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滄河」的柔波裡-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 溫州日報主辦

2021-01-08 溫州日報甌網
在「滄河」的柔波裡

2021/01/04 08:50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單暉 瀏覽:924

王在恩

溫州是水鄉,連路都是水做的。眼前就是一條叫「滄河」的路。走在路上,就是走在河裡。這條「滄河」,流淌著冬日的陽光,緩緩地,羼著兩岸的墨香、書香、飯香、紙香。在這條河裡,我是一條魚,但我水土不服,像一條海魚,遊進了淡水。鹹鹹淡淡間,艱難地轉換著生活的方式。

這裡,熙來攘往,很多人出沒在光和影中。女人的高跟鞋,敲著平平仄仄的節奏。孩子的嬉鬧聲,像忽起忽落的氣泡。店門口,有閒著的男人和女人,閒聊,嗑瓜子,打發時光。

這裡,曾經遊過鄭振鐸。而他,這條大魚,早就遊進了歷史深處,遊進了江河的上遊去了。而今,我來讀他遊過的水跡、石跡、足跡。在溫州,這是一條普通的巷子,但又是不普通的巷子。說它普通,是因為它一樣盛滿了溫州人的喜怒哀樂,演繹著吳儂軟語的溫州方言;說它不普通,是因為巷子裡浸透著文化氣息,筆墨紙硯是這裡的主宰。小巷的兩邊一家家挨著的都是文房四寶。從踅進巷子入口的那一刻起,我就有進入北京琉璃廠的感覺。只不過北京的門面都帶著珠光寶氣,而這裡的小店更像布衣裙釵。店門敞開著,一副坦然迎客的樣子。走進巷子不遠,一股幽微的香氣沁入鼻孔。轉頭,瞥見一個店,店名:巷子口。不由走進去,櫃檯上擺滿了各式糕點。江南的糕點也有江南的靈氣,絕不同於天津的大麻花,山東的煎餅,陝西名叫鍋盔的大餅。這裡的糕點,小巧、精緻,有形、有色、有味。像江南的女人,精緻中藏著內涵。我貪看著各樣糕點:小米糕,點綴著芝麻花生仁;糯米糕,開放著金黃的桂花;瓜子餅,像一群抱在一團的蟲兒……於是,一樣買一份,塞了滿滿一包。走出店來,不覺再次回看那個半老的女人,她的臉上正開放著春天的花朵。有幾分少女的嫵媚!

繼續前行,不覺就撕開一包小米糕。捻一塊放在齒間,「硌崩——」那香氣就瀰漫在口腔裡了。小店已越百年,想來幼年的鄭振鐸一定吃過這家小店裡的糕餅了。這一股脈脈的香氣一定也在他的齒間迴蕩過。巷子越走越深,幾乎就深到了民國時期。就在自己四處尋找的時候,「鄭振鐸紀念館」就一下子撞擊了我的心坎。我覺得,鄭振鐸在的時候,滄河的波一定會迭起過浪吧。要不,鄭振鐸這樣的大魚,怎麼可以待得住呢?淺水是養不了大魚的呢。而現在,這滄河,亮著一道又一道柔波。我覺得自己漸漸地遊得自如了。

我似乎聽到了群魚的唼喋聲。也似乎聽到了那個時代的很多回聲。這回聲裡有少年時讀鄭振鐸翻譯的泰戈爾小詩的童音嗎?有青年時讀鄭振鐸小說集《家庭的故事》的撞響心靈時的餘音嗎?有中年時在異鄉讀鄭振鐸《海燕》時似乎聽到的來自印度洋的鳴叫嗎? 門兩邊蹲著貔貅,一邊一個。虎視眈眈,呲著的牙被歲月磨礪得非常鋒利。最初,這裡的主人一定是為了闢邪吧。而今天,它們似乎有了更大責任,守護著一個偉大的靈魂,讓來客在門前丟盡邪氣,讓來客在參觀後帶一身正氣。門是隨時迎客的,就像滄河巷裡一個街坊。迎門是鄭振鐸和他母親的雕像。真人一般大小。一個母親,端然正坐。鄭振鐸先生似乎正聆聽著母親的訓示。來前曾讀過有關鄭振鐸的資料,對其母的偉大有所了解。而現在站在他的面前,我依然能感受到她眼神中透射的無窮力量。展館一層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間是「書生報國一甲子」專題,介紹鄭振鐸的生平;東間為「心懷溫州桑梓情」,概括鄭振鐸與故鄉溫州的聯繫。走進西間,從他生命的源頭開始進入他的生命之河。我從「甌江之子,熱血少年」一點點走進去,感受一個世紀前鄭振鐸的風採。黑白的畫面,立刻成了人生的風俗畫。不久,一首《我是少年》燒沸了我的血液。「我有如炬的眼」「我有自由不可捐」「我欲打破一切的威權」等等詩句在「進前!進前!進前!」排浪一般的呼喊聲中展示著少年鄭振鐸的抗爭精神。我相信,每個認真讀過這首詩的人一定會讓詩歌的浪花淘洗自己的心靈吧。也一定會當作自己生命之河的一處航標燈吧。帶著心靈的激蕩,我的靈魂一路漂流下去。「文壇伯樂,編輯生涯」到「文壇大家,學貫中西」,一直到「溫州雙傑,泰山北鬥」,我感受著這顆偉大的靈魂。看他如何獎掖後進,如何讓葉聖陶、沈雁冰的文章從他的手下誕生;看他如何眼觀域外,如何把泰戈爾的小詩一首首傳遞到中華兒女的心底;看他如何成就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文獻學家、藝術史家、文物鑑賞家……走出第一展室,回望「書生報國一甲子」,我強烈地感受到「報國」於先生一生佔有多大的比重。

東間的第二展室的主題是:「心懷溫州桑梓情」。置身這個黑白圖片圍攏的環境,我仿佛置身於鄭振鐸少年生活的溫州。甌江水,塔寺影,大榕樹,小弄堂,都在訴說著溫州的過往,訴說著涵養鄭振鐸心靈的甌越風情。這個出生在溫州的福建人,早已把溫州當成了自己的故鄉。晚年他自稱是「出生在溫州的福建人」。在溫州他家曾經三次搬家,最後一次落腳於滄河巷。這個24號院雖然本姓金,而今卻堂堂正正改姓鄭了。而今天,我在這個小小的居室裡,卻有著一種十分溫馨的感覺,就感到鄭先生就在這裡生活,這裡就該是他的家了。24號,就像滄河巷的其他號碼一樣,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居民。他隨時可以到誰家去,誰家的人也可以隨時到他這裡來。後來,他常常回憶在溫州的點點滴滴,1934年7月,他在北去的火車上寫下散文《記黃小泉先生》,深情地追憶他敬重的小學國文教師黃小泉,稱之為「真正的啟蒙先生」。鄭振鐸是一個赤子,一個永遠記住出身根本的赤子!後來,葉聖陶、矛盾都稱他為「大孩子」,一定是源於他的那顆不染雜質的心!

轉到後面,踏著木質的樓梯輕提腳步。腳下傳來的咯吱聲仿佛曆史的回聲。二層依然是兩個展室。西面擺滿了鄭振鐸先生的著作,一本本,一部部,浸透了鄭振鐸先生的心血。詩歌、散文、小說、學術著作,是他對社會的深入思考和觀察的結果,是他天才的想像力的馳騁。他才情張揚,在木刻畫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和魯訊合編的《北平箋譜》和《十竹齋箋譜》,以及自己編選的《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標誌著他在木刻畫方面的獨到見識!這間展室的南邊放著一張書桌,桌子上撒著淡淡的光暈,似乎正等著主人的歸來!而恍惚間,我真的覺得鄭振鐸正緩緩站起,撣撣衣袖,而後揮毫潑墨,寫下又一篇振聾發聵的大作。

最後,我走進第四展室,認識鄭振鐸為文物鞠躬盡瘁的一生。他把文物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他的理想是讓文物活過來。他殫精竭慮,奔走呼號,參與制定了很多文物保護的法規,使全國的文物、圖書管理工作逐漸走向正軌。在北京擴建金鰲玉蝀橋時,他與一些文物、古建專家力保「團城」不動,使我們得以知其全貌。他不僅致力於文物保護,還大力培養文物保護的後備力量。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對我國是文物保護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這個展室裡,我仔細讀著一件件鄭振鐸先生留存於世的文物。照相機,默默地守著最後的定格;筆筒,似乎在呼喚著一支正在落下的筆;皮箱,盛滿了滄桑歲月和百年風霜……

展室裡擺放著八張椅子。這靜悄悄的場景,是在等著讀中學的鄭振鐸和他的同學嗎?是在等著他和那些為民族奔走的熱血青年嗎?是在等著一場編輯會議嗎?是在等著他的志同道合的戰友嗎?是在等著他出國歸來嗎?椅子不語,靜靜地等。我站在椅子邊,就有一種聆聽鄭振鐸教誨的感覺。這個會講溫州軟軟的方言的大男孩,是我們的一個精神導師啊!他住在「滄河」,永遠不會讓這條「河」成為迷茫的河,永遠不會讓這條河成為改道的河……

走出門來,又一次踏進了「滄河」。河水依然湯湯,柔波拍打著我的心胸。風搖著兩旁的樹,葉子悠悠然落下來。也是一條條遊在時間裡的魚吧。鄭振鐸來了又去了,留給這條河永遠的魂……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