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了解紹興是船鄉 18艘古船「駛」進中國航海博物館

2020-12-14 浙江在線

2020-03-31 10:37 |紹興日報

四明瓦一艘,扯渡船一艘,越王戰船一艘……清點登記完畢後,工作人員出具了交接單,並頒發《感謝函》,表達對捐贈者的敬意和感謝。3月28日,紹興老船工傅志林向中國航海博物館捐贈了自己製作收藏的部分古船模型。雖然儀式簡單,但是意義深遠——讓更多人了解紹興古船,傳承古船文化。

捐贈18艘古船模型

捐贈儀式在越城區潤沁花園小區內的古船模型館舉行,這裡是傅志林存放、展示古船模型的場所。3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裡,密密匝匝擺放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古船模型。中國航海博物館藏品修復部副主任葉衝感慨:「紹興古船值得學的東西真的很多。」

為了準確記錄每艘船模的信息,葉衝和同事一邊聽介紹,一邊在小紙片上記下船模名稱、尺寸、用途等,一一登記造表拍照清點。當天,傅志林共向中國航海博物館無償捐贈紹興古船模型18艘,包括春秋、秦漢、唐宋、明清、近現代等各個歷史時期的古船模型,涵蓋了戰船、客船、貨船、遊船、漁船等不同類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越王(勾踐)的戰船,孫中山、魯迅、周恩來等乘坐過的明瓦船等。

越王戰船船模長2.1米,高約1.2米,共4層,風帆上題有「越王戰船」字樣。桅杆上的平臺,稱作擂臺鼓鬥,是一種瞭望臺,戰士發現敵情後通過打鼓和揮旗方式,向位於第三層的指揮亭傳遞信號,這在當時已經非常先進。

明瓦船模型有三明瓦、四明瓦等多種形態,船模長度都在1米以上,其中一艘船頭放著魯迅坐像,另一艘標有「1939年周恩來在紹興明瓦船上」等字樣,「明瓦船,俗稱官船,是客船中規格最高者,相當於現在的豪車。」傅志林介紹。

將闢專區保存展示

傅志林多次造訪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常常跟葉衝等人經常一起開會、交流,彼此很熟悉。今年2月,傅志林接到小區物業公司通知,用來展示、存放紹興古船船模的房子要被收回。如何讓這些「復活的紹興古船」有個更妥當的安身之所?傅志林聯繫了中國航海博物館。

「傅老師是3月初聯繫我們的,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好事。」葉衝說,傅志林的捐贈意向受到中國航海博物館領導的高度重視,館方迅速制定了接收方案,展開具體交接事宜。

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中國航海博物館是我國首個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航海博物館,由交通運輸部和上海市政府聯合共建,船模正是該館特色藏品之一。「我們收藏有全國各地各個時期的古船模型,但像這樣成批的、連船模帶資料一起捐贈的,在我們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葉衝說。

記者了解到,在全國船史研究中,紹興因其悠久的古船歷史和燦爛的古船文化,成為一個特殊的存在。「我們館裡也有一些紹興古船模型,但數量不多,傅老師的捐獻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葉衝說,根據安排,他們將在船模研製中心專門闢出一個區域對這些船模進行保存、陳列、展示,「讓古船船模產生更大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葉衝說。

紹興是水鄉也是船鄉

今年62歲的傅志林出生于越城區東湖街道松陵村一個造船世家,從事船隻修造已有40多年時間,曾創辦過船廠。從2010年起,通過向老一輩船工收集各種船型技術參數,傅志林開始了古船模型的研究複製工作,累計「復原」紹興各個時期古船模型50多艘,並在其居住的小區建成、開放古船模型館,為世人「打撈」水鄉記憶。

作為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全國船史研究會和浙江省造船工程學會會員,傅志林還通過撰寫專業文章、到大中專院校設講座等形式,宣傳普及紹興古船歷史知識。「紹興自古河流縱橫,水網密布,造就了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古船文化。」據他考證,歷史上紹興曾經有過100多種古木船,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造船最早、種類最多的地方。

長期從事古船研究、複製,傅志林在船史研究界漸漸出了名。「有很多人跟我要過船模,既有單位,也有個人,但因為專業性不夠強等原因,我都沒答應。」這位老船工說,將部分船模捐給中國航海博物館並設立紹興古船展區,除了因為它是專業館,可以更好存放這些船模,更因為通過這個國家級平臺,可以將紹興的造船技術、工藝、特色傳承下去,讓紹興古船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更多人了解到紹興不僅是水鄉,也是船鄉!」傅志林說。

(原標題《18艘古船「駛」進中國航海博物館 讓更多人了解紹興不僅是水鄉、也是船鄉》。原作者周國勇。編輯金漢青。)

1585622225000

相關焦點

  • 百年中國古船模「回家」 今起亮相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由比利時安特衛普MAS博物館借展的4艘百年中國古船模16日亮相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官方   中新網上海12月16日電 (繆璐)由比利時安特衛普MAS博物館借展的4艘百年中國古船模16日亮相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這已是第三批「回家」展出的中國古船模,也是上海與安特衛普這兩座友好城市開展文化合作的一大亮點。  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舉辦世博會,中國首次以官方身份參與盛會,展出了120多艘各式中國帆船模型。
  • 這艘中國古船,驚豔了世界
    中國的遠洋古船到底有多大?在茫茫大海裡,他們是如何確保航線精準?船底撞了個大洞,為何還敢乘風破浪?古船的「肚子」裡,到底還藏了多少古代「黑科技」?今天是中國航海日,就讓我們走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一同探尋中國古船的奧秘。
  • 中國古船最多的博物館 明代古船以黃花梨打造 紫檀木舵杆重1.5噸
    ,陸續出土了4艘元明時代的古船和大量文物。2012年,當地有關部門發掘古船原位,成為中國陳列古船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蓬萊古船博物館。 有趣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古船遺蹟,博物館本體的建築基本上埋在地下。
  • 山東藏了個古船博物館,揭秘古代航海與造船史,重走海上絲綢之路
    說到蓬萊閣,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八仙過海的傳說、海市蜃樓,再或者是拍照很好看的東炮臺處,而這篇我想介紹的是蓬萊閣景區裡一個不起眼、常常被人忽略的地方,那就是剛進門處蓬萊水城的【蓬萊古船博物館】,也叫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這裡遠比想像中更值得逛,關於古代的航海與造船,博物館裡面有大量的實物展示,以及詳細的人文歷史介紹
  • 濟南有位古船修復匠人 能"復活"千年古船(圖)
      在日前進行的中國航海博物館首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展覽現場,高度還原菏澤古船和天津張灣2號古沉船的兩艘船模出自我省古船修復專家尚津濟的團隊。兩艘船模都在濟南明府城起鳳橋街一處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室中仿製完成。
  • 濟南有位古船修復匠人,他能「復活」千年古船!
    在日前進行的中國航海博物館首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展覽現場,高度還原菏澤古船和天津張灣2號古沉船的兩艘船模出自我省古船修復專家尚津濟的團隊。兩艘船模都在濟南明府城起鳳橋街一處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室中仿製完成。這是尚津濟和他的團隊第一次從內部結構與外觀上同時仿製古船,他希望古船模型讓更多的人關注古船,理解古代工匠的造船智慧。
  • 寧波發掘出的第一艘古船
    考古部門介入後,在北側江畔的淤泥中,發掘出寧波第一艘古船——唐代的獨木舟。 發掘人員在唐代的文化層裡,發現了許多木頭和加工過的碎殘船板、木渣等,除此之外還有成排棚舍建築的柱、樁和修造船的桐油灰、繩索、船釘等遺物。 當時和龍舟一起出土的,還有晚唐的越窯青瓷和刻著「唐晚期大中二年」的銘文碗。
  • 蓬萊古船博物館:再現蓬萊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歷史
    在這座建築的頂部,則並排擺放著三艘古船,這就是蓬萊古船博物館。館內展出了蓬萊小海出土的4條元明時期古船及隨船出土的大量文物。這些古船見證了蓬萊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港口,昔日的繁榮與興盛。9月17日,「孔子故鄉 中國山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採訪團來到蓬萊古船博物館,了解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
  • 又到中國航海日,到中國首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探尋航海的奧秘
    有很多人,會嚮往著大海;有很多人,會坐著郵輪跨過大海;還有很多人,他們一輩子依海生存……但我們到底有多了解海呢?可能大多數人並不了解。那就來一次中國航海博物館吧,到這裡來聆聽一下,海與我們的故事~可能知道中國航海博物館的人不多,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中國航海博物館位於上海南匯新城滴水湖附近,是中國首個國家級的航海博物館。
  • 濟南匠人「復活」千年古船,他從下崗工「煉」成文物修復師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左慶攝講述人:尚津濟尚津濟,原濟南化工廠職工,2000年下崗後轉行文物修復。山東文物局文物修復師,山東博物館協會文物保護專業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史研究學術委員會會員,深圳大學海洋藝術系專家顧問。近年來,參與並主持菏澤出土元代古沉船、天津出土明代張灣2號古沉船、河南息縣商周獨木舟、江蘇太倉元代古船等數艘古船的修復工作。
  • 暑期自駕遊,上海親子遊好去處,中國航海博物館圓孩子一個航海夢
    從上海市區出發,自駕一個半小時左右便可到中國航海博物館。博物館位於浦東新區南匯臨港新城主城區的滴水湖畔。車子行駛在臨港城區,兩側成片的綠化,整潔寬敞的街道,一整幅乾淨而又綠意盎然的畫面。這裡就像是一個航海盛宴,從航海歷史,到海事知識,再到船隻製造等等,一天都無法將其淋漓盡致的逛透。走進展館,一眼便被這艘明代福船所吸引,它位於博物館中庭,近30米高的木質「福船」,讓人為之震撼。
  • 宋代古船大比拼 法石古船、後渚古船比比皆是寶
    《東海法石地下埋著宋代古船》●追蹤 比比兩大宋代古船 比比皆是寶 法石古船稍晚,建造技藝難度大,工藝更先進後渚古船更大,艙數更多,乃當時世界最好的商船經測量,古船殘長24.20米,寬9.15米,復原後這艘宋代古船長34米,寬11米,排水量近400噸,載重200噸,是一艘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類型的海船。考古專家還在船上發現香料、藥物和胡椒等珍貴文物,專家推斷這艘古船應為從東南亞返航的泉州商船。所謂福船,是中國古代海船中的一種船型,是中國「四大古船」之一。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帶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稱。
  • 幾百年前中國古船古港啥模樣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航海實踐中開闢的一條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航道,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也不斷提高,成為世界東方的造船大國和海洋貿易的重要碼頭。中國古代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對世界航海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明清時期造船技藝更是造詣精深。清代以來,東西洋畫家對中國古船產生了濃厚興趣,留下了一些難得的古船圖畫,但它們多被海外博物館收藏。
  • 古船讓我印象深刻激發我對歷史的濃厚興趣
    其中最難忘的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幾艘古船。  聽研學活動的輔導員介紹,這幾艘古船分別為1號古船、2號古船和3號古船。1號古船是在1984年6月登州港的清淤工程中挖掘出來的。這艘古船是元代的三桅木帆船,也是我國目前出土最長的一艘古船。整艘船呈流線型,首柱高高翹起,尖頭闊尾,酷似一條巨型刀魚。它的殘長為28.6米,殘寬為5.6米,船尾有舵座,都是用珍貴的楠木製作成的。
  • 由船模製作走向仿古船,這個寧波企業家厲害了!
    為搜尋古船資料,尤飛君四處奔走,一有空餘時間便尋訪各個漁村,向專家們請教。功夫不負有心人,幾經周折,他遇到了國家博物館的研究員王冠倬先生。老先生見到尤飛君後十分激動:「我等了這麼多年,終於等到你這樣的人了。再過幾年我走了,這堆資料就成廢紙了。」
  • 100件「泰興號」清代沉船出水瓷器入藏中國航海博物館
    10月25日下午,泮廬集團向中國航海博物館捐贈100件「泰興號」清代沉船出水瓷器。現場展示了這些精美的德化窯瓷器,以及正在復原的「泰興號」木帆船模型。當天,「泰興號」珍貴瓷器捐贈研討會暨「泰興號」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啟動儀式在中國航海博物館舉行。
  • 東方「泰坦尼克」回歸,「泰興」號古船即將重現原貌
    原創 MMC 中國航海博物館「泰興」號是清道光年間從中國廈門港出發前往東南亞的一艘大型商貿船,航行至印尼北部的中國南海海域觸礁,船上滿載的上千噸貨物沉入海底,近1800名乘員不幸遇難,倖存者不到200
  • 中國航海日:船模大師「再現」鄭和艦隊
    613年前的今天,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率27000餘人,208艘龐大艦隊從江蘇太倉瀏家港起航,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業。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久、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抵達國家之多,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可比擬的,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世界早了將近一個世紀。
  • 《感動中國》人物翟墨:複製宋代古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第一人「複製宋代古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從刺桐古港出發,帶上同樣的絲綢、陶瓷和茶葉,到全球去展示,這是對泉州海絲文化最好的推廣。」翟墨此次應泉州絲路文化藝術展覽館之邀,深入到開元寺、洛陽橋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地考察,進一步增進對泉州的認識,深深地迷戀上了這裡,形成了複製宋代古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的初步構想。
  • 小古船裡的大文化:一位船模師的「造船夢工廠」
    新華社記者汪海月攝新華社合肥12月21日電(記者 汪海月)雕刻細緻的宋代客船、紋飾精美的古羅馬戰船、簡樸的巢湖漁船……65歲的吳培偏愛船。憑著他的一雙手,歷史長河裡的一艘艘古船以船模的形式復現。吳培說中國很多古船並沒有流傳下來的圖樣,只能通過文字描述,或其他線索按圖索驥。他曾花兩年半時間做過一艘鄭和寶船,這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最大的一艘戰座船。「這艘船到底是什麼模樣,甲板上有哪些設施,都沒有明確的記載,得從各個地方找線索,就像拼圖一樣一點一點把它的樣子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