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專家周士琦的專著《跨時空的歷史文化再現——中國博物館陳列藝術60年》日前由譯林出版社出版。3月27日下午,新書發布會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行。
作者簡介
該書作者周士琦,195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是當代中國博物館陳列藝術的初創者之一,歷任中央美院展覽工作室設計師、中國革命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設計師及研究員,並參與北京中山堂、宋慶齡故居、頤和園澹寧堂等重要機構重點常設展覽的陳列設計,奠定了中國博物館展陳藝術設計的基石。
周士琦在博物館設計領域六十餘年,見證了中國博物館的發展和陳列藝術的探索與發展,也目睹了新理念的誕生,新材料、新技術的時代跨越與發展。周士琦就博物館設計和展陳寫過很多文章,散落在各種期刊雜誌,此書就是一次匯總。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上篇「再現——博物館陳列的思考」、中篇「展陳·覽新——各類陳列的設計藝術」、下篇「時空——歷史文化對談」以及附錄「回想——陳列藝術六十年」。
從理論思考,實際實踐及啟示思考方面呈現了周士琦先生的博物館展陳思想,以及中國博物館展陳在理念、技術等方面的發展。該書也配合許多展覽史料照片及藝術作品圖片,包括經典展陳的老照片、設計手稿等。既談展覽之「法」,又議展覽之「道」,記載六十年中國博物館發展歷程,講述中國博物館展覽故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書中許多文章談論了名人的故居設計。名人故居(紀念館)一般分為兩個部分,即原狀陳列和輔助陳列。原狀陳列為主體,輔助陳列為其補充。周士琦以自己參與設計的幾個較為有名的名人故居來闡釋了名人故居設計中的注意事項,他在書中談道:
北京魯迅博物館
魯迅故居按原樣復原陳列,以不破壞周圍環境為原則,在故居東側另建陳列室作為輔助陳列。上海的魯迅紀念館與魯迅故居則分處兩地,紀念館和魯迅墓都設在虹口公園內,使園林環境、紀念館和魯迅墓成為一個整體,在紀念館的陳列中復原了北京魯迅故居一角。
孫中山紀念堂
陳列設計結合古典園林的特點,在紀念堂正殿內用敦煌藻井圖案雕漆面花梨須彌座屏風,用來襯託孫中山雕像,左右兩側則陳列水晶棺及孫中山著作。將左右角迴廊改建為陳列室,因迴廊室內進深不寬,故不設假牆,多利用平坡櫃陳列照片,兩側窗戶也不遮擋,便於採光和自然通風,人們可通過窗戶看到室外園林景色。
周士琦認為,名人故居陳列室的室內採光要考慮原來的狀態,儘量用天然採光,可以用窗簾來防止陽光直射損害文物,用人工光做重點照明來解決光照不足的問題。儘量營造親切、寧靜的氛圍。
由於人的視覺本能對平衡、高低、垂直、中心等有自然選擇和鑑別力。例如面對一面牆時,人會很自然地把視線集中到它的對角線的交點上。我們利用這個規律來布置主席臺、講臺,以及懸掛偉人像等,就可以收到突出中心的效果,同時考慮故居的寧謐安詳氛圍,不應過多使用繁瑣的裝飾,不應使用對比度強烈的顏色,故居的序幕廳房間小,設計上要加深進深感,屏風上照片的比例也要注意,超大的比例會給人不親切的感覺。
目前關於中國博物館陳列的圖書多為專業學科教材,系統展現中國博物館陳列發展史的圖書較少,周士琦先生的書系統回顧了六十餘年間中國博物館的陳列發展史。
重要意義
我國在1949年真正把博物館陳列藝術確立為一個學科,在此之前,博物館的工作是以內容為主導,形式完全服從於內容,設計上也沒有任何章法。到了中國革命博物館建館時,周士琦提出過「比例尺寸」的概念,還出過一套曬藍圖的本子,形成了規範性文本,凡是我們的設計都要參照它執行。1962年,刊印了《中國革命博物館設計設備圖集》,這是當年建館期間具有規範指導意義的圖冊。
周士琦談道:「國博一百年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實用美術設計的演變發展歷程,有承上啟下作用;第二就是要把繪畫和建築創意與陳列設計結合起來,堅持手繪製圖,就其創作想像力和表現方式而言,我認為手繪製圖比單純的電腦效果圖更有表現力。堅持手繪傳統,在當下博物館文化大發展的歷史關頭,這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周士琦手繪
本書也打破了過去大家對博物館陳列設計師的刻板印象,明確了陳列設計的含義、方法、意義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過去大家對於博物館陳列設計的討論,多集中於材料的選取和製作,更多偏重技術層面。在接受新科技手段的實踐中,也走過過分追求「新」技術而使形式設計與內容意義相脫離的彎路。周士琦先生的陳列設計思想理論明確指出,技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形式設計必須與內容意義相結合。
舉例而言,為了更好地凸顯具體的展覽中心人物的品質氣度,符合人物事件的歷史事實,在選取陳列呈現手段時,可以放棄高新的技術手段(「聲」「光」「電」),而採用看上去更為傳統陳列形式(如特製的陳列櫃等)。「在大家蜂擁採用最新技術手段的大環境下,敢於根據實際情況放棄與陳列內容不符的新型展示方式,也是陳列藝術思維的體現。」
內容整編自澎湃新聞《:一部中國博物館陳列六十年發展史》和光明日報《記錄博物館陳列藝術六十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miyagi#miya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