部位爭取了時間,但西洋的一些船就沒有這種設計。」  

垃圾箱裡找竹籤,被誤認為乞丐

  尚津濟對古船的痴迷一度讓女兒哭笑不得。「這次做古船模型,他要找竹籤來做舊,跑到工作室旁芙蓉街的垃圾箱撿人家扔掉的串兒籤,被一位年輕人當成了乞討的,還要給他一口沒吃完的肉串。」女兒尚楊在自己的朋友圈發了父親鬧出笑話的事後,很多同事朋友都點讚。「沒有為夢想瘋狂過哪來的成功?」尚楊非常崇拜父親,在她眼中,父親痴迷古船已到了忘我的境界,通過自己的努力,從當年的下崗工人成為省內古船修復領域的行家,是一名「勵志哥」。

  「當年我生孩子時,我父親一直在菏澤古船的修復現場,直到我進了產房,才跟他說,他才從菏澤往濟南趕。」尚楊以自己的行動默默支持著父親。

  「他的很多老同事都非常支持他,另外一些人知道了我父親做古船的故事,都會為他投票。」尚楊發現,身邊的不少人也因此開始了解古船,認為修復古船和做古船模型都是了不起的事。

  記者了解到,尚津濟正在計劃復原一艘五代時期的古船。

  記者 王皇

   [編輯: 張珍珍]

相關焦點

  • 濟南有位古船修復匠人,他能「復活」千年古船!
    當年,尚津濟受聘為古沉船保護修復項目部古船修復技術的主要負責人,修復兩艘古船,每艘古船修復都耗時兩年左右。「古船沉沒過程中,部分不牢固的構件會漂到其他船艙,到最後發掘出來時,要一一還原。兩年間,這兩艘船都是我們一片一片親手復原和修復的。」尚津濟說,四年時間,天天想的都是古船上的部件應該在哪裡,這兩艘古船已經印在了他的腦子裡。「閉著眼睛都能畫,對這兩艘古船實在是太熟悉了。」
  • 濟南匠人「復活」千年古船,他從下崗工「煉」成文物修復師
    6月初,天氣炎熱,在濟南市起鳳橋街4號院,69歲的古船修復匠人尚津濟揮汗如雨,正在工作室裡製作一條宋代古船模型。不足20平米的小屋堪稱古船王國,只見屋頂懸著、桌上擺的、牆上掛的,是一艘艘形態各異的古船模。只上到初中二年級的尚津濟,原是濟南一家國企的員工。2000年,由於企業改制,年屆五十的他下崗自謀生路。
  • 古船修復匠人尚津濟的「古船夢」
    泉城路北邊老城的王府池子大名鼎鼎,其北側不遠就是騰蛟泉,就在這個名泉旁邊的一個小院裡,住著一位有著特殊技藝的奇人——古船修復匠人尚津濟。西門城樓下的護城河中停泊著小清河木船(拍攝於20世紀20年代)。走進小院,一間面積不足20平方米的小小的西屋就是尚津濟的工作室。
  • 見證江南海運文化 太倉修復元代古船
    這艘古船是2014年在太倉萬豐村半涇河底發現的,船體近三分之二保存完好。殘長17.4米,寬4.8米。  目前,古船主體結構已基本完成修復,接下來還將根據專家制定的修復圖,完成船舵、桅杆、船帆等外部設施的安裝。
  • 宋代古船大比拼 法石古船、後渚古船比比皆是寶
    後渚古船船中的貨物主要是香料和藥物,並發現原來系在貨物上的木牌籤96件,還有銅錢504枚,最晚的為宋度宗鹹淳七年所鑄。後專家推斷這艘古船應為東南亞返航的泉州商船。其實,後渚海船發掘時,在幾個船艙中還出土有六角形竹編,當時有人認為是遮蓋用的船篷,也有人認為是作為帆用的,但均沒能確定。
  •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一艘古船的「海絲」印記
    殘存的古船東南網12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劍波 文/圖)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位於泉州開元寺東面,二層結構,通體紅色,屋脊兩端高高反翹,是典型的閩南「皇宮起」建築風格,館內展示著一艘宋代古船及其出土物。
  • 李傑:沉睡的古船——滿載千年刺桐港的故事
    當火紅的刺桐花和繁茂的蒼松古榕把泉州這座古城裝點一新時,千年古剎開元寺又迎來了一個春天。  這時,天色突變,風卷狂雲,海浪襲來,檣傾楫摧,木船沒能躲過不測,傾覆海底。八百年後,1974年,這艘木船在泉州後渚港的淤泥中被人們發現,經修復後住進了這座「大厝」——泉州古船陳列館。  當年造船的老師傅們在拆解龍骨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主龍骨兩端與首柱、尾龍骨銜接處的橫斷面上有相同的圖樣,圖樣由上下兩部分組合而成,上部有七個小圓孔,放置七枚銅錢或鐵錢。
  • 東方「泰坦尼克」回歸,「泰興」號古船即將重現原貌
    經過3種復原方案的反覆推敲、驗證、研究後,最終「泰興」號古船復原的主尺度和船型係數如下:「泰興」號古船的復原主尺度與船型係數近年來,考古發掘的古船總長多在30米級別,而「泰興」號的總長超過了50米。「泰興」號體量之大、載人載貨之多,均突破了一般認知。
  • 張煒作品《古船》簡介
    張煒作品《古船》簡介 《古船》 張煒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年5月出版 (資料圖)這部具有深百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小說,描寫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幾個家庭40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
  • 旅遊:探尋泉州灣古船陳列館,解密泉州古船建造技藝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位於開元寺內,主要陳列1974年從泉州灣後渚港發掘的宋代沉船及其伴隨出土物。上下廊道旁還陳列著在泉州水域發現的宋元以來的船屬用具:石碇、木碇、鐵錨等實物。描述了很多傳傳的知識和打撈上來的陳列品,中文英文都有還有一個團體的模型非常大氣漂亮,最重要的是告訴了古代船舶在泉州的運營的狀況,嗯免費打開10分鐘可以逛完啊,總的來說還是可以去的。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位於開元寺裡,挺小的,路過的話你就去看看。一條宋代古沉船的陳列,證明了水密艙是中國古代先發明並應用的。也證明了中國是遠洋古國。
  • 安鋪古船木 化腐朽為神奇
    俗話說「爛船還有三斤釘」,就是說再破敗不堪的東西也能找出有用之處,只要好好利用,照樣能發揮出價值。廉江市安鋪鎮古船木產業正是充分發揮廢舊古船木的價值,讓廢舊古船木製品成為人們懷舊用品的「寵兒」,在家具行業、建築材料行業穩佔一席之地。  文/圖 揭英隆(除署名外)  曾經一年燒掉幾億元「船板」  爛船板曾經有被當作煮東西用的柴燒掉的遭遇。
  • 讓更多人了解紹興是船鄉 18艘古船「駛」進中國航海博物館
    中國航海博物館藏品修復部副主任葉衝感慨:「紹興古船值得學的東西真的很多。」為了準確記錄每艘船模的信息,葉衝和同事一邊聽介紹,一邊在小紙片上記下船模名稱、尺寸、用途等,一一登記造表拍照清點。當天,傅志林共向中國航海博物館無償捐贈紹興古船模型18艘,包括春秋、秦漢、唐宋、明清、近現代等各個歷史時期的古船模型,涵蓋了戰船、客船、貨船、遊船、漁船等不同類型。
  • 元代古船還有多少秘密:究竟如何「拋錨」(圖)
    文博副研究員、沉船發掘工地業務指導孫明向記者還原了古船原本的模樣:第一至四艙為船員生活艙;五至七艙為貨艙;第八艙為船主人的臥室艙;第九艙為餐廳,也是發現古董文物最多的船艙,有景德鎮元青花瓷器、鈞瓷窯瓷器、龍泉瓷器等名貴瓷器;第十艙為廚房;尾部發現一青石質神位牌,上面寫著「天地日月、國王父母」八個大字。「在船體內,我們還發現了四個銅質秤錘、戥子,用以稱量黃金、白銀或貴重藥材。」
  • 內蒙古老油坊搭上「古船」
    這支北京團隊來自古船油脂有限責任公司,一共7人,將對紅井源公司的財務、行政、生產、倉儲、品控等5個板塊100多個子項的工作內容進行規範化提升。他們的到來,是為了幫助紅井源公司對標上市公司標準,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說起「古船」,北京人耳熟能詳。古船麵粉、古船大米、古船系列食用油,這都是家家戶戶廚房裡的老幾樣。北京的這條「古船」,怎麼開到內蒙古了?這得從頭說起。
  • 一艘宋代古船的前世今生
    新華網福州5月15日電(記者劉姝君、孟昭麗、曹佩弦)30年前,福建泉州後渚港,一段「機緣巧合」讓沉寂700餘年的宋代古船拋卻塵沙與世人見面,見證了「泉州港」興盛的古船也掀起史學界對於海外交通研究的高潮。
  • 中國古船最多的博物館 明代古船以黃花梨打造 紫檀木舵杆重1.5噸
    2012年,當地有關部門發掘古船原位,成為中國陳列古船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蓬萊古船博物館。 有趣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古船遺蹟,博物館本體的建築基本上埋在地下。古船博物館共展出文物900多件,進入序廳,首次看到的是1984年出土的第一號元代古船,當時的沿海巡防戰艦全長32.2米,寬6米,可載百名士兵,是我國出土的古船中最長的船,其龍骨,艋三號古船是明初的高麗貨船,船上還裝載著當時高麗瓷窯生產的青瓷碗、陶繭形瓶、陶骨壺等舶來文物。
  • 張煒小說《古船》推出西文版
    原標題:張煒小說《古船》推出西文版 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的小說《古船》西班牙文版近日在京首發。據出版方Royal Collins公司中國區總裁宋波介紹,西文版《古船》由伊莉莎白、安娜、蘿拉三人聯合翻譯,歷時3年,力爭做到「信、達、雅」。《古船》西文版將分別在歐洲、非洲、北美、南美開始發行。
  • 張煒暢談《古船》創作背後的故事
    1986年,《古船》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誌首次刊發,次年出版單行本。《古船》是張煒創作的起點,也是他日後創作的基點,他以雄奇的思辨,豐富的寓言與善良的人性,在時代的變遷中努力書寫。《古船》無論對中國文學史,還是對當代長篇小說創作,都是一個重大的貢獻。文學名家手稿具有多重的文化價值。
  • 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老油坊搭上「古船」
    這支北京團隊來自古船油脂有限責任公司,一共7人,將對紅井源公司的財務、行政、生產、倉儲、品控等5個板塊100多個子項的工作內容進行規範化提升。他們的到來,是為了幫助紅井源公司對標上市公司標準,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說起「古船」,北京人耳熟能詳。古船麵粉、古船大米、古船系列食用油,這都是家家戶戶廚房裡的老幾樣。北京的這條「古船」,怎麼開到內蒙古了?這得從頭說起。
  • 幾百年前中國古船古港啥模樣
    深圳晚報記者 馬君桐 2017年5月12日,由深圳市鹽田區委宣傳部(文體局)主辦,深圳市鹽田區圖書館承辦、深圳大學海洋藝術研究中心協辦的「一帶一路」中國古船古港圖畫展,在深圳文博會鹽田分會場大梅沙水上運動中心海藝園正式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