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和「革命老區精神」
「豫西抗日根據地」的由來
「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即中共河南區黨委、八路軍河南軍區司令部駐地遺址,位於孫橋村的東邊沿上,坐西朝東,核心區佔地10000平方米,自東向西依次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紀念廣場,佔地5千平方米,設有舞臺、國旗、彩旗、入黨宣誓牌、公廁等,可供各界舉行各種實地學習教育活動。第二部分為紀念館,佔地1500平方米。紀念館本身佔地500平方米,兩側是竹林和果林各佔500平方米。
現在這裡除了恢復原狀擺設外,還在各屋的牆壁上布置了展板,展示了當年王樹聲在此領導和指揮河南(豫西)軍民英勇抗日創建抗日根據地的過程。館內一共設置了五個展室,收集照片上千幅,實物近百件。第三部分是停車場,佔地3500平方米。
1944年10月,開國大將王樹聲和革命老前輩戴季英,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組建並帶領中共河南區黨委、八路軍河南軍區,由延安出發,次年2月到達登封,在徐莊鎮的孫橋村,領導和指揮河南(豫西)軍民英勇抗日,創建了全國著名的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河南抗日根據地。由於其範圍大部分在豫中豫西地區,故群眾又俗稱其為豫西抗日根據地。其範圍涉及到黃河以南、平漢鐵路線以西河南境內近3萬平方公裡,人口800萬,建立了34個縣的縣委、縣政府和縣抗日獨立團,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這裡在當年也被豫西的群眾譽為:河南抗日的紅都,豫西抗日的小延安。
開闢嵩山抗日根據地
1944年4月,侵華日軍為了挽救它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失利,打通中國大陸南北交通補給線,動用5萬兵力跨過新的黃河河道發動了河南戰役。駐守河南的40萬國民黨大軍,在日軍的進攻面前是一觸即潰,敗退而逃。日軍緊追不捨,兵力逐漸增加到14.8萬人,不到半月,豫中豫西45 縣失守。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遠在延安的黨中央毛主席聽說後,十分牽掛豫西人民,馬上指示在太行軍區主持工作的鄧小平立即派出兵入豫抗日。根據中央指示,1944年9月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組建成功,由皮定均、徐子榮率領1700多人來到登封,經過4個多月的奮鬥,開闢了嵩山箕山抗日根據地,範圍涉及到登封周邊十個縣。
為壯大抗日力量,統一領導河南的抗日鬥爭,就在皮定均到達登封的同時,黨中央毛主席又在延安組建了更大的部隊,這就是中共河南區黨委、八路軍河南軍區,由王樹聲任司令員,戴季英任書記兼政委。
1945年2月26日,王戴首長率部來到登封東白慄坪,與先期到達的皮定均徐子榮部會師,召開軍地幹部會議,宣布中央決定,統一整編入豫的各支部隊,將區黨委和軍區司令部機關設立在徐莊鎮孫橋村的孫秋芳家。在孫橋南不遠的鵝溝村設立了電臺一臺和延安保持聯繫,在柏樹崖村設立了後方醫院,在西邊的楊樹林村設立了軍政幹校。
王樹聲、戴季英在這個院中,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指揮對日抗戰,發動了三個攻勢。首先是春季攻勢。王樹聲到來之後,很快統一整編了入豫的各支抗日部隊。在王樹聲的領導下,成立了七個支隊。第一支隊司令員皮定均、政委徐子榮,第二支隊司令員韓鈞、政委劉聚奎,第三支隊司令員兼政委陳先瑞,第四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張才千,第五支隊司令員閔學勝、政委劉健挺,第六支隊司令員劉昌毅、政委張力雄。同時還收編了一支由偃師人中共黨員張之樸領導的嵩山人民抗日義勇軍,王樹聲把它調來孫橋集訓,更名為河南人民抗日義勇軍,也歸河南軍區領導。王樹聲把各個支隊迅速進行了分工,第一支隊仍然活動在登封周邊地區。這樣就迅速地將皮定均開闢的十個縣的抗日根據地擴大到黃河以南,平漢鐵路線以西近3萬平方公裡的區域,建立了六個軍分區、六個地委、六個專屬,34個縣的縣委、縣政府和縣獨立團。接著又進行了夏季攻勢。在擴展後的抗日根據地內,建立地方政權,開展統戰工作,實行倒地運動,建立各種學校,發動群眾支前作戰,進一步鞏固了根據地。第三是進行了對日的反攻。當抗日戰爭進入到八月後,根據黨中央、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命令,王樹聲在此指揮豫西軍民,開展了對日的反攻。首先沿著兩條鐵路線反攻,向南和新四軍五師在南陽匯合,實現了黨中央毛主席交給河南軍區的任務,聯通了華中、華北和陝北三大塊抗日根據地的作用。8月15日夜,當王樹聲等軍區首長還在司令部研究如何進一步對日反攻時,從鵝溝電臺傳來了好消息,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司令部頓時歡騰起來。8月24日,王樹聲又命令皮定均和劉昌毅向拒不投降的登封縣城的偽軍發動進攻,一舉解放了登封縣城。8月28日,河南區黨委、河南軍區搬入登封老縣衙辦公。10月1日,為了追求國內和平,王樹聲奉命率部撤離登封和豫西,南下桐柏,而後便投入了全國的解放戰爭。
開國大將王樹聲
王樹聲(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市(原麻城縣)人。1926年2月入黨,1927年任中共麻城縣委委員,參與領導了黃麻起義,1928年後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師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第31軍軍長、西路軍副總指揮兼第9軍軍長等職。1938年4月任晉冀豫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1944年10月任河南人民抗日軍、河南軍區司令員。率領部隊到登封同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會師後,司令部駐在馬峪川(今徐莊鎮)孫橋村,統一整編八路軍在豫部隊,徵戰豫西,建立了以登封為中心,34個縣、2萬多平方公裡、800萬人口的河南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嵩嶽河南軍區司令員,中共鄂西北區委書記兼鄂豫軍區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北省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司令員,鄂豫皖邊區剿匪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湖北省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軍械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他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河南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9年11月被中央軍委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36位軍事家之一。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動員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委員。1974年1月7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9歲。
革命老區精神
艱苦練意志,危難見精神。登封革命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孕育形成了登封革命老區精神:愛黨信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不屈不撓、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頑強鬥志;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態度;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榮傳統。這是登封革命老區寶貴的精神財富、豐厚的政治資源,是凝心聚力、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法寶,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文章來源:綜合鄭州市委網信辦
微信號:zzszxyywx
24小時服務熱線:96595
喜歡,就點一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