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躍興
疫情陰雲籠罩之下,武漢百姓的一舉一動皆牽動人心。
據媒體報導,近日,一位在「方艙醫院」讀書的年輕人走紅網絡,病床上,他手捧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鎮定自若、心無旁騖地閱讀。這一畫面被媒體鏡頭記錄下後,流傳在社交網絡上,受到媒體、網友的關注,就連該書作者、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都在推特上轉發了這條新聞……
在感染上疾病時,這位年輕人並沒有忘記閱讀和思考。鎮定之中生發的強大精神力量,給了不少努力「抗疫」的人們勇氣和寬慰。
據楚天都市報消息,這位年輕人姓付,今年39歲,老家在孝感市漢川,後隨父母在武漢生活。他從武大博士畢業後去美國深造,目前博士後,在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書,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凍電鏡。回武漢探望父母后,不幸感染上新冠肺炎,隨後於2月5日晚上作為第一批患者轉到由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改建成的江漢方艙醫院。
他在接受採訪時介紹,自己平時很喜歡讀書,這本書也是回武漢後在書店購買的。面對走紅,這位年輕人表示讀書純粹是興趣愛好,壓根沒想到自己在網上走紅,並表示「希望大家將更多的焦點放在醫護人員身上」……
靜水流深,但它的力量也能打動人心。這位「方艙醫院讀書哥」體現的就是這樣的一種力量:他只是靜靜地讀著書,不動聲色,不事張揚,卻讓人覺得不刻意不做作,打動了不少的人。
因此,不少網友表示受其感召,已購買並閱讀這本書,他們說「看書是很好的抵抗精神病毒的方法」,「在書中可以暫時忘卻世界中的痛苦,令生命無限延長」,「內心安寧也是抗疫良藥」。
現在流行網紅帶貨,沒想到的是,疫情之下,患者也能「帶貨」——這顯然憑的是精神力量。在疫情造成的慌亂之際,我們的情緒焦慮恐慌之際,我們需要這樣的溫暖、這樣的勵志。
「方艙醫院讀書哥」最讓人心生感觸的地方,就在於疫情波及之下,他仍能安靜下來,在不少人為疫情而心生焦慮的當下,這種內心世界的安寧與強大更顯難能可貴。「方艙醫院讀書哥」身處逆境、困境,卻抱著冷靜、理性的生活態度,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提醒和啟示著我們——要在自己身上尋找生命力量和精神意志克服這個世界——包括疫情。
的確,疫情來臨後,我們不少人感到無奈、焦慮、不安、被動、孤獨、無助乃至不幸,其實,我們更應該透過這些人生突如其來的災難性事件的表象,審視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們的心境是憂慮、焦慮和恐懼,還是冷靜、理智下來,積極尋找應對人生挑戰的勇氣和力量?
筆者記得一位西方作家的一段話,正像是描述此時我們的心靈情景:在蘊藏著多少「幻想的不幸」的精神狂亂中,藝術和哲學更能幫助我們重獲明顯的現實;惟有藝術、詩歌的閱讀能夠觸及對象本能,惟有這種認識方能產生心靈的平和與自信……
在感染上疾病時,這位年輕人的鎮靜閱讀和思考,彰顯了閱讀的精神作用,閱讀充實心靈的作用,這可說是回歸了閱讀的原初的本質意義。這說明,我們身處在危機中的空虛、迷茫的心靈,我們的生命,更需要一種精神的充實、力量的充實,更需要精神的超越性……
疫情的爆發,一下子讓我們暴露出那麼多的問題,人性的問題、生存的焦慮、危機的心靈……等等,它們擺在我們面前,叫我們抉擇。因此,人們渴望從閱讀中尋求歷史的借鏡,找到解決今天新的問題的啟示,發現燭照未來之路的經驗。
實際上,這也是我們人類在面對危機中的一種自助、自我改善和自我拯救。我們需要在這種閱讀中發現一種肯定的力量,一種激勵而追求的力量。這是一種抵抗,對疫情的抗擊,對災難的抵抗。這種抵抗的力量所源,就是閱讀……
在疫情災難面前,我們重新擁抱閱讀,這種閱讀,使我們危機中的心靈有了一種新的價值追求,使我們的人性和精神有了一種尊嚴,這是我們對精神價值的堅持,成為我們絕望和失落時的一種生命拯救,我們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淨化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