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有色: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讓紅色土地熠熠生輝

2020-12-15 中國鋁業網

鋁道網】紅色基因、紅色土地、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初心所在和革命傳承,瑞金、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均因「紅色」而典藏了歷史,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均因「紅色」而走向了復興。

今年8月19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指出:「甘肅是一片紅色土地,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就是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甘肅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芒。

新時代甘肅更需要

挖掘紅色資源的內涵價值

據甘肅革命遺址遺蹟普查,截至目前,甘肅全省共有紅色遺址遺蹟751處,且分布廣泛,遍布14個市州。這些紅色遺址遺蹟,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甘肅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產生的英烈英模人物,取得的標誌性建設成就和留下的革命精神遺產。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無論在時間跨度還是空間維度上,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具有獨特優勢,在全國紅色資源寶庫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紅色地標獨一 無二、影響深遠。甘肅是西北地區*早建立中共組 織並為北伐做出積極貢獻的重要省份之一。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完整根據地,為黨中央和各路長徵紅軍提供了落腳點,為後來八路軍主力奔赴抗日前線提供了出發點。甘肅是紅軍長徵經過地域較廣、時間較長、過境部隊*多的省份,是黨中央*終確定紅軍長徵落腳點的戰略決策地和結束長徵、實現革命力量大團結的會師地。甘肅是紅西路軍英勇西徵、血沃祁連的主要徵戰地,是抗日戰爭時期黨和紅軍的戰略大後方,也是解放戰爭中西北解放戰場的*後戰略決戰地。新中國成立後,甘肅建成了新中國第 一個石油化工基地、*早的有色金屬基地、*大的衛星發射基地。這些獨特的紅色地標,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矢志奮鬥的歷史見證。

紅色文化獨樹一幟、特色鮮明。毛澤東在長徵路過甘肅時創作的《七律·長徵》《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等著名詩詞,高度概括了中央紅軍歷經艱辛、奪關殺敵、行程二萬餘裡的戰鬥歷程,是長徵艱苦歷程的見證,是長徵輝煌歷史的總結。隴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產生的《軍民大生產》《繡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等大量富有地域特色和時代旋律的文藝作品,已成為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歌曲。紅軍第 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會寧,毛澤東說:「會寧,好地名,好地名啊!會寧、會寧,紅軍會師,中國安寧!」當時聯歡現場歡快的《會師歌》響徹雲霄,宣告紅軍長徵勝利結束,後來的電視劇《三軍大會師》穿越時空再現歷史,啟迪和教育隴原兒女學習和繼承長徵精神。這些不勝枚舉的紅色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先鋒文化,具有超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站位新時代挖掘甘肅紅色資源的內涵價值,就是要堅定「四個自信」,把遍布全省的紅色遺址遺蹟和場館,打造成追思先烈、緬懷英靈的聖地,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奮力走好新時代長徵路;就是要把誕生在隴原大地上的南梁精神、會師精神、紅西路軍革命精神、鐵人精神、防沙治沙精神等發揚光大,彰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歷史擔當;就是要對紅色遺址遺蹟不遺餘力進行保護,搶抓機遇開發利用,與旅遊產業有機結合,與民俗文化深度融合,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使之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支撐。

新時代甘肅更需要

吸吮紅色基因的歷史養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中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要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知道了、記住了我們今天的成功和輝煌來之不易,從紅色基因中吸吮歷史養分,我們才能夠保持戰勝各種困難、應對各種考驗的信念、意志、作風和勇氣,讓黨的優良傳統和鬥爭精神在隴原大地迸發萬丈光芒。

要牢記今天的成功是百折不撓艱苦探索得來的。上世紀20年代初,歷史把拯救國家、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放到了剛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肩上。從那時起,中國共產黨就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救國救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苦探索。歷經第 一次大革命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教條主義錯誤等血的教訓,才懂得了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深刻道理,才找到了一條能夠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獲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確道路。同樣,在黨執政以後,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面對新中國當時連*基本的工業體系都不具備,一臺拖拉機、一輛汽車都造不出來的現實,以及缺乏經驗等主客觀原因,也走了彎路、遇到了挫折,也是經過長期的艱苦探索,才*終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取得了今天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要牢記今天的成功是付出巨大犧牲和艱辛勞動換來的。第 一次大革命的失敗,中國共產黨的黨員數量從6萬人減少到1萬人。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裡長徵,僅紅一方面軍,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全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才取得了近百年來第 一次對外來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解放戰爭,解放軍傷亡130多萬人才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反動派,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畏艱難、不怕犧牲、頑強奮鬥,在一無所有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真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發生這一巨大變化的過程,是無數革命者、創業者付出艱辛努力、甚至流血犧牲的過程。吳煥先、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只有通過了解他們、緬懷他們,才能更深刻認識「來之不易」的含義。

要牢記未來的成功依然是矢志奮鬥和艱辛付出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經過70年不懈奮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從來沒有像今天離我們這樣近。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道路並不平坦,我們必然會遇到許多前進途中的挑戰和考驗,需要像曾經做過的那樣進行艱辛的探索,因為我們所致力推進的,是在一個14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現代化。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科學地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我們所要力行的,就是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學深悟透、弄懂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甘肅是「紅色」的,更要為這個顏色著色。從1925年冬甘肅*早的中國共產黨組 織--中共甘肅特別支部在蘭州成立,到1930年10月「太白起義」打響共產黨人在隴東地區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 一槍,到1934年1月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開闢和鞏固、長徵途中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做出向陝甘蘇區挺進的抉擇、1936年10月實現三大主力紅軍大會師,再到1937年1月西路軍喋血高臺、1949年8月第 一野戰軍為解放全西北而進行的戰略決戰--蘭州戰役,無數革命志士和共產黨人的鮮血灑遍了隴原大地、染紅了隴原大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之所以回顧甘肅革命史,學習黨史,學習新中國史,根本的任務,就是「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深刻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奮鬥目標,發揚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積極投身富民興隴的火熱實踐,一年接著一年幹,一張藍圖繪到底,讓隴原兒女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和自豪感。

新時代甘肅更能夠

見證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紅色文化蘊含著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不斷推動社會進步和「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立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根本精神力量。

進入新時代,甘肅紅色文化內蘊人、物、事、魂,與時代合拍並通過新技術、新媒介,更好地展現了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發揮了紅色文化的鑄魂育人功能,推動隴原大地呈現出了黨建不斷加強、經濟平穩運行、改革有序推進、開放不斷擴大、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傳承紅色基因。2011年以來甘肅新增紅色遺址遺蹟69處,其中革命遺址遺蹟24處,紀念場館45處。目前全省建成紅色場館73個。這些紅色遺址遺蹟和紅色場館,展示內容跨越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展示主題涵蓋社會變革、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等各個範疇,都全面、客觀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甘肅各族人民為爭取民主和解放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宣傳了中國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革命成功的高尚革命精神,已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和生動課堂,成為傳播中國聲音、展示甘肅形象的橋梁紐帶和窗口平臺,為甘肅朝著既定目標接續奮鬥注入了經久不息的精神動力。

開發紅色資源。甘肅2018年6月制定實施的《甘肅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提出,用紅色資源賦予甘肅濃厚的革命情懷,用紅色文化賦能甘肅旅遊新的增長點。2018年,甘肅紅色旅遊共接待遊客3141.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96.2億元;紅色旅遊直接就業人數15447人、間接就業人數57286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生態祁連、奔馬乘風、今古飛天……特色鮮明的甘肅符號組成「如意甘肅」大型彩車,藝術的再現了甘肅絲路文化、敦煌文化、航天文化以及生態建設和民族和諧,向祖國展示了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表達了廣大幹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堅定意志和必勝決心。

發揚紅色文化。白銀老區人民傳承會師精神、講好長徵故事,在「三西」建設中向貧困這塊「硬骨頭」宣戰,在脫貧攻堅中向深度貧困地區發力,先後新建、改擴建了景電、興電、靖會、劉川、雙永等18項大中型電力提灌工程,先後形成了牛、羊、蔬、果、薯、藥、黑毛驢、小雜糧等特色富民產業,全市貧困人口由1983年的77.8萬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8.3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75%下降到6.52%,144個貧困村實現達標退出,省定插花縣白銀區退出貧困縣序列,平川區、景泰縣達到脫貧摘帽標準。會寧縣傳承紅色基因,多渠道弘揚紅色文化,成立了紅色藝術團,排練了《會師頌》《祖厲潮湧漢唐風》等大型紅色文藝專場演出,推出了「觀看紅色演藝,接受愛國教育」的黨員幹部培訓新模式,創作出了以長徵、會師為題材的紅色原創歌曲77首,讓民眾切實體悟到了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力量,在不知不覺間將紅色文化內化為了自身的精神動力和價值指引。

新時代甘肅更能夠

見證紅色土地的光榮傳統

以白銀為例,其革命歷史在甘肅乃至西北革命鬥爭中具有突出地位和廣泛影響。境內分布會師舊址、大墩梁阻擊戰、慢牛坡伏擊戰、虎豹口強渡黃河、打拉池戰役等革命遺址。境內第 一個中共黨組 織——中共靖遠特別支部1930年在靖遠秘密成立,1932年爆發的靖遠兵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甘肅*早的武裝起義之一。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寧會師,是長徵勝利結束的標誌,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豐碑。1936年11月西路軍在景泰組建,1938年秋中共靖遠縣委建立……1991年6月白銀公司露天礦一採場成為白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10月,以白銀公司露天礦為主體而建設的甘肅白銀火焰山國家礦山公園揭牌開園,這是首批立項建設的全國28家礦山公園之一,現已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和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等等,這一系列在黨的領導下開展的革命和建設活動,是白銀的光榮革命歷史和優良革命傳統。

正如其名一樣,白銀還充滿著神奇和魅力,境內有礦業開發的遺蹟遺物,有「日出鬥金、集銷金城」的傳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使日出鬥金、大規模勘探開發白銀礦床變為現實,使紅色文化孕育形成「艱苦奮鬥、創業奉獻」礦業文化成為現實。「一五」時期國家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早的有色金屬基地--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就建在這裡。

解放前,白銀所在地郝家川是一個只有七戶人家的貧瘠落後小村,民謠「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有溝無水流,風颳石頭跑」,當地人形容這裡「三多」(狼多、風多、蝎虎多)「三少」(人少、水少、樹木少)「三嚎」(白天風嚎、夜裡狼嚎、吃了苦水肚子嚎)。解放後,1953年4月,重工業部西北辦事處成立「白銀廠礦籌備處」,並建立黨支部,這是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歷史上*早的基層黨組 織。1954年8月,甘肅省委批准成立中共白銀廠有色金屬公司委員會,同年9月28日,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宣告成立,在郝家川、火焰山、鳳凰山一帶拉開了礦業大開發的序幕。1956年12月31日,國內首次、國外罕見的萬噸級礦山大爆破震驚世界,永載共和國有色冶金史冊。公司1960年6月14日用現代生產工藝煉出了甘肅歷史上的第 一爐銅水,1968年來連續18年創造了銅硫產量、產值、利稅居全國同行業之首、產出共和國三分之一銅金屬的輝煌,1979年獨創了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白銀煉銅法」,打破了西方在有色金屬冶煉技術上的壟斷和封鎖,2008年用工業產能、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和職工薪酬「四個翻番」再造了一個全新的白銀公司,2017年整體首發上市開創了省屬國有大型企業和有色行業企業整體上市先河。發展到今天,公司已擁有產品40餘種,業務涵蓋銅、、金、銀等有色金屬採、選、冶、加工和金融投資貿易等領域,產能突破採選1000萬噸、銅鉛鋅65萬噸、黃金15噸、白銀500噸、有色金屬加工材6.6萬噸,已成長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行業積澱的跨國集團公司和優質公眾上市公司。昔日所在地郝家川,因企發展、因企設市,迅速崛起成為了我國唯 一一座以貴金屬「白銀」命名並享有中國「銅城」盛譽的現代化工業城市。1984年,國家地礦部和甘肅省政府在這裡專門為「銅城開拓者」立碑。

回望來時的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白銀公司的發展壯大,無一不是紅色基因的代代傳承,無一不是親切關懷的巨大鼓舞,無一不是紅色文化的精神滋養。1953年初,毛澤東主席親自打電話詢問「白銀的情況怎樣?」1966年3月,鄧小平同志現場視察時深有感慨地說「你們這裡是艱苦奮鬥!」1992年以來,江澤民、胡錦濤、朱鎔基、吳邦國、習近平、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公司視察或對公司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建廠之初,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居無定址、食無定時、行無定點,先生產後生活,之所以喝苦水、啃乾糧、住帳篷、點油燈、鬥風沙、頂酷暑、戰塌方,靠的就是「敢叫日月換新天」的信念支撐。對此,白銀「第 一爆」總指揮、白銀公司第 一任黨委書記、總經理黃羅斌將軍深情吟出:「男兒壯志在四方,為國建設甘苦嘗。平生不做黃粱夢,海角天涯是故鄉。」生產建設和改革發展過程,「烈火金剛」陳永林、馬興山在修爐隊創新熱挖補反射爐技術,形成的「硬骨頭」精神代代傳承,在今天實現「白銀煉銅法」與「閃速爐」熔煉工藝優勢互補時,又創造了在三個月時間內完成閃速爐調試的行業記錄。柴利平,新一代礦山「老黃牛」,黨的十六大代表,以鬥定量多出礦、出好礦,創下了個人月出礦1500噸的歷史記錄。

走好新的長徵路,2019年7月中旬,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主線,白銀公司召開第二次黨代會,明確了今後一段時期做強做優有色產業、做專做大生產性服務業、積極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構建「一體兩翼」產業發展新布局,實現競爭力更強、企業效益更優、職工生活更好的奮鬥目標。並強調實現奮鬥目標,根本是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核心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基礎是激發企業內生動力活力,關鍵是打造堪當大任的人才鐵軍,本質是構建發展命運共同體,要領是真抓實幹的擔當作為,力量是爭創一流的紅色傳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一代建設者秉承「紮根白銀,死在白銀,打個銅棺材,埋在火焰山」「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奉獻精神和鬥爭精神,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為紅色基因注入時代精神,今年1-8月份完成銅鉛鋅產品產量同比增長15.99%,黃金產量同比增長5.56%,白銀產量同比增長3.92%,硫酸產量同比增長5.12%,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62%,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87%,正以豪邁姿態為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擔當作為。

歷史漸去漸遠卻永遠不能忘記。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精神,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讓紅色土地熠熠生輝,永遠紀念我們曾經付出巨大犧牲和艱辛勞作的難忘歲月,永遠從艱難跋涉的歷史進程中深切感受那一個個的來之不易,進而為今後取之不易的成功積蓄寶貴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需要書寫的時代答卷,也是對後人的歷史交代。

讓我們追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足跡,在每年9月30日,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砥礪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讓我們銘記「找礦立功光榮,獻身地質事業光榮,艱苦奮鬥光榮,實業報國光榮」,立志完成銅城開拓者未竟的事業。(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錦林)

 

作者:匿名7899次瀏覽

相關焦點

  • 「地評線」齊魯網評:讓紅色基因在代代傳承中擁有更多「話語權」
    「數理化之外,愛國主義教育要加強,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紅色基因是要驗證的。」紅色基因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艱苦奮鬥、砥礪前行的信念追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代代傳承。
  • 傳承紅色基因 陳君起紀念館落成開館
    傳承紅色基因 陳君起紀念館落成開館 2019-09-29 11:23:00來源:央廣網
  • 趙季平代表:傳承紅色基因 讓藝術創作紮根紅色土壤
    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茜攝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8日電(記者 李川 楊茜 實習記者 梅寒)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步入新時代,紅色基因如何傳承?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趙季平以音樂傳承為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鐵軍精神 句容茅山風景區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主題...
    近期,句容茅山風景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教育主題活動,傳遞正能量,引導轄區百姓尤其青少年學生更全面深入了解茅山紅色文化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鐵軍精神。紅色宣講走進學校近日,茅山風景區組織了「愛黨愛國、立德立行」紅色文化宣講進學校活動。
  • 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傳承紅色基因 發揚紅色傳統
    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是革命老區,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川南工農革命軍獨立團的成立地,也是紅軍川滇黔邊區遊擊縱隊策應中央主力紅軍轉移的轉戰地,留下了眾多紅色遺址、遺蹟和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近些年來,長寧縣採取有效措施,建設和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傳統,思想政治建設取得可喜成果。
  • 創新紅色主題展館 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命歷史紀念場所,反覆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新中國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一再叮囑「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向全黨全社會注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不朽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就要堅持改革創新,講好新時代紅色故事。
  • 學習紅色文化 傳承紅色基因
    本報訊 近日,石棉縣城北中學攜手新華文軒雅安市公司石棉分公司,開展以「尋訪紅色革命足跡 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研學活動,組織該校48名學生走進安順場,實地參觀並感悟紅軍長徵精神。在為期一天的活動中,由3名文軒工作人員、3名教師、1名教官組成的領導小組,帶領學生們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了解紅軍強渡大渡河的英雄事跡和黨的歷史,學習紅色文化和傳承紅色基因。同學們還現場宣讀了誓言,確定了此次研學隊伍的番號,繪製了隊伍旗幟,並聆聽了「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的故事由來。
  • 追尋紅色足跡 感受紅色情懷 傳承紅色基因
    為追尋紅色足跡,感受紅色情懷,傳承紅色基因,近日,駐馬店市第四中學組織四百五十餘名師生代表前往赴焦竹園鄂豫邊省委革命紀念館、老樂山研學實踐基地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研學社會實踐活動。這既是一次紅色之旅,更是一次綠色之行,一天的研學之旅,師生都受益良多。
  • 弘揚紅色文化 傳承紅色基因
    12月4日上午,東湖社區黨總支開展「童心向黨 小小少年心繫家國事」為主題的紅色教育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活動中,既宣講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又分享紅色故事,少先隊員們還紛紛上臺朗誦紅色詩詞。
  • 遵義:紅花崗區傳承紅色基因 激活紅色元素
    為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近年來,紅花崗區持續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發揮紅色底蘊厚重的優勢,不斷豐富紅色基因傳承方式。遵義會議會址   保護中弘揚 傳承紅色基因2018年5月28日開播至今,持續通過廣播宣傳25期,實現全省88個縣(市)區全覆蓋,進一步擴展了紅色教育的覆蓋面,讓更多的幹部群眾通過收聽廣播傳承紅色基因,接受精神洗禮。  紅色教育是加強未成年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有效載體。紅花崗區一直挖掘紅色資源,加強紅色教育。
  •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紅色文化
    9月15日,由惠州市作家協會主辦,惠州市小說學會承辦的「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紅色文化——惠州青年小說作家赴『東湖旅店』接受歷史文化教育」活動在市區東平的東湖旅店紅色博物館舉行。來自我市各縣(區)青年小說作家代表20餘人參加了活動。
  • 崔國瑞:重溫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基因
    崔國瑞:重溫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基因 近年來,熱衷收藏的愛好者越來越多,尤其是紅色文化的收藏品,也成了人們追捧的香餑餑。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紅色收藏愛好者,崔國瑞。這些「紅色文獻」是在十分艱苦的戰爭年代中發行的,當年的印刷數量本來就不多,經歷了持續戰火的洗禮,留存下來的品相完好的極少。
  • 衡陽南嶽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衡陽南嶽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2019年11月13日     南嶽衡山景區自古享有「五嶽獨秀」「中華壽嶽」「文明奧區」「抗戰名山」之美譽,在新時期,如何結合名山優勢,做好紅色文化?為此,南嶽區結合全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了紅色故事匯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絡、進景區等「八進」活動,以期重溫紅色經典,傳承紅色基因,達到永續紅色血脈的初衷。
  • 江西新餘: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11月25日,紀念羅坊會議和興國調查90周年「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座談會上,18位開國元勳後代組成的紅色故事宣講團和渝水區「老兵宣講團」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就如何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進行了深度思想碰撞。
  • 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前進力量
    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必須傳承紅色基因,永葆奮鬥本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在走向復興的道路上,紅色基因像希望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像不息的溪流,滋養著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像高揚的旗幟,匯聚起萬眾一心、共築中國夢的強大力量。正是由於紅色基因的積澱和傳承,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偉大夢想。面向未來、面對挑戰,我們要從紅色基因中汲取養分、匯聚能量,帶領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克難攻堅,努力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蹟。
  • 銘記紅色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 魯東大學紅色歌曲《紅色魯東》MV發布
    「你播撒真理的火種,點亮長夜把希望啟蒙你挺拔紅色的信仰,前赴後繼血染黎明你燃燒紅燭的深情薪火相傳讓基因鮮紅……」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8日訊近日,由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齊魯文化名家、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詞,魯東大學傑出校友、藝術學院特聘院長曲波作詞,山東樂壇青年一代領軍人物、山東省音樂家協會秘書長吳可畏作曲的歌曲
  • 江西工貿職院:走讀紅色文化,築牢信仰根基,傳承紅色基因
    學院「紅色走讀」競賽活動在今年暑假啟動後,6000餘名學生線上雲遊,掀起了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活動熱潮。三天的「紅色走讀」實踐活動感染著每一位學員,大家紛紛表示將銘記歷史,大力弘揚和踐行井岡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爭做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傳承紅色基因 加強黨性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印跡是黨的光輝歷程的寫照,紅色基因是共產黨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就要求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鞏固堅定理想信念宗旨根基,永葆黨的性質、宗旨、本色。追尋紅色印跡,提升保護力度。
  • 搖籃娃娃用行動緬懷英雄先烈豐功偉績 傳承紅色基因
    為紀念秋收起義及建軍90周年,9月8日,長沙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在田漢大劇院舉行「紅色搖籃 家國夢想」大型紀念活動。這是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繼7月31日舉行紀念建軍90周年系列文藝匯演之後的第二場大型紀念活動。諾貝爾搖籃融合貫穿「愛國是最大的德」教育思想,傳承紅色基因,已經逐漸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品牌。
  • 讓紅色家風代代傳承(今日談)
    是什麼精神,讓紅色家風賡續傳承七十載,讓高原盛開民族團結之花?「凡東壩族人必須跟黨走,絕不可三心二意。」尼都塔生的曾祖父土登宮保留下的這句遺訓,激勵家族後輩人聽黨話、跟黨走,代代相傳。黨旗是紅色的,共和國是紅色的,紅色象徵革命,紅色承載信仰。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激發出的奮鬥力量必定持久而磅礴。身為共產黨員,自當不忘初心,永遠忠誠,在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的紅色篇章。讓我們學習這一家四代的紅色精神,以昂揚飽滿的狀態投身到實現偉大夢想的時代洪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