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師布道青城山 張大千潑墨上清宮

2020-12-06 果凍老來樂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是青城山都江堰的主體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真龍門派聖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青城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有「青城天下幽」之稱。青城山歷史悠久,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在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並建丈人觀紀念。青城山在古時與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陝西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蕩魔大帝、五嶽丈人寧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

建福宮坐落在丈人峰下,位於前山山門左側。宮觀始建於晉代,今建福宮系清代重建,近年又大規模擴建,現分別供奉五嶽丈人、太上老君、東華帝君等神像。宮觀原名丈人觀,南宋時朝庭賜名「會慶建福宮」,簡稱「建福宮」。宮前有清溪和緣雲閣,宮後有赤誠巖、乳泉、水心亭、梳妝檯、林森洞等各名勝古蹟。還有長達394字的清代青城山著名長聯。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陵(張道陵)來到青城山,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

天師洞原名叫延慶觀,唐朝時改為常進觀。觀內有張陵(張道陵)天師結茅河道所居之洞室,是青城山道教活動文化中心。現有建築多為清代和民國時期修建或重建,具隱,藏,幽,靜等特點。觀內薈萃了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精髓,其三清大殿藏唐碑為省重點保護文物。觀中有黃帝祠,三皇殿,天師殿,隋代天師石像,唐代御碑和三皇畫像,明代石刻浮雕,漢代古銀杏,宋代九株松以及降魔石,洗心池等古蹟玫寶。觀內藏有歷代名人雅士的大量詩詞,書畫,匾額,楹聯等珍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有道教博物館之稱。1982年被列為國家道教重點宮觀。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胸圍7.06米,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1800餘年。

三皇殿在黃帝祠右上方,供奉著唐開元十一年鐫刻的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像。青城山鎮山之寶《大唐開元袖武皇帝書》碑就在殿內。黃帝祠左側有一洞,傳說乃張道陵修煉之處,此即人們所說的天師洞。洞窟最上層有一石龕,其中供奉著隋代雕刻的張天師石像,據說過去歷代天師都要到此朝拜祖宗。

青城山遊山棧道上有亭閣100餘座,其造型或為三角、四方、六角、八卦不等,古樸的涼亭融合了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三生萬物」的思想。

石筍堂,位於石筍峰前,曾為青城第二小學,1955年5月5日,從萬隆會議回國的周恩來、陳毅遊覽了青城山。歸途中視察了這所學校,和師生親切交談,現學校外遷,這裡成了遊人小憩和緬懷總理的地方。

黃帝望師廊,黃帝拜住青城山的仙人寧封為師,統一華夏後,特來此看望先生,經過此廊,故得名。

青城山前山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和青龍崗之間,因丈人峰下的月城山得名。相傳為遠古岷山真人鬼谷子隱居之處。鬼谷子又名容成公,傳為軒轅黃帝之師、蜀中八仙之首。又傳五代時期,仙人劉海蟾也在此修仙煉道。

青城山索道下站,我們沒有坐索道,上下山全是徒步,七八個小時吧,好累呀!建議還是上山時坐索道,能保持足夠的體力,能看到的景點一個都不少。

青城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景色優美,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嘛,新開發的,你懂的。

慈雲閣山門的左右分別是土地爺和鎮山王。慈雲閣主要是供奉觀音(道教叫慈航真人),因為他是佛道雙修的神仙。

上清宮是景區最主要寺院,自晉代以來,青城有三處上清宮,一在天國山,一在成都山,此兩宮俱廢。此處宮觀為清同治八年(1869)起至民國初年陸續重建的。上清宮門為石砌券洞,上有門樓,有蔣介石手書「上清宮」三個楷書大字,兩旁楹聯為于右任撰書:「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石階兩旁各有一株高大的千年銀杏樹(右側一株尤為奇特,系一株分為十三株組成)。

道德經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經》八十一章全文。殿左側有長廊通向「文武殿」,內供奉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神座下有九龍浮雕,甚為精美。兩旁有張大千繪麻姑、王母、三豐祖師、花蕊夫人畫像石刻和黃雲鵠詩碑。天花板畫有墨龍和二十四孝圖及三國故事。

1938年張大千從北平侵華日軍魔掌中逃出,經香港轉桂林後再入川,攜家人曾借居青城山上清宮,一住就是四年,作畫千餘幅。他在上清宮,習靜修心,自號「青城客」,此後浪跡天涯仍魂牽夢繞這座山。上世紀60年代他在巴西聖保羅創作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與家人臥遊。70年代移居美國,他又畫了《青城山第一峰》,寄託懷念之情。他晚年自云:「看山還是故鄉青」,不是說大洋彼岸就沒有氣勢不凡的山了,可那兒有青城山的歷史底蘊嗎?有號稱道教「第五洞天」、「神仙都會」的道家仙氣嗎?

上清宮現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經堂、文武殿和玉皇殿。山門外內側石壁上刻有黃雲鵠所題「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題字。宮內有傳為麻姑浴丹處的麻姑池以及鴛鴦井等名勝,珍藏有楠木刻板《道德經》、《陰符經》全文及張大千所畫徐太妃、花蕊夫人與絳巾仙女石碑兩通。宮東不遠處有跑馬坪、旗杆石,傳為明末張獻忠起義軍練兵遺址。

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教三清神,分別是玉清元始天尊(盤古大帝),上清靈寶天尊(玉宸道君)和太清道德天尊(老子)。 十二金仙是:廣成子,赤精子,黃龍道人,懼留孫,太乙真人,靈寶大法師,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

出了大赤天宮,山道旁有兩石碑,在兩座石碑的中間又連有一道屏障。左邊的石碑刻有:碧洞仙源,霸下嘴巴緊閉。右邊的石碑刻有:大道無極 ,霸下張開大口。

龜身龍頭(霸下)石碑,碑上四金字有誰能認出,「碧洞仙源」。

大赤天宮又叫太極宮,傳說是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居住的地方。道德天尊即中國古代的鄙人,是公認的道教始祖,民間又稱太上老君。

朝陽洞位於主峰老霄頂巖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東華殿供奉東華帝君之神位,東華帝君姓王名玄甫,號華陽真人,他初居崑崙山,後居五臺山紫府洞,故又號「東華紫府少陽君」,全真道奉為北五祖的第一祖,其神誕為農曆二月初六。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2008年「5.12」特大地震毀壞後,今重建閣高33米,共九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象徵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閣內中空,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7.3米,連座臺高10.37米。閣外露天台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回盤旋而上至閣頂。

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築規範,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裡,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乃融老子為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及古老樸素唯物辯證相對論者之道教祖師光輝造像。

閣外露天台封基,用石材依勢而建,成為一個大的觀景平臺,可望青城後山壯觀美景。遇天氣晴朗可遠眺成都地區等遠近百裡風光及天府平川秀色。

青城山全真觀,原為龍居庵,位於八百裡青城山青龍嶺半山腰。1996年恢復重建慈航殿、七真殿和五祖樓,更名「全真觀」。

全真觀正對青城山丈人峰,右邊是逶迤神秀的飛仙崗。巍峨的殿堂聳立在蔥蘢的林木中,道觀周圍還有道家茶園和獼猴桃林,實為修身養性的清淨之地。五祖樓供奉,五重陽等五位道教帝君,稱為「五祖」。後殿供奉全真道開派的丘處機、譚處端、馬丹陽、劉處玄、王處一、赫大通、孫不二等七位祖師。他們同為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又在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都受封為真人,統稱「全真七子」。

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重振青城山道觀。康熙四十一年,欽賜御書「丹臺碧洞」,封陳清覺為「碧洞真人」。從此,青城山道系屬青城山全真道龍門派碧洞宗,下傳十二代至易心瑩大師。1955年以後,青城山吸收各地道士,原有丹臺碧洞宗格局有了很大改觀。

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簷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年)。天然圖畫坊面闊8.35米,進深2.8米,高6.3米。匾額題「天然圖畫」四字,坊上有聯雲「溪壑奔騰,百川東去通千派;雲霞縹緲,萬裡西來第一山」。 亭閣矗立在龍居山牌坊崗山脊之巔,佔據了兩峰夾峙的山口。這裡風景優美,遊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

天然圖畫位於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海拔893米,兩峰夾峙,林間時有鶴鷺輕飛,山鳥長鳴。巖下溪水潺漫,睜蹤有聲,宛如琴韻。20世紀90年代初,此處增建天鶴觀,內有藥王殿、老君殿等宮觀。

青城山景區分為前山和後山,我們上面介紹的是前山的人文景觀,而後山主要是自然景觀。前山的人文景觀大多都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值得你慢慢看,細細品,牢牢記。而後山則適合度假休閒,小住幾日,休身養性,寄此來緩解工作壓力。再見前山!你好後山!有機會一定來小住幾日,才算真正來到了青城山!

相關焦點

  • 青城山道教和國畫大家張大千的不解之緣
    九月初一至初九,戊戌年四川青城山羅天大醮活動隆重舉行,一時間,匯聚海內外道教眾多高道大德和社會賢達,給這座有「青城天下幽」美譽的道教仙山平添了幾分殊勝和熱鬧。(張大千與畢卡索)那這樣一位國畫大家,又是因何與道教青城山結緣的呢?
  • 隱居青城山的張大千心系抗戰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張大千困居北平,其後輾轉上海、香港回到四川,隱居於青城山上清宮。  隱居的日子裡,張大千每日與道長和慕名前來的朋友們煮茶論道,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畫和人物畫。其中的花蕊夫人刻石尤顯與眾不同,「花蕊夫人是青城山的才女,不光有才,她對故國的眷戀和哀思也讓人肅然起敬。」一位老道士介紹說。青城山上清宮,張大千作的花蕊夫人刻石上的題詩寫道:「青城肇道盡荒煙,環佩歸來夜嫋然。
  • 青城山:青城天下幽,典故特別多
    道教的太上老君是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而李唐皇帝都以老子的後人自居,所以李隆基親自下詔「觀還道家,寺依山外」,但他把「清城山」寫成了「青城山」,皇帝的聖旨就在那,誰敢說不是,於是將錯就錯,從此就有了青城山。青城山牌坊很高大、也很另類。因為是周末,青城山的山門前人頭湧湧。
  • 青城多幽絕 名山待畫師|又見大師 張大千與青城山的不解之緣
    千年青山,十載客居;潑墨山水,精品傳世;天涯客旅,夢回青城。特別是近現代于右任、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謝無量、陳子莊等書法繪畫大師,都與青城山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其中結緣最深的首推張大千與徐悲鴻。張大千在青城山客居十載,青城山幽絕的山水自然風光給他的創作帶來不竭的靈感,而眾多好友的來訪形成了濃厚的藝術創作氛圍。其間張大千與徐悲鴻共同創作結下了深厚友情,傳為佳話。
  • 踏幽覓仙蹤——青城山一日遊
    青城山不同於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以佛教名揚四海,也沒有像五嶽那麼馳名天下,也不似黃山的秀美奇絕,青城山更像是隱居世外的仙人,質樸淳厚,卻不失修真的灑脫飄逸。沿著便道上山,即便是路旁的道教學院也顯得很端莊素雅。
  • 旅遊:天師洞——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觀之一,青城山道教協會所在地
    ·天師洞又稱古常道觀,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觀之一,在全國也是赫赫有名。非常不錯的地方。以張天師當初居此傳道授業而名揚天下,有全山最大宮觀房舍,也有據傳張天師親手所植天師銀杏,更有許多名人騷客墨跡。
  • 青城山的傳說
    一名赤城,一名青城都,一名天谷山,亦為第五洞天,寶仙九室之天。對郡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互相連接,靈仙所宅,祥異則多」。這座被靈仙選中居住的仙都,且號為「五嶽丈人」的就是青城山,它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西南十五公裡處,距成都市六十八公裡。史料載,青城山主峰海拔1800多米,周圍五十裡,有甘露芝草和天池醴泉。      青城山在歷史上有諸多的稱謂。
  • 散文:王克明║​​張大千與青城大千梅林
    自來到青城山後,青城山的古蹟與美景激發他的詩情畫意,張大千先後在山上寓居長達10年,自號「青城客」並制「青城客」「上清寄居」等圖章,在此作畫1000餘幅和一批古典詩作。1940年代末,張大千離開家鄉。在浪跡天涯的歲月裡,大千先生魂牽夢繞青城山。在巴西聖保羅的「八德園」、美國蒙特瑞「環蓽庵」、臺灣地區「摩耶精舍」等地先後畫了《青城山第一峰》《青城山全景》《青城全景墨筆山水》《青城山全圖》《長江萬裡圖》長卷《青城第一峰》《潑墨青城山水》等,還題寫一批青城山詩詞,寄託他思鄉之情。
  • 青城山是個值得我們去玩的十大景區之一
    看過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就知道青城山,傳說中白素貞在青城山上修煉一千多年,成正果後下山找許仙,當然這是神話故事。不過青城山是個避暑聖地。很多遊客暮名而來。為道教第五洞天,全稱洞天第五寶仙九室之天相傳東漢張陵在此後山(即大邑鶴鳴山)結茅,傳五鬥米道,其子張衡、孫張魯也嗣法於此。晉範長生、隋趙昱及趙冕、唐杜光庭等相繼來此修道。青城山  有張天師降摩的擲筆槽、試劍石、天師手植銀杏樹、天師池、唐玄宗手詔碑、唐雕三皇石像、唐鑄飛龍鐵鼎、杜光庭讀書臺、唐薛昌丹井、五代天師像、明代木雕門屏等文物遺蹟。
  • 青城山歷史悠久,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
    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全山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
  • 是青城山最高峰,可以欣賞到寺在山上、山在雲中的景色!
    沿上清宮後面的石級而上,就可以到青城峰頂,頂上建有呼應亭,是觀賞青城山日出、雲海及神燈等自然美景的絕佳位置,也稱為觀日亭。青城山是道教名山。上清宮位於青城山頂,宮門為石砌劵洞,門樓上有蔣介石手書的「上清宮」。石階兩旁各有一株高大的千年銀杏樹,還有宮闕式東山門「慈雲閣」,門額用張大千手書「青城山上清宮」刻石。上清宮非常幽靜、清靜,這也是青城山的最大特色。
  • 道教第五洞天——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都江堰境內,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名列道教四大名山之,為道教第五洞天。「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建於清光緒年間,因周圍風景優美而得名。建福宮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簷柱上的394字長聯,被贊為「青城一絕」。祖師殿創建於唐代,唐睿宗的女兒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朝陽洞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寧封丈人是道教尊奉的一位神仙,據說是黃帝手下掌管陶器生產的官員。
  • 閩南佛學院參學團一行參訪青城山、都江堰(圖)
    青城天下幽    四川省道教協會副會長張道長在山下迎接閩南佛學院參訪團一行    於青城山合影    遊覽青城   當家道長向閩南佛學院師生介紹青城山    都江堰浮橋佛教在線四川訊 6月9日,閩南佛學院參學團的全體成員用過早餐後,7點半乘坐大巴前往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青城山。
  • 「青城山下白素貞」的四川青城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位於四川成都都江堰市,是我國5A級風景區,是我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山上樹木茂密、環境清幽,與各處得道觀形成一副絕佳畫面。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今天小編講解前山,請大家跟著我的文字一起「腦」遊青城山。
  • ...青城山|陳子莊|邛崍|張大千|任啟華|成都|青羊宮|都江堰|蘇軾|...
    如今,在成都看山成為一種新時尚。在這座城市,自然山水與城市喧囂結合,古代與現代相遇。從青城山到都江堰,再從青羊宮到百花潭,成都的山水人文儼然也是畫家的最愛。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陳子莊等畫家看到成都的山水後,往往也是靈感突顯。本期《畫說成都》,將聚集大師畫中的成都山水人文,看看大師們如何去看山,他們眼中的成都山水又是怎樣。
  • 四川青城山,張天師的創教根基之地,白蛇的千年修煉點化之處
    如今的青城山,仍有數十座道觀可供遊覽,而優質的生態更讓青城山的魅力長盛不衰,只要登上峰頂的老君閣,青城山的勝景就能一覽無餘。對於道教的創立者,張道陵。據說他是漢留侯張良的八世孫,從小研讀老子的《道德經》以及天文、地理等。他是一位太學士,博通《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可以說,在如今看來,可以說是一位大文豪,在思想上和文學上都是非常高的。
  • 張善孖張大千藝術研究會「書畫名家藝術採風交流萬裡行」圓滿收官
    四川大風堂畫院執行院長鄧崇祝先生在都江堰陪同天津採風團成員參觀四川大風堂基地並和唐卡培訓班藏族學生合影天津採風交流團的第二站是四川成都都江堰,書畫家們先後參觀了四川大風堂畫院、四川大風堂畫院寫生基地和接待中心、青城山上清宮、上清宮張大千先生故居、青城畫派書畫院,並和四川大風堂畫院的大風堂同門互贈送了書畫作品。
  • 武林六大門派之一,金庸筆下的大反派青城派如此漂亮清幽!!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裡,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裡處。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 「雙料」世界遺產,天下第五名山青城山,道教祖師張天師開宗立派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被後世尊稱為「張天師」,他是我國道教開宗立派的祖師。隨後又來到青城山,改造早期的「五鬥米道」,在青城山正式創立了道教。東漢永壽二年(公元156年)駕鶴西去,據傳得道成仙,張天師享壽122歲。現在青城山古常道觀後面有一崖洞,稱「天師洞」,就是張道陵當年修道煉丹的地方。
  • 秋遊青城山,尋幽、問道、賞秋風
    線路建福宮——天然畫圖——全真觀——天師洞——祖師殿——朝陽洞——東華殿——老君閣——上清宮——慈雲閣——纜車下山。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1800餘年。許多人就是奔著這顆古銀杏樹而來,在樹上繫上紅布帶,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