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選址200多個僅建成6個 昆明立體停車場推進艱難
「停車難」已經成為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一些小區更是時常曝出因停車而產生的糾紛。近期,北京市為緩解城市停車難題,打算在立交橋下、部分公共綠地等空間新增停車位。有市民提出,同樣「停車難」的昆明又當如何應對呢?早在2013年,昆明政府層面就提出了100個立體停車場的選址要求,到2016年底,選址已達200個以上。可事實上,建成的立體停車場僅6個。被視作未來昆明公共停車位發展方向和解困之道的立體停車場,為何在昆明推進得如此緩慢,主要的阻力都是什麼?
月牙塘小區立體停車場
數讀
主城5區停車位還存35萬缺口
現狀
剛性需求較大
昆明5城區停車設施總量為90.25萬個,根據2015年底昆明5城區小轎車保有量推算,還缺約35萬個車位。
空間分布不均
中心區功能過度聚集,停車需求旺盛,但二環內僅有泊位16.1萬個,缺口泊位約10萬個。
三環以外及新城區對中心區的功能疏散較弱,儘管提供了富餘車位,但停車需求少。
時間分布不均
主城區夜間空置車位超過30萬個,以各大商業區為典型代表。其中,呈貢夜間空置泊位11.8萬個。
(根據綜合測算,空置車位約為40萬個)
成果
時間:2013年至2016年底
累計新建停車場:268個
新增停車位:187876個
項目配建停車場:237個
新增泊位:172704個
改擴建機械式停車場:25個
新增泊位:13592個
(例如:南屏街世紀廣場家樂福、葡萄街區等)
新建立體停車場:6個
新增泊位:1580個
掃描
小區停車難題昆明屢見不鮮
對於昆明各小區停車難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工人新村小區是一個老小區,由於空間狹窄的限制,小區周邊幾乎沒有公共停車場,停在路邊又會被交警罰款,停得太遠又不方便。老舊的宿舍區根本無法停下一輛車,狹窄的過道甚至無法讓兩個人並排而行。業主說,在工人新村小區停車基本是靠「搶」,晚上回來晚了根本沒車位,只能停在小區過道上。
紅廟教職工小區外面是條300多米長的雲山支路,道路兩旁停放了50多輛私家車,整條道路儼然一個停車場。因為沒有專門的固定停車位,住戶的車基本都是停放在空地上。於是,許多車主在小區內安裝停車鎖,將公共場所佔為私用車位,有的甚至還堵塞了消防通道。
停車難問題不單在老小區問題突出,就連新建小區也開始矛盾重重。比如在盛高大城小區三期,為搶佔車位,有業主竟想出了損招:將車橫跨在兩個車位之間斜著停放。這樣一來,自己家的車倒是方便了,其他業主卻眼看著有空車位,就是停不了車。
範本
審批堅持三四年建設只要半年多
建設立體停車場,是解決停車難題的有效方法。昆明投入使用的立體停車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年路鴻城廣場背後的立體停車場以及月牙塘小區立體停車場。
這兩個停車場,一個位於小區內部,另一個位於鬧市區向公眾開放,均由雲南金鑫智能泊車設備有限公司建設並運維。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由昆明市交運局牽頭負責停車場工作至今,確定了200多個選點,但只完成了6個立體停車場建設,其他4個均位於公共單位內部,金鑫泊車能佔有兩席,十分不易。
位於北市區的月牙塘小區,是昆明市停車老大難問題的典型小區,2011年11月,月牙塘小區北門停車場的9畝地就作為昆明小區立體停車庫試點。
金鑫泊車總經理吳安平告訴記者,公司於2012年底,以社會投資人的身份成為投資方,參與到月牙塘小區立體停車場的建設。然而,一場更為漫長和複雜的審批「拉鋸戰」展開了。
吳安平至今還保存著經昆明市規委會審議通過的《<月牙塘小區立體停車場>項目規劃方案》,時間顯示是2013年11月,距離該地塊被選為試點,已過了兩年時間。
通過了規委會審議,並不意味著審批結束,他的文件夾裡還原封不動地保存著厚厚一摞來自防震減災、環保、水務等多個部門的審批意見書。
前前後後3年多時間,在各項公示公告期結束後,2014年10月底,月牙塘小區立體停車場開始基礎設施改造,2015年2月進行項目主體建設,經過半年多時間建成,並於9月11日正式投入使用。
探因
立體停車場為何推進艱難?
在長期從事此項工作的昆明市交運局公交都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李昊看來,立體停車場在昆明推進,存在地塊產權、審批不易、業主鄰居意見以及投資企業意向等因素的影響。
用地
產權歸屬難協調
和月牙塘小區同時在2011年被確定為試點的,還有大樹營小區的3畝地,但在用地方面,由於消防、綠化等要求預留的土地留出後,建設立體停車庫幾無可能,因此6年過後回頭看,這一項目已然「流產」。
同樣,位於盤龍區穿金路的商務樓「麥田時光」,背後也是立體停車場的選點,但該地塊至今仍只是平面停車場。「之前這一地塊的產權屬於私人老闆,他們早已把這塊地租給一家大型企業作為停車場經營。」盤龍區聯盟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選點過程中曾與產權方協調建蓋立體停車場問題,但產權方表示已經和租賃方籤訂了長期租賃合同。經相關部門協調,租賃方表示如果要臨時退租必須賠償高額的違約金,幾年過後,這一選址幾乎都快被遺忘了。
「產權問題的協調難度很大,凡是你在市區能看到的空地或者平面停車場,我們都跑過,哪塊地沒有主人啊?」昆明市交運局公交都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李昊說,找到地塊產權方後一般提議對方自主建設,或者介紹有資質的企業雙方合作。但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區域,有的地塊或許每畝價值高達上千萬,加上立體停車場高昂的投資,這些生意人一盤算回報周期,紛紛婉言謝絕。
審批
綠色通道難打通
如果能像月牙塘小區一樣,有幸在用地方面與產權方達成一致,那麼嚴格的行政審批程序將成為建設方必須要面臨的長期工作。
「我們在西二環曾經有一個項目,已經和場地方談妥,開始進入準備材料階段。」吳安平說,沒料到該項目需佔用數平方米公共綠地,最後無法通過審批。
記者從昆明市交運局了解到,立體停車場的審批部門包括發改、城改、國土、園林、住建、環保、城管、交警和人防等10多個部門。李昊說,「這就意味著如果某個部門的審批不過,後面的審批就無法繼續」。
李昊介紹,2013年、2015年昆明曾相繼出臺政策鼓勵立體停車場建設,並提出綠色通道審批的要求,交運部門也提出聯合審批建議。然而,各個行業職能部門不能逾越上級行業部門的要求和行業規定。因此,眾多企業並未在立體停車場的申報中體會到「綠色通道」的福利。
物權
內部阻力也不小
船房小區在2013年之前就曾選點建設立體停車場,但近期記者回訪時,小區內仍然停車困難。
記者在福海街道辦事處了解到,船房小區立體停車場項目,經過3年多時間,好不容易通過了土地產權變更等多道關口。去年公示時,楚祥苑住戶向規劃部門反映,項目會帶來噪音及尾氣汙染,影響居住,項目僵持到現在。
無獨有偶,千禧龍庭小區也曾想通過建立體車庫解決停車難題,「業主委員會剛剛提出這個構想,請人畫了設計草圖開展入戶意見徵詢,立刻就有一批業主堅決反對。」千禧龍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業主反對,停車場計劃最終流產。
雲南潘克律師事務所律師馮國亮向記者解釋,小區物管將綠化帶改成停車場,必須經過兩道門檻。首先,改造前物業公司應召開業主大會,同意改造的住戶數量佔全體業主2/3以上,並且同意改造的住戶房屋面積總和佔全體業主房屋面積2/3以上,才能按照相關規定報批後按計劃施工。如果存在環保問題,而且有業主也據此提出異議的,小區改造無疑難上加難。
投資
無法控制企業行為
2015年底印發的昆明市政府57號文件《加強公共停車場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投資新建和改(擴)建公共停車場,企業和個人均可申請投資建設,原則上不對泊位數量做下限要求」。
相較於其他大型基建項目,立體停車場項目一開始著實對社會資本充滿吸引力。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對此有熱情的企業越來越少。
「近幾年經濟形勢不景氣,建造一座立體停車場動輒幾千萬。」李昊說,在當前的形勢下,對不少企業來說這都不是一個投資的最佳選擇,也不是融資的理想項目,這是不少企業打退堂鼓的原因之一。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金鑫泊車建設的月牙塘小區投入數千萬元,實際運營中採取業主30年長期租賃一次性付清的方式,每個車位59400元的費用,儘管建成時一次性租下30年車位的車主已有500多位,但目前經營狀況仍吃緊。
此外,10多個部門的審批和嚴格的行業規範標準,又讓一大批意向企業望而卻步。「因為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實際上無法控制企業的行為。」李昊表示,交運局積極配合投資企業,願意投資的企業都可以帶著他們辦各種手續,但還有少部分企業在辦好手續之後臨時變卦。
計劃
立體停車場選點
2030年擬增165個
每年要新增的停車位數量,都會在年初公布的「10大惠民實事」或《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例如今年的任務就是兩萬個,其中新建樓盤的配建車位佔絕大多數,這也意味著這其中的大部分並不能作為向公眾開放的設施。
在公共停車設施方面,去年通過昆明市規委會的《昆明市公共停車場專項規劃(討論稿)》也配套57號文件,對未來立體停車場建設作出規劃統籌,提出到2030年要新增選點165個,車位總計74900個。
「立體停車場將作為昆明市停車設施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在土地性質、規劃條件等方面仍存在困難。」李昊坦言。
北京出臺的立交橋下建設停車位的措施,在昆明是否有可能落地呢?前述57號文件曾提出鼓勵利用高架橋橋下空間建設公共停車場,但記者了解到,至今還沒有一個政府主導批准的橋下空間選點建設。
但《規劃》中還是有此考慮,「昆武高速入城段下方及南連接線莊家塘收費站同仁醫院附近幾個點有可能,轄區正進行可行性研究。」李昊稱,昆明二環和三環上下層,不僅車流量非常大,而且一般都已經有綠化設施,基本不可能改造。
新聞多一點
私家車位可共享
能緩解停車難嗎
「你有車位就能拿來共享,不僅能賺錢,還可緩解停車難!」「共享停車」即將亮相昆明。
雲南萬合集團近日宣布,將通過「網際網路+智慧共享停車」,將網際網路技術與全民共享停車模式結合起來,整合臨時停車場,公建、配建、私家車位、小區停車場等資源,實現信息互通,有效提高現有車位利用率,預計3年內將會在國內城市各領域建設擁有自主管理運營車位達50萬個。
目前,車位共享方式有許多種,常見的車位類型有硬體設施類和軟體運營類。硬體設施類是指用戶通過買智能地鎖、智能道閘等硬體設施後,再配合手機APP進行車位分享、租賃,是一種「先收費,後收益」的共享模式;軟體運營類則一般通過手機APP操作對既定車位預約,車位業主在其空閒時可短時租賃獲取收益,但摒棄智能硬體後的共享服務範圍有限,僅可在小區私家車位中操作。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於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繫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雲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