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3 03:55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程瀟瀟 瀏覽:3099
陳瑞贊
溫州何時稱「九山」?這個問題最早是由清代學者黃漢提出的。黃漢的《甌乘補》旨在匡補溫州方志的缺誤,該書卷一說:「王梅溪(王十朋)詩註:『溫城七山成鬥形。』楊浩然(楊蟠)本集有云:『七山如北鬥。』漢按:環城之山名九鬥,郡、邑兩《志》皆無異說。據王、楊所詠,止稱七山,則九鬥之名殆起北宋後歟?」
溫州舊有「九鬥山城」的雅號,即以城內外郭公、海壇、華蓋、松臺、積穀、巽吉、仁王、黃土、靈官等九山構成完整的鬥杓鬥柄,與天上的北鬥星遙相呼應。明清時期的溫州方志,都記載了郭璞相地選址、跨山建城的傳說,而將「九鬥山城」格局的形成,歸功於郭璞。但除了這一傳說之外,其它有關「九鬥山城」的文獻證據嚴重不足。在現存溫州方志中,能找到的最早信息,也只是元代趙鳳儀的《稽古閣記》:「登斯閣也,遊焉息焉,鬥列九山,湖前江後,草木生香。」
趙鳳儀於延祐四年(1317)任溫州路總管,《稽古閣記》為其蒞任次年所作。可以認為,溫州「九山」或「九鬥山城」的說法在元代中期已經形成,但這個時間真可謂不及唐宋,何論兩晉了。就此而言,黃漢懷疑溫州「九鬥山城」之得名不會早於北宋,是完全合理的。
楊蟠,別號浩然居士,紹聖二年(1095)知溫州。在溫州兩年,楊蟠寫下了《永嘉百詠》的組詩。不過,由於楊氏的文集《章安集》已經遺失,《永嘉百詠》的全貌今天已經無從獲睹。《章安集》原有二十卷,後人輯佚,僅得一卷。黃漢看到的是下面的這首《華蓋山》詩:「七山如北鬥,城鎖幾重重。鬥口向何處?正當華蓋峰。」這首詩也見於弘治《溫州府志·詞翰志四》,但首句「七山」已經被改成了「九山」。
王十朋的《駕幸溫州次僧宗覺韻》詩作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是年宋高宗為逃避金兵的進攻,由海路「駕幸」溫州。宗覺是樂清的高僧,光緒《樂清縣誌·仙釋志》稱其「尤善文章」,所以王十朋與之唱和。詩云:「聖主南巡駐六飛,邦人咫尺見天威。間關高帝尚鞍馬,謹厚漢光猶絳衣。北鬥城池增王氣,東甌山水發清輝。佇看天仗還京闕,無復旄頭彗紫微。」「溫城七山成鬥形」,就是對此詩頸聯首句所作的註解。這條註解如果不是王十朋的自注,那也應該是宋人在編《梅溪集》時所加。
南宋揚州人李洪隆興元年(1163)受命監永嘉鹽倉。在他的《芸庵類稿》裡有一首《遊華蓋山容成洞天》詩,也寫到了溫州的「鬥城」:「小雨廉纖早釀寒,清晨來訪道家山。寂寥玉座纓香覆,點綴碧巖楓葉丹。地勝七山星有鬥,人疑千歲鶴飛還。閒翻洞簡尋真訣,脈望難求發似環。」
確實像黃漢所說的那樣,從楊蟠到李洪,他們在詩中描寫溫州,都只提到了「七山」。不過,黃漢的判斷雖然正確,但在時間斷限上仍比較模糊,有進一步加以考證的空間。
南宋末年祝穆《方輿勝覽》卷九記載了郭璞建溫州城的故事:「郡《志》:始議建城,郭璞登山相地,錯立如北鬥。城之外曰松臺,曰海壇,曰郭公,曰積穀,謂之鬥門,而華蓋直其口。瑞安門外三山,曰黃土、巽吉、仁王,則近類鬥柄。因曰:『若城於山外,當驟致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之虞。若城繞其巔,寇不入鬥,則安逸可以長保。』於是城於山。」
細數祝穆所列,「九山」之中就差了靈官山。《方輿勝覽》註明,它的材料系引自溫州「郡《志》」,這部「郡《志》」應該就是《永寧編》。《永寧編》為嘉定九年(1216)溫州知州留元剛聘請陳謙所纂修,也是離《方輿勝覽》編纂時間最近的一部溫州志。因此可以判斷,在《永寧編》纂修的嘉定年間,溫州尚無「九山」之名。
不過,《永寧編》已將「七山」增加到「八山」,郭璞相地築城的故事也已經有鼻子有眼。所以有理由相信,「九山」形成的時間與《永寧編》成書的時間應該相距不遠。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這一推測仍可得到若干文獻的支持。
南戲《張協狀元》第二出《燭影搖紅》曲提到:「九山書會,近日翻騰,別是風味。」宋元時期的書會,習慣以所在城市冠名,如「御京書會」、「古杭書會」等。九山書會為溫州書會組織,「九山」即溫州城的別稱。《張協狀元》一般都認為是南宋中葉以後的作品,這對於確定「九山」之名出現的時間,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另外,從南宋末年的人名別號也可以獲得一些佐證。永嘉千石(今屬甌北鎮)人王致遠,別號「九山」,薛嵎有《賦王九山滄浪閣》、《王九山提刑於子城西舊宅累石作小阜見示五言因次韻奉呈》、《王九山輓詩三首》(《雲泉詩》),劉黻也有《牛頭庵次王九山憲使韻》(《蒙川遺稿》卷二)。
古人的別號多取自地名,據薛嵎的詩題,王致遠住在溫州城內,其舊宅在子城之西,他以「九山」自號,跟溫州之號「九鬥山城」顯然有密切關係。王致遠曾任湖北路和浙西路的提點刑獄官,淳祐七年(1247)解職歸裡,即不復出。薛、劉諸詩,皆作於王致遠解職家居之後,所以「九山」可能是王致遠家居時的別號。這樣就可以認為,在淳祐之前溫州已有「九山」之號。
綜合上述正反論證,可以得出幾點結論。一是溫州稱「九山」不始於東晉,「九山」亦非郭璞相地所定。二是溫州的「鬥城」概念早於「九山」概念,在「九山」之前,溫州曾長期沿用「七山」的說法,「七山」與北鬥七星相對應,也是「鬥城」格局的一種反映。三是溫州稱「九山」始於南宋末年,如果要給一個具體的時間斷限,當在嘉定九年與淳祐七年之間。嘉定《永寧編》出現了「八山」的記載,則可以看作是從「七山」到「九山」的過渡。
相關搜索: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