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交換中介,可以說貨幣的發展史是貫穿的整個人類的發展史的。在封建社會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使用的大多是銅幣或者金銀這樣的貴重金屬來作為標準貨幣,不過隨著清政府的覆滅,這樣的情況也得到了改變。在進入民國以後,民國政府開始學習西方採用「元」的貨幣單位來進行衡量,其中銀元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貨幣。相信大家對「袁大頭」這個稱呼都不陌生,而這就是民國時期典型的銀元,原來也將其稱為「大洋」。
在人們的印象中大洋總是非常值錢的,因為在很多影視劇中,一塊大洋往往能夠換取非常多的東西。那麼,在戰亂不斷的民國時期,一萬大洋到底有多值錢?它又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要對不同的貨幣單位來進行換算,那麼自然要根據其實際購買力來進行等比轉換的,然而大洋卻很難直接與今天的人民幣來進行轉換,因為在民國時期大洋的購買力,實際上有著非常大的變化。就拿大洋最值錢的二三十年代來說,當時一個文化教員的工資可以拿到120大洋一個月,不過一個普通工人的最高工資,也僅僅只能拿到30塊錢左右。而當時的大洋購買力,一塊錢基本上就能就能吃上一桌非常不錯的飯菜,甚至於對於個別家庭來說,還能維持一個月的開銷。
不過由於軍閥混戰的緣故,大洋的貶值非常厲害,基本上到了最混亂的三十年代後期,一塊大洋連一斤米都買不到了。而且在國民政府用法幣作為法定貨幣以後,法幣的貶值更是厲害,最初100法幣能夠買到兩頭牛,然而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便連一盒火柴都買不到了。
那麼當時的一萬塊大洋對於普通人家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就以大洋最值錢的時候來做對此,當時董竹君在創建錦江酒店的前身時僅僅只花了兩千元,而對於大型一點的企業,基本上五千元就能夠創辦下來,而一萬大洋換算成如今的人民幣的話,價值大約在300萬到500萬左右。由此可見,當時的一萬大洋的確是非常值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