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0月14日電 題:灣仔的年輪 香港的印記
作者 賈思玉
灣仔夾在中環與銅鑼灣之間,在這裡,時間為經,空間為緯,密密匝匝將新與舊、華與洋、情與利、天然與人為、喧囂與隱逸等等,織就網中。其混雜多元堪稱濃縮的香港,但層次明晰,如鮮活的發展史陳列,默默述說著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灣仔意為「小港灣」。百多年前,香港開埠之初,坊眾及漁民於該區皇后大道東集資建廟,供奉海神洪聖大王以保平安。後因城市發展,灣仔的海岸線隨填海的進行不斷北移,原坐落海邊的廟宇於是一步步退居內陸。
從1850年代的灣仔道,到幾十年後的莊士敦道,再到上世紀前半期的軒尼詩道、駱克道、告打士道,及至會議道,好像一道道年輪,由南向北層層鋪展,而錯落其間的地標建築--不僅留駐時代風貌,且令被歲月覆蓋的海岸線依稀可辨,形成一條於其他地方不復多見的歷史脈絡。
香港年代最久遠的郵政局建築,舊灣仔郵政局在1913年落成,如今已被劃為法定古蹟。置身這座金字頂建築前,與山牆及灰塑同呼吸,彷佛能夠穿梭時空。
另一處享負盛名的藍屋,位於石水渠街上,是香港現存最古舊的唐樓之一,飽經風霜的外牆散發著懷舊氣息。
還有包浩斯風格的灣仔街市,老廣州式的騎樓和昌大押……均承載文化記憶,從中可窺見昔日灣仔的痕跡。
代表「新灣仔」生命力的是陸續建成的香港藝術中心、演藝學院、會議展覽中心、金紫荊廣場……它們構築了灣仔人文與商業的面向。
這裡亦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礦藏,各個時代不乏尋寶及開採者。上世紀60年代,改編自小說的電影《蘇絲黃的世界》演繹了香港的「異國情調」,裡面講述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片中大量移步換景的鏡頭正是以酒吧林立的駱克道為背景。到近年的歌曲《喜帖街》(即利東街),影片《月滿軒尼詩》等,則乾脆是「觸景生情,借題發揮」了。
灣仔是香港最早開發的老區之一,城市發展帶來區內空間面貌的改變,尤其在縱向的灣仔,港人引以為傲的維港風光隨填海工程而不斷「升級換代」。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原香港大學地理及地質系主任薛鳳旋教授認為,香港的自然條件和城市發展格局有利於大規模填海,同時,維港兩岸平地不足,在中心區填海加地便成為有效的城市擴展方式。
填海是貫穿灣仔人記憶的「主軸」,那一灣維多利亞港則見證並成就了這座城市的奇蹟。在本土作家潘國靈看來,灣仔是處時空壓縮的所在,好像一則城市寓言,濃縮香港一路走來的故事。
將來怎麼樣?薛鳳旋說,「香港土地金貴,以填海來增加土地供應仍有必要,但如果繼續在維港兩岸(填海)就不應該,甚至不可饒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