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河南抗日根據地」和「革命老區精神」

2020-12-12 騰訊網

「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和「革命老區精神」

「豫西抗日根據地」的由來

「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即中共河南區黨委、八路軍河南軍區司令部駐地遺址,位於孫橋村的東邊沿上,坐西朝東,核心區佔地10000平方米,自東向西依次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紀念廣場,佔地5千平方米,設有舞臺、國旗、彩旗、入黨宣誓牌、公廁等,可供各界舉行各種實地學習教育活動。第二部分為紀念館,佔地1500平方米。紀念館本身佔地500平方米,兩側是竹林和果林各佔500平方米。

現在這裡除了恢復原狀擺設外,還在各屋的牆壁上布置了展板,展示了當年王樹聲在此領導和指揮河南(豫西)軍民英勇抗日創建抗日根據地的過程。館內一共設置了五個展室,收集照片上千幅,實物近百件。第三部分是停車場,佔地3500平方米。

1944年10月,開國大將王樹聲和革命老前輩戴季英,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組建並帶領中共河南區黨委、八路軍河南軍區,由延安出發,次年2月到達登封,在徐莊鎮的孫橋村,領導和指揮河南(豫西)軍民英勇抗日,創建了全國著名的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河南抗日根據地。由於其範圍大部分在豫中豫西地區,故群眾又俗稱其為豫西抗日根據地。其範圍涉及到黃河以南、平漢鐵路線以西河南境內近3萬平方公裡,人口800萬,建立了34個縣的縣委、縣政府和縣抗日獨立團,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這裡在當年也被豫西的群眾譽為:河南抗日的紅都,豫西抗日的小延安。

開闢嵩山抗日根據地

1944年4月,侵華日軍為了挽救它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失利,打通中國大陸南北交通補給線,動用5萬兵力跨過新的黃河河道發動了河南戰役。駐守河南的40萬國民黨大軍,在日軍的進攻面前是一觸即潰,敗退而逃。日軍緊追不捨,兵力逐漸增加到14.8萬人,不到半月,豫中豫西45 縣失守。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遠在延安的黨中央毛主席聽說後,十分牽掛豫西人民,馬上指示在太行軍區主持工作的鄧小平立即派出兵入豫抗日。根據中央指示,1944年9月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組建成功,由皮定均、徐子榮率領1700多人來到登封,經過4個多月的奮鬥,開闢了嵩山箕山抗日根據地,範圍涉及到登封周邊十個縣。

為壯大抗日力量,統一領導河南的抗日鬥爭,就在皮定均到達登封的同時,黨中央毛主席又在延安組建了更大的部隊,這就是中共河南區黨委、八路軍河南軍區,由王樹聲任司令員,戴季英任書記兼政委。

1945年2月26日,王戴首長率部來到登封東白慄坪,與先期到達的皮定均徐子榮部會師,召開軍地幹部會議,宣布中央決定,統一整編入豫的各支部隊,將區黨委和軍區司令部機關設立在徐莊鎮孫橋村的孫秋芳家。在孫橋南不遠的鵝溝村設立了電臺一臺和延安保持聯繫,在柏樹崖村設立了後方醫院,在西邊的楊樹林村設立了軍政幹校。

王樹聲、戴季英在這個院中,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指揮對日抗戰,發動了三個攻勢。首先是春季攻勢。王樹聲到來之後,很快統一整編了入豫的各支抗日部隊。在王樹聲的領導下,成立了七個支隊。第一支隊司令員皮定均、政委徐子榮,第二支隊司令員韓鈞、政委劉聚奎,第三支隊司令員兼政委陳先瑞,第四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張才千,第五支隊司令員閔學勝、政委劉健挺,第六支隊司令員劉昌毅、政委張力雄。同時還收編了一支由偃師人中共黨員張之樸領導的嵩山人民抗日義勇軍,王樹聲把它調來孫橋集訓,更名為河南人民抗日義勇軍,也歸河南軍區領導。王樹聲把各個支隊迅速進行了分工,第一支隊仍然活動在登封周邊地區。這樣就迅速地將皮定均開闢的十個縣的抗日根據地擴大到黃河以南,平漢鐵路線以西近3萬平方公裡的區域,建立了六個軍分區、六個地委、六個專屬,34個縣的縣委、縣政府和縣獨立團。接著又進行了夏季攻勢。在擴展後的抗日根據地內,建立地方政權,開展統戰工作,實行倒地運動,建立各種學校,發動群眾支前作戰,進一步鞏固了根據地。第三是進行了對日的反攻。當抗日戰爭進入到八月後,根據黨中央、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命令,王樹聲在此指揮豫西軍民,開展了對日的反攻。首先沿著兩條鐵路線反攻,向南和新四軍五師在南陽匯合,實現了黨中央毛主席交給河南軍區的任務,聯通了華中、華北和陝北三大塊抗日根據地的作用。8月15日夜,當王樹聲等軍區首長還在司令部研究如何進一步對日反攻時,從鵝溝電臺傳來了好消息,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司令部頓時歡騰起來。8月24日,王樹聲又命令皮定均和劉昌毅向拒不投降的登封縣城的偽軍發動進攻,一舉解放了登封縣城。8月28日,河南區黨委、河南軍區搬入登封老縣衙辦公。10月1日,為了追求國內和平,王樹聲奉命率部撤離登封和豫西,南下桐柏,而後便投入了全國的解放戰爭。

開國大將王樹聲

王樹聲(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市(原麻城縣)人。1926年2月入黨,1927年任中共麻城縣委委員,參與領導了黃麻起義,1928年後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師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第31軍軍長、西路軍副總指揮兼第9軍軍長等職。1938年4月任晉冀豫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1944年10月任河南人民抗日軍、河南軍區司令員。率領部隊到登封同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會師後,司令部駐在馬峪川(今徐莊鎮)孫橋村,統一整編八路軍在豫部隊,徵戰豫西,建立了以登封為中心,34個縣、2萬多平方公裡、800萬人口的河南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嵩嶽河南軍區司令員,中共鄂西北區委書記兼鄂豫軍區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北省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司令員,鄂豫皖邊區剿匪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湖北省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軍械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他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河南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9年11月被中央軍委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36位軍事家之一。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動員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委員。1974年1月7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9歲。

革命老區精神

艱苦練意志,危難見精神。登封革命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孕育形成了登封革命老區精神:愛黨信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不屈不撓、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頑強鬥志;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態度;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榮傳統。這是登封革命老區寶貴的精神財富、豐厚的政治資源,是凝心聚力、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法寶,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文章來源:綜合鄭州市委網信辦

微信號:zzszxyywx

24小時服務熱線:96595

喜歡,就點一下「在看」

相關焦點

  • 記者探訪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 四明山上紅色記憶不褪色
    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浙東銀行和《新浙東報》舊址)。四明山區,山路逶迤,層巒疊嶂。當時,我們的革命先烈就是以四明山為中心,建立浙東抗日根據地,創辦了《新浙東報》、開起浙東銀行、發行抗幣……革命火種在這片土地上燃起,為全國抗日之火助燃添薪,四明山被稱為浙東抗日的「心臟」,梁弄鎮也被稱為浙東的「延安」。當時的浙東抗日根據地,領導著400萬人口,成為當時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在一次戰鬥中,兩千多名民兵和群眾冒著生命危險配合遊擊隊作戰。」
  • 四明山抗日根據地 追尋大好河山紅色記憶
    四明山抗日根據地 追尋大好河山紅色記憶 2019年06月27日 09:01:35來源:中國江蘇網記者 緒研 梅源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緒研 梅源)為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6月26日上午,「重走解放路奮進新時代」長三角主流新媒體採訪團走進了寧波餘姚市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開啟了難忘的紅色文化學習之旅。
  • 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老區建設(浙東四明山)峰會在餘姚梁弄舉行
    6月23-25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來自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舊址所在縣(市)的代表齊聚「浙東小延安」——餘姚梁弄,隆重舉行「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老區建設(浙東四明山)峰會」,對如何進一步保護利用革命文化遺產、培育發展紅色旅遊產業、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加快推進老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進行研討。
  • 冠城記|冠縣革命老區趙建民故裡 永不消逝的紅色記憶
    在民政部1953年、1979年、1995年的三次統計中,聊城8縣(市、區)全部列入革命老區名單,成為山東省為數不多的全市「一片紅」的革命老區。民政部公布的首批、第二批抗日英烈中,山東有41名英烈和1個英雄團體與聊城有關。在聊城,革命戰爭時期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代表性的歷史遺蹟留存,這些紅色歲月遺留下來的舊址,當年也曾千軍萬馬,根植於這座城市,鐫刻著永不消逝的歷史記憶。
  • 聊城正力爭將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納入國家戰略規劃
    記者從8月20日上午召開的聊城市老促會工作新聞媒體通報會上獲悉,聊城正積極爭取將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中心區納入國家貧困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範圍。作為當年擁有近兩千萬人口的敵後最大抗日根據地,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但由於歷史原因,多年來,冀魯豫邊區的地位與貢獻逐步被淡化、被邊緣化,未能享受到應有的國家對革命老區的扶持政策。為此,聊城市老促會和山東、河南、河北三省老促會及國家發改委有關領導取得聯繫,積極協調做工作,爭取早日將冀魯豫邊區根據地納入國家貧困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範圍。
  • 首批省級青少年紅色基因傳承基地公布~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紅色基因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紅色,象徵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領未來。   讓紅色基因注入時代新人的血脈中,使其薪火相傳。讓青少年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成長。   其主體包括中共浙東區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舊址、浙東抗日軍政幹校舊址、浙東銀行舊址、《新浙東報》報社舊址、正蒙學堂舊址等十餘處紅色革命遺蹟,創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抗日救國、拯救民族危難的光輝歷史。
  • 大眾日報記者分12路赴山東抗日根據地蹲點:紅色基因代代傳
    本報記者兵分12路,赴山東主要抗日根據地蹲點採訪  重訪抗日根據地紅色基因代代傳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之際,自6月底開始,大眾日報記者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走上重訪山東抗日根據地之路。  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
  • 「鳳凰」餘姚飛:浙東抗日根據地追尋紅色記憶
    原標題: 「鳳凰」餘姚飛:浙東抗日根據地追尋紅色記憶 9日下午,發現寧波之美:鳳凰全媒體走進寧波採訪團一行約50人,到達了位於餘姚市梁弄鎮的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參觀學習。圖為鳳凰全媒體走進寧波採訪團一行抵達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
  • 「抗日根據地的共產黨人」座談會在我市召開
    5月19日,中宣部在我市舉辦 「抗日根據地的共產黨人」座談會。會議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重要精神,全面回顧抗日根據地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進一步唱響共產黨好的主旋律,堅定人民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 中國三大革命根據地是哪幾個 這個老區發展最好你可能不知道
    中國人對革命根據地這幾個字應該不陌生,井岡山革命根據和延安革命根據地大家都不陌生,不過中國還有個和井岡山、延安齊名的革命根據地,很多人卻沒有聽說過。這個革命根據地就是沂蒙山,是三大革命老區之一,主要是指現在的臨沂地區。
  • 「永遠的紅軍—紀念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三次武裝起義」活動在...
    11月9日,由八路軍研究會、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會、《祖國》雜誌社主辦,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會、中國蕭軍研究會紅色文化研究院、中愛聯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承辦,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大別山紅軍城籌備委員會、中共信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新縣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中共紅安縣史志研究中心、中共金寨縣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中共嶽西縣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協辦的
  • 探訪「紅色之城」:浙西南革命精神賦能「麗水之幹」
    新時代,重走浙西南革命之路,一段段塵封的紅色記憶被喚起,一場場驚心動魄的鬥爭浮現在眼前。紅色之城——麗水,正綻放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時代光芒。  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峰在「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踐行活動動員大會上如是呼籲,要以實際行動弘揚踐行偉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讓紅色精神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匯聚起「麗水之幹」的磅礴偉力,為「麗水之幹」注魂、賦能、立根。
  • 豫西抗日多鏖戰 革命霞光映中原——探訪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舊址
    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舊址 本報記者何可攝 東傍五指嶺、西對伏牛山、北倚盤龍山、南靠中嶽嵩山,革命老區鞏義市涉村鎮上莊村坐落在這片秀麗美景中。位於該村西北部相鄰而建的丁、李、田三姓祠堂,就是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舊址。近日,記者來到這裡實地探訪。 從省道237拐入上莊村,村頭標牌上的標語「紅色記憶美麗新村」格外引人注目。再往村裡行進,街道兩旁的宣傳欄和照片牆等,展示皮定均將軍和八路軍在上莊村的抗戰故事,充滿了紅色文化的印記,把人的思緒帶入那段崢嶸歲月。
  • 紅土地的傳承與嬗變:尋訪餘姚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然而,72年前,這裡曾是一場革命的風暴眼,我們的革命先烈以四明山為中心,建立浙東抗日根據地,創辦了《新浙東報》、開起浙東銀行、發行抗幣……革命火種在這片土地上燃起,為全國抗日之火助燃添薪,四明山被稱為浙東抗日的「心臟」。  星星之火燎浙東  濛濛細雨中,記者和當地一群青年志願者走進橫坎頭村。
  • ...奮進新時代】感受紅色文化 探訪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重走解放路 奮進新時代】感受紅色文化 探訪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中安在線   2019-06-27 00:00:43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徐慧冬 王佳  編輯:楊楊
  • 【主題黨日】重走紅色之路傳承革命精神
    重走紅色之路   傳承革命精神   沉重緬懷革命先烈   為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和發揚偉大的革命精神,在清明節到來之際,4月2日至4月3日,我院開展「重走紅色之路傳承革命精神」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黨員幹警分兩批到四明山革命老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 蘇州有8個「革命老區」分布示意圖向社會推送
    據介紹,中國革命老區是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下創建的革命根據地。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民政部、財政部於1979年聯合發文明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根據地的標準是,曾有黨的組織,有革命武裝,發動了群眾,進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糧食牲畜等運動,主要是建立了工農政權,並進行武裝鬥爭,堅持半年以上時間;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的標準是,曾經有黨的組織,有革命武裝,發動了群眾,進行了減租減息運動,主要是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並進行武裝鬥爭,堅持一年以上時間。
  • 央視《晉綏革命根據地》創作組 訪問山西省晉綏文化基金會
    銘記晉綏歷史,感懷呂梁精神。3月8日下午,中央電視臺《晉綏革命根據地》文獻紀錄片創作團隊一行專程來訪基金會。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段曉飛代表林炎志書記和賀曉明大姐熱情迎接央視客人,並與來賓進行了親切友好交流。
  • 參觀紅色教育基地 接受革命傳統洗禮--東大社區赴革命老區張後屯...
    3月24日上午,東大社區組織班子成員、黨員、鄉賢、居民、員工等代表一行40餘人,來到革命老區首羨張後屯——豐縣縣委舊址,開展廉政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接受革命傳統洗禮。     抗戰時期湖西革命老區是中共蘇魯豫特委的成立地,也是中共豐縣領導湖西地區第一支統一的抗日武裝,還是通往延安的秘密交通線。
  • 硝煙下的紅色審計!紀錄片《根脈—山東革命根據地審計紀略》發行
    紀錄片以翔實的史料、清晰的邏輯、豐富的形式,大氣磅礴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和山東解放區加強對敵經濟鬥爭、建立審計制度、開展審計工作、維護財經法紀的徵程,講述了一個個鮮為人知的審計故事,把觀眾帶回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傳承了紅色傳統,激活了紅色基因,為當代審計人和社會公眾提供了精神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