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邦聊聊武林中的事——
1969年1月4日,李小龍從洛杉磯貝萊爾家中致信遠在澳大利亞的詠春拳師兄、也是髮小張卓慶師傅,表達思念之情的同時,討論武學是兩人永恆的話題。這裡先通過這封信來聊聊李小龍是哪國人?他的功夫是不是中國功夫?然後再聊聊提問者的疑惑。在信中,李小龍欣喜的分享:三個全美全接觸空手道冠軍師從與他,此事,也讓「中國人」在武壇名聲大噪。接著李小龍稱自己堅持認為自己的拳法就是中國功夫,但是他對幾乎全部中國傳統武術已然逝去了信心,因為李小龍覺得他們都在紙上談兵,包括他以當下的眼光審視的詠春拳在內,這個打擊面是非常廣的,在當今武林看來也是大逆不道的言論,何況是在半個世紀前?
李小龍由此念想,已經是水到渠成,此時,他來美國近十年,美國的開放式的武學環境給了他自由發展的長足空間,尤其是他與黃澤民師傅這一戰更是成為他武學嬗變的直接導火索,當然這一戰,張安邦已經在很多文章中說過,跟所謂傳授外國人功夫沒有多少關係,屬於中國傳統武術的內部矛盾,李小龍屬於傳統到現代轉化的集大成者,但是這件事上其實跟民族大義、武林規矩關係不大,個人恩怨才是主因。李小龍師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快言快語,也有意氣風發、情緒使然!
張卓慶與李小龍在香港合影
其實這封信之前,也就是信中李小龍提到的過去五年,他開始帶上護頭、拳套、護甲、護膝和護腿等,開展全接觸也就是拳拳到肉的實戰訓練,此時的他的目標就是真實的實戰,李小龍在信中提到完全應對街頭實戰,其實在奧克蘭就已經偏向街頭真打,但是據李小龍弟子巴斯帝羅師父回憶:李小龍在洛杉磯的訓練更安全、更高效,採用了全副護具,打起來就像拳擊加上腿,進行最激烈的時候,我們就在水泥地上練習MMA了。巴斯帝羅曾不止一次在中國大陸講拳時說,他和李小龍在水泥地上就開始嘗試MMA了。可見其他龍弟子的言論是真實的,李小龍打起來確實沒有限制、沒有規則,做到了無法、無限!也就是完全脫離了詠春拳,正如在本封信件中所言:我(李小龍)將我的拳法命名為截拳道,我沒有局限於詠春拳,因為若論實效性,我認為詠春拳確實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這也是李小龍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要強的李小龍除了戰勝自己,還要超越師兄弟,雖然他們出國後再無相見,但是信件中的對功夫、學業、事業,甚至置業的交流,都說明兩人少年時代也是彼此互相追趕的對象!
上圖:張卓慶與李小龍弟子黃錦銘編輯出版了《詠春拳與截拳道之比較》一書,能將兩位武術家結合在一本書裡,也只有《黑帶》雜誌有如此的號召力!張卓慶師傅也是李小龍紀念活動的常客,他除了跟黃錦銘師傅合作出書,也跟另一位重要的李小龍弟子伊魯山度大師多次合作推廣武術。
此封信件收入到李小龍原著之一的信件合輯裡——1998年出版的李小龍信件合集《Letters Of Dragon:Correspondence》中,當然也有很多沒有收入的信件,大家可以關注張安邦,我已經公開了一些。這本李小龍原著也有中文譯本,最早是2011年堯俊芳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引進出版的《李小龍:功夫之王的另一面》,實事求是翻譯功底不錯,但是對李小龍本人缺乏一些研究和了解。今年,也就是202年,後浪出版又重新編譯出版此書,命名為《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譯者李倩功底極高,對李小龍研究頗透,這不是恭維,不是因為後浪每年贈書給我,我就桃枝以桃、報之以李,不是的,確實是近年來翻譯功底最深的一個,包括她翻譯的李小龍原著《生活的哲學》,略勝之前所有李小龍中文譯作,不是 她太厲害,後來者總會少走先行者的彎路。
關注張安邦,聊聊李小龍,說說截拳道!也歡迎大家來我工作室喝茶聊天,教拳養家之餘,武館開成了茶館,多交些朋友唄!
註:文系原創,圖片部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