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灣仔又現巨彈,這已經是短短5天內發現的第二枚。而近在咫尺的華潤大廈也被封鎖了!不少華潤大廈的租戶到了辦公室才發現,有警察駐守大門,禁止出入。直至中午才解封~
據悉這枚炸彈與上周六發現的一樣,同是二次大戰時期的美軍ANM65型空投彈,大小一樣,估計同樣重達千磅,兩者被發現位置僅相差10米,經檢查證實引爆裝置嚴重受損,正處於不穩定及危險狀態。警方見狀緊急封路,並疏散方圓400米的逾千人群。
先來看一組拆彈現場照片,現實版《拆彈專家》的即視感有木有。
香港灣仔沙中線會展站工地發現一枚戰時美軍空頭彈
二戰期間
話說香港為什麼會發現二次大戰時期的美軍空投彈呢?原來,這都是日軍侵佔香港的遺禍。
二戰時期,灣仔告士打道是海軍基地,停泊不少日軍戰艦。以美國為首的盟軍自1942年10月開始多次空襲維港兩岸的日軍據點,包括油庫、船塢及機場等軍事設施,投下大量炸彈,部分未能擊中船艦,落入海床未有爆開,之後的填海更是將炸彈深埋。沒想到這一埋就是70多年。
1.31日發現的炸彈外貌
一場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在中華大地上打響,為了支援抗日前線,一位原名秦邦禮,又名楊廉安,解放後名為楊琳的人,懷揣著兩根金條,飄洋過海來到維多利亞港。華潤的前身「聯和行」就這樣在香港中環成立了,從此承擔起運送戰略物資和資金匯兌的重要作用。抗戰期間,宋慶齡領導「保衛中國同盟」,藉助聯和行,將全世界募集到的物資運往抗日前線。
咦?這會兒會不會有小夥伴就會問了,為什麼這些炸彈會沉睡那麼久?
原來,發現炸彈的地方70多年前還是汪洋大海,有些炸彈落入海床未有爆開。60年代,香港大面積發展基建,現在我們在灣仔所站的地方,大部份是填海而來的,包括金紫荊廣場,原來都是萬頃波濤。
過去百多年來,灣仔海岸線共變化了六次,由最初的皇后大道東,向北推至今日灣仔會展。昔日漁村逐漸蛻變成繁榮鬧市,濃縮成灣仔乃至香港的發展史。就這樣,填海造陸讓這些戰爭的遺物沉睡了近70年!
和平年代
1945年香港光復。七年後,華潤公司正式成為貿易總代理,為香港和祖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貢獻。最高峰時,華潤在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例高達30%!
60年代,「三趟快車」開通,華潤旗下的五豐行提供一條龍服務,香港同胞從此吃上了物美價廉的內地「活口」,即使在最艱難的日子,「三趟快車」也從未停駛。
滿載鮮貨的列車向香港進發
70年代,石油危機席捲全球,香港經濟受挫,華潤人抓住機遇,自建油庫,擴大國產石油引入香港,維護一方石油穩定。
第一批國內煤油運抵香港三家村碼頭
而60年代直至70年代初,灣仔第四次填海完成,海岸線延伸到告士打道。華潤業務快速擴張,需要屬於自己的總部大樓,於是在70年代末向政府申請了灣仔北土地,並建造了今天的華潤大廈。直至今日,都是灣仔北的地標建築之一。
1983年,華潤大廈正式落成
這片一百年前還是汪洋的土地,現在到處是林立的高樓和耀眼的玻璃幕牆。而這裡,也有一座值得人們仰視的建築——香港華潤大廈。從某種意義上說,灣仔北如今的繁華局面,就從它開始。
1983年建成的華潤大廈舊貌
歷史的年輪總是在滾動向前,通過一枚二戰時期遺留的空彈,我們可以追溯很多的前塵往事,那些歷史是奮鬥的,是清晰的……滄海桑田的變遷,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成長,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