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故事) 「粵菜師傅」工程成廣東農戶脫貧奔康「加速器」
中新社韶關7月14日電 題:「粵菜師傅」工程成廣東農戶脫貧奔康「加速器」
中新社記者 郭軍
「剛回新豐工作時,每月工資4800元(人民幣,下同),後來參加了粵菜師傅培訓,順利考取了中式烹調師中級證書,如今工資漲到了6000元!」廣東韶關新豐縣羅峒村惠明客家王酒家的粵菜師傅朱能卿近日告訴記者。
兩年前,他還是村裡的貧困戶,母親年邁多病,妻兒疾病纏身。為更好地照顧家人,他從東莞辭職回老家,在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介紹下,加入現在這家餐廳當粵菜學徒。
圖為6月12日,廣東韶關新豐縣,「粵菜師傅」工程孵化點——燒鵝皇山莊的廚師正準備廣味燒臘菜品。 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
在餐廳老闆朱強明的鼓勵下,他參加了新豐縣首屆粵菜師傅培訓班。如今他一人的工資加上政府對貧困戶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補助,可讓一家5口人除了日常吃用,每月還能攢下一小筆錢,他感覺「家裡離小康越來越近了,生活有信心多了」。
「粵菜師傅」工程是2018年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在廣東省鄉村振興工作會議上倡導部署的鄉村惠民項目。其後,廣東省和各地市都出臺了各具特色的「粵菜師傅」工程實施方案。如今,該工程已成為廣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農民脫貧致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手段。
圖為6月12日,廣東韶關新豐縣,「粵菜師傅」工程學員學習粵菜的烹飪技巧。 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
目前,僅新豐縣就有1200家餐飲企業參與「粵菜師傅」工程,帶動1.2萬人就業。2019年以來,韶關以「粵菜師傅」工程為抓手,共組織開展「粵菜師傅」技能培訓2305人次,新增就業創業3024人。
韶關餐旅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朱強明投資200萬元創辦的惠明客家王酒家,不單是一家餐廳,還是一個「粵菜師傅」工程孵化點,「既用於經營,也用於廚師培訓就業」。
圖為6月12日,廣東韶關新豐縣,「粵菜師傅」工程的學員展示廚藝學習成果。 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
「我們承包了酒家周圍的菜田,並聘請本地10名貧困戶為酒家種植南瓜、茄子、蓮藕等蔬菜以及養殖魚類。這樣既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也保證酒家有新鮮食材供應。」朱強明說,酒家內還聘用了兩名貧困戶擔任廚師,月工資達6000元。
朱強明是一名粵菜烹飪大師,從業40餘年,已帶動120餘名廚師徒弟,大多在本地或珠三角地區就業。其中22人去年參加新豐縣粵菜師傅技能工匠競賽,全部取得中式烹調師中級證書。
「獲得證書後,徒弟在廚師崗位上月工資大多都在5000元以上。」朱強明說,「粵菜師傅」工程不僅增加了廚師收入,也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職業榮譽感,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加入這一行。
同樣位於新豐的燒鵝皇山莊,也是一家「粵菜師傅」工程孵化點。37歲的老闆潘志敏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燒臘師傅,16歲便外出打工創業,輾轉多地。2014年起,他多次回到山清水秀的新豐尋找食材。
「幾次來回後,我發現家鄉不但食材價廉物美,而且已和珠三角形成『2小時生活圈』,發展潛力巨大。」潘志敏表示,希望藉助家鄉的好山好水提供源源不斷的食材。2016年,他在新豐創辦了每日鮮配送有限公司,經過3年多的發展,逐漸建立起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
據介紹,潘志敏先後在梅坑村、大嶺村建立起生態養殖示範基地,通過「分擔風險、收益、技術」,開展新豐走地雞「代養代銷」扶貧項目。除了養殖,公司還收購農戶的農產品,經過粗、深加工後,在公司的電商自營平臺、農產品手信超市銷售,提高農戶經濟收入。
今年39歲的貧困戶周建華,此前在新豐縣從事建築工作,一家5口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5227.5元。2019年,在駐村幹部鼓勵、幫助下,他開始自主創業。當年下半年,他利用自家魚塘開始養殖鵝、鴨。每日鮮配送有限公司與其籤訂產供銷合同,保價收購。每批養殖約100隻,一年可養殖5批次。去年下半年至今,通過這種養殖模式,周建華家庭增收約2萬元。當年,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946元。
周建華僅是潘志敏帶動下實現脫貧的一個典型。據統計,潘志敏的企業共帶動新豐141個行政村,幫助1366戶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2500多戶農戶從事家禽養殖及綠色生態農業生產,企業年營業額逾4000萬元。(完)