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三秦,禮韻長安,禮築家鄉。我的家鄉在陝西。陝西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發源地,孕育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和發揮出深沉厚重的精神文明力量。
日前,陝西省禮儀協會發文成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習所,擬開設傳統文化講習課程,並採取室內外禮儀文化交流、禮學教育研討、遊學、論壇等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講習活動,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極大地激發和培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團結和動員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研究專家,吸引和引領廣大的禮儀愛好者,自覺、主動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共同開展一系列富有創新、富有成效的傳承與創造工作,有力地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今天起將啟動中華周禮文化系列講座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開設風格各異的講習課堂,挖掘堯舜禹周合和文化資源,拓展終南大道綠都長安文旅走廊業態,搶佔古城西安和周邊地市的中華禮學文化高點,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紮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傳承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陝西省禮儀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習所是提升三秦大地文明禮儀水平,推動中華禮學教育應用實踐的志願服務平臺,是廣大禮儀文化研究專家和禮學愛好者自我完善與充實自信的窗口,熱誠歡迎各界人士廣泛關注和踴躍參與線上線下的講習座談活動!
2020年的冬天,中華周禮文化系列講座的啟動,具有重要的禮學教育意義。這一年,是農曆的庚子年。這一年的春天爆發的新冠疫情讓全世界民眾受到強烈衝擊,從精神到肉體,從思想到靈魂,每一個人都接受了一次脫胎換骨式的洗禮。這次洗禮,讓這個不同尋常的年份,留下的刻骨銘心的記憶,表現在東西方文化對撞方面,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薰陶的中華民族更加自信自覺更加從容。
每當人類面臨社會和自然的驟然變化,每當人生遭遇生產生活的命運的挑戰,人們都不能不做出深入的回顧與思考。
那麼,又該思考什麼?
然而,又該如何思考?
1840年,農曆庚子年,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中國的大門。這個禮樂之邦,因此而產生了「師夷之長技以治夷」的思考工具。
1900年,農曆庚子年,八國聯軍攻戰北京。這次戰爭證明了清庭維新變法的徹底破產,而隨後發生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帶給中國科學與民主。接著俄國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
1960年,農曆庚子年,中國經歷了三年災害。然而,頑強拼搏和奮發圖強的中國人民,面對四面封鎖,改變一窮二白的光景,走上工業、農業、科技、國防的現代化道路,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終於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
2020年,農曆庚子年,打響抗擊新冠疫情的全民戰爭。我們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的偉大實踐,讓中國特色文化思想變得更有深度和穿透力。特別當西方社會疫情泛濫失控時,更有必要將目光和視野,再往中華民族文化深遠之處擴展和探秘。
此時此刻,身處陝西,生活在西安,不能不思考,為什麼在三千年前形成的中華周禮文化會給中國人的生命裡打上如此深厚的印記?為什麼說中華周禮文化孕育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價值原則,用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和思想,具有中國特色,彰顯中國氣派,表現中國氣象?
這裡應該是從周公姬旦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所創立的儒家文化思想講起。三千多年前的周族祖先生活在涇渭流域,建立起西周王朝的時候,認真總結堯舜禹的和合文化思想,沉澱並形成了中華文明諸多基本規範,特別以周禮得以廣泛傳承的中華周禮文化體系,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傳承,讓悠久的伏羲女媧文化和炎黃文化,培植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已經根植到子子孫孫們的靈魂裡,既便經受現代市場經濟洗禮,依然在人們心中閃著靈光。
三千多年以前,已形成中國古代文化體系的關鍵點,就是站在天下為公的角度,自覺強化以「民」為立國之本,以「法」為治國之根,以「和」為社會行動準則,這樣完整而協調的中華文化體系無疑給中華民族保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化基因秘碼。這就是中華周禮文化的實質乃是創新性開創了一套足以上行下效的治國之道。
眾所周知,周公姬旦提出的「敬天保民」核心理念,以及「周雖舊邦,鹹與維新」的與時俱進的思想觀點,還有以德治國的人生價值追求,可以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每個中國人天生就有一種以「天命」終極精神信仰。這樣的信仰以「道德」為核心價值原則,以「禮義、慈孝、和合」為生活規範觀念。
一方面,要求統治者明德尚禮、廉潔守法,採用儒法兼容、德主刑輔的執政方針,通過勤政與科學管理讓百姓安居樂業。
另一方面,要求國人尊禮儀、重道義、守規矩、講誠信、知廉恥、崇孝道,維持君臣、父子、婦道等生活規則。
中華周禮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禮立序、以樂致和、以人為本、以德治國、自強不息、忠誠無私、舉賢任能、禮讓為先、尊老愛幼等等文化理念,來表達周禮文化所要闡發的核心內涵:
第一,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周公姬旦的曾祖古公亶父自豳遷岐,從而肇基周原大地,總結一往的經驗和教訓,採取了一系列的興邦強國的措施和策,建立了鞏固的根據地。周至符明琨老先生考證此根據地的總部在太白山下啞柏鎮所在的昌谷原。古公之三子季歷,整軍經武,打擊來犯戎狄,開拓疆域;周文王繼承父業,雖身陷囹圄,卻精神強大,演變《周易》,收復民心,勵精圖治,滅崇營豐。周武王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伐紂建鎬;周公召公,制禮作樂,扶助成王,討伐商紂,嘔心瀝血,披肝瀝膽,終於把一個弱小的殷商諸侯國發展成為具有與朝庭對峙,直到推翻殷紂王朝,建立起一個統治長達800多年的大周王朝。周人探求追索,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
周族的後代將這種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與族群的倫理道德聯繫起來,認為做到自強不息還容易,做到厚德載物就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就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精神力量,只有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擔重大任務。
一個民族經歷艱苦的奮鬥,會創造這個民族的興盛,而守住這樣的興盛,靠什麼?那就是依靠「厚德」。民族越興盛越要厚德,否則,就不會長久,就會失德失道。
這種思想的教化下,歷史記載的周先祖數代都有很好的德行和政聲。他們發展農業,教民稼穡,改進技術,弘揚周禮,倡導德政,推進教化,以至於天下歸心。周人的興起、周朝的建立,西周王朝的長久發展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這樣的精神,在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富有時代意義!
第二,忠誠無私的高潔品質
周武王滅商後不久便因病去世,留下一個尚未治理的仍處於動蕩的國家。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姬誦繼位,可是他只是一個小孩子,無法號令諸侯,周王朝的天下隨時可能會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
這種形勢之下,周公姬旦受兄長武王姬發之託,忠心以攝政王的名義代替成王處理國家大事,從此掀開國家大治的序幕。代理朝政的七年間,周公嘔心瀝血輔佐侄子成王,讓周室成為了一個空前的強大國家。此時,周公覺得該讓成王學會當君主,就馬上將權力交還給周成王,並悉心教導成王,如何以仁德治理天下。
當一個人在國家危難之際,還能夠不顧個人得失,並不怕誹謗和非議,敢於臨危受命,讓國家轉危為安;當國家走上正軌,呈現四海昇平之時,甘願馬上交還權力,毫不覬覦天子之位,擁有這樣忠誠無私之心的人,被後人稱頌,理所當然。這樣的人品堪稱忠誠無私的高貴品質!
第三,以人為本的社會準則
周王朝的統治者善於吸取夏、商兩朝的經驗,特別是商紂王的興亡教訓,並在平定盤庚之亂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套「眀德慎刑」、「敬天保民」的理論。周人認為,夏商的滅亡是由於「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強調「天命」的歸屬轉移,以帝王能否「保民」為依據。故此,儒家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中庸思想,有其社會實踐基礎。
敬天保民的「民」相當於現在的「老百姓」。當時,民,既包括奴隸,又包括貴族,就是「自然人」群體。周王朝的進步,改變了此前奴隸沒有完全人格的狀態。夏商時代把奴隸和物品一樣看待,既可轉送,或買賣,又敢於隨意殺戮,或陪葬。周王朝提出保「民」的觀念,就是把奴隸當人看,禁止陪葬和隨意殺戮。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更是在「人」的思想認識上,產生了極大的飛躍。
根據周文王的「懷保小民,惠鮮孤寡」思想,周公姬旦更進一步地提出,「安民、息民、康民、保民、裕民」的理念。這樣的「敬德保民」的天人合一宇宙觀,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社會和諧思想的源頭。
第四,舉賢任能的用人之道
《禮記·大傳》有《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的文字: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與焉。一曰治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五者一得於天下,民無不足,無不贍者。五者一物紕繆,民莫得其死。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現代漢語「舉賢任能」的詞源就是《禮記》的這篇文章。可以看出,周人心目中的聖人,就是國君,要治國平天下,必須舉賢任能,發現和提拔優秀人才,參與國事。先周時期,自從周文王執政以後,對人才的重視任用,認識非常明確,用人不分貴賤,不論出身門弟,唯才是用。姜子牙曾為殷商王朝官員,隱居南山時被文王請回周國,並拜為軍師兼任首輔。當時,不滿殷紂王朝的殘暴統治,投奔西岐的殷商重臣有辛甲、黃飛虎等,這些人一經吸納便被重用。用人不疑,委以重任。對其他棄暗投明的原殷商官兵均優待任用,對諸侯國來歸順者同樣任用,發揮其作用。
《史記》記載:「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可見,周邦執行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的政策,讓西岐周原大地成了眾望所歸的根據地,麾下集中不少智能之士,成為推翻商紂王朝的重要力量。周文王奠定的周人治理國家理念,要求使用那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人,即要有政治理想和奮鬥目標,要依據仁的精神和擁有高尚的品德,要能善於憫熟地運用業務知識和技能。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要德才兼備的人才觀。
第五,禮讓為先的道德風範
《禮記》裡說:「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義也,致讓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紀也。致義,則上下不悖逆矣。致讓,以去爭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禮也,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中華周禮文化倡導人們在功名權利上先人後己,在責任義務上先己後人;為政者不懷私心,以強國富民為己任;處理人際關係要謙虛,尊重別人,寧可失去功名權利乃至生命,也不能與人相欺,這就是周禮所追求的辭讓與不爭的思想。
這一思想被孔子發展為「禮讓」的思想;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捨生取義」、「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在此基礎上,李世民從治理天下的高度倡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宋代張載的民胞物與和四為句,從哲學高度概括了這一思想的發展,範仲淹從實踐出發又將這一思想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些思想的發展和傳承,無疑都是周禮「辭讓」思想的發揚光大,並且將其轉化成了一種人生價值,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優秀的炎黃子孫為實現美好的社會理想而奮鬥。同時,也為我們當代所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2020年9月26日,上海舉辦首屆中華禮學教育應用專家學術論壇,邀請全國各地禮學文化研究專家和禮學教育志願者總共五百多人參加會議。論壇期間,禮學專家圍繞《學者的風範,禮者的魅力》《禮學文化的立本與開新》《禮和天下》《服務交互中的禮學應用》《禮美天下,儀動人生》《創建我們禮儀人生的花園》等話題,進行了為期二天的研討和交流。
禮樂三秦,禮築家鄉。禮韻長安連結古今文明——用禮學築基家鄉,表現出傳承中華周禮文化的自覺與自信。陝西省禮儀協會擁現出一批中華禮學教育的研究員和志願者,帶著現代禮學教育應用的火種,點燃中華周禮文化研究的火把,這樣一定會讓中華周禮文化在三秦大地開出美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